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笑,「文風樸實,若單論治軍,已是佳作。」
皇帝又把遲生的文章遞給太子。
遲生開篇明義,說明前朝由盛轉衰是從安史之亂開始。至於衰亡原因,有五點。
第一,藩鎮割據。如同二皇子在課堂上所說,地方官權力過大,軍政財權集於一身,很快就養大了野心,尾大不掉。
第二,宦官專權。為了對抗日益強盛的地方割據勢力,當權者隻能用身邊親近人,親近之人隻有外戚和宦官,而宦官無疑是更好的選擇。誰知道宦官掌權之後,野心也會膨脹。這裏遲生還論述了漢代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基本上為了製衡宦官提拔外戚,為了打壓外戚提拔宦官,形成惡性循環。天下經不起幾次折騰,直接亡了。
第三,朋黨之爭。遲生重點論述了牛李黨爭,這些人黨同伐異,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對國家朝政提出建設性意見,導致朝政日益腐敗,朝廷無法運轉。
第四,同室操戈。唐太宗帶了個壞頭,導致每次政權不能平穩過渡。雖然太史僉事已經批評過遲生不該議論皇室,但遲生覺得此篇文章要論據充分,同室操戈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過去的話題。
第五,農民起義。正是因為前四點原因的大集合,導致底層百姓生活越來越困苦。遲生舉了一個有田五口之家如何落到賣兒賣女、無路可走、揭竿而起的過程,說明百姓是非常有韌性、非常能吃苦的,隻要能有條活路,他們都不會輕易冒險。
作者有話說:
新文《嫁人從退婚開始》已經開預收,感興趣的小可愛可以收藏一下,順帶把作者也收藏一個吧(捂臉笑)
第48章 帝位傳承
說了這五個原因之後, 遲生又言,學史最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經驗,不要重複「秦人不暇自哀, 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1」的悲劇。而且不必憂心,太/祖雄才偉略, 我朝已經有了應對辦法。
第一, 分立文武, 地方權力三分,從製度上限製了藩鎮的出現。如今每個環節都有人監督, 不太可能出現權利空白, 導致一人獨大的局麵。
第二, 限製宦官權力, 宦官品級最高不過四品, 皇帝不再過分倚重宦官,宦官無法做皇帝代言人。宮中重要職務比如內務府之類的都由官員擔任, 宦官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遲生也分析, 最重要的還是少用內侍,不要出現權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一個先例, 底下人就會拚命鑽營, 覺得自己能成為第二個。
第三,限製朋黨。選人用人不要拘泥於出身,太/祖令科舉成為常態, 不禁止身家三代清白之人科舉, 令舉子成為「天子門舊獨生」, 這一舉措, 讓官員的選拔形成定例,給了天下有才之士出頭的機會,上升渠道通暢,撈偏門的人就少。主持科考的官員,也沒有那麽大的權利,能決定另一個人的一生。
第四,明確嫡長繼承製。遲生反覆讚頌□□在亂世中堅持培養繼承人,又確立如今的太子殿下為太孫,為我朝的皇位繼承確立的典範。
第五,遲生提出了一些平抑糧價、防止土地兼併的法子,重申以農為本的思想,提倡讓皇室、官府更加重視農桑,重視農業技術的改進。
最後,遲生總結,太/祖雄才大略,製定了非常好的政策,後人應該遵循。可是,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一個政策隻要存在時間長了,總會有人找到漏洞,並利用這些漏洞謀取利益。隻能根據情況,適時而變。
太子通讀一遍,氣血上湧,嘆道,「酣暢淋漓,詞情如江河奔湧,論述有理有據,情理兼備,有韓柳之風,國策矣。」
「李正見教的好學生,如何,可知道朕為何如此看重她們姐妹?」皇帝笑問。
「父皇英明,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孩兒有那麽多名師教導,也不敢說能寫出遲生這樣的文章來。」
「哎,你是太子,不是才子,無需在文章事上多做糾結,隻要會選人用人就行。我看中的,是她的想法。製度二字用的很好,有白崑山的影子。咱們家治國自有法度,法度是什麽?外儒內法而已。這是父皇教給朕的,如今朕也教給你。」
皇帝起身領太子到了內殿,牆上掛著一幅萬國堪輿圖。這張圖上,疆域廣袤,北邊草原,東北的密林,西邊的吐蕃,南邊的諸蠻,眾多未曾歸化的土人,包圍著中原大地。
「如此廣袤的疆土,應該給如何治理?」皇帝指了指圖的左上方,「吐蕃諸部混戰,朕想趁機派兵收服,剛露出個想法,就有官員上書勸諫。言,祖宗闢土廣大,我等輩不應貪功,多占無用之地。」
「無用之地?當初他們也說東北冰原之地無用,想要皮毛三參令當地人上貢就是;說西南瘴癘之地無用,蠻夷鄙薄,占領之後無法收取賦稅,反而要每年撥下賑濟;如今吐蕃之地還是無用,不知道他們的有用之地在哪兒?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嗎?」
「父皇息怒,此等短視之人,不予理會就是。不過吐蕃情況複雜,兒聽去過吐蕃的人講,不是本地人去了那裏,很容易心慌氣短,喘不過氣,派兵征伐,恐怕不妥。再則,那裏神王權威極重,教派之爭蔓延至世俗,不,應該說世俗之爭是教派之爭的表象。這樣與中原差異巨大的地方,統治起來何其艱難。」
「艱難,就不做嗎?」皇帝反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皇帝又把遲生的文章遞給太子。
遲生開篇明義,說明前朝由盛轉衰是從安史之亂開始。至於衰亡原因,有五點。
第一,藩鎮割據。如同二皇子在課堂上所說,地方官權力過大,軍政財權集於一身,很快就養大了野心,尾大不掉。
第二,宦官專權。為了對抗日益強盛的地方割據勢力,當權者隻能用身邊親近人,親近之人隻有外戚和宦官,而宦官無疑是更好的選擇。誰知道宦官掌權之後,野心也會膨脹。這裏遲生還論述了漢代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基本上為了製衡宦官提拔外戚,為了打壓外戚提拔宦官,形成惡性循環。天下經不起幾次折騰,直接亡了。
第三,朋黨之爭。遲生重點論述了牛李黨爭,這些人黨同伐異,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對國家朝政提出建設性意見,導致朝政日益腐敗,朝廷無法運轉。
第四,同室操戈。唐太宗帶了個壞頭,導致每次政權不能平穩過渡。雖然太史僉事已經批評過遲生不該議論皇室,但遲生覺得此篇文章要論據充分,同室操戈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過去的話題。
第五,農民起義。正是因為前四點原因的大集合,導致底層百姓生活越來越困苦。遲生舉了一個有田五口之家如何落到賣兒賣女、無路可走、揭竿而起的過程,說明百姓是非常有韌性、非常能吃苦的,隻要能有條活路,他們都不會輕易冒險。
作者有話說:
新文《嫁人從退婚開始》已經開預收,感興趣的小可愛可以收藏一下,順帶把作者也收藏一個吧(捂臉笑)
第48章 帝位傳承
說了這五個原因之後, 遲生又言,學史最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經驗,不要重複「秦人不暇自哀, 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1」的悲劇。而且不必憂心,太/祖雄才偉略, 我朝已經有了應對辦法。
第一, 分立文武, 地方權力三分,從製度上限製了藩鎮的出現。如今每個環節都有人監督, 不太可能出現權利空白, 導致一人獨大的局麵。
第二, 限製宦官權力, 宦官品級最高不過四品, 皇帝不再過分倚重宦官,宦官無法做皇帝代言人。宮中重要職務比如內務府之類的都由官員擔任, 宦官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遲生也分析, 最重要的還是少用內侍,不要出現權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一個先例, 底下人就會拚命鑽營, 覺得自己能成為第二個。
第三,限製朋黨。選人用人不要拘泥於出身,太/祖令科舉成為常態, 不禁止身家三代清白之人科舉, 令舉子成為「天子門舊獨生」, 這一舉措, 讓官員的選拔形成定例,給了天下有才之士出頭的機會,上升渠道通暢,撈偏門的人就少。主持科考的官員,也沒有那麽大的權利,能決定另一個人的一生。
第四,明確嫡長繼承製。遲生反覆讚頌□□在亂世中堅持培養繼承人,又確立如今的太子殿下為太孫,為我朝的皇位繼承確立的典範。
第五,遲生提出了一些平抑糧價、防止土地兼併的法子,重申以農為本的思想,提倡讓皇室、官府更加重視農桑,重視農業技術的改進。
最後,遲生總結,太/祖雄才大略,製定了非常好的政策,後人應該遵循。可是,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一個政策隻要存在時間長了,總會有人找到漏洞,並利用這些漏洞謀取利益。隻能根據情況,適時而變。
太子通讀一遍,氣血上湧,嘆道,「酣暢淋漓,詞情如江河奔湧,論述有理有據,情理兼備,有韓柳之風,國策矣。」
「李正見教的好學生,如何,可知道朕為何如此看重她們姐妹?」皇帝笑問。
「父皇英明,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孩兒有那麽多名師教導,也不敢說能寫出遲生這樣的文章來。」
「哎,你是太子,不是才子,無需在文章事上多做糾結,隻要會選人用人就行。我看中的,是她的想法。製度二字用的很好,有白崑山的影子。咱們家治國自有法度,法度是什麽?外儒內法而已。這是父皇教給朕的,如今朕也教給你。」
皇帝起身領太子到了內殿,牆上掛著一幅萬國堪輿圖。這張圖上,疆域廣袤,北邊草原,東北的密林,西邊的吐蕃,南邊的諸蠻,眾多未曾歸化的土人,包圍著中原大地。
「如此廣袤的疆土,應該給如何治理?」皇帝指了指圖的左上方,「吐蕃諸部混戰,朕想趁機派兵收服,剛露出個想法,就有官員上書勸諫。言,祖宗闢土廣大,我等輩不應貪功,多占無用之地。」
「無用之地?當初他們也說東北冰原之地無用,想要皮毛三參令當地人上貢就是;說西南瘴癘之地無用,蠻夷鄙薄,占領之後無法收取賦稅,反而要每年撥下賑濟;如今吐蕃之地還是無用,不知道他們的有用之地在哪兒?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嗎?」
「父皇息怒,此等短視之人,不予理會就是。不過吐蕃情況複雜,兒聽去過吐蕃的人講,不是本地人去了那裏,很容易心慌氣短,喘不過氣,派兵征伐,恐怕不妥。再則,那裏神王權威極重,教派之爭蔓延至世俗,不,應該說世俗之爭是教派之爭的表象。這樣與中原差異巨大的地方,統治起來何其艱難。」
「艱難,就不做嗎?」皇帝反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