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紅樓] 「賢後」上位指南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個閣老尤華鑫剛想要說什麽,站在他身後的戶部尚書常有作就拉了拉他的衣袖。是,大家都沒想到恭王想以這樣的身份登基,大家想的都是嗣皇帝,過繼先帝膝下,恭王嫡子嫡出的身份是他的一大優勢,可沒想到他要把優勢變成根本。
以後恭王登基的理由就從深受先帝愛重,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嫡長子繼承。恭王好深的心思!先前還在想恭王掌控宮中、宗室和軍方,為何不直接弄個遺詔出來,還讓他們議什麽議,原來在這兒等著呢。
「禮法所在,本該如此。」徒瑾是擺明車馬支持徒耿的。徒瑾說完還斜了禮部尚書李光一眼,李光能說什麽,嫡庶繼承禮法本就如此,隻能低頭道:「臣附議。」
「王爺以太/祖嫡子嫡孫之名繼承大位,名正言順,正本溯源。」顧山又補刀了一句。
這句話就過分了啊,什麽叫正本溯源,這是說先帝的皇位來路不正嗎?大臣們也是和先帝君臣相和幾十年的,人走茶涼也沒這麽快,先帝的屍身可就擺在他們身後的寢殿中呢!
夏啟文閣老不能忍這個,立馬反口直擊道:「顧將軍這話錯了!論禮法,先帝乃是□□正妻所出,亦是嫡子;論功績,先帝三征西蠻,蕩平蜀中,治國理政,撫順安民五十載,文治武功卓絕;立功立言立德,功績不菲,怎麽在顧將軍嘴裏就成了不正!」
「我什麽時候說先帝不正了,我說的殿下繼位名正言順,本來就是啊!」顧山現在一副「我就是個粗人,我真的是無心之言,就是你小心眼兒臆測的,我才不承認呢~」的無賴表情。
夏啟文恨恨瞪了顧山一眼,又小心觀察了徒耿的表情。夏啟文當然不在乎顧山一介武夫,他怕的是徒耿有這樣的心思,把先帝一脈打成「不正」竊取皇位的了。
徒耿說完一句話,就迴到了老僧入定的狀態,夏啟文和顧山吵起來他都不帶睜眼看一看的,譜兒擺的倒大。
心裏還惦記這先帝的不止夏啟文一人,擺明車馬要做新帝心腹的也不是一個人,被請來議政的重臣們分成兩撥開始吵,如同菜市口的升鬥小民,計較那三分一厘的得失。
眾人慷慨激昂的把自己的觀點都抒發完了,越吵聲音越小,最後突然安靜下來,他們才發現自己吵嚷了半天,都讓徒耿看笑話去了。
在朝上屹立幾十年,如何能讓還沒登上皇位的徒耿小看了呢,重臣默默停下來。
看他們不吵了,徒耿才懶洋洋得開口道:「皇叔父功在千秋,明君所為,大禮在即,禮部抓緊寫祭文吧。」
徒耿開口定下了基調,他不會打倒一切。
噗通!
夏啟文那一顆憂國憂民的老心終於落地了,不追究就好了啊。
比起掀翻先帝一朝,徒耿想以嫡子嫡出身份登基那更本就不是事兒啊!
國人都是這樣,擅長折中、妥協:你說要給密閉的屋子開扇窗,他死都不答應;你說要把屋頂掀翻了,他就能接受開一扇窗了。人性所在,上至閣老尚書,下至布衣百姓,莫不如此。
重臣商議好了,早朝的時辰也差不多到了,徒耿吩咐戒嚴的士兵可以通知大臣們來上朝了。
身著喪服的大臣們魚貫而入,為先帝舉喪。夏啟文作為朝臣第一人,帶頭請徒耿繼承先帝遺囑,早登大位。
現在就不能像秘議的時候那麽實在了,徒耿自然是不答應的,隻說自己「才德淺薄,不堪重任」。
朝臣們自然不答應啊,又輪番誇讚徒耿,血統、出身、德行、能力、才幹、妻族、母族……甚至連八字都拿出來誇耀了一番,做夠了三辭三讓的把戲,徒耿才假惺惺得登上丹陛,坐上龍椅。
「五子謀逆,太宗崩。群臣擁戴,高宗自陳才德不足,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眾臣跪請,高宗方允。高宗自幼撫於太宗膝下,太宗愛甚諸子,高宗以父稱之。」這是後世對這場假惺惺登基的評價,愛甚諸子,是啊,做磨刀石也要有資本;以父稱之,沒錯,叔父也是父。
徒耿答應登基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大行皇帝喪儀,徒耿的登基儀式,王朔的封後儀式等等都要靠後。徒耿登基後恩及女眷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封王朔為皇後,王朔名正言順的把自己在宮外的班底叫了進來。
王朔以為先帝祈福、調和陰陽、善待百姓的名義,放出了許多宮中執役的宮女、女官,內侍也被重新排查了一遍,先帝喪儀期間,宮中、京中戒嚴,到處都是手致大刀長矛的兵士。
在一片忙碌中,皇後娘娘醒來的喜訊,並沒有那麽引人注意。
王朔是個講信用的人,她說三天後讓皇後見康樂侯,自然說話算數。至於當天晚上先帝駕崩,第二天早上徒耿就取得朝臣支持登上皇位,這就不是王朔該告訴皇後的了。
自從大皇子兵變失敗之後,康樂侯一直被看管在府裏,大家暫時還沒抽出手來料理他。時間過不兩三天,康樂侯滿頭青絲就花白了,可他麵無懼色,脊背挺拔,比以前那個好酒色、喜歌舞的酒囊飯袋模樣好看了一百倍不止,王朔寧願看他這幅氣死人的樣子,也不願傷眼看他裝出來的窩囊樣兒。
但是皇後可能不這樣想。
「為什麽?為什麽!本宮待你不夠好嗎?給你的尊榮不夠多嗎?為什麽謀逆!」王朔就是站在殿外,都能聽到皇後嘶吼咆哮的聲音。這樣可不好啊,皇後的身體可經不得大起大落了,她最後的作用還沒發揮,別自己就把自己氣死了,王朔皺著眉頭想道。
以後恭王登基的理由就從深受先帝愛重,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嫡長子繼承。恭王好深的心思!先前還在想恭王掌控宮中、宗室和軍方,為何不直接弄個遺詔出來,還讓他們議什麽議,原來在這兒等著呢。
「禮法所在,本該如此。」徒瑾是擺明車馬支持徒耿的。徒瑾說完還斜了禮部尚書李光一眼,李光能說什麽,嫡庶繼承禮法本就如此,隻能低頭道:「臣附議。」
「王爺以太/祖嫡子嫡孫之名繼承大位,名正言順,正本溯源。」顧山又補刀了一句。
這句話就過分了啊,什麽叫正本溯源,這是說先帝的皇位來路不正嗎?大臣們也是和先帝君臣相和幾十年的,人走茶涼也沒這麽快,先帝的屍身可就擺在他們身後的寢殿中呢!
夏啟文閣老不能忍這個,立馬反口直擊道:「顧將軍這話錯了!論禮法,先帝乃是□□正妻所出,亦是嫡子;論功績,先帝三征西蠻,蕩平蜀中,治國理政,撫順安民五十載,文治武功卓絕;立功立言立德,功績不菲,怎麽在顧將軍嘴裏就成了不正!」
「我什麽時候說先帝不正了,我說的殿下繼位名正言順,本來就是啊!」顧山現在一副「我就是個粗人,我真的是無心之言,就是你小心眼兒臆測的,我才不承認呢~」的無賴表情。
夏啟文恨恨瞪了顧山一眼,又小心觀察了徒耿的表情。夏啟文當然不在乎顧山一介武夫,他怕的是徒耿有這樣的心思,把先帝一脈打成「不正」竊取皇位的了。
徒耿說完一句話,就迴到了老僧入定的狀態,夏啟文和顧山吵起來他都不帶睜眼看一看的,譜兒擺的倒大。
心裏還惦記這先帝的不止夏啟文一人,擺明車馬要做新帝心腹的也不是一個人,被請來議政的重臣們分成兩撥開始吵,如同菜市口的升鬥小民,計較那三分一厘的得失。
眾人慷慨激昂的把自己的觀點都抒發完了,越吵聲音越小,最後突然安靜下來,他們才發現自己吵嚷了半天,都讓徒耿看笑話去了。
在朝上屹立幾十年,如何能讓還沒登上皇位的徒耿小看了呢,重臣默默停下來。
看他們不吵了,徒耿才懶洋洋得開口道:「皇叔父功在千秋,明君所為,大禮在即,禮部抓緊寫祭文吧。」
徒耿開口定下了基調,他不會打倒一切。
噗通!
夏啟文那一顆憂國憂民的老心終於落地了,不追究就好了啊。
比起掀翻先帝一朝,徒耿想以嫡子嫡出身份登基那更本就不是事兒啊!
國人都是這樣,擅長折中、妥協:你說要給密閉的屋子開扇窗,他死都不答應;你說要把屋頂掀翻了,他就能接受開一扇窗了。人性所在,上至閣老尚書,下至布衣百姓,莫不如此。
重臣商議好了,早朝的時辰也差不多到了,徒耿吩咐戒嚴的士兵可以通知大臣們來上朝了。
身著喪服的大臣們魚貫而入,為先帝舉喪。夏啟文作為朝臣第一人,帶頭請徒耿繼承先帝遺囑,早登大位。
現在就不能像秘議的時候那麽實在了,徒耿自然是不答應的,隻說自己「才德淺薄,不堪重任」。
朝臣們自然不答應啊,又輪番誇讚徒耿,血統、出身、德行、能力、才幹、妻族、母族……甚至連八字都拿出來誇耀了一番,做夠了三辭三讓的把戲,徒耿才假惺惺得登上丹陛,坐上龍椅。
「五子謀逆,太宗崩。群臣擁戴,高宗自陳才德不足,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眾臣跪請,高宗方允。高宗自幼撫於太宗膝下,太宗愛甚諸子,高宗以父稱之。」這是後世對這場假惺惺登基的評價,愛甚諸子,是啊,做磨刀石也要有資本;以父稱之,沒錯,叔父也是父。
徒耿答應登基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大行皇帝喪儀,徒耿的登基儀式,王朔的封後儀式等等都要靠後。徒耿登基後恩及女眷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封王朔為皇後,王朔名正言順的把自己在宮外的班底叫了進來。
王朔以為先帝祈福、調和陰陽、善待百姓的名義,放出了許多宮中執役的宮女、女官,內侍也被重新排查了一遍,先帝喪儀期間,宮中、京中戒嚴,到處都是手致大刀長矛的兵士。
在一片忙碌中,皇後娘娘醒來的喜訊,並沒有那麽引人注意。
王朔是個講信用的人,她說三天後讓皇後見康樂侯,自然說話算數。至於當天晚上先帝駕崩,第二天早上徒耿就取得朝臣支持登上皇位,這就不是王朔該告訴皇後的了。
自從大皇子兵變失敗之後,康樂侯一直被看管在府裏,大家暫時還沒抽出手來料理他。時間過不兩三天,康樂侯滿頭青絲就花白了,可他麵無懼色,脊背挺拔,比以前那個好酒色、喜歌舞的酒囊飯袋模樣好看了一百倍不止,王朔寧願看他這幅氣死人的樣子,也不願傷眼看他裝出來的窩囊樣兒。
但是皇後可能不這樣想。
「為什麽?為什麽!本宮待你不夠好嗎?給你的尊榮不夠多嗎?為什麽謀逆!」王朔就是站在殿外,都能聽到皇後嘶吼咆哮的聲音。這樣可不好啊,皇後的身體可經不得大起大落了,她最後的作用還沒發揮,別自己就把自己氣死了,王朔皺著眉頭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