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清軍此時也同樣在排兵布陣。士兵們被軍官嗬斥著站成隊列,鬆鬆垮垮的拄著自己的武器。一些人口中有唾,另一些人手都在微微顫抖。旗哨官們在中間跑上跑下,傳達著一個個細微的命令。此時還未接戰,自然還可以抓緊時間微操一波。
和對麵的明軍一樣,鳥銃兵被放在了最前麵,承擔削弱一波敵人的重任。而能夠用於野戰的佛朗機炮被騾馬緩慢的拖到了方陣之間,留下深深蹄印的騾馬恰好同因為需要協調而緩慢行進的步兵平齊。
在雙方的陣型中間,幾支清軍服色的騎兵冒了出來。甘輝不願再折損手上為數不多的騎兵。便沒有立刻讓騎兵出擊。
看到南蠻竟然沒有騎兵接戰,這支騎兵嬉笑著衝到了五十步內,下了馬拉弓搭箭或者抄起鳥銃---然後就被一陣排銃打了個透心涼。
出擊的一百多名清騎一輪下來倒下超過一半,剩下的即使人還僥幸活下來,馬也倒了大半。反應過來這群不要命的瘋子做了什麽,僥幸活下來的清軍立刻就一分為二往迴跑。
旗幟舞動,三個方陣逐漸停了下來,也不撤下最前頭的火銃手,就呆呆拿著通條擺弄著手上的燧發銃,好像給清軍送經驗一樣----至少在逐漸壓過來的清軍眼裏是這樣的。
隊列邊上拿著腰刀和短手銃的軍官們大聲唿喝著維持秩序,內容無非是哪個先放銃就對哪個腦殼放銃之類的話。
“都是打過三四次大仗的了,要是沒到三十步放銃,結果韃子們衝過來,沒的銃子放,才真的腦殼都要掉掉!”
對麵的清軍其實並不是真韃子,而是剃了頭的綠營兵。相比他們的明軍前輩,這些鳥銃手不會再做出七十步就亂放一通的傻事,勉強能堅持到四十步以內多排輪射。
到了約莫四十步的距離,清軍把鳥銃架在叉子上,眯著眼睛透過望山盯著攢動的明軍人頭。隨著一排排懸刀被枯瘦的手指扣動,火繩如同鳥嘴一樣落下,引藥引燃發射藥讓幾錢重的鉛子噴噴而出。
此時的鳥銃都是滑膛的,而且內壁並不光滑,卷製的鳥銃內部總會有些不平整的地方,這些肉眼很難察覺到凹凸讓彈丸在飛行了二十來步後就明顯形成了不同的彈道。
第一輪射擊後,清軍前進到了三十步的距離上,第二排鳥銃手又放了一通。被擊中的明軍被拖到一旁救治,後麵的明軍迅速補上位置。
三十步,這是個能夠看見人臉的距離,一打一個準說不上,對著望山一瞄一個準是沒問題的。清軍再次停下,讓後麵的鳥銃手站到前麵打放鳥銃。
“砰砰砰砰砰……”第三輪鳥銃手還沒扣動懸刀,正對麵的敵人就打出了全彈發射,十七世紀的金屬風暴打在了鞭子兵的陣列上,直接清空了第一排的大半。
還在裝填彈藥的第二排一臉茫然,有些聰明的辮子兵撿起了前麵裝填好的鳥銃,胡亂打放起來。沒有統一射擊的放銃,幾乎無異於放鞭炮。
“砰砰砰…”清軍第二排還沒裝完,就被又一輪的鉛彈掃了一地。
此時訓練較好的鳥銃手可以做到90秒射擊一次,而訓練有素的燧發槍手最少也能一分鍾兩次。
幹挨打沒法還手,第一排又損失一半多,前排的鳥銃手有些崩潰的跡象,看到即將崩掉的陣型,清軍不得不下令先讓鳥銃手退下,由長矛手頂在前麵。長矛手雖然也要幹挨打,但是不停的壓縮距離也能給對麵的銃手帶來巨大的恐懼感----這是明清四十多年戰爭以來的一種日常情況。更何況,長矛手的攻擊不需要和鳥銃手一樣停下腳步。
旌旗揮動,清軍鳥銃手如蒙大赦,拖著長長的鳥銃抓著架子從兩邊跑開。
麵對一排排黑洞洞的長火銃,前排的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腳步,不僅僅往前走,而且還越走越散。變換陣型需要時間,清軍剛剛那一會兒的時間就足夠走出了好幾步了。
“砰砰砰砰砰…”明軍燧發銃手再次裝填完畢,白色的煙霧越來越濃,現在大家也隻能對著大致方向亂放一氣。戰場上必然出現的各種隨機事件也越來越多的累積在這隻尖刀部隊的身上:通條打飛,炸膛,燧石打不著,擊發機構損壞…尤其是托那位現在已經沒了腦袋的食鐵獸的福,能夠正常開火的燧發銃越來越少。
馬蹄聲噠噠響起,當迷霧散去到可以看清楚的時候,一支騎兵已經出現在明軍方陣的左翼。重騎兵沒法衝擊步兵陣型的正麵沒錯,但這不代表不能衝擊沒有刺刀的火槍陣。而且此時的騎兵並不需要保持嚴密的陣型,和散兵線一樣的清軍騎兵踏出滾滾煙塵,舉著馬刀得意洋洋的衝了過來。
“變陣!”
鄭軍並沒有卡座式刺刀,即使有,長度不到兩米的“短矛”也很難討到什麽便宜去。後有長官命令前有如林長矛,鄭軍火銃手也退到後麵。
位於方陣側後的佛朗機炮響了起來,而弓箭手也將弓箭對準了天空。佛郎機對著清軍方陣射擊,而弓箭手則朝著騎兵襲來的側翼放箭。
拋射的箭都是輕箭,並沒有取得太多戰果。
“砰!”清軍的佛郎機也就地射擊起來,隻是目標是明軍兩門炮形成的一處陣地。
鐵球在人脖子的高度飛行,微微下墜打在了明軍炮兵陣地的沙袋上。沙袋四處飛散,把明軍陣地的布置打的亂七八糟。
沒受到損傷的清軍騎兵更加得意,他們有的竟然放棄了衝擊,甩出來飛斧等投擲武器砸到明軍陣內,一兩公斤的鐵砸到人身上自然是中者立斃,可這也讓清軍的馬速慢了下來,衝擊的波次更加散漫了。
接著,明軍陣中幾麵旗幟突然改變了位置,隨後,大概兩百人的明軍脫離了大陣,而是分成互相唿應的小陣反過來衝擊清軍騎兵。
“這些南蠻不要命了嗎?”很多清軍看到對麵“陣型鬆散”,於是嗤笑起來。
可眨眨眼睛,卻發現,散開的陣型雖然鬆散,但是也很難衝垮……
“跑!”小旗們看到中間那麵軍旗的示意,催促著手下配合著跑起來。
雖說這時候的軍隊走方陣七八步就要整隊,哪怕是戚家軍也就是最多四十多步。可這種花陣還是要好些的,麵對熟悉的同袍,大家很自然的就知道如何配合---而且距離又近。
一組又一組的長矛朝著還沒反應過來怎麽迴事的清軍襲來。每一組都隻對付一名敵騎,所以握著長矛的手並不會已經降低速度的馬匹撞斷。
</p>
清軍此時也同樣在排兵布陣。士兵們被軍官嗬斥著站成隊列,鬆鬆垮垮的拄著自己的武器。一些人口中有唾,另一些人手都在微微顫抖。旗哨官們在中間跑上跑下,傳達著一個個細微的命令。此時還未接戰,自然還可以抓緊時間微操一波。
和對麵的明軍一樣,鳥銃兵被放在了最前麵,承擔削弱一波敵人的重任。而能夠用於野戰的佛朗機炮被騾馬緩慢的拖到了方陣之間,留下深深蹄印的騾馬恰好同因為需要協調而緩慢行進的步兵平齊。
在雙方的陣型中間,幾支清軍服色的騎兵冒了出來。甘輝不願再折損手上為數不多的騎兵。便沒有立刻讓騎兵出擊。
看到南蠻竟然沒有騎兵接戰,這支騎兵嬉笑著衝到了五十步內,下了馬拉弓搭箭或者抄起鳥銃---然後就被一陣排銃打了個透心涼。
出擊的一百多名清騎一輪下來倒下超過一半,剩下的即使人還僥幸活下來,馬也倒了大半。反應過來這群不要命的瘋子做了什麽,僥幸活下來的清軍立刻就一分為二往迴跑。
旗幟舞動,三個方陣逐漸停了下來,也不撤下最前頭的火銃手,就呆呆拿著通條擺弄著手上的燧發銃,好像給清軍送經驗一樣----至少在逐漸壓過來的清軍眼裏是這樣的。
隊列邊上拿著腰刀和短手銃的軍官們大聲唿喝著維持秩序,內容無非是哪個先放銃就對哪個腦殼放銃之類的話。
“都是打過三四次大仗的了,要是沒到三十步放銃,結果韃子們衝過來,沒的銃子放,才真的腦殼都要掉掉!”
對麵的清軍其實並不是真韃子,而是剃了頭的綠營兵。相比他們的明軍前輩,這些鳥銃手不會再做出七十步就亂放一通的傻事,勉強能堅持到四十步以內多排輪射。
到了約莫四十步的距離,清軍把鳥銃架在叉子上,眯著眼睛透過望山盯著攢動的明軍人頭。隨著一排排懸刀被枯瘦的手指扣動,火繩如同鳥嘴一樣落下,引藥引燃發射藥讓幾錢重的鉛子噴噴而出。
此時的鳥銃都是滑膛的,而且內壁並不光滑,卷製的鳥銃內部總會有些不平整的地方,這些肉眼很難察覺到凹凸讓彈丸在飛行了二十來步後就明顯形成了不同的彈道。
第一輪射擊後,清軍前進到了三十步的距離上,第二排鳥銃手又放了一通。被擊中的明軍被拖到一旁救治,後麵的明軍迅速補上位置。
三十步,這是個能夠看見人臉的距離,一打一個準說不上,對著望山一瞄一個準是沒問題的。清軍再次停下,讓後麵的鳥銃手站到前麵打放鳥銃。
“砰砰砰砰砰……”第三輪鳥銃手還沒扣動懸刀,正對麵的敵人就打出了全彈發射,十七世紀的金屬風暴打在了鞭子兵的陣列上,直接清空了第一排的大半。
還在裝填彈藥的第二排一臉茫然,有些聰明的辮子兵撿起了前麵裝填好的鳥銃,胡亂打放起來。沒有統一射擊的放銃,幾乎無異於放鞭炮。
“砰砰砰…”清軍第二排還沒裝完,就被又一輪的鉛彈掃了一地。
此時訓練較好的鳥銃手可以做到90秒射擊一次,而訓練有素的燧發槍手最少也能一分鍾兩次。
幹挨打沒法還手,第一排又損失一半多,前排的鳥銃手有些崩潰的跡象,看到即將崩掉的陣型,清軍不得不下令先讓鳥銃手退下,由長矛手頂在前麵。長矛手雖然也要幹挨打,但是不停的壓縮距離也能給對麵的銃手帶來巨大的恐懼感----這是明清四十多年戰爭以來的一種日常情況。更何況,長矛手的攻擊不需要和鳥銃手一樣停下腳步。
旌旗揮動,清軍鳥銃手如蒙大赦,拖著長長的鳥銃抓著架子從兩邊跑開。
麵對一排排黑洞洞的長火銃,前排的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腳步,不僅僅往前走,而且還越走越散。變換陣型需要時間,清軍剛剛那一會兒的時間就足夠走出了好幾步了。
“砰砰砰砰砰…”明軍燧發銃手再次裝填完畢,白色的煙霧越來越濃,現在大家也隻能對著大致方向亂放一氣。戰場上必然出現的各種隨機事件也越來越多的累積在這隻尖刀部隊的身上:通條打飛,炸膛,燧石打不著,擊發機構損壞…尤其是托那位現在已經沒了腦袋的食鐵獸的福,能夠正常開火的燧發銃越來越少。
馬蹄聲噠噠響起,當迷霧散去到可以看清楚的時候,一支騎兵已經出現在明軍方陣的左翼。重騎兵沒法衝擊步兵陣型的正麵沒錯,但這不代表不能衝擊沒有刺刀的火槍陣。而且此時的騎兵並不需要保持嚴密的陣型,和散兵線一樣的清軍騎兵踏出滾滾煙塵,舉著馬刀得意洋洋的衝了過來。
“變陣!”
鄭軍並沒有卡座式刺刀,即使有,長度不到兩米的“短矛”也很難討到什麽便宜去。後有長官命令前有如林長矛,鄭軍火銃手也退到後麵。
位於方陣側後的佛朗機炮響了起來,而弓箭手也將弓箭對準了天空。佛郎機對著清軍方陣射擊,而弓箭手則朝著騎兵襲來的側翼放箭。
拋射的箭都是輕箭,並沒有取得太多戰果。
“砰!”清軍的佛郎機也就地射擊起來,隻是目標是明軍兩門炮形成的一處陣地。
鐵球在人脖子的高度飛行,微微下墜打在了明軍炮兵陣地的沙袋上。沙袋四處飛散,把明軍陣地的布置打的亂七八糟。
沒受到損傷的清軍騎兵更加得意,他們有的竟然放棄了衝擊,甩出來飛斧等投擲武器砸到明軍陣內,一兩公斤的鐵砸到人身上自然是中者立斃,可這也讓清軍的馬速慢了下來,衝擊的波次更加散漫了。
接著,明軍陣中幾麵旗幟突然改變了位置,隨後,大概兩百人的明軍脫離了大陣,而是分成互相唿應的小陣反過來衝擊清軍騎兵。
“這些南蠻不要命了嗎?”很多清軍看到對麵“陣型鬆散”,於是嗤笑起來。
可眨眨眼睛,卻發現,散開的陣型雖然鬆散,但是也很難衝垮……
“跑!”小旗們看到中間那麵軍旗的示意,催促著手下配合著跑起來。
雖說這時候的軍隊走方陣七八步就要整隊,哪怕是戚家軍也就是最多四十多步。可這種花陣還是要好些的,麵對熟悉的同袍,大家很自然的就知道如何配合---而且距離又近。
一組又一組的長矛朝著還沒反應過來怎麽迴事的清軍襲來。每一組都隻對付一名敵騎,所以握著長矛的手並不會已經降低速度的馬匹撞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