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常凱申抱著一大摞統計表格跑來跑去的時候,揚州戰役已經進入到了最艱困的時刻。
撕開清軍結合部的甘輝部將燧發銃手集中在中間,讓降軍跟在嫡係後麵清理戰場,不停驅趕清軍潰兵衝擊清軍本陣。見到嗬斥不行,清軍幹脆把鳥銃對準了自己人。在兩軍夾攻下,中間的清軍很快消失的一幹二淨。
陣前,越來越多的銃手抱怨自己的銃出了問題,啞火了。
“長官,這銃打不響啦!”
“長官,我這把也打不響了!”
“吵吵什麽!”一個哨官罵罵咧咧的說,“沒有的去換鳥銃。”
幾個輔兵抱著一大摞火繩發射的銃,給那些說打壞了的士兵關上,又把壞了的抱迴去緊急修理。
“那這個打完了怎麽辦?”有人急著問道。火繩槍的射速是燧發槍的三分之一,每次射擊以後如果要跟上整隊的射速,就得立刻換銃。
“行了,打完了會有人給你們換!”
這時,鄭軍缺乏騎兵的缺點暴露了出來。在甘輝所部的左翼,一支輕重混編的騎兵朝著非嫡係的兩個援兵營衝了過來。輕騎兵在前,騎射一輪之後(騎弓可以射6-7步,而卡賓槍的距離更長。)
鄭軍的佛朗機和虎蹲炮轟了幾次都沒太大效果,隻好躲到步兵後去。方陣後麵漫天羽箭飛舞,但拋射用的輕箭絲綢披風都能防禦部分傷害---方便拔箭。幾輪下來,除了幾個被命中要害的,這波輕騎兵中隻是多了一群刺蝟。
“快,快點!”穿著鮮豔盔甲的一群騎手夾緊了腋下長槍。各自圍繞著大箭,佐領們聚成了一個個鬆散的毛球球。哪怕這些人從小就吃鐵杆莊稼,不如他們“樸素野蠻”(內藤湖南,宮崎市定等人的邏輯)的父祖,但印象裏八旗幾乎天下無敵的戰績讓他們感覺蹄鐵下也充滿豪氣。
而在戰場的另一處,一陣寒風吹過鄭軍露出棉絮的戰襖,不少人不受控製的抽搐著差點掉了兵器。圍城多日,棉花消耗也不小,長期在福建作戰的鄭軍隨著寒風略微抖動起來。
當然,相比這點小小的麻煩,鄭襲最為擔心的事情還是左右兩側被擊潰。把精銳幾乎百分之百的集中在中軍的同時,就要承擔兩翼缺乏遠程破甲兵力的後果。
“砰砰…!”中軍陣前一陣白煙噴出,又迅速被寒風吹散。
“砰砰砰砰…”而對麵的清軍槍聲則時間長得多,也弱的多---鳥銃相比燧發銃的擊發還是沒那麽穩定。鄭軍使用齊射戰術,而清軍使用三段擊戰術,兩麵射擊間隔一樣,但人數少於清軍的鄭軍反而在火力上取得了優勢---這也是鼇拜緊緊盯著這個方向的原因。而與此同時,清軍利用人數優勢,麵對甘輝,鄭襲兩個軍團各自編製了兩個軍團從側麵包夾過去。
也就是說,隻要正麵麵對清軍的鄭軍沒能在被合圍之前打穿當麵之敵,那麽就會陷入被包圍的死地,到時候估計隻有潰散一途,能夠成建製的撤出來幾個千總隊都是未知數。
如果打開上帝視角,就會發現,鄭襲軍團和甘輝軍團的前進方向形成了近似九十度角。如果兩個軍團匯合,那麽清軍就會陷入最大的被動---兩個軍團形成戰術上的薩爾滸,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如果其中一個軍團擊潰正麵清軍,那麽戰役還能脫到另一個軍團被合圍之後,而如果任何一個軍團都不能掙脫清軍的牢籠(或者說他們自己觸發的),那麽,揚州之戰已經毫無懸念,南京的北大門就會赤裸裸的暴露在滿清的麵前。
作為這場戰役中的一名棋手,耿繼茂在一處稍高一些的台子上盡力觀察著戰場局勢。他派出的八旗鐵騎在瞳孔裏劃出一塊煙塵,如同幾隻騎槍紮在了鄭襲軍團的側麵,在折斷的同時給了鄭襲軍團側翼不小的打擊。不斷的有披甲的滿洲大兵從正麵和側麵撞向長槍林,把看起來和被框起來的台球一樣的陣型打了一杆。
兩根長矛同時戳向了一名矮小敦實的八旗騎兵,他費力砍斷了一根但被另一根紮了個透心涼;趁著這個空檔兩個八旗騎兵又衝了進來,巨大的勢能直接把抓著長矛的兩個鄭軍撞倒在地,而迎接他們的是更多的長矛…人和馬的屍體不停的堆積在戰線上,鄭軍的陣型漸漸從棱線被撞成了幾個堅固的團子,但卻硬是扛了下來。
“可惡!”耿繼茂握著拳頭,想當年,八旗精兵跑到哪兒,哪兒的流賊,偽明軍不是望風而逃的,“接敵而潰為上勇,見敵而潰為中勇,聞敵而潰為下勇,這些海賊,哪來的熊心豹子膽竟然如此勇力?”
其實,這倒是耿繼茂局限於固有認知了:現在的八旗雖然仍然保持訓練,但一些人已經“髀間生肉”騎馬都有點夠嗆,也隻是憑著血勇(他們對自己倒是挺有信心)和威名多作為督戰隊了,在關鍵時刻投入戰鬥,勝利則取得最大功勞,失敗則能夠全身而退,在全國各地戰場刷經驗而已。現在,讓他們攻擊耐久度滿值的鄭軍,自然也要以命換命了!
拿著大盾和長刀的鄭軍補上了陣型中的縫隙。在空間狹小的跳幫作戰中,刀盾手比長矛手更加實用,而此時的作戰正類似於那種跳幫戰。老海狗們一擁而上,一頓砍瓜切菜就廢掉了一堆馬腿,而厚厚的鐵盾牌則能讓不少長矛滑飛,這種上不得台麵的花陣竟然在混戰中起到了奇效---就如同歐洲拿雙手大劍貼身砍長矛陣的士兵一樣。
老海狗們成為了鄭襲兵團的502膠,把出現的裂縫都牢牢地堵上了。在幾次衝擊失敗後,八旗又恢複了其龍騎兵的本職:下馬拉起步弓“嗖嗖”射個不停。特製的大箭頭重箭幾乎把射中的盔甲砸裂捅入了目標的身體,沒法反擊的鄭軍立時陷入了一陣哀嚎,而戰友的哀嚎是極其降低部隊士氣和耐久度的。
解決這個問題本身很簡單,那就是命令與其接戰的軍隊脫離本陣,逆向衝擊這些呈散兵線分布的八旗兵----隨後就會陷入一個難題:同學,你是要縱深,還是要正麵?如果要維持正麵來把這些惱人的蒼蠅碾死,那就有可能被另一隻騎兵從後側紮個透心涼,最後分割包圍,一起完蛋。在戰爭迷霧之下,誰知道清軍有多少騎兵能打出來?
而要縱深的話,先不說要湊出多少部隊來保證不容易被寶鈔,也不說會不會導致輸出的燧發槍手失去側翼保護,八旗同樣可以在兩翼進行騷擾。
鄭襲額頭冒汗,掌心出水,最後兩個都沒有選,而是選擇了最笨的辦法:讓步弓手正麵出來打蒼蠅。
“唉,孫子雲: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既然是打仗,就不能不冒風險,就這樣辦把!”
兩種不同箭頭的羽箭在空中對流,飛舞著,在空氣中發出不停歇的嗖嗖聲。與之伴隨的則是一聲聲恐怖直立猿的慘叫。
兩支羽箭相向而行,很“幸運”的撞在了一起,掉在了被馬蹄踐踏過的幹地上。
</p>
在常凱申抱著一大摞統計表格跑來跑去的時候,揚州戰役已經進入到了最艱困的時刻。
撕開清軍結合部的甘輝部將燧發銃手集中在中間,讓降軍跟在嫡係後麵清理戰場,不停驅趕清軍潰兵衝擊清軍本陣。見到嗬斥不行,清軍幹脆把鳥銃對準了自己人。在兩軍夾攻下,中間的清軍很快消失的一幹二淨。
陣前,越來越多的銃手抱怨自己的銃出了問題,啞火了。
“長官,這銃打不響啦!”
“長官,我這把也打不響了!”
“吵吵什麽!”一個哨官罵罵咧咧的說,“沒有的去換鳥銃。”
幾個輔兵抱著一大摞火繩發射的銃,給那些說打壞了的士兵關上,又把壞了的抱迴去緊急修理。
“那這個打完了怎麽辦?”有人急著問道。火繩槍的射速是燧發槍的三分之一,每次射擊以後如果要跟上整隊的射速,就得立刻換銃。
“行了,打完了會有人給你們換!”
這時,鄭軍缺乏騎兵的缺點暴露了出來。在甘輝所部的左翼,一支輕重混編的騎兵朝著非嫡係的兩個援兵營衝了過來。輕騎兵在前,騎射一輪之後(騎弓可以射6-7步,而卡賓槍的距離更長。)
鄭軍的佛朗機和虎蹲炮轟了幾次都沒太大效果,隻好躲到步兵後去。方陣後麵漫天羽箭飛舞,但拋射用的輕箭絲綢披風都能防禦部分傷害---方便拔箭。幾輪下來,除了幾個被命中要害的,這波輕騎兵中隻是多了一群刺蝟。
“快,快點!”穿著鮮豔盔甲的一群騎手夾緊了腋下長槍。各自圍繞著大箭,佐領們聚成了一個個鬆散的毛球球。哪怕這些人從小就吃鐵杆莊稼,不如他們“樸素野蠻”(內藤湖南,宮崎市定等人的邏輯)的父祖,但印象裏八旗幾乎天下無敵的戰績讓他們感覺蹄鐵下也充滿豪氣。
而在戰場的另一處,一陣寒風吹過鄭軍露出棉絮的戰襖,不少人不受控製的抽搐著差點掉了兵器。圍城多日,棉花消耗也不小,長期在福建作戰的鄭軍隨著寒風略微抖動起來。
當然,相比這點小小的麻煩,鄭襲最為擔心的事情還是左右兩側被擊潰。把精銳幾乎百分之百的集中在中軍的同時,就要承擔兩翼缺乏遠程破甲兵力的後果。
“砰砰…!”中軍陣前一陣白煙噴出,又迅速被寒風吹散。
“砰砰砰砰…”而對麵的清軍槍聲則時間長得多,也弱的多---鳥銃相比燧發銃的擊發還是沒那麽穩定。鄭軍使用齊射戰術,而清軍使用三段擊戰術,兩麵射擊間隔一樣,但人數少於清軍的鄭軍反而在火力上取得了優勢---這也是鼇拜緊緊盯著這個方向的原因。而與此同時,清軍利用人數優勢,麵對甘輝,鄭襲兩個軍團各自編製了兩個軍團從側麵包夾過去。
也就是說,隻要正麵麵對清軍的鄭軍沒能在被合圍之前打穿當麵之敵,那麽就會陷入被包圍的死地,到時候估計隻有潰散一途,能夠成建製的撤出來幾個千總隊都是未知數。
如果打開上帝視角,就會發現,鄭襲軍團和甘輝軍團的前進方向形成了近似九十度角。如果兩個軍團匯合,那麽清軍就會陷入最大的被動---兩個軍團形成戰術上的薩爾滸,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如果其中一個軍團擊潰正麵清軍,那麽戰役還能脫到另一個軍團被合圍之後,而如果任何一個軍團都不能掙脫清軍的牢籠(或者說他們自己觸發的),那麽,揚州之戰已經毫無懸念,南京的北大門就會赤裸裸的暴露在滿清的麵前。
作為這場戰役中的一名棋手,耿繼茂在一處稍高一些的台子上盡力觀察著戰場局勢。他派出的八旗鐵騎在瞳孔裏劃出一塊煙塵,如同幾隻騎槍紮在了鄭襲軍團的側麵,在折斷的同時給了鄭襲軍團側翼不小的打擊。不斷的有披甲的滿洲大兵從正麵和側麵撞向長槍林,把看起來和被框起來的台球一樣的陣型打了一杆。
兩根長矛同時戳向了一名矮小敦實的八旗騎兵,他費力砍斷了一根但被另一根紮了個透心涼;趁著這個空檔兩個八旗騎兵又衝了進來,巨大的勢能直接把抓著長矛的兩個鄭軍撞倒在地,而迎接他們的是更多的長矛…人和馬的屍體不停的堆積在戰線上,鄭軍的陣型漸漸從棱線被撞成了幾個堅固的團子,但卻硬是扛了下來。
“可惡!”耿繼茂握著拳頭,想當年,八旗精兵跑到哪兒,哪兒的流賊,偽明軍不是望風而逃的,“接敵而潰為上勇,見敵而潰為中勇,聞敵而潰為下勇,這些海賊,哪來的熊心豹子膽竟然如此勇力?”
其實,這倒是耿繼茂局限於固有認知了:現在的八旗雖然仍然保持訓練,但一些人已經“髀間生肉”騎馬都有點夠嗆,也隻是憑著血勇(他們對自己倒是挺有信心)和威名多作為督戰隊了,在關鍵時刻投入戰鬥,勝利則取得最大功勞,失敗則能夠全身而退,在全國各地戰場刷經驗而已。現在,讓他們攻擊耐久度滿值的鄭軍,自然也要以命換命了!
拿著大盾和長刀的鄭軍補上了陣型中的縫隙。在空間狹小的跳幫作戰中,刀盾手比長矛手更加實用,而此時的作戰正類似於那種跳幫戰。老海狗們一擁而上,一頓砍瓜切菜就廢掉了一堆馬腿,而厚厚的鐵盾牌則能讓不少長矛滑飛,這種上不得台麵的花陣竟然在混戰中起到了奇效---就如同歐洲拿雙手大劍貼身砍長矛陣的士兵一樣。
老海狗們成為了鄭襲兵團的502膠,把出現的裂縫都牢牢地堵上了。在幾次衝擊失敗後,八旗又恢複了其龍騎兵的本職:下馬拉起步弓“嗖嗖”射個不停。特製的大箭頭重箭幾乎把射中的盔甲砸裂捅入了目標的身體,沒法反擊的鄭軍立時陷入了一陣哀嚎,而戰友的哀嚎是極其降低部隊士氣和耐久度的。
解決這個問題本身很簡單,那就是命令與其接戰的軍隊脫離本陣,逆向衝擊這些呈散兵線分布的八旗兵----隨後就會陷入一個難題:同學,你是要縱深,還是要正麵?如果要維持正麵來把這些惱人的蒼蠅碾死,那就有可能被另一隻騎兵從後側紮個透心涼,最後分割包圍,一起完蛋。在戰爭迷霧之下,誰知道清軍有多少騎兵能打出來?
而要縱深的話,先不說要湊出多少部隊來保證不容易被寶鈔,也不說會不會導致輸出的燧發槍手失去側翼保護,八旗同樣可以在兩翼進行騷擾。
鄭襲額頭冒汗,掌心出水,最後兩個都沒有選,而是選擇了最笨的辦法:讓步弓手正麵出來打蒼蠅。
“唉,孫子雲: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既然是打仗,就不能不冒風險,就這樣辦把!”
兩種不同箭頭的羽箭在空中對流,飛舞著,在空氣中發出不停歇的嗖嗖聲。與之伴隨的則是一聲聲恐怖直立猿的慘叫。
兩支羽箭相向而行,很“幸運”的撞在了一起,掉在了被馬蹄踐踏過的幹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