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誒,一,二,三!起!”幾個力工吆喝著搬動一顆巨木,把它從地麵上抬起來。
在阿瓦城旁的幾個船台上,十幾艘兩百料的木船在緊鑼密鼓的開工建設,緬甸這地方曆來潮濕,所以船材多用拚接的。不過民船並非戰船,這種質量還算可以接受。
為了湊齊工坊所需要的工人,學了幾個月的學徒工都被趕鴨子上架,整艘船的各處都被拆成了一個個零件進行切削刨鋸,最簡單的力工則從外麵雇來,除了搬東西什麽也不幹。
每過幾天,都有來自德隆船行的人來提船,然後逆流而上駛往上遊,一次一結,大家都很是爽快。
“這趙東家可真是財力雄厚,已經訂了二十多艘船了。這麽多船,怕不是全緬甸之前都沒有這些,也不知道是幹什麽用的。”一個老師傅嘟囔著。
“八成是從上麵運人下來墾荒唄。”新收的徒弟接話說。
“好好做你的工!”師父抬起手對著他的腦瓜子就是一下。“真是性格頑劣,東家招這麽多人,把工坊裏風氣都帶壞了!”
隨著突然爆發式增長的訂單,工坊不得不把船隻的每一部分盡可能拆成盡量小的細節去給人做,之前這麽做會導致質量降低和浪費時間,而在缺乏足夠的高技術人才的情況下,事情卻往相反的方向發展起來。當然,這對這位老師傅的利益是不利的。
不過,這位徒弟還真說對了!定這麽多船,就是為了運輸在隴幹之亂裏涉及到四個土司的人口,為了以絕後患,朱由榔決定全部將他們遷徙到緬甸南部同阿拉幹國接近的地方移民實邊。當然其中免不了一些暴力因素,不過在武力的絕對優勢下,失去了頭領的各地村寨也隻好乖乖認賬,被國民軍趕上船漂向南方。
這次叛亂也讓朝廷內部對土司們的疑心逐漸大了起來,逐漸新成長起來的新吏們表現出了要求加速改土歸流的意願。這些人官位不高,但卻掌握著此時絕大多數的基層。圍在阿瓦朝廷附近的考生們接受了快一年的吏式教育,也認同這一觀點。在朝堂上,竇名望和王璽這兩位留在阿瓦爵位最高的武勳更有直接拿他們練兵的想法。
朝堂上剩下來的一部分舊式官僚倒也沒有加以反對,隻是覺得耗費太多,這些錢不如花費在別的地方。
“陛下,這是按照指示官泄了隴幹移民之事以後,阿瓦城內的反應。”
“嗯,不錯,”朱由榔看了看內參性質的簡報,說道,“挑個好日子,可以讓報紙開業了。就叫瓦邦新聞吧。”
“是。不過,陛下,這瓦邦是何意?”
“朕曾經看過一本,裏麵華夏的海外孤臣就以瓦邦為名,朕播遷緬甸之前的緬甸,不正如瓦邦一樣麽?”
“臣明白了。還請陛下為報頭題字。”
朱由榔點點頭,讓人端來紙筆,揮毫潑墨,寫了草書的“瓦邦新聞”四個大字。從此以後,“瓦邦”往南“移動”了幾百裏,成了阿瓦城的代名詞。
“報紙目前安排四個版麵,分別用漢文和新緬文寫,兩種文字的內容可以有區別,但是不要太大。”
“不用舊緬文嗎…新緬文還沒推廣開來呢。”
“不用,舊緬文隻是少數地主等才看得懂,等他們全部死光就沒用了,但是懂新緬文的,販夫走卒之流多些,而且會越來越多。所以,自然要用新緬文。”
“陛下明見萬裏,微臣萬萬不能及也!”劉相叩首拜道。
“明日的頭版就寫朕為土司問題作的文章吧;不過,不要用朕的名字,用個人筆名柳菁的名義發表。”
“這個人筆名又是何物?”
“報紙在泰西發的時候,各種論評文章以這個報紙本社的名發表,朕則以個人筆名發表,不同的個人筆名可以體現不同的風格,性質……”
劉相聽的暈暈乎乎,真想掏出個小本子記下來。
次日,內務府印坊印刷了一千五百份《瓦邦新聞》,用錦衣衛構建的網絡通過報童,茶館等處發賣,一份報紙一分銀錢。
因為鋪設了銷售渠道,所以城內稍稍認識字的人都聽過官府要對外公開發行邸報的消息。可一分銀子對他們實在太貴,故多數人還是在茶館聽茶博士讀報。隻有那些小康之家會買來報紙看一看。
“從封邦建國到郡縣一統,此乃近兩千年來華夏不變趨勢,曆朝曆代,分封的爵位都在不斷虛化,起初有對應的食邑,後來食邑就變成了一戶多少錢……”
“在中央,無論是天家王子皇孫的分封,還是對於功臣勳貴的分封,都隻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在地方,土司也在一個個的不斷撤除,隨著華夏的日益強盛,土司的撤銷隻是個時間的問題……”
這篇名為《從隴幹叛亂淺析中央集權的必然趨勢》的文章在阿瓦城內成為了有心人關注的焦點,一時間城內瘋傳,明軍打算從南北兩麵直接剿滅剩餘土司。
“吳三桂都能捉到,那些土司還不乖乖獻上土地,真是找死!”街頭巷尾,一些見到造船作坊生意興隆的小作坊主說,要是又打起來了,自己或許又能夠多賺點錢。
然而朱由榔很清楚,戰爭不是鬥獸棋,如果同時剿滅這麽多土司,就得最少投入五個滿編團,打上三個月的仗,無論輸贏,今年的財政都吃不住了。
不過,朱由榔能夠突然改弦更張“耍賴”,也是有依仗的,依仗,自然就是蒸汽機,有了蒸汽機,當前局麵下的力量平衡就能被迅速打破----當然,這得等能夠批量生產以後了。他並沒有直接動手的想法,而是下詔請各地土司官來到阿瓦。
“諸位在隴幹叛亂中認清了形勢,沒有附逆,皇帝對你們非常滿意,故召見你們給予賞賜。”同文章傳到山溝溝裏的,還有這份聖旨。
永昌軍民府的府衙內後院,一個穿著長衫的糟老頭子正著急的同知府商議,朝廷派來的欽差已經到了此地,而且在宣旨之前就收了銀子,私下透露了內容。這下子,府衙內可炸了鍋。
(本章完)
</p>
“誒,一,二,三!起!”幾個力工吆喝著搬動一顆巨木,把它從地麵上抬起來。
在阿瓦城旁的幾個船台上,十幾艘兩百料的木船在緊鑼密鼓的開工建設,緬甸這地方曆來潮濕,所以船材多用拚接的。不過民船並非戰船,這種質量還算可以接受。
為了湊齊工坊所需要的工人,學了幾個月的學徒工都被趕鴨子上架,整艘船的各處都被拆成了一個個零件進行切削刨鋸,最簡單的力工則從外麵雇來,除了搬東西什麽也不幹。
每過幾天,都有來自德隆船行的人來提船,然後逆流而上駛往上遊,一次一結,大家都很是爽快。
“這趙東家可真是財力雄厚,已經訂了二十多艘船了。這麽多船,怕不是全緬甸之前都沒有這些,也不知道是幹什麽用的。”一個老師傅嘟囔著。
“八成是從上麵運人下來墾荒唄。”新收的徒弟接話說。
“好好做你的工!”師父抬起手對著他的腦瓜子就是一下。“真是性格頑劣,東家招這麽多人,把工坊裏風氣都帶壞了!”
隨著突然爆發式增長的訂單,工坊不得不把船隻的每一部分盡可能拆成盡量小的細節去給人做,之前這麽做會導致質量降低和浪費時間,而在缺乏足夠的高技術人才的情況下,事情卻往相反的方向發展起來。當然,這對這位老師傅的利益是不利的。
不過,這位徒弟還真說對了!定這麽多船,就是為了運輸在隴幹之亂裏涉及到四個土司的人口,為了以絕後患,朱由榔決定全部將他們遷徙到緬甸南部同阿拉幹國接近的地方移民實邊。當然其中免不了一些暴力因素,不過在武力的絕對優勢下,失去了頭領的各地村寨也隻好乖乖認賬,被國民軍趕上船漂向南方。
這次叛亂也讓朝廷內部對土司們的疑心逐漸大了起來,逐漸新成長起來的新吏們表現出了要求加速改土歸流的意願。這些人官位不高,但卻掌握著此時絕大多數的基層。圍在阿瓦朝廷附近的考生們接受了快一年的吏式教育,也認同這一觀點。在朝堂上,竇名望和王璽這兩位留在阿瓦爵位最高的武勳更有直接拿他們練兵的想法。
朝堂上剩下來的一部分舊式官僚倒也沒有加以反對,隻是覺得耗費太多,這些錢不如花費在別的地方。
“陛下,這是按照指示官泄了隴幹移民之事以後,阿瓦城內的反應。”
“嗯,不錯,”朱由榔看了看內參性質的簡報,說道,“挑個好日子,可以讓報紙開業了。就叫瓦邦新聞吧。”
“是。不過,陛下,這瓦邦是何意?”
“朕曾經看過一本,裏麵華夏的海外孤臣就以瓦邦為名,朕播遷緬甸之前的緬甸,不正如瓦邦一樣麽?”
“臣明白了。還請陛下為報頭題字。”
朱由榔點點頭,讓人端來紙筆,揮毫潑墨,寫了草書的“瓦邦新聞”四個大字。從此以後,“瓦邦”往南“移動”了幾百裏,成了阿瓦城的代名詞。
“報紙目前安排四個版麵,分別用漢文和新緬文寫,兩種文字的內容可以有區別,但是不要太大。”
“不用舊緬文嗎…新緬文還沒推廣開來呢。”
“不用,舊緬文隻是少數地主等才看得懂,等他們全部死光就沒用了,但是懂新緬文的,販夫走卒之流多些,而且會越來越多。所以,自然要用新緬文。”
“陛下明見萬裏,微臣萬萬不能及也!”劉相叩首拜道。
“明日的頭版就寫朕為土司問題作的文章吧;不過,不要用朕的名字,用個人筆名柳菁的名義發表。”
“這個人筆名又是何物?”
“報紙在泰西發的時候,各種論評文章以這個報紙本社的名發表,朕則以個人筆名發表,不同的個人筆名可以體現不同的風格,性質……”
劉相聽的暈暈乎乎,真想掏出個小本子記下來。
次日,內務府印坊印刷了一千五百份《瓦邦新聞》,用錦衣衛構建的網絡通過報童,茶館等處發賣,一份報紙一分銀錢。
因為鋪設了銷售渠道,所以城內稍稍認識字的人都聽過官府要對外公開發行邸報的消息。可一分銀子對他們實在太貴,故多數人還是在茶館聽茶博士讀報。隻有那些小康之家會買來報紙看一看。
“從封邦建國到郡縣一統,此乃近兩千年來華夏不變趨勢,曆朝曆代,分封的爵位都在不斷虛化,起初有對應的食邑,後來食邑就變成了一戶多少錢……”
“在中央,無論是天家王子皇孫的分封,還是對於功臣勳貴的分封,都隻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在地方,土司也在一個個的不斷撤除,隨著華夏的日益強盛,土司的撤銷隻是個時間的問題……”
這篇名為《從隴幹叛亂淺析中央集權的必然趨勢》的文章在阿瓦城內成為了有心人關注的焦點,一時間城內瘋傳,明軍打算從南北兩麵直接剿滅剩餘土司。
“吳三桂都能捉到,那些土司還不乖乖獻上土地,真是找死!”街頭巷尾,一些見到造船作坊生意興隆的小作坊主說,要是又打起來了,自己或許又能夠多賺點錢。
然而朱由榔很清楚,戰爭不是鬥獸棋,如果同時剿滅這麽多土司,就得最少投入五個滿編團,打上三個月的仗,無論輸贏,今年的財政都吃不住了。
不過,朱由榔能夠突然改弦更張“耍賴”,也是有依仗的,依仗,自然就是蒸汽機,有了蒸汽機,當前局麵下的力量平衡就能被迅速打破----當然,這得等能夠批量生產以後了。他並沒有直接動手的想法,而是下詔請各地土司官來到阿瓦。
“諸位在隴幹叛亂中認清了形勢,沒有附逆,皇帝對你們非常滿意,故召見你們給予賞賜。”同文章傳到山溝溝裏的,還有這份聖旨。
永昌軍民府的府衙內後院,一個穿著長衫的糟老頭子正著急的同知府商議,朝廷派來的欽差已經到了此地,而且在宣旨之前就收了銀子,私下透露了內容。這下子,府衙內可炸了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