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州、光州兩地離中原道不遠,因此大多流民都要經過此處,然後才能南下。
而麵對過境的流民,申州地方官府的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了。
人多就意味著問題,尤其是這些流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因此當地官員們幾乎是把這些落難百姓當做了瘟神,並不願意這些流民在申州多做停留。
整天就隻想著讓他們快些離開轄境,隻要是不起亂子就好,那樣他們就算是完成任務。
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態度,申州各級官府對於災民的賑濟並不用心,那些官吏們反倒是對流民們多方催趕,讓他們趕緊離開。
官府不願賑濟,貪官汙吏更是將本就不多的賑糧貪墨殆盡。百姓無錢無糧,導致無數災民因此而亡。
按照當地官府本意,是擔心流民滯留境內會引發亂子,這才想要將他們盡快驅逐離境。可官府沒有料到的是,恰恰正是因為如此,反倒是成了致亂之源。
在羅山縣石方鎮北麵有一片荒廢的宅院,平常罕有人至。
聽說這裏原本是一戶富裕人家的住所,隻是這家後來敗落了,再無人居住和打理,就逐漸荒廢下來了。
聽說這家之所以敗落,是因為這家主人藏有一幅古畫,素來極愛之,輕易不示人。
但是這個消息後來不知道怎麽被城裏的縣太爺給知道了,於是幾次派人前來,明裏暗裏的意思就是索要這幅畫,想要這家人把畫交出來。
俗話說胳膊拗不過大腿,若是旁人,咬咬牙忍痛割愛,把畫交出去也就是了,但偏生這家主人脾氣剛硬,任憑來人如何催逼,就是不願意給,最後惹惱了縣太爺。
巧取不成,便要豪奪!在縣令的運作之下,這家主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惹上了官司,被關進了大牢。
為了救人,這家人隻得散盡家財,四處托關係求人。這家人上下打點,直到最後畫也沒保住,才把人從大牢裏救了出來。
此事之後,這家也就破敗了。家主人更是心灰意冷,在出獄之後不久便舉家遷離此處,不知去向。
正所謂破家縣令、滅門知州;道理便在於此。隻要身著官服,便可對治下之民生殺予奪,視百姓猶如魚肉,任我宰割。
由於自從這家人搬走之後,宅子荒廢、無人居住。久而久之,這處院子這成了地痞流氓們的聚會之所。
而在此時,石方鎮上的無業遊民幾乎盡聚於此。
這些人中為首一人名叫張豐兒,此人三十餘歲模樣,國字臉、麵有短須、身材壯碩;身上穿一身幹淨利索的短打,看上去孔武有力,頗為威武。
張豐兒是土生土長的石方鎮人士,自幼便不喜讀書、隻愛好勇鬥狠。
偏其生的身高力壯,又習得一副好拳腳,再加上他打起架來渾不要命,最不怕以傷換傷,這讓他罕有敗績。
張豐兒打架的時候威猛無比,往往一個人能壓著對方好幾個人打,就算是滿頭滿臉的鮮血也不在乎,從氣勢上就能壓倒別人。因他的這份狠曆和混不吝,為他博得了一個下山虎的綽號。
時間一長,那些地痞無賴都聚集在他的手下,他也有了宛若一方幫派之主的派頭。
話說這頭下山虎遊手好閑,不願意做一份正經營生,整日裏帶著那些手下在鎮子裏四處閑逛,惹事生非。
不過好在此人雖不務正業,但也從沒幹過欺男霸女之事。反倒是經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對於遇見的不平之事,總是要插手管上一管。
而且張豐兒為人極為豪爽,仗義疏財、出手闊綽。
平常要是碰見家中有急事需要用錢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隻要他手中有一分就不會隻拿出來半分,且事後從不追討,就算是借錢之人還不上,他也不會去計較。
所以雖然張豐兒很少做過什麽正經事,但他在鎮上百姓口中的風評還算不錯。
如果鄰裏之間有了糾紛,也都願意請他前來調節,他也能大致做到不偏不向,盡量讓大家都滿意。
時間久了,他張豐兒在鎮子上也就逐漸有了幾分威望。而他的那些兄弟,受他恩惠最深,更是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原本張豐兒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可不知為何,就在前兩年此人突然要出去闖蕩,說是要去遊曆江湖,做一個遊俠兒,等到混出一番成就之後再迴來。
而這一走,便是兩三年的時間!
從那以後,鎮上的人再無張豐兒的音訊。甚至有人以為他已經死在外麵了,畢竟眼下世道這麽亂,沒有誰一定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
隨著時間推移,有很多人以為張豐兒再也迴不來了,直到這次他突然跟隨流民的隊伍迴來。
最先得到張豐兒迴來消息的人,便是他以前的那些兄弟。
因為在他迴來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以前手下信得過的那些人都喊到了這處廢棄的宅院,說是有要事相商。
張豐兒坐在中間,看向了四周的眾人,在思考著應該如何開口。
其實在他離開的這幾年,他身上發生了很多的事。
在他剛出去闖蕩的時候,由於他花錢大手大腳慣了,身上的盤纏很快就花光了。
最開始的那一段時間他過的很苦。他不會種地,更不會做生意;而且他的長相和身材看上去有些讓人害怕,有很多人因此不願意雇他做事。
世道不好,想要謀生,他隻能靠他那一把力氣,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得先找好自己的活路在哪。
為了活下去,他做過為富戶看家護院的護衛,也做過地下幫派的打手,在碼頭上做過苦力,甚至在青樓裏做過護院。
可即便如此,他也隻是能夠勉強活下去,想要溫飽都不能。
他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的在外闖蕩,直到他到了陳州。
當時陳興隆起事,剛剛率軍占據了陳州,正在大規模的招兵買馬。
戰亂之秋,當時的陳州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張豐兒根本找不到活計,為了不被餓死,他索性就從了軍。
從軍之後的張豐兒由於敢殺敢拚,每逢戰事必衝殺在前。他所在的流民軍一部,在他的帶頭之下往往悍不畏死,屢次擊敗他們麵前的官軍。
官軍之精銳,可不是這些由災民組成的流民軍所能比的,所以一個能夠在正麵抗衡官軍的人,在流民軍內部自然很惹人注意。
所以很快就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軍中有一個綽號下山虎的猛人,打起仗來不要命,連官軍都怕他。
張豐兒屢立戰功,很快就再軍中嶄露頭角,得到了陳興隆麾下大將劉清源的賞識。
有軍功傍身,又有了劉清源的提拔,沒用多長時間張豐兒就做到了百人長,然後很快就跟在劉清源身邊做了一名牙將。
掌兵之後,張豐兒又多次立下戰功,最後劉清源更是將他舉薦給了陳興隆。
這時的陳興隆剛稱王不久,兵威正盛,正是誌得意滿之時。他在陳州設置文武百官、興建宮室,大肆分封功臣。
得到劉清源推薦的張豐兒就是在這個時候得以見到了興王。陳興隆初見張豐兒,便覺得他氣度不凡,心聲歡喜,破格提拔他為正四品的明威將軍。
由於陳興隆才剛剛稱王,陳州的官製還遠不完善,甚至有左右丞相之類的很多官職,都是直接從戲文裏學來的。
不過這也都是無奈之舉,跟隨陳興隆起事的流民軍之人大多都是窮苦百姓,哪裏會知道朝廷各部各司都有什麽,大多就隻能照搬戲文或者自己臆測,所以興王府的官員任命就顯得有些亂七八糟。
這些若是讓大雲朝廷裏的那些官員知道了,恐怕會笑掉大牙。
隻是陳州官製雖亂,但明威將軍已經是統兵之將了,在已經改稱興王軍的流民軍中,非是陳興隆舊部嫡係,能達到如此高位的,不超過五人。
而在興王軍中已算是位高權重的張豐兒這次之所以會迴到申州,是因為沒有首義之功的他想要在義軍中更進一步已是很難,他需要立下新的功勞才有可能。
如今戰事不利,義軍不是周暢的對手,最近中原道官軍更是已經將興王軍壓製在了陳州、宋州等地,興王軍再度陷入頹勢。
為了扭轉局麵,陳興隆讓眾將想出應對之策。張豐兒主動請纓,獻出此策,說他希能在申州起事,在淮南道響應興王軍,牽製和轉移朝廷的注意力,緩和陳州這邊的局勢,並擴大義軍的勢力。
所以這才派張豐兒混在這次南下的流民之中,迴到了石方鎮。
如今天下紛亂,申州的普通百姓尚且難以過活,更不要說這些沒有謀身之能的無業遊民了,他們可謂是過的是更為淒慘,隻能依靠著官府發放的那些少的可憐的賑災糧過活。
而無論是負責放糧的官員還是差役,都對這些不事生產的潑皮沒有好臉色,動輒克扣他們口糧,有時候他們就連那口清的見底的粥都喝不上。
這也是張豐兒為什麽要找他們這些人得原因,除了因為他在這些人裏麵有威信,更是這些人早就從心底裏恨透了官府,而且這些地痞無賴對於官府的敬畏之心也最低。在沒有活路的情況下,隻要張豐兒一挑撥,便能跟著他起事。
當然,隻靠眼前的這些人還遠遠不夠,然而以如今的局勢,隻要有人帶頭,恐怕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今年的這場大災,讓申州半數以上的百姓都陷入了家中無糧的境地。
尤其是最靠近中原道的羅山縣最為嚴重,在張豐兒迴來之前,已經屢次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而官府賑災無力,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再加上活不下去的流民,看似平靜的申州其實早已是暗流湧動。
事到如今,羅山縣或者說整個申州的局勢已成鼎沸之態,或許隻需要有一丁點的火星,便可成燎原之勢。
而張豐兒,自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把火給點起來。
他倒要看看,這麽大的火到底能不能燒破了頭頂的這片天!
而麵對過境的流民,申州地方官府的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了。
人多就意味著問題,尤其是這些流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因此當地官員們幾乎是把這些落難百姓當做了瘟神,並不願意這些流民在申州多做停留。
整天就隻想著讓他們快些離開轄境,隻要是不起亂子就好,那樣他們就算是完成任務。
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態度,申州各級官府對於災民的賑濟並不用心,那些官吏們反倒是對流民們多方催趕,讓他們趕緊離開。
官府不願賑濟,貪官汙吏更是將本就不多的賑糧貪墨殆盡。百姓無錢無糧,導致無數災民因此而亡。
按照當地官府本意,是擔心流民滯留境內會引發亂子,這才想要將他們盡快驅逐離境。可官府沒有料到的是,恰恰正是因為如此,反倒是成了致亂之源。
在羅山縣石方鎮北麵有一片荒廢的宅院,平常罕有人至。
聽說這裏原本是一戶富裕人家的住所,隻是這家後來敗落了,再無人居住和打理,就逐漸荒廢下來了。
聽說這家之所以敗落,是因為這家主人藏有一幅古畫,素來極愛之,輕易不示人。
但是這個消息後來不知道怎麽被城裏的縣太爺給知道了,於是幾次派人前來,明裏暗裏的意思就是索要這幅畫,想要這家人把畫交出來。
俗話說胳膊拗不過大腿,若是旁人,咬咬牙忍痛割愛,把畫交出去也就是了,但偏生這家主人脾氣剛硬,任憑來人如何催逼,就是不願意給,最後惹惱了縣太爺。
巧取不成,便要豪奪!在縣令的運作之下,這家主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惹上了官司,被關進了大牢。
為了救人,這家人隻得散盡家財,四處托關係求人。這家人上下打點,直到最後畫也沒保住,才把人從大牢裏救了出來。
此事之後,這家也就破敗了。家主人更是心灰意冷,在出獄之後不久便舉家遷離此處,不知去向。
正所謂破家縣令、滅門知州;道理便在於此。隻要身著官服,便可對治下之民生殺予奪,視百姓猶如魚肉,任我宰割。
由於自從這家人搬走之後,宅子荒廢、無人居住。久而久之,這處院子這成了地痞流氓們的聚會之所。
而在此時,石方鎮上的無業遊民幾乎盡聚於此。
這些人中為首一人名叫張豐兒,此人三十餘歲模樣,國字臉、麵有短須、身材壯碩;身上穿一身幹淨利索的短打,看上去孔武有力,頗為威武。
張豐兒是土生土長的石方鎮人士,自幼便不喜讀書、隻愛好勇鬥狠。
偏其生的身高力壯,又習得一副好拳腳,再加上他打起架來渾不要命,最不怕以傷換傷,這讓他罕有敗績。
張豐兒打架的時候威猛無比,往往一個人能壓著對方好幾個人打,就算是滿頭滿臉的鮮血也不在乎,從氣勢上就能壓倒別人。因他的這份狠曆和混不吝,為他博得了一個下山虎的綽號。
時間一長,那些地痞無賴都聚集在他的手下,他也有了宛若一方幫派之主的派頭。
話說這頭下山虎遊手好閑,不願意做一份正經營生,整日裏帶著那些手下在鎮子裏四處閑逛,惹事生非。
不過好在此人雖不務正業,但也從沒幹過欺男霸女之事。反倒是經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對於遇見的不平之事,總是要插手管上一管。
而且張豐兒為人極為豪爽,仗義疏財、出手闊綽。
平常要是碰見家中有急事需要用錢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隻要他手中有一分就不會隻拿出來半分,且事後從不追討,就算是借錢之人還不上,他也不會去計較。
所以雖然張豐兒很少做過什麽正經事,但他在鎮上百姓口中的風評還算不錯。
如果鄰裏之間有了糾紛,也都願意請他前來調節,他也能大致做到不偏不向,盡量讓大家都滿意。
時間久了,他張豐兒在鎮子上也就逐漸有了幾分威望。而他的那些兄弟,受他恩惠最深,更是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原本張豐兒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可不知為何,就在前兩年此人突然要出去闖蕩,說是要去遊曆江湖,做一個遊俠兒,等到混出一番成就之後再迴來。
而這一走,便是兩三年的時間!
從那以後,鎮上的人再無張豐兒的音訊。甚至有人以為他已經死在外麵了,畢竟眼下世道這麽亂,沒有誰一定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
隨著時間推移,有很多人以為張豐兒再也迴不來了,直到這次他突然跟隨流民的隊伍迴來。
最先得到張豐兒迴來消息的人,便是他以前的那些兄弟。
因為在他迴來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將以前手下信得過的那些人都喊到了這處廢棄的宅院,說是有要事相商。
張豐兒坐在中間,看向了四周的眾人,在思考著應該如何開口。
其實在他離開的這幾年,他身上發生了很多的事。
在他剛出去闖蕩的時候,由於他花錢大手大腳慣了,身上的盤纏很快就花光了。
最開始的那一段時間他過的很苦。他不會種地,更不會做生意;而且他的長相和身材看上去有些讓人害怕,有很多人因此不願意雇他做事。
世道不好,想要謀生,他隻能靠他那一把力氣,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得先找好自己的活路在哪。
為了活下去,他做過為富戶看家護院的護衛,也做過地下幫派的打手,在碼頭上做過苦力,甚至在青樓裏做過護院。
可即便如此,他也隻是能夠勉強活下去,想要溫飽都不能。
他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的在外闖蕩,直到他到了陳州。
當時陳興隆起事,剛剛率軍占據了陳州,正在大規模的招兵買馬。
戰亂之秋,當時的陳州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張豐兒根本找不到活計,為了不被餓死,他索性就從了軍。
從軍之後的張豐兒由於敢殺敢拚,每逢戰事必衝殺在前。他所在的流民軍一部,在他的帶頭之下往往悍不畏死,屢次擊敗他們麵前的官軍。
官軍之精銳,可不是這些由災民組成的流民軍所能比的,所以一個能夠在正麵抗衡官軍的人,在流民軍內部自然很惹人注意。
所以很快就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軍中有一個綽號下山虎的猛人,打起仗來不要命,連官軍都怕他。
張豐兒屢立戰功,很快就再軍中嶄露頭角,得到了陳興隆麾下大將劉清源的賞識。
有軍功傍身,又有了劉清源的提拔,沒用多長時間張豐兒就做到了百人長,然後很快就跟在劉清源身邊做了一名牙將。
掌兵之後,張豐兒又多次立下戰功,最後劉清源更是將他舉薦給了陳興隆。
這時的陳興隆剛稱王不久,兵威正盛,正是誌得意滿之時。他在陳州設置文武百官、興建宮室,大肆分封功臣。
得到劉清源推薦的張豐兒就是在這個時候得以見到了興王。陳興隆初見張豐兒,便覺得他氣度不凡,心聲歡喜,破格提拔他為正四品的明威將軍。
由於陳興隆才剛剛稱王,陳州的官製還遠不完善,甚至有左右丞相之類的很多官職,都是直接從戲文裏學來的。
不過這也都是無奈之舉,跟隨陳興隆起事的流民軍之人大多都是窮苦百姓,哪裏會知道朝廷各部各司都有什麽,大多就隻能照搬戲文或者自己臆測,所以興王府的官員任命就顯得有些亂七八糟。
這些若是讓大雲朝廷裏的那些官員知道了,恐怕會笑掉大牙。
隻是陳州官製雖亂,但明威將軍已經是統兵之將了,在已經改稱興王軍的流民軍中,非是陳興隆舊部嫡係,能達到如此高位的,不超過五人。
而在興王軍中已算是位高權重的張豐兒這次之所以會迴到申州,是因為沒有首義之功的他想要在義軍中更進一步已是很難,他需要立下新的功勞才有可能。
如今戰事不利,義軍不是周暢的對手,最近中原道官軍更是已經將興王軍壓製在了陳州、宋州等地,興王軍再度陷入頹勢。
為了扭轉局麵,陳興隆讓眾將想出應對之策。張豐兒主動請纓,獻出此策,說他希能在申州起事,在淮南道響應興王軍,牽製和轉移朝廷的注意力,緩和陳州這邊的局勢,並擴大義軍的勢力。
所以這才派張豐兒混在這次南下的流民之中,迴到了石方鎮。
如今天下紛亂,申州的普通百姓尚且難以過活,更不要說這些沒有謀身之能的無業遊民了,他們可謂是過的是更為淒慘,隻能依靠著官府發放的那些少的可憐的賑災糧過活。
而無論是負責放糧的官員還是差役,都對這些不事生產的潑皮沒有好臉色,動輒克扣他們口糧,有時候他們就連那口清的見底的粥都喝不上。
這也是張豐兒為什麽要找他們這些人得原因,除了因為他在這些人裏麵有威信,更是這些人早就從心底裏恨透了官府,而且這些地痞無賴對於官府的敬畏之心也最低。在沒有活路的情況下,隻要張豐兒一挑撥,便能跟著他起事。
當然,隻靠眼前的這些人還遠遠不夠,然而以如今的局勢,隻要有人帶頭,恐怕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今年的這場大災,讓申州半數以上的百姓都陷入了家中無糧的境地。
尤其是最靠近中原道的羅山縣最為嚴重,在張豐兒迴來之前,已經屢次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而官府賑災無力,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再加上活不下去的流民,看似平靜的申州其實早已是暗流湧動。
事到如今,羅山縣或者說整個申州的局勢已成鼎沸之態,或許隻需要有一丁點的火星,便可成燎原之勢。
而張豐兒,自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把火給點起來。
他倒要看看,這麽大的火到底能不能燒破了頭頂的這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