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公得罪陛下,和陛下出兵吐蕃,有什麽關係?」
「朝廷能打雲南嗎?」老國公反問。
「不能!」這次英國公答應得斬釘截鐵,安國公對朝廷素來順服,也不能因為皇帝一點兒小心思,就和一位封疆大吏、一位占理的國公開戰啊。
「所以,殺雞儆猴!朝廷又不需要在吐蕃殺得三進三出,真把吐蕃收歸中原。隻是用兵勢壓迫其他兩家,迫使他們倒向大齊。到時候是扶植先來一步的鬆日贊普,還是冊封三家,令其三足鼎立,隻能依靠中原,都是可以再議的。重要的是讓安國公明白,朝廷不是沒有能力打,而是愛護百姓,她的榮華富貴都是聖恩。明白嗎?」
英國公還是沒有點頭。
老國公繼續解釋:「若是攻打吐蕃,安國公難道能置身事外,她也要出兵。雲南也太平的二十年,是該讓安國公放點兒血了。至少新式布匹不要賣得太多價太低,江南納絹納糧的人都少了。也不要把織布機賣得太貴,商人百姓一邊罵貴得喪良心,一邊掏錢買。朝廷金銀流向雲南,陛下已經很不悅了,安國公還耍無賴直接跑了,陛下這口氣不出不行!」
「就為了一口氣,陷百姓於戰火,非明君……」
「吐蕃就真的一無是處?牛羊馬匹、金銀財帛、人口地皮,難道不值得去取?」
英國公還想反駁,老國公卻道:「陛下心意已決,你還是想想領兵人選吧。」
每家幾乎都在上演相似的場景,臣子們從各個角度給陛下找理由,既然陛下說要要打,那一定是論證充分的,隻是他們暫時沒想通其中道理。
威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他能凝聚人心、統一思想。為什麽個人崇拜會衍生出許多後來人看著發笑的傻事,因為領頭人在之前已經做過無數類似的事情,當時也有人笑他,可跟隨他的人一次次成功,把傻變成了特立獨行。所以,無數次成功經驗累積起威望的高山,山下的人隻能仰望。
「該派誰領兵呢?」第二天小朝會,議題變成這個。
「兒臣請命!」太子第一個出列請戰。
「殿下不可!」
「我兒不可!」
皇帝和臣子同時反對,太子自古以來就不是能出征的身份,太子是國本,穩固最重要。皇帝立了太子,還能出去浪一浪,太子是絕對不可能領兵出征的。亂世除外。
太子不行,二皇子立刻跟上,「兒臣勤學苦練多年,亦有報國之誌,願為父皇分憂盡孝。兒臣到了軍中,定與兵士同吃同住,聽從主帥指揮,絕不以皇子身份驕人。若是父皇不願,兒臣願為一小兵,也要上戰場殺敵,解救吐蕃百姓於水火。」
皇帝思考許久,嘆道:「你去,是跟著老將學經驗,軍中沒有皇子,隻有主帥與將官、將官與士兵,軍令如山,不許胡鬧。」
二皇子聽到此話,眼睛都亮了三分,自己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等他也建立威望,擁有勢力,他的婚事就不會成為砝碼,還是退而求其次的砝碼。
不出英國公所料,主帥的位置果然落到他家身上,不過不是他,而是他的嫡長子,英國公世子。世子正值壯年,身體健壯又經驗豐富,正是一個武將最好的年華,再來一場匡扶小國的戰役,足以在族譜中占上一頁。
英國公世子作為主帥掌中路軍,二皇子為其副將。剩下的兩路軍,就要落到地方軍隊身上。
吐蕃與三個地方接壤,四川、雲南、青海。太/祖保留了令人熟悉的四川、雲南兩個名字,青海還叫河湟。
於是,朝廷的緊急軍令飛快傳往三個地方,四川沒有皇族鎮守,又占據天府之國的繁華,不抽大將,隻調集一部分士兵和大量財帛。
河湟與吐蕃接壤,從百姓到軍民都與其打過無數次,徵兵的主要兵員來自於這裏。土地貧瘠易生性格剽悍之人,戰場上要的是用命。
雲南也收到命令,必須組織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後勤自理,與大軍匯合,共同攻打吐蕃。
並不是很想去。
收到命令的遲生有些莫名其妙,自古打仗,哪次不是局勢到了最壞的地步,才使出戰爭殺手鐧,明明隻是吐蕃內亂,與中原王朝無關。可以派一小股部隊,以類似使團的形式斡旋調停,從中牟利,但出動大軍實在沒有必要。
「你說是吧,春生。」遲生望著一直坐在窗邊的春生,自從接到京城的消息,她就坐在窗沿上。一條腿曲著,一條腿在半空中晃悠,嘴上還叼著一根狗尾巴草。
「已經到了最壞的地步。江德寫信來,他的族人越來越少,牲口越來越少,若是不能在今年冬天之前結束戰爭,族人將無法等到下一個春天。他也是。」春生望著雲南一如既往的高遠天空,想起那個眼眸像陽光一樣暖烘烘的少年。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如今他有難,自己很想幫忙。
但是,自古就怕但是!春生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世女,雖然朝廷沒封,但族人認可、祖母人可,自己就要擔起重擔。
「你想幫他,就去吧。」遲生鼓勵道,她會為姐姐做好後勤。
春生自嘲一笑,「除了我,還有誰呢?」
「青山叔向祖母請戰,我昨天在書房親耳聽到的。」
「青山叔可以作為副將輔佐我,但主將必須是我。此次我們失禮離開京城,陛下非常不滿,一定會給個教訓。聖旨你也看到了,讓我們出兵、出錢,必須是木氏之人領兵,否則,我們放心,朝廷也不放心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朝廷能打雲南嗎?」老國公反問。
「不能!」這次英國公答應得斬釘截鐵,安國公對朝廷素來順服,也不能因為皇帝一點兒小心思,就和一位封疆大吏、一位占理的國公開戰啊。
「所以,殺雞儆猴!朝廷又不需要在吐蕃殺得三進三出,真把吐蕃收歸中原。隻是用兵勢壓迫其他兩家,迫使他們倒向大齊。到時候是扶植先來一步的鬆日贊普,還是冊封三家,令其三足鼎立,隻能依靠中原,都是可以再議的。重要的是讓安國公明白,朝廷不是沒有能力打,而是愛護百姓,她的榮華富貴都是聖恩。明白嗎?」
英國公還是沒有點頭。
老國公繼續解釋:「若是攻打吐蕃,安國公難道能置身事外,她也要出兵。雲南也太平的二十年,是該讓安國公放點兒血了。至少新式布匹不要賣得太多價太低,江南納絹納糧的人都少了。也不要把織布機賣得太貴,商人百姓一邊罵貴得喪良心,一邊掏錢買。朝廷金銀流向雲南,陛下已經很不悅了,安國公還耍無賴直接跑了,陛下這口氣不出不行!」
「就為了一口氣,陷百姓於戰火,非明君……」
「吐蕃就真的一無是處?牛羊馬匹、金銀財帛、人口地皮,難道不值得去取?」
英國公還想反駁,老國公卻道:「陛下心意已決,你還是想想領兵人選吧。」
每家幾乎都在上演相似的場景,臣子們從各個角度給陛下找理由,既然陛下說要要打,那一定是論證充分的,隻是他們暫時沒想通其中道理。
威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他能凝聚人心、統一思想。為什麽個人崇拜會衍生出許多後來人看著發笑的傻事,因為領頭人在之前已經做過無數類似的事情,當時也有人笑他,可跟隨他的人一次次成功,把傻變成了特立獨行。所以,無數次成功經驗累積起威望的高山,山下的人隻能仰望。
「該派誰領兵呢?」第二天小朝會,議題變成這個。
「兒臣請命!」太子第一個出列請戰。
「殿下不可!」
「我兒不可!」
皇帝和臣子同時反對,太子自古以來就不是能出征的身份,太子是國本,穩固最重要。皇帝立了太子,還能出去浪一浪,太子是絕對不可能領兵出征的。亂世除外。
太子不行,二皇子立刻跟上,「兒臣勤學苦練多年,亦有報國之誌,願為父皇分憂盡孝。兒臣到了軍中,定與兵士同吃同住,聽從主帥指揮,絕不以皇子身份驕人。若是父皇不願,兒臣願為一小兵,也要上戰場殺敵,解救吐蕃百姓於水火。」
皇帝思考許久,嘆道:「你去,是跟著老將學經驗,軍中沒有皇子,隻有主帥與將官、將官與士兵,軍令如山,不許胡鬧。」
二皇子聽到此話,眼睛都亮了三分,自己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等他也建立威望,擁有勢力,他的婚事就不會成為砝碼,還是退而求其次的砝碼。
不出英國公所料,主帥的位置果然落到他家身上,不過不是他,而是他的嫡長子,英國公世子。世子正值壯年,身體健壯又經驗豐富,正是一個武將最好的年華,再來一場匡扶小國的戰役,足以在族譜中占上一頁。
英國公世子作為主帥掌中路軍,二皇子為其副將。剩下的兩路軍,就要落到地方軍隊身上。
吐蕃與三個地方接壤,四川、雲南、青海。太/祖保留了令人熟悉的四川、雲南兩個名字,青海還叫河湟。
於是,朝廷的緊急軍令飛快傳往三個地方,四川沒有皇族鎮守,又占據天府之國的繁華,不抽大將,隻調集一部分士兵和大量財帛。
河湟與吐蕃接壤,從百姓到軍民都與其打過無數次,徵兵的主要兵員來自於這裏。土地貧瘠易生性格剽悍之人,戰場上要的是用命。
雲南也收到命令,必須組織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後勤自理,與大軍匯合,共同攻打吐蕃。
並不是很想去。
收到命令的遲生有些莫名其妙,自古打仗,哪次不是局勢到了最壞的地步,才使出戰爭殺手鐧,明明隻是吐蕃內亂,與中原王朝無關。可以派一小股部隊,以類似使團的形式斡旋調停,從中牟利,但出動大軍實在沒有必要。
「你說是吧,春生。」遲生望著一直坐在窗邊的春生,自從接到京城的消息,她就坐在窗沿上。一條腿曲著,一條腿在半空中晃悠,嘴上還叼著一根狗尾巴草。
「已經到了最壞的地步。江德寫信來,他的族人越來越少,牲口越來越少,若是不能在今年冬天之前結束戰爭,族人將無法等到下一個春天。他也是。」春生望著雲南一如既往的高遠天空,想起那個眼眸像陽光一樣暖烘烘的少年。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如今他有難,自己很想幫忙。
但是,自古就怕但是!春生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世女,雖然朝廷沒封,但族人認可、祖母人可,自己就要擔起重擔。
「你想幫他,就去吧。」遲生鼓勵道,她會為姐姐做好後勤。
春生自嘲一笑,「除了我,還有誰呢?」
「青山叔向祖母請戰,我昨天在書房親耳聽到的。」
「青山叔可以作為副將輔佐我,但主將必須是我。此次我們失禮離開京城,陛下非常不滿,一定會給個教訓。聖旨你也看到了,讓我們出兵、出錢,必須是木氏之人領兵,否則,我們放心,朝廷也不放心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