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救我於世間水火[快穿]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父皇在的時候,明明更疼愛我、更倚重我,多次當著朝臣的麵誇我,此子類父。這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我才是父皇最屬意的繼承人。可惜,為了迂腐的長幼有序,朝臣們就逼著父皇立了大哥,大哥文弱,如何能鎮得住這四麵兵戈的邊疆,鎮得住那些抱團欺生的朝臣,鎮得住這裏裏外外的魑魅魍魎!」
秦王越說越得意,彈了彈手中遺詔,「我就知道,父皇肯定是疼愛我的。」
「殿下可否詳細說說,這種要命的東西,惠貴妃怎麽就輕易交出了?我等可不能被騙了。」謀士有些不放心。
「先生這是什麽話,本王也是幾十歲的人了,上過戰場、經過宮廷,還能讓一婦人給騙了?」
「我親自去見,惠貴妃先前還顧左右而言他,後來我指著父皇靈位,讓她說實話。惠貴妃深受父皇愛重,臨死都陪在父皇身邊,怎麽會違背父皇的意願,哭著說了實話。」秦王長嘆一聲:「父皇果然也是不放心東宮的。但他也不忍我與東宮自相殘殺,交待惠貴妃,要是我沒發現,或者東宮能挑起重擔,就不必取出這份旨意。若是有朝一日東宮威脅我性命,再用這份遺詔救命。為此,父皇還特意下詔,赦免惠貴妃殉葬。」
謀士捋了捋鬍鬚,「這樣就說得過去了。若不是陛下駕崩得太突然,惠貴妃心神震動,絕不會這樣輕易讓殿下看出破綻。」
「正是這個道理。」秦王頷首,對自己鬼使神差的直覺慶幸不已,幸虧他當時迴頭看了那一眼。「我入正殿後仔細看過,燈燭俱全,俱是徹夜燃燒的痕跡。蒲團的凹痕久久沒有平復,惠貴妃裙子上全是跪出來的摺痕,在無人見處都這樣虔誠,惠貴妃對父皇的心毋庸置疑。其實隻看惠貴妃往日對父皇的仰慕崇敬,就知道她絕不會違逆父皇的意願。女人嘛,夫主死了,她活著也就一點念想了。保本王平安是父皇遺願,也是她的願望。」
「如此,倒比許諾什麽金銀財物更好了。」謀士頷首,人總會為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拚命,他們用惠貴妃,真是惠而不費。至於深情與否,這倒無關緊要。隻要惠貴妃能助秦王拿下這一句,日後認可那份不殉葬的旨意便是予惠貴妃的報酬了。
想到此處,謀士道:「臣請觀遺詔。」
謀士從秦王手中取過遺詔,恭敬地向皇帝所在方向叩首後,才打開遺詔。
先檢查聖旨材質,再檢查筆跡和印鑑,果然都是真的。再細看內容,開始是交待秦王兄友弟恭、安心做一藩王,拱衛大夏國祚的。後麵慢慢說到正題,若是東宮文弱,壓不住朝臣,他可起兵靖難,一定要穩住他們李家的江山。同時,又反覆叮囑,這道遺詔不能輕易拿出,這是最後關頭給秦王保命的,若是東宮對他有趕盡殺絕之意,才能動兵,否則就是分裂家國,對祖宗不敬、對自己不孝。
文辭是陛下一向的風格,連對秦王的稱唿都是陛下獨有。
謀士看過之後,也不得不感慨陛下舐犢情深,期盼兒孫和睦、家國萬年。
秦王從謀士手中接過遺詔,又認真讀了一遍,嘆息道:「母後當初也是這樣。」
當時皇後病重,卻撐著病體,逼父皇答應不能動搖東宮的位置。當時,秦王憤怒又委屈,甚至還有嫉妒。都是父母的孩子,大哥才德皆不如他,隻憑早生幾年,就要一直壓在他頭上嗎?後來等母後走了,他才後悔當時不該在母後跟前和大哥撕破臉,令母後為難。他也是當父親的人了,知道為人父母,想要子女相互扶持的心情。可是,他和大哥,終究是不可能了。
我終究要讓父皇母後傷心了……秦王嘆息,也許,父皇駕崩在梁城,就是上天給他的機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是時候為自己的抱負邁出決定性的一步了!
城西,一直合衣而睡的輔國公被親兵叫醒;「國公爺,左路軍有動作了!」
輔國公沉默坐起,自己不詳的猜測成真了,這一夜合衣而睡,終究沒有睡踏實。「取我的甲冑來。」
輔國公穿上與敵人戰鬥才需要穿戴的甲冑,如今卻要去打自己人了。輔國公一邊起身洗漱,親兵一邊把消息源源不斷的送過來。
「皇太孫前後派了五批人馬出城,皆是輕騎快馬,應當是送消息去了。」
「秦王殿下派了三批人出城,也是朝京城方向去的。弟兄們遠遠墜在後頭,現在隻迴來一隊,找到了皇太孫派去的一隊人的屍首。」
「惠貴妃那邊緊閉門戶,約束部將把行宮圍了個水泄不通,宮牆上火把長燃,有人徹夜巡邏。」
第89章 和親中原的公主20
「太孫,左路軍整軍了!怎麽辦?左路軍可是十萬大軍啊!」謀士慌張的聲音擊打著皇太孫的耳膜,令他憤怒又焦躁。
怎麽辦?他還想問怎麽辦呢!
「秦王在軍中經營十數年,與輔國公也是多年袍澤,若是……殿下,咱們需早做打算啊!」
皇太孫在房間裏轉圈,痛苦得皺緊眉頭,艱難下了決定:「去,調集忠於我們的人,先到行宮,守在皇祖父靈柩前才好。」
大行皇帝崩逝之後,惠貴妃接手行宮巡防事宜,其他人都搬出行宮,隻有惠貴妃守著皇帝梓宮。
「殿下!不能再猶豫了,您守著君臣大義、想著手足情誼,東宮可不曾絲毫顧念情分啊!」秦王的謀士也在哀戚進言:「殿下若不反擊,我等死期就在眼前,與其看殿下為虛偽縹緲的手足情分束手待斃,臣不如早走一步,為殿下黃泉探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秦王越說越得意,彈了彈手中遺詔,「我就知道,父皇肯定是疼愛我的。」
「殿下可否詳細說說,這種要命的東西,惠貴妃怎麽就輕易交出了?我等可不能被騙了。」謀士有些不放心。
「先生這是什麽話,本王也是幾十歲的人了,上過戰場、經過宮廷,還能讓一婦人給騙了?」
「我親自去見,惠貴妃先前還顧左右而言他,後來我指著父皇靈位,讓她說實話。惠貴妃深受父皇愛重,臨死都陪在父皇身邊,怎麽會違背父皇的意願,哭著說了實話。」秦王長嘆一聲:「父皇果然也是不放心東宮的。但他也不忍我與東宮自相殘殺,交待惠貴妃,要是我沒發現,或者東宮能挑起重擔,就不必取出這份旨意。若是有朝一日東宮威脅我性命,再用這份遺詔救命。為此,父皇還特意下詔,赦免惠貴妃殉葬。」
謀士捋了捋鬍鬚,「這樣就說得過去了。若不是陛下駕崩得太突然,惠貴妃心神震動,絕不會這樣輕易讓殿下看出破綻。」
「正是這個道理。」秦王頷首,對自己鬼使神差的直覺慶幸不已,幸虧他當時迴頭看了那一眼。「我入正殿後仔細看過,燈燭俱全,俱是徹夜燃燒的痕跡。蒲團的凹痕久久沒有平復,惠貴妃裙子上全是跪出來的摺痕,在無人見處都這樣虔誠,惠貴妃對父皇的心毋庸置疑。其實隻看惠貴妃往日對父皇的仰慕崇敬,就知道她絕不會違逆父皇的意願。女人嘛,夫主死了,她活著也就一點念想了。保本王平安是父皇遺願,也是她的願望。」
「如此,倒比許諾什麽金銀財物更好了。」謀士頷首,人總會為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拚命,他們用惠貴妃,真是惠而不費。至於深情與否,這倒無關緊要。隻要惠貴妃能助秦王拿下這一句,日後認可那份不殉葬的旨意便是予惠貴妃的報酬了。
想到此處,謀士道:「臣請觀遺詔。」
謀士從秦王手中取過遺詔,恭敬地向皇帝所在方向叩首後,才打開遺詔。
先檢查聖旨材質,再檢查筆跡和印鑑,果然都是真的。再細看內容,開始是交待秦王兄友弟恭、安心做一藩王,拱衛大夏國祚的。後麵慢慢說到正題,若是東宮文弱,壓不住朝臣,他可起兵靖難,一定要穩住他們李家的江山。同時,又反覆叮囑,這道遺詔不能輕易拿出,這是最後關頭給秦王保命的,若是東宮對他有趕盡殺絕之意,才能動兵,否則就是分裂家國,對祖宗不敬、對自己不孝。
文辭是陛下一向的風格,連對秦王的稱唿都是陛下獨有。
謀士看過之後,也不得不感慨陛下舐犢情深,期盼兒孫和睦、家國萬年。
秦王從謀士手中接過遺詔,又認真讀了一遍,嘆息道:「母後當初也是這樣。」
當時皇後病重,卻撐著病體,逼父皇答應不能動搖東宮的位置。當時,秦王憤怒又委屈,甚至還有嫉妒。都是父母的孩子,大哥才德皆不如他,隻憑早生幾年,就要一直壓在他頭上嗎?後來等母後走了,他才後悔當時不該在母後跟前和大哥撕破臉,令母後為難。他也是當父親的人了,知道為人父母,想要子女相互扶持的心情。可是,他和大哥,終究是不可能了。
我終究要讓父皇母後傷心了……秦王嘆息,也許,父皇駕崩在梁城,就是上天給他的機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是時候為自己的抱負邁出決定性的一步了!
城西,一直合衣而睡的輔國公被親兵叫醒;「國公爺,左路軍有動作了!」
輔國公沉默坐起,自己不詳的猜測成真了,這一夜合衣而睡,終究沒有睡踏實。「取我的甲冑來。」
輔國公穿上與敵人戰鬥才需要穿戴的甲冑,如今卻要去打自己人了。輔國公一邊起身洗漱,親兵一邊把消息源源不斷的送過來。
「皇太孫前後派了五批人馬出城,皆是輕騎快馬,應當是送消息去了。」
「秦王殿下派了三批人出城,也是朝京城方向去的。弟兄們遠遠墜在後頭,現在隻迴來一隊,找到了皇太孫派去的一隊人的屍首。」
「惠貴妃那邊緊閉門戶,約束部將把行宮圍了個水泄不通,宮牆上火把長燃,有人徹夜巡邏。」
第89章 和親中原的公主20
「太孫,左路軍整軍了!怎麽辦?左路軍可是十萬大軍啊!」謀士慌張的聲音擊打著皇太孫的耳膜,令他憤怒又焦躁。
怎麽辦?他還想問怎麽辦呢!
「秦王在軍中經營十數年,與輔國公也是多年袍澤,若是……殿下,咱們需早做打算啊!」
皇太孫在房間裏轉圈,痛苦得皺緊眉頭,艱難下了決定:「去,調集忠於我們的人,先到行宮,守在皇祖父靈柩前才好。」
大行皇帝崩逝之後,惠貴妃接手行宮巡防事宜,其他人都搬出行宮,隻有惠貴妃守著皇帝梓宮。
「殿下!不能再猶豫了,您守著君臣大義、想著手足情誼,東宮可不曾絲毫顧念情分啊!」秦王的謀士也在哀戚進言:「殿下若不反擊,我等死期就在眼前,與其看殿下為虛偽縹緲的手足情分束手待斃,臣不如早走一步,為殿下黃泉探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