第18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隔壁的周瑜、諸葛亮等人也謹慎起來,緊緊盯著空中的水鏡。
【比如說,蘇軾在《赤壁賦》裏就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顯然是認為在赤壁之戰前;還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也將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定在大戰前夕。】
突然被點到名的蘇軾愣了一下,對麵的蘇轍頓了頓,試探性地開口:「兄長,水鏡中說的是你吧?」
蘇軾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確定,我還沒寫《赤壁賦》呢!」
被書名拍一臉的羅貫中:……
我剛想出來的情節就被劇透了???
早已被劇透的高明隔空發來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好在寫的書後世留名了不是?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寫於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沒作為最低落的時期,希望有新人來助他應對困境。】
曹營倏然靜默」
第10章 短歌行5
主位上的曹操表情一變:水鏡這是什麽意思?低落、困境,難道赤壁之戰結果並不如他料想?
許都。
荀彧斂眸,心中止不住擔憂。
不久前丞相率大軍討伐孫劉之屬,他留守後方總攬諸多事務,北軍不耐水戰,前些日子丞相來信,說軍卒染病,此行並不順利。他心存憂慮,但觀其字裏行間仍有磊落好氣,不想水鏡竟說丞相第二年會陷入困境,莫非此戰,會敗?
相比曹操這邊的憂心忡忡,南營卻是精神一振。
魯肅喜道:「曹賊會陷入坑困境,真是蒼天有眼!」
周瑜起身,眉目盡是瀟灑恣意:「我之妙計,必當大敗曹賊!」
「計將安出?」魯肅急問。
周瑜但笑不語,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魯肅心領神會,兩人對視一眼,暢快地大笑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建安十五年,曹操又發表了一篇《求賢令》,這是一篇散文,用語比較淺顯,雖然也有典故,但是都是一些知名度比較廣的,連蒙帶猜也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唯才是舉」。如果《短歌行》也寫於建安十五年,那上文講的「篩選」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求賢令》中也沒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意氣風發,所以我們還是認為這首詩應該作於赤壁之戰前夕。這樣說來,蘇軾和羅貫中的說法倒也不是全出於文學想像,讓我們為二位大佬點讚。】
北宋。
蘇軾接收到弟弟有些促狹的目光,莫名感到幾分尷尬,明明水鏡是在誇他,怎麽覺得有點丟人呢?
同樣有這種感覺的還有元末的羅貫中,他突然覺得良心有點痛是怎麽迴事?要不,少罵曹操兩句?
【創作時間確定了,我們就要解決第二個問題,他的目標讀者是否有具體指向?他希望目標讀者看到後產生何種心理反應?】
劉備一時覺得莫名,問諸葛亮:「軍師,此詩若為求賢,目標讀者自然是天下賢士,這位楚姑娘為何多此一問?」
諸葛亮輕搖羽扇,暗自沉吟,頗有些慎重地答道:「曹賊心機難料,臣恐怕沒有那麽簡單。」
【對於前者,我們首先可以排除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比如荀彧荀攸張遼許褚之類的,因為這些人已經為他所用了。】
曹操麾下諸人一齊點頭:確實,他們早早就入股了,不需要現在招攬。
【然後大體也可以排除散落民間的人才,因為這一類人才不一定要在大戰前夕才招攬嘛,這不相當於明天考試今晚才開始翻書嗎?再說曹老闆又不是明堡宗那個瓦剌留學生,幹不出來這種智障事。】
奉天殿,朱元璋吃瓜的表情突然噎住,不可置信地看向馬皇後:「妹子,這個明堡宗說的是我大明的皇帝?」
馬皇後也轉頭看他,頗有些憂心忡忡:「怕是八九不離十,瓦剌是蒙古部族,蒙元舊部始終賊心不死,難保後麵不會再次犯邊。」
朱元璋沉下臉,大明初立,他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打擊北元正統韃靼部,若瓦剌趁機做大也不是不可能。
但煌煌大明兵戈銳利,怎麽會打不過瓦剌人?這個混帳明堡宗到底做了什麽事才會被楚棠說成是智障?!【那麽大家想想,大戰前夕需要招攬的人才會在哪裏呢?】
話音剛落,周瑜將重重地將酒杯放到案上:「哼,曹賊好野心,竟然打我們聯軍的主意!」
張飛黑著臉不滿道:「曹賊寫詩原來是想挖我們的牆角!」
【很顯然,在敵方陣營裏。】
秦始皇點點頭:戰國征伐,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大秦能做強乃至統一疆土,一大助力就是諸國才士,君不見商君張儀李斯,便都是自敵國來投的嗎?
想到這裏他又有些思量,統一之後事務更加繁雜,能用的人手愈發不夠,六國諸人麵服心不服,又難以純然為他所用,是否也需要下令招賢,以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說,曹操這首詩第一目標讀者,是敵方陣營中的人才。這也說得通,畢竟老闆真的眼饞對麵好多人啊,比如他的白月光關羽。】
真·白月光關羽麵不改色,心裏卻想起當年曹操對他禮遇有加的舊事。可惜他先遇明主,又承兄弟之義,自有匡復大誌,註定與曹操不是一路人。
曹營。
曹操也想起了前事。他素來愛才,關羽武藝高強、當代英豪,若願意投入他的麾下,將是一統天下的好助力,所以他極為器重,為他請封請賞,卻不想對方始終心念故主。他惱怒之餘,倒是由衷佩服關羽的忠義,如今兩相對立,他寫詩也確是有招攬之心,隻是不知是否能達到目的了。
【比如說,蘇軾在《赤壁賦》裏就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顯然是認為在赤壁之戰前;還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也將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定在大戰前夕。】
突然被點到名的蘇軾愣了一下,對麵的蘇轍頓了頓,試探性地開口:「兄長,水鏡中說的是你吧?」
蘇軾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確定,我還沒寫《赤壁賦》呢!」
被書名拍一臉的羅貫中:……
我剛想出來的情節就被劇透了???
早已被劇透的高明隔空發來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好在寫的書後世留名了不是?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寫於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沒作為最低落的時期,希望有新人來助他應對困境。】
曹營倏然靜默」
第10章 短歌行5
主位上的曹操表情一變:水鏡這是什麽意思?低落、困境,難道赤壁之戰結果並不如他料想?
許都。
荀彧斂眸,心中止不住擔憂。
不久前丞相率大軍討伐孫劉之屬,他留守後方總攬諸多事務,北軍不耐水戰,前些日子丞相來信,說軍卒染病,此行並不順利。他心存憂慮,但觀其字裏行間仍有磊落好氣,不想水鏡竟說丞相第二年會陷入困境,莫非此戰,會敗?
相比曹操這邊的憂心忡忡,南營卻是精神一振。
魯肅喜道:「曹賊會陷入坑困境,真是蒼天有眼!」
周瑜起身,眉目盡是瀟灑恣意:「我之妙計,必當大敗曹賊!」
「計將安出?」魯肅急問。
周瑜但笑不語,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魯肅心領神會,兩人對視一眼,暢快地大笑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建安十五年,曹操又發表了一篇《求賢令》,這是一篇散文,用語比較淺顯,雖然也有典故,但是都是一些知名度比較廣的,連蒙帶猜也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唯才是舉」。如果《短歌行》也寫於建安十五年,那上文講的「篩選」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求賢令》中也沒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意氣風發,所以我們還是認為這首詩應該作於赤壁之戰前夕。這樣說來,蘇軾和羅貫中的說法倒也不是全出於文學想像,讓我們為二位大佬點讚。】
北宋。
蘇軾接收到弟弟有些促狹的目光,莫名感到幾分尷尬,明明水鏡是在誇他,怎麽覺得有點丟人呢?
同樣有這種感覺的還有元末的羅貫中,他突然覺得良心有點痛是怎麽迴事?要不,少罵曹操兩句?
【創作時間確定了,我們就要解決第二個問題,他的目標讀者是否有具體指向?他希望目標讀者看到後產生何種心理反應?】
劉備一時覺得莫名,問諸葛亮:「軍師,此詩若為求賢,目標讀者自然是天下賢士,這位楚姑娘為何多此一問?」
諸葛亮輕搖羽扇,暗自沉吟,頗有些慎重地答道:「曹賊心機難料,臣恐怕沒有那麽簡單。」
【對於前者,我們首先可以排除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比如荀彧荀攸張遼許褚之類的,因為這些人已經為他所用了。】
曹操麾下諸人一齊點頭:確實,他們早早就入股了,不需要現在招攬。
【然後大體也可以排除散落民間的人才,因為這一類人才不一定要在大戰前夕才招攬嘛,這不相當於明天考試今晚才開始翻書嗎?再說曹老闆又不是明堡宗那個瓦剌留學生,幹不出來這種智障事。】
奉天殿,朱元璋吃瓜的表情突然噎住,不可置信地看向馬皇後:「妹子,這個明堡宗說的是我大明的皇帝?」
馬皇後也轉頭看他,頗有些憂心忡忡:「怕是八九不離十,瓦剌是蒙古部族,蒙元舊部始終賊心不死,難保後麵不會再次犯邊。」
朱元璋沉下臉,大明初立,他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打擊北元正統韃靼部,若瓦剌趁機做大也不是不可能。
但煌煌大明兵戈銳利,怎麽會打不過瓦剌人?這個混帳明堡宗到底做了什麽事才會被楚棠說成是智障?!【那麽大家想想,大戰前夕需要招攬的人才會在哪裏呢?】
話音剛落,周瑜將重重地將酒杯放到案上:「哼,曹賊好野心,竟然打我們聯軍的主意!」
張飛黑著臉不滿道:「曹賊寫詩原來是想挖我們的牆角!」
【很顯然,在敵方陣營裏。】
秦始皇點點頭:戰國征伐,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大秦能做強乃至統一疆土,一大助力就是諸國才士,君不見商君張儀李斯,便都是自敵國來投的嗎?
想到這裏他又有些思量,統一之後事務更加繁雜,能用的人手愈發不夠,六國諸人麵服心不服,又難以純然為他所用,是否也需要下令招賢,以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說,曹操這首詩第一目標讀者,是敵方陣營中的人才。這也說得通,畢竟老闆真的眼饞對麵好多人啊,比如他的白月光關羽。】
真·白月光關羽麵不改色,心裏卻想起當年曹操對他禮遇有加的舊事。可惜他先遇明主,又承兄弟之義,自有匡復大誌,註定與曹操不是一路人。
曹營。
曹操也想起了前事。他素來愛才,關羽武藝高強、當代英豪,若願意投入他的麾下,將是一統天下的好助力,所以他極為器重,為他請封請賞,卻不想對方始終心念故主。他惱怒之餘,倒是由衷佩服關羽的忠義,如今兩相對立,他寫詩也確是有招攬之心,隻是不知是否能達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