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清穿同人] 清穿之側福晉悠閑日常 作者:飛玉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8章
寶月見十三手腕微抖,卻下筆還算有力,並不虛浮,可見身體還算撐的住,如此她便放心了。
斯人已逝,如今最緊要的還是十五歲的十公主,康熙的公主們大多在16到18歲出嫁,她正在一個比較危險的年紀,還是得好好籌謀。
「這是十四爺拿來的,明麵上你不好經手外頭送來的摺子,屆時便要十四一同上一道請安摺子給萬歲。且先莫說溫恪公主的事,隻陳陳情,看在溫恪公主的麵兒上,萬歲也許會對十公主心軟些。」
十三連連點頭,要論如何與康熙對答,這些皇子們各個都是爐火純青的熟手。他將寫好的摺子一併交給寶月,兆佳氏見他們的話說完了,便起身送寶月出去。
她眉宇間雖還隱含憂愁,卻已經振作起來了,「平日多虧四哥和嫂嫂照拂,此事更是多謝嫂嫂相助,我夫婦二人感激不盡。」
二人走到門口,寶月拍拍她的手道,「原是我們該做的,十三爺的身子還需你照料,就不必遠送了。」
兆佳氏仍然堅持要送她上馬車,上車後寶月掀起簾子道別,兆佳氏仍然強撐著露出一個笑來,目送寶月的馬車駛遠了才打道迴府。
涼風拂過林梢,唯獨一輪高懸的殘月照見世間的蕭索離合。
寶月第二日便派人將信送到十四府上,他們二人的請安摺子趕在這一批裏發往塞北,十三爺拖著病體,滿心焦急地渴盼著康熙的迴覆,卻遲遲不見熱河行宮有消息傳來。
直到溫恪公主難產去世的消息隨著康熙命內務府定下喪儀的旨意傳迴京裏,十三也沒能收到半片來信。他不願認命,又上了一封摺子,請求去康熙身邊陪駕。
漠南的溫恪公主府離康熙出巡的路線並不遠,出了這樣的事,萬歲是必定會親自去祭奠的,若十三也在出塞的隊伍中,或許還能去送一送妹妹,見見妹妹留下的兩個孩子。
四爺在塞外聽說了這事,心知十三必定不會毫無動作,康熙既然並未頒下恩旨,想來是對十三仍有芥蒂,他卻不能坐視不理。他往禦前求見康熙,進門的時候,卻見太子此時也恰巧在禦帳裏麵。
「兒子請汗阿瑪安。」他和太子的目光撞個正著,兩人目光飛速地交錯一瞬,四爺很快低頭跪下行禮。
「朕安,」康熙點頭示意他起來,他知道四爺必定是為了溫恪公主而來,他眼中還有幾分悵然,「這幾年實在波折太多,明年要各地再減免些賦稅罷,就當是為胤祄他們幾個祈福了。」
「汗阿瑪聖明仁慈,一代英主,各地百姓必定感恩戴德。」在康熙看不見的地方,太子眼中閃過一絲諷刺,口中卻說著恭維康熙的話。
康熙默然擺手,他年過半百,身體已不如往年康健了,縱然溫恪並非他最心愛的女兒,可乍一聽到這消息,昨天晚上他也半宿沒有睡著。
他咳嗽兩聲,接過粱九功遞來的茶喝了一口,命他傳旨在迴鑾的路線中加上溫恪公主府,這便是要親去祭奠的意思了。
四爺見狀,連忙勸康熙節哀,又當麵向粱九功細細問了康熙的咳疾,關心備至,直到康熙容色緩和,他才狀似無意地提議道,
「汗阿瑪身係天下,若八妹妹知道她連累汗阿瑪傷心至此,必也不願因私廢公,有礙聖體。既然當日是我與十三送嫁,如今便請汗阿瑪準了兒子和十三去為八妹妹祭奠送行罷,一應事務便由兒子們料理,還請汗阿瑪以保重聖躬為要。」
康熙深深看他一眼,如今幾乎沒有人敢在他的刻意漠視下提起十三,老四倒是不怕。
「你是要十三從京裏趕過來?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咱們好幾個兄弟都在這兒,若要為溫恪公主祭奠,咱們去也是一樣的。」
太子卻皮笑肉不笑地出聲反駁,好似並不樂見四爺如願。
康熙見他們兩個嗆起聲來,反倒將原本要駁迴四爺的話咽了下去。十三和太子的勢力瓜葛頗深,倒不如去跟著老四,免得太子黨勢大了,其他幾個皇子難以招架,他也不好料理。
康熙沉吟許久,最終並未搭理太子的話,反倒欣然接受了四爺的提議,命人傳旨將十三爺宣來熱河見駕。
太子仿佛並不服氣,悶聲應是後便甩著袖子便告退了,四爺見狀也隻好訕訕退下。
二人走出禦帳,相互對視一眼,四爺便見太子神色雖然仍舊十分倨傲,但眼中的情緒便仿佛一層假麵一般虛虛的浮著,心知太子也明白康熙的心思,方才不過是在給自己搭戲罷了。
現下二人不便多言,四爺率先沉默著朝太子行了一禮,便轉身離開了。
在京中焦躁不安的十三終於收到了旨意,一路快馬揚鞭,連如今尚還虛弱的身體也顧不得了,忙忙便往塞外趕去。他到一處驛站便換一匹快馬,日夜兼程,短短不過幾日便從京城趕到了漠南的公主府。
如今溫恪公主的一應喪儀已料理完畢,隻等後日便要送入山陵,四爺這日終於聽到外頭人喊著十三爺到了時,才好懸鬆了口氣,若是這次沒有趕上,十三是必定要後悔一輩子的。
四爺和駙馬倉津一到門口,便見十三慌忙下馬,幾乎是從馬上跌了下來,他怔怔地望著掛滿白綢的公主府匾牌。
幾日辛勞奔波下來,十三滿目憔悴,瘦的簡直與前兩年送嫁時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判若兩人。
寶月見十三手腕微抖,卻下筆還算有力,並不虛浮,可見身體還算撐的住,如此她便放心了。
斯人已逝,如今最緊要的還是十五歲的十公主,康熙的公主們大多在16到18歲出嫁,她正在一個比較危險的年紀,還是得好好籌謀。
「這是十四爺拿來的,明麵上你不好經手外頭送來的摺子,屆時便要十四一同上一道請安摺子給萬歲。且先莫說溫恪公主的事,隻陳陳情,看在溫恪公主的麵兒上,萬歲也許會對十公主心軟些。」
十三連連點頭,要論如何與康熙對答,這些皇子們各個都是爐火純青的熟手。他將寫好的摺子一併交給寶月,兆佳氏見他們的話說完了,便起身送寶月出去。
她眉宇間雖還隱含憂愁,卻已經振作起來了,「平日多虧四哥和嫂嫂照拂,此事更是多謝嫂嫂相助,我夫婦二人感激不盡。」
二人走到門口,寶月拍拍她的手道,「原是我們該做的,十三爺的身子還需你照料,就不必遠送了。」
兆佳氏仍然堅持要送她上馬車,上車後寶月掀起簾子道別,兆佳氏仍然強撐著露出一個笑來,目送寶月的馬車駛遠了才打道迴府。
涼風拂過林梢,唯獨一輪高懸的殘月照見世間的蕭索離合。
寶月第二日便派人將信送到十四府上,他們二人的請安摺子趕在這一批裏發往塞北,十三爺拖著病體,滿心焦急地渴盼著康熙的迴覆,卻遲遲不見熱河行宮有消息傳來。
直到溫恪公主難產去世的消息隨著康熙命內務府定下喪儀的旨意傳迴京裏,十三也沒能收到半片來信。他不願認命,又上了一封摺子,請求去康熙身邊陪駕。
漠南的溫恪公主府離康熙出巡的路線並不遠,出了這樣的事,萬歲是必定會親自去祭奠的,若十三也在出塞的隊伍中,或許還能去送一送妹妹,見見妹妹留下的兩個孩子。
四爺在塞外聽說了這事,心知十三必定不會毫無動作,康熙既然並未頒下恩旨,想來是對十三仍有芥蒂,他卻不能坐視不理。他往禦前求見康熙,進門的時候,卻見太子此時也恰巧在禦帳裏麵。
「兒子請汗阿瑪安。」他和太子的目光撞個正著,兩人目光飛速地交錯一瞬,四爺很快低頭跪下行禮。
「朕安,」康熙點頭示意他起來,他知道四爺必定是為了溫恪公主而來,他眼中還有幾分悵然,「這幾年實在波折太多,明年要各地再減免些賦稅罷,就當是為胤祄他們幾個祈福了。」
「汗阿瑪聖明仁慈,一代英主,各地百姓必定感恩戴德。」在康熙看不見的地方,太子眼中閃過一絲諷刺,口中卻說著恭維康熙的話。
康熙默然擺手,他年過半百,身體已不如往年康健了,縱然溫恪並非他最心愛的女兒,可乍一聽到這消息,昨天晚上他也半宿沒有睡著。
他咳嗽兩聲,接過粱九功遞來的茶喝了一口,命他傳旨在迴鑾的路線中加上溫恪公主府,這便是要親去祭奠的意思了。
四爺見狀,連忙勸康熙節哀,又當麵向粱九功細細問了康熙的咳疾,關心備至,直到康熙容色緩和,他才狀似無意地提議道,
「汗阿瑪身係天下,若八妹妹知道她連累汗阿瑪傷心至此,必也不願因私廢公,有礙聖體。既然當日是我與十三送嫁,如今便請汗阿瑪準了兒子和十三去為八妹妹祭奠送行罷,一應事務便由兒子們料理,還請汗阿瑪以保重聖躬為要。」
康熙深深看他一眼,如今幾乎沒有人敢在他的刻意漠視下提起十三,老四倒是不怕。
「你是要十三從京裏趕過來?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咱們好幾個兄弟都在這兒,若要為溫恪公主祭奠,咱們去也是一樣的。」
太子卻皮笑肉不笑地出聲反駁,好似並不樂見四爺如願。
康熙見他們兩個嗆起聲來,反倒將原本要駁迴四爺的話咽了下去。十三和太子的勢力瓜葛頗深,倒不如去跟著老四,免得太子黨勢大了,其他幾個皇子難以招架,他也不好料理。
康熙沉吟許久,最終並未搭理太子的話,反倒欣然接受了四爺的提議,命人傳旨將十三爺宣來熱河見駕。
太子仿佛並不服氣,悶聲應是後便甩著袖子便告退了,四爺見狀也隻好訕訕退下。
二人走出禦帳,相互對視一眼,四爺便見太子神色雖然仍舊十分倨傲,但眼中的情緒便仿佛一層假麵一般虛虛的浮著,心知太子也明白康熙的心思,方才不過是在給自己搭戲罷了。
現下二人不便多言,四爺率先沉默著朝太子行了一禮,便轉身離開了。
在京中焦躁不安的十三終於收到了旨意,一路快馬揚鞭,連如今尚還虛弱的身體也顧不得了,忙忙便往塞外趕去。他到一處驛站便換一匹快馬,日夜兼程,短短不過幾日便從京城趕到了漠南的公主府。
如今溫恪公主的一應喪儀已料理完畢,隻等後日便要送入山陵,四爺這日終於聽到外頭人喊著十三爺到了時,才好懸鬆了口氣,若是這次沒有趕上,十三是必定要後悔一輩子的。
四爺和駙馬倉津一到門口,便見十三慌忙下馬,幾乎是從馬上跌了下來,他怔怔地望著掛滿白綢的公主府匾牌。
幾日辛勞奔波下來,十三滿目憔悴,瘦的簡直與前兩年送嫁時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