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主公可是在說降兵之事?”
甘輝點了點頭。
“臨陣換將難以指揮,但不臨陣換將,可能將就臨陣換邊了?”
“主公,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看上去解決辦法很多,其實說到底就兩個選擇,一,想辦法砍了這些人的腦袋,二,不砍他們的腦袋,堵投降大明的他們為了大明去死。”
文士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主公,吾有上下兩策,主公要先聽哪策?”
“先聽下策吧。”
“此地距離揚州還有百裏左右,先找個機會把千總以上的軍將全部砍了腦殼,隨後從親兵裏麵空降人,搬銀子封賞那邊聽話的,再…不過隻有兩日時間,若是在之前,或許還好去做。”
甘輝一臉你為什麽不早告訴我的幽怨表情:“那,上冊呢?”
“上策,就是讓咱們手上這些可靠的老閩兵,提前同東虜接戰!”
“啊?”甘輝腦子一懵:五六千人和對麵最少上萬人死杠,怎麽感覺自己在送死?
“此戰,並非要大獲全勝,殲敵一營,隻需要找軟柿子,取得數十個首級,就能夠震懾一下身後可能投敵的降軍。”
“嗯…”甘輝點了點頭。
“要是失敗,主公就得早做打算了。”
早做打算,就是要麽領著一群前清軍投降清軍,要麽丟掉後麵的火藥桶在平原上撒腿就跑。甘輝很清楚應該在這兩個之間選擇什麽。無論是對於大明(或者說是鄭家)的忠誠,還是出於現實利益考慮,他都應該選擇跑路。
當天中午,甘輝選擇了提前紮營,再次點驗各部兵馬。一反常態的是,負責點驗的親信對於甘輝的嫡係部隊嚴格,而對於降軍卻隻是例行公事。
“六個千總隊,其中第一個千總隊下有五個把總隊,合計八百七十二人,計有五十支燧發銃,一百三十一支鳥銃,其餘雜銃等四十七支,虎蹲炮四門,步弓九十七張,長矛四百五十支……”
“第二千總隊下有六個把總隊,合計九百九十五人,計有一百二十五支鳥銃,五十七支雜銃…”
“第三千總隊下有…”
“合計五千七百七十人,其中火銃手一千三百四十人,,弓箭手九百一十七人,其餘皆為肉搏之長矛,刀盾手。”
甘輝沉吟半刻,“讓各千總隊把自己所轄的燧發銃手都調過來,吾親自統領。”這五千多人是甘輝手中的底牌,因此可以做出這種聽調也聽宣的行動。
三百名燧發銃手拄著長長的火銃,按照各自的編製站在空地上,見到滿身反光被人簇擁的甘輝,即使沒見過他的士兵也能猜到他是誰,一齊在旗哨官的帶領下行了軍禮。
甘輝還了禮示意他們起來,挑了幾個人問了問,看了看,又隨手拿起一隻士兵的燧發銃。銃管上沒有銅箍之類的東西,後側的機匣也很幹淨---一點也沒有那種陳年火藥味兒。
“此銃是在南京開拔之前軍中發與你的,還是之後?”甘輝西征之時也曾令隨軍工匠把鳥銃改成燧發銃,但每日紮營不斷行軍,加之工匠水平不足,成果並不很多。
“迴將軍,是南京時候發的。”
拍了拍小兵的肩膀,甘輝又找了另一隻命工匠自改的燧發銃,光從外觀來看,甘輝都感到了強烈的差異:且不說鳥銃和燧發銃的重量均勻與否,光是殘留的火繩口的味道就有些嗆人。仔細看去,上麵竟然還有漏氣的縫隙。
甘輝暴跳如雷,有縫隙就說明放銃的時候射程會縮小,燧發銃相比鳥銃的優點除了射速便是封閉火繩口所增加的威力,這豈不是坑人麽?要是放銃起來,南京造的能打四十步,自己造的隻能打三十步,那豈不是還得重新編製?重新編製,打亂了原有編製的兵士,哪有原來那麽得心應手?
軍中的工匠被膀大腰圓的親兵拎小雞一樣拖到了甘輝麵前。
“讓汝等改造鳥銃為燧發銃,燧發銃後麵是不開口的,汝等卻留了這麽個砂眼,是不是偷工減料了?”
麵對手握在刀柄上的親兵,工匠嚇得麵如土色,連忙叩頭:“小的們能不上陣打仗就吃飽飯,哪敢偷工減料,隻是那些鐵料都不堪用,小的們再怎麽省,也沒法堵住這裏。”
甘輝轉了轉眼珠,自有親兵去抓軍需官。隻見那工匠說道,“小的請拿一隻原本的和改裝的銃對比。”
從後麵拆開銃管,就能看到兩根銃管的擊發機構,很明顯,自改的在鐵料上麵遠遠不如南京所用的,偷工減料想來毋庸置疑。
“那汝做了這麽久,就沒有想過來申告?”
“工匠是賤籍,若不是將軍問罪我們,我們哪裏能見到將軍,同咱們打交道的那個軍爺以外,咱們誰都不認識,哪裏去告?”
甘輝又問現在還能改幾隻,得到的結果是鐵料用完了,沒法再改。無奈,甘輝隻好接受這個痛苦的現實,他也忘了之前來這是幹什麽的,低著頭往迴走。
然而,甘輝不能改變自己手下鳥銃兵的擊發率,卻能夠改變那個食鐵獸的命運,血淋淋的人頭被撒上石灰,傳首各營。
起了這麽一番波折,軍隊再次開拔已經是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這六個千總隊就吃了幹糧,喝了水先開拔了。等到後麵的降軍被叫罵著拖起來的時候,他們看到的,隻有前方挖過灶坑的一片空地。
此時大軍一日行軍大約四五十裏,甘輝帶著這五千多人略高於這個平均速度,隻用了半日,先鋒斥候就接觸到了清軍。
連續派出了兩撥斥候,大概確定了清軍所在的位置,甘輝命令全軍轉換陣型。
各級軍官的旗幟不斷揮舞,打出各種各樣的信號。按照部署,甘輝擺了一個變形的品字型方陣:上麵一個口略窄,下麵兩個口略長。上麵那個略窄的口前方由單獨的燧發銃與殿後的長矛手組成。而後麵兩個略長的口也是同樣的排列方式,隻是前頭排列的是鳥銃手和弓箭手。
在甘輝的設想中,前麵那個略窄的口在發射了一輪過後突然加快發射速度,引導清軍試圖從兩側突破----隨後被兩個長口裏的長矛陣打出反衝擊。如果不拿出三倍的鳥銃,那麽清軍中軍就會被打的很慘,而在戰場上做出這種微操,難度無異於無保護狀態下走鋼絲。
而如果清軍真的大費周章做出這種操作,甘輝覺得隻要命令後麵兩個品跟上來就可以了,用鳥銃轟擊已經缺乏鳥銃的清軍兩翼。
至於清軍騎兵的優勢,後麵兩個拉長的口本身就構成了較長的縱深,給了自家騎兵足夠的空間用於周旋。雖說沒有必然的勝利,但隻要勝算很高就可以做。
騎兵,並不能正麵衝擊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型。隻要保護好側翼,清軍騎兵就隻能拿著玩具一樣的弓在幾步的距離上玩騎射。又或者直接下馬充當騎馬步兵對射。可清軍大量裝備的重箭飛的並不很遠,足夠近的距離上則會被當成近在眼前的靶子……
甘輝略顯自信的認為,即使自己的兵裏出了一個要錢不要命的家夥,他仍然能夠麵對對方一倍半到兩倍的兵力而堅持杠下去。
總之,計劃通。
</p>
“主公可是在說降兵之事?”
甘輝點了點頭。
“臨陣換將難以指揮,但不臨陣換將,可能將就臨陣換邊了?”
“主公,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看上去解決辦法很多,其實說到底就兩個選擇,一,想辦法砍了這些人的腦袋,二,不砍他們的腦袋,堵投降大明的他們為了大明去死。”
文士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主公,吾有上下兩策,主公要先聽哪策?”
“先聽下策吧。”
“此地距離揚州還有百裏左右,先找個機會把千總以上的軍將全部砍了腦殼,隨後從親兵裏麵空降人,搬銀子封賞那邊聽話的,再…不過隻有兩日時間,若是在之前,或許還好去做。”
甘輝一臉你為什麽不早告訴我的幽怨表情:“那,上冊呢?”
“上策,就是讓咱們手上這些可靠的老閩兵,提前同東虜接戰!”
“啊?”甘輝腦子一懵:五六千人和對麵最少上萬人死杠,怎麽感覺自己在送死?
“此戰,並非要大獲全勝,殲敵一營,隻需要找軟柿子,取得數十個首級,就能夠震懾一下身後可能投敵的降軍。”
“嗯…”甘輝點了點頭。
“要是失敗,主公就得早做打算了。”
早做打算,就是要麽領著一群前清軍投降清軍,要麽丟掉後麵的火藥桶在平原上撒腿就跑。甘輝很清楚應該在這兩個之間選擇什麽。無論是對於大明(或者說是鄭家)的忠誠,還是出於現實利益考慮,他都應該選擇跑路。
當天中午,甘輝選擇了提前紮營,再次點驗各部兵馬。一反常態的是,負責點驗的親信對於甘輝的嫡係部隊嚴格,而對於降軍卻隻是例行公事。
“六個千總隊,其中第一個千總隊下有五個把總隊,合計八百七十二人,計有五十支燧發銃,一百三十一支鳥銃,其餘雜銃等四十七支,虎蹲炮四門,步弓九十七張,長矛四百五十支……”
“第二千總隊下有六個把總隊,合計九百九十五人,計有一百二十五支鳥銃,五十七支雜銃…”
“第三千總隊下有…”
“合計五千七百七十人,其中火銃手一千三百四十人,,弓箭手九百一十七人,其餘皆為肉搏之長矛,刀盾手。”
甘輝沉吟半刻,“讓各千總隊把自己所轄的燧發銃手都調過來,吾親自統領。”這五千多人是甘輝手中的底牌,因此可以做出這種聽調也聽宣的行動。
三百名燧發銃手拄著長長的火銃,按照各自的編製站在空地上,見到滿身反光被人簇擁的甘輝,即使沒見過他的士兵也能猜到他是誰,一齊在旗哨官的帶領下行了軍禮。
甘輝還了禮示意他們起來,挑了幾個人問了問,看了看,又隨手拿起一隻士兵的燧發銃。銃管上沒有銅箍之類的東西,後側的機匣也很幹淨---一點也沒有那種陳年火藥味兒。
“此銃是在南京開拔之前軍中發與你的,還是之後?”甘輝西征之時也曾令隨軍工匠把鳥銃改成燧發銃,但每日紮營不斷行軍,加之工匠水平不足,成果並不很多。
“迴將軍,是南京時候發的。”
拍了拍小兵的肩膀,甘輝又找了另一隻命工匠自改的燧發銃,光從外觀來看,甘輝都感到了強烈的差異:且不說鳥銃和燧發銃的重量均勻與否,光是殘留的火繩口的味道就有些嗆人。仔細看去,上麵竟然還有漏氣的縫隙。
甘輝暴跳如雷,有縫隙就說明放銃的時候射程會縮小,燧發銃相比鳥銃的優點除了射速便是封閉火繩口所增加的威力,這豈不是坑人麽?要是放銃起來,南京造的能打四十步,自己造的隻能打三十步,那豈不是還得重新編製?重新編製,打亂了原有編製的兵士,哪有原來那麽得心應手?
軍中的工匠被膀大腰圓的親兵拎小雞一樣拖到了甘輝麵前。
“讓汝等改造鳥銃為燧發銃,燧發銃後麵是不開口的,汝等卻留了這麽個砂眼,是不是偷工減料了?”
麵對手握在刀柄上的親兵,工匠嚇得麵如土色,連忙叩頭:“小的們能不上陣打仗就吃飽飯,哪敢偷工減料,隻是那些鐵料都不堪用,小的們再怎麽省,也沒法堵住這裏。”
甘輝轉了轉眼珠,自有親兵去抓軍需官。隻見那工匠說道,“小的請拿一隻原本的和改裝的銃對比。”
從後麵拆開銃管,就能看到兩根銃管的擊發機構,很明顯,自改的在鐵料上麵遠遠不如南京所用的,偷工減料想來毋庸置疑。
“那汝做了這麽久,就沒有想過來申告?”
“工匠是賤籍,若不是將軍問罪我們,我們哪裏能見到將軍,同咱們打交道的那個軍爺以外,咱們誰都不認識,哪裏去告?”
甘輝又問現在還能改幾隻,得到的結果是鐵料用完了,沒法再改。無奈,甘輝隻好接受這個痛苦的現實,他也忘了之前來這是幹什麽的,低著頭往迴走。
然而,甘輝不能改變自己手下鳥銃兵的擊發率,卻能夠改變那個食鐵獸的命運,血淋淋的人頭被撒上石灰,傳首各營。
起了這麽一番波折,軍隊再次開拔已經是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這六個千總隊就吃了幹糧,喝了水先開拔了。等到後麵的降軍被叫罵著拖起來的時候,他們看到的,隻有前方挖過灶坑的一片空地。
此時大軍一日行軍大約四五十裏,甘輝帶著這五千多人略高於這個平均速度,隻用了半日,先鋒斥候就接觸到了清軍。
連續派出了兩撥斥候,大概確定了清軍所在的位置,甘輝命令全軍轉換陣型。
各級軍官的旗幟不斷揮舞,打出各種各樣的信號。按照部署,甘輝擺了一個變形的品字型方陣:上麵一個口略窄,下麵兩個口略長。上麵那個略窄的口前方由單獨的燧發銃與殿後的長矛手組成。而後麵兩個略長的口也是同樣的排列方式,隻是前頭排列的是鳥銃手和弓箭手。
在甘輝的設想中,前麵那個略窄的口在發射了一輪過後突然加快發射速度,引導清軍試圖從兩側突破----隨後被兩個長口裏的長矛陣打出反衝擊。如果不拿出三倍的鳥銃,那麽清軍中軍就會被打的很慘,而在戰場上做出這種微操,難度無異於無保護狀態下走鋼絲。
而如果清軍真的大費周章做出這種操作,甘輝覺得隻要命令後麵兩個品跟上來就可以了,用鳥銃轟擊已經缺乏鳥銃的清軍兩翼。
至於清軍騎兵的優勢,後麵兩個拉長的口本身就構成了較長的縱深,給了自家騎兵足夠的空間用於周旋。雖說沒有必然的勝利,但隻要勝算很高就可以做。
騎兵,並不能正麵衝擊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型。隻要保護好側翼,清軍騎兵就隻能拿著玩具一樣的弓在幾步的距離上玩騎射。又或者直接下馬充當騎馬步兵對射。可清軍大量裝備的重箭飛的並不很遠,足夠近的距離上則會被當成近在眼前的靶子……
甘輝略顯自信的認為,即使自己的兵裏出了一個要錢不要命的家夥,他仍然能夠麵對對方一倍半到兩倍的兵力而堅持杠下去。
總之,計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