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救我於世間水火[快穿]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著,謀士就要往柱子上撞去。
秦王一把拉住涕淚橫流的謀士,嘆息著搖頭不肯點頭,「那畢竟是我親侄兒!」
「殿下還是執迷不悟,不肯抬頭看天啊?皇太孫集結軍士,圍困行宮,意欲搶奪大行皇帝靈柩,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皇太孫偽造遺詔,以大義名分逼迫,殿下難道要引頸就戮嗎?」謀士高聲對集結好的數百心腹道:「如今,不是秦王殿下不仁,是太孫不義在先,殿下迫於無奈,不得不反擊。先帝留有遺詔,若是性命之時,允殿下自行決斷。」
「不,不,不,先生,不可啊……」秦王還要推拒,謀士已經不有分說把他推上了馬。
「殿下,想想先帝遺詔,先帝臨去前都不放心你啊,先帝也知道東宮有暗害手足之心,才給你留下了保命符啊!」謀士大聲哭訴。
秦王自然涕淚連連,一邊哭喊著「父皇等我」,一邊催馬疾馳向前。
謀士眯著哭腫的雙眼目送秦王離開,哭著進了房間,立刻摸出手帕擦幹淨臉,從窗欞的縫隙中,焦急又渴盼得望著秦王離開的方向。
左路軍中,輔國公訓斥親兵:「都什麽時候了,還戴什麽玉佩,輕裝簡行,趕緊把人集結起來啊。」
親兵挨了一腳,也不敢辯駁,立刻去捧了披風來,又扶輔國公上馬。
輔國公看著集結好的五百人隊伍,再次確定,「太孫和秦王俱隻帶了百人隊伍?」
「迴大帥,太孫百人出頭,秦王兩百人左右。」
輔國公嘆息一聲,還好,沒有驚動大軍,那事情太有談的餘地。但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輔國公望了望行宮的方向,不詳的預感十分強烈。輔國公下馬,迴到屋中,把自己的印鑑拿出,交給最信任的心腹副將。
「不可驚動大軍!草原新附,人心不穩,若是我朝此時亂起,先帝三次北伐、十數年之功毀於一旦。即便我身死當場,爾也不能動用大軍!」輔國公花白的頭髮微微顫動,江山安穩不過數十年,幼年時的戰亂場景還在眼前,怎麽能重蹈覆轍。
「大帥!」副將哽咽,他不知怎麽勸,勸大帥不去,還是勸大帥擁兵自重?都不合適。
「莫作婦人態,守好軍營,誰來都不許動。即便有人提了我的頭顱來!」輔國公把話說死,別說有人騙、盜了他的印鑑來,就是提著腦袋來也不好使!
副將直接哭出聲來,大帥這是寧願死,也不願大軍動盪,再生波折啊。
副將哭著和輔國公道別,親自牽馬墜鐙,扶輔國公上馬。
輔國公看了看自己隊伍,他已經很久沒有親自帶領人數這樣少的隊伍了。
輔國公右手執著的馬鞭輕揮,五百人的精銳隊伍迅速動作,整齊劃一跟在他身後行進。
行宮的宮牆上,火把通明,半邊天仿佛都燒紅了。
珊瑚珠拿著單筒千裏眼,遠遠看著行進過來的隊伍。
吉娜和高娃侍立在旁,不用千裏眼,她們也能從那蜿蜒的火把隊伍上,看出三方人馬,都集結過來了。
皇太孫勢力最弱,但他到的最早;秦王緊隨其後,麾下精兵個個能征善戰;輔國公的人馬最多,是兩人的總和,若是輔國公能下個狠心,說不定能消弭這場風波。
馬蹄聲隆隆,三支隊伍瞬間就到了眼前。
太孫與秦王的隊伍相互打嘴仗,指責對方狼子野心,容不下血脈至親。輔國公兩邊勸,卻是按下這頭起那頭。輔國公漸漸明白事情不是言語能撼動的,雖在勸說,卻不再走在兩方中間,用自己人當肉盾,隻遠遠騎馬在一旁勸著。
宮牆上的珊瑚珠居高臨下,看著剛開始三位領頭人還敢站得很近,想要理論出一個結果,慢慢各自散開,在心腹簇擁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詞說盡了,人也累了,皇太孫驚訝發現自己占據名分大義,居然說不過一個即將起兵謀反的亂臣賊子,又氣又惱,眼看著輔國公是拉偏架靠不住的,皇太孫抬頭望著不高的宮牆,上頭珊瑚珠的衣擺都能看清紋樣。
「惠貴妃娘娘,你受皇祖父臨終遺命,難道要看著這等逆子亂臣禍害朝綱嗎?」皇太孫朗聲問道。
「惠貴妃,本王受父皇遺詔,一言一行,皆是遵照父皇旨意,爾等正該遵循大行皇帝遺詔!」秦王是真的相信,父親為他留下了保命遺詔。
輔國公不跟著兩人喊,他沒有爭到熱血上頭,知道喊幾句話是無用的。
就在此時,一隊人馬從緊閉的行宮大門中疾馳而出,大門擦著最後一匹馬的尾巴關上。
「大將軍有令,請皇太孫、秦王、輔國公入內一敘,隻帶三人親衛,其餘人等,在此等候。」來人是一名校尉打扮的女將,很眼熟,仿佛在戰場上見過,是曾經的同袍。
「殿下不可——」皇太孫的手下正要勸他不能以身犯險,突然被一棍子抽在背上,打落馬下。
「幹什麽!」「兀那!」「賤婆娘!」唿喝聲此起彼伏。
「蹭——」長刀出鞘的聲音似又嗡鳴,那女將高聲道:「大將軍有令,先禮後兵,現在是棍棒,若還有添油加醋、架橋撥火的,姑奶奶手裏的長刀可不長眼睛。」
在三方主將的壓製下,鼓譟起來的人群又慢慢安靜下來,他們都不願承擔第一個動手的罪名。
女將把視線投向輔國公,輔國公看著麵前的人馬,一人持棍,一人持刀,一人持盾,三人一小隊,密切配合,顯然是沒有打算下死手的。輔國公也是沙場宿將,戰場上不會聽旁人說什麽,隻看旁人做什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秦王一把拉住涕淚橫流的謀士,嘆息著搖頭不肯點頭,「那畢竟是我親侄兒!」
「殿下還是執迷不悟,不肯抬頭看天啊?皇太孫集結軍士,圍困行宮,意欲搶奪大行皇帝靈柩,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皇太孫偽造遺詔,以大義名分逼迫,殿下難道要引頸就戮嗎?」謀士高聲對集結好的數百心腹道:「如今,不是秦王殿下不仁,是太孫不義在先,殿下迫於無奈,不得不反擊。先帝留有遺詔,若是性命之時,允殿下自行決斷。」
「不,不,不,先生,不可啊……」秦王還要推拒,謀士已經不有分說把他推上了馬。
「殿下,想想先帝遺詔,先帝臨去前都不放心你啊,先帝也知道東宮有暗害手足之心,才給你留下了保命符啊!」謀士大聲哭訴。
秦王自然涕淚連連,一邊哭喊著「父皇等我」,一邊催馬疾馳向前。
謀士眯著哭腫的雙眼目送秦王離開,哭著進了房間,立刻摸出手帕擦幹淨臉,從窗欞的縫隙中,焦急又渴盼得望著秦王離開的方向。
左路軍中,輔國公訓斥親兵:「都什麽時候了,還戴什麽玉佩,輕裝簡行,趕緊把人集結起來啊。」
親兵挨了一腳,也不敢辯駁,立刻去捧了披風來,又扶輔國公上馬。
輔國公看著集結好的五百人隊伍,再次確定,「太孫和秦王俱隻帶了百人隊伍?」
「迴大帥,太孫百人出頭,秦王兩百人左右。」
輔國公嘆息一聲,還好,沒有驚動大軍,那事情太有談的餘地。但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輔國公望了望行宮的方向,不詳的預感十分強烈。輔國公下馬,迴到屋中,把自己的印鑑拿出,交給最信任的心腹副將。
「不可驚動大軍!草原新附,人心不穩,若是我朝此時亂起,先帝三次北伐、十數年之功毀於一旦。即便我身死當場,爾也不能動用大軍!」輔國公花白的頭髮微微顫動,江山安穩不過數十年,幼年時的戰亂場景還在眼前,怎麽能重蹈覆轍。
「大帥!」副將哽咽,他不知怎麽勸,勸大帥不去,還是勸大帥擁兵自重?都不合適。
「莫作婦人態,守好軍營,誰來都不許動。即便有人提了我的頭顱來!」輔國公把話說死,別說有人騙、盜了他的印鑑來,就是提著腦袋來也不好使!
副將直接哭出聲來,大帥這是寧願死,也不願大軍動盪,再生波折啊。
副將哭著和輔國公道別,親自牽馬墜鐙,扶輔國公上馬。
輔國公看了看自己隊伍,他已經很久沒有親自帶領人數這樣少的隊伍了。
輔國公右手執著的馬鞭輕揮,五百人的精銳隊伍迅速動作,整齊劃一跟在他身後行進。
行宮的宮牆上,火把通明,半邊天仿佛都燒紅了。
珊瑚珠拿著單筒千裏眼,遠遠看著行進過來的隊伍。
吉娜和高娃侍立在旁,不用千裏眼,她們也能從那蜿蜒的火把隊伍上,看出三方人馬,都集結過來了。
皇太孫勢力最弱,但他到的最早;秦王緊隨其後,麾下精兵個個能征善戰;輔國公的人馬最多,是兩人的總和,若是輔國公能下個狠心,說不定能消弭這場風波。
馬蹄聲隆隆,三支隊伍瞬間就到了眼前。
太孫與秦王的隊伍相互打嘴仗,指責對方狼子野心,容不下血脈至親。輔國公兩邊勸,卻是按下這頭起那頭。輔國公漸漸明白事情不是言語能撼動的,雖在勸說,卻不再走在兩方中間,用自己人當肉盾,隻遠遠騎馬在一旁勸著。
宮牆上的珊瑚珠居高臨下,看著剛開始三位領頭人還敢站得很近,想要理論出一個結果,慢慢各自散開,在心腹簇擁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詞說盡了,人也累了,皇太孫驚訝發現自己占據名分大義,居然說不過一個即將起兵謀反的亂臣賊子,又氣又惱,眼看著輔國公是拉偏架靠不住的,皇太孫抬頭望著不高的宮牆,上頭珊瑚珠的衣擺都能看清紋樣。
「惠貴妃娘娘,你受皇祖父臨終遺命,難道要看著這等逆子亂臣禍害朝綱嗎?」皇太孫朗聲問道。
「惠貴妃,本王受父皇遺詔,一言一行,皆是遵照父皇旨意,爾等正該遵循大行皇帝遺詔!」秦王是真的相信,父親為他留下了保命遺詔。
輔國公不跟著兩人喊,他沒有爭到熱血上頭,知道喊幾句話是無用的。
就在此時,一隊人馬從緊閉的行宮大門中疾馳而出,大門擦著最後一匹馬的尾巴關上。
「大將軍有令,請皇太孫、秦王、輔國公入內一敘,隻帶三人親衛,其餘人等,在此等候。」來人是一名校尉打扮的女將,很眼熟,仿佛在戰場上見過,是曾經的同袍。
「殿下不可——」皇太孫的手下正要勸他不能以身犯險,突然被一棍子抽在背上,打落馬下。
「幹什麽!」「兀那!」「賤婆娘!」唿喝聲此起彼伏。
「蹭——」長刀出鞘的聲音似又嗡鳴,那女將高聲道:「大將軍有令,先禮後兵,現在是棍棒,若還有添油加醋、架橋撥火的,姑奶奶手裏的長刀可不長眼睛。」
在三方主將的壓製下,鼓譟起來的人群又慢慢安靜下來,他們都不願承擔第一個動手的罪名。
女將把視線投向輔國公,輔國公看著麵前的人馬,一人持棍,一人持刀,一人持盾,三人一小隊,密切配合,顯然是沒有打算下死手的。輔國公也是沙場宿將,戰場上不會聽旁人說什麽,隻看旁人做什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