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月》


    上學老師教導我們吟詩作對,對五言,七言有一種由衷的好感,這種向往在心底滾動,總會生起絲絲幸福,詩可以將我引入詩中境界,讓我得以感悟的同時,又身臨其境,得以舒緩心情。


    這本書是一位經濟學家,汪彬之作,共254麵,27.28(今天),朗朗上口,羅熾在做序中提到,詩絕非不講平仄,格律,新時代在傳承的時候會融入新元素,有要求,有時則不用過分強求,有一顆愛國心,寫詩的心,自然可以自我升入一個高的精神世界,要精益求精,也應努力縮短這之間的差距。


    江彬也許在經濟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在詩行之間也是個學生,重要是有這份嚐試的心與勇氣,一個樂於好學的學者,值得鼓勵與學習,嚐試其它行業的感傷與悲楚,也是一種換位思考,一種學習的方法,可以說是換一個角度,充實自己的生活,隻會有益,不會無功。也許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調味劑,自有它的功效。


    借此書,也是山水花鳥圖,加上詩歌是一個擁有愛詩之人都必須有的好奇心,好奇心作怪,讀完,隻會有無限感觸,花,石,草,湖海,風,雪,雨,霜,創奇神話,別離,相思,相知,懷念,追憶,孤獨,寂寞,還有什麽值得追憶,隻會有無盡的鄉愁,在腦海徘徊,作者寫的不夠感人,對於一個不經曆此恨此愛的人,還有什麽相同情絲感慨,領會不到作者的點,等活到三四十歲,就能體會到對家人,兒女的掛念,不多言。


    子規啼月,最初,不知道這是個月,子規是鳥類,子規啼月,總會是相思,思鄉之苦,貫穿全文,感覺一個字,思,相思之情,思鄉之情,也許,知己,友情,隻會是生活的一些片段,家人在生活或人的精神世界裏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生在世,多伴遇景感慨。借物抒情,睹物思人大都如此。


    所有人喜歡模仿詩歌,以提高自身的悟性,還是會有不足,必然,在這個時代怎能與唐宋的古人,寫詩言誌,抒情比比皆是,隻是一家之言,困住局中,不解。


    以前如何熱愛詩歌,此時卻有一絲厭倦之心飄然而上,難道不是真愛,可能是有些文人寫的更好更絕,沒有版權,地位,隻有一股愛詩之情,無處排解,汪彬總認為並非一詩人,作詩自得其樂,與人樂,我不欣賞這份忙碌中遇景偶記,總覺得山水景色,隻是表麵,並未看懂,看透,難言,總之,認為有一種做作的感覺,就如並非中文係的我,淺學文學,卻已為自己是個文人,而自我嘲弄,可笑,幼稚,算井底之蛙,專業上,學習新東西並非有錯,想到窮學生身上總會有一種傲骨與書卷氣,汪彬也隻是淺嚐而已,並非真懂,好像閑暇之餘,玩物一般,好像沒有真心,不喜歡景物描寫,沒有由內向外散發智慧之光,文學者想留名,卻並非自傷自感,從誌向,品性,言語之間感覺文字的魅力,作者的感染力撲麵而來,古代好多詩歌寫的太好了,記住,曆史縱觀,自知之明,何等重要,感覺作者在林中喝茶,書桌是放在書,但心未靜,有的作假,金碧輝煌,富麗堂皇,沒有文人的風骨,堅韌,傲骨之風,好像經濟學家教文學,淺嚐,初品,好像同學們一樣,初學,不精。(初見被忽住,看完覺得,一成不變,詞語並非豐富,角度不廣,有點失望,名不副實的感覺油然而生。)


    2010.3.28星期日 13:37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葉知秋的讀書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風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風子並收藏一葉知秋的讀書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