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麽正義……」薛淩雲苦笑了一聲,抬頭茫然望著前方,眼神中滿是淒涼。
那些遊夏的百姓,他們並不仇恨大盛,真正讓他們心生憎惡的,是杜振生那腐朽的窮兵黷武不顧他們的死活;同樣,流番洲失地的百姓,他們怨恨的也隻是他們那無能的朝廷。
葉長洲望著路邊那些百姓,眼眶微紅,心中似乎有了些明悟。他緊了緊馬韁,深吸一口氣,對薛淩雲說道:「或許,杜振生的兒子們也曾目睹百姓的苦難,所以在杜振生和太子相繼離世後,才果斷撤兵吧……」他頓了頓,道,「景純,真正的正義,其實就藏匿於這戰火紛飛的背後,就隱藏在這些飽受苦難的百姓心中。」
說完,他猛地一揮馬鞭,策馬疾馳而去,果斷下令:「全軍聽令,全速前進!」
大軍迅速向飛馬驛進發,很快便遠遠地看到了一片平坦的荒地。在那荒地上,孤零零地立著一座破敗的亭子,正是信使口中的明月亭。
杜振生的四子杜淩霄和七子杜滄瀾,兩人身披麻衣,頭戴孝帽,靜靜地站在亭子外等候。他們身邊隻跟著七八個隨從,遠遠望去,顯得尤為淒涼落寞。
葉長洲距離那明月亭尚有數十丈遠,杜淩霄、杜滄瀾兄弟二人便率隨從遠遠向葉長洲叩拜,口中大唿:「杜淩霄、杜滄瀾恭迎大盛昭親王殿下。」
葉長洲與薛淩雲互視一眼,默契地下了馬,留下大軍原地駐守。二人孤身前往明月亭,去接受杜家兄弟的投降求和。葉仲卿則與大軍一同留守,目送著那兩人步入亭中,參與和談與條約的簽訂。
看著遠處亭中葉長洲受遊夏人跪拜,葉仲卿心中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長久以來,葉仲卿都自視為最適合繼承太子之位的人選。在他看來,兄長葉伯崇平庸無能,而老五和老七則身負異族血統,十三雖崇拜自己,但年紀尚幼、膽識不足,而十六則更是可憐,無權無勢宛如風中殘燭,任人欺淩,隻讓葉仲卿深感同情;唯有自己,既立下赫赫軍功,又深得葉政廷的寵愛,似乎太子之位唾手可得。
即便大盛建國之初便立葉伯崇為太子,葉仲卿也從未有過絲毫怨言,他總認為那不過是父皇和母後對葉伯崇的一種補償。他堅信隻要自己足夠聰明,能夠替父皇母後分憂解難,再加上葉伯崇那些愚蠢的嫉妒與陷害,太子之位終將屬於自己。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致命一擊。葉仲卿高估了自己在皇後心中的地位,更低估了葉伯崇與袁氏之間深厚的母子情誼。兵家常說驕兵必敗,自己對於血脈親情太過自信,如今也一敗塗地。
「還是十六弟,你最清醒,也最大膽。」葉仲卿心中嘆息。
眼見遠處亭中雙方似乎已經達成共識,正在簽訂條約,葉仲卿很羨慕也很欣賞葉長洲的果斷決絕,苦澀一笑,自語道:「十六弟啊,我若能像你早早看清這所謂的血脈親情,果斷在南疆做個逍遙自在的王,又何至於落到如今這般田地。」
葉仲卿深恨自己過於墨守成規,不敢像葉長洲那樣掙脫朝廷與軍令的桎梏,果斷地自立為王,讓遊夏人與自己簽訂盟約,唯自己馬首是瞻,而非朝廷。
如今大勢已難以扭轉。待葉長洲收復東南失地,再加上北邊慶安國的助力與南疆遊夏人的支持,這大盛的天下,終將落入他手。
不久,明月亭的和談落下帷幕。杜家兄弟命令親兵將數十擔白銀抬到大軍前,讓葉仲卿親自清點。
葉仲卿苦笑,隻得下馬命士兵點數。這四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足以支撐這兩萬多將士數年的軍餉與糧草,即便朝廷不再給東南的薛湘楠提供軍餉與糧草,葉長洲也有足夠的財力來供養她。
即便薛湘楠目前還沒有明確表示支持葉長洲,可一旦開始依賴葉長洲的供養,她也必然會成為葉長洲的盟友。這形勢的轉變,無疑為葉長洲增添了極大的籌碼。
看著士兵們數著白銀,葉仲卿心中五味雜陳,酸楚又憤恨。但他所恨的並非葉長洲,而是自己過於信任袁氏。
「母後啊母後,你為了保全你大兒子的江山,竟連自己的親兒子都算計在內,可知已經有人有足夠的能力來顛覆這一切了?」
「王爺,四百萬兩白銀準確無誤。」士兵大聲稟報。葉仲卿閉眼擺擺手,連看都沒看那帳簿一眼,又翻身上馬。
亭中的和談落下帷幕,葉仲卿遠遠地望著杜家兄弟向葉長洲跪地叩拜,目送著他們分道揚鑣。緊接著,葉長洲與薛淩雲喜笑顏開地相互扶持著往迴走去。這一切都讓葉仲卿心中那股不甘落敗的情緒,如墜深淵,難以自拔。
看著二人那般親密無間,葉仲卿抬頭仰望著蒼穹,心道:或許,我的失敗,還因為我不會像十六弟那般全然信任誰。
曾經十三爺這般全心信賴自己,可惜,自己的私心和算計,害死了他。
和遊夏人簽訂了和約,葉長洲遠遠便興沖沖對葉仲卿道:「二皇兄,遊夏人之患,永遠不復存在了!」
葉仲卿心中又酸又苦,卻不得不強顏歡笑:「是嗎?你們談了什麽條件?」
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戰亂,葉長洲心中歡喜不已,他翻身上馬感慨道:「原來杜淩霄和杜滄瀾兄弟二人對杜振生那窮兵黷武的做法不滿已久,更不忍見到遊夏百姓飽受苦難,他們早就有心投降不打了。但隻要杜振生一日不死,這歸順之事便難以成行。如今杜振生已逝,他們兄弟倆為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決定向我俯首稱臣,每年上供,隻求我們能將流番洲的鹽賣低價給他們,讓遊夏百姓有鹽可吃。」
那些遊夏的百姓,他們並不仇恨大盛,真正讓他們心生憎惡的,是杜振生那腐朽的窮兵黷武不顧他們的死活;同樣,流番洲失地的百姓,他們怨恨的也隻是他們那無能的朝廷。
葉長洲望著路邊那些百姓,眼眶微紅,心中似乎有了些明悟。他緊了緊馬韁,深吸一口氣,對薛淩雲說道:「或許,杜振生的兒子們也曾目睹百姓的苦難,所以在杜振生和太子相繼離世後,才果斷撤兵吧……」他頓了頓,道,「景純,真正的正義,其實就藏匿於這戰火紛飛的背後,就隱藏在這些飽受苦難的百姓心中。」
說完,他猛地一揮馬鞭,策馬疾馳而去,果斷下令:「全軍聽令,全速前進!」
大軍迅速向飛馬驛進發,很快便遠遠地看到了一片平坦的荒地。在那荒地上,孤零零地立著一座破敗的亭子,正是信使口中的明月亭。
杜振生的四子杜淩霄和七子杜滄瀾,兩人身披麻衣,頭戴孝帽,靜靜地站在亭子外等候。他們身邊隻跟著七八個隨從,遠遠望去,顯得尤為淒涼落寞。
葉長洲距離那明月亭尚有數十丈遠,杜淩霄、杜滄瀾兄弟二人便率隨從遠遠向葉長洲叩拜,口中大唿:「杜淩霄、杜滄瀾恭迎大盛昭親王殿下。」
葉長洲與薛淩雲互視一眼,默契地下了馬,留下大軍原地駐守。二人孤身前往明月亭,去接受杜家兄弟的投降求和。葉仲卿則與大軍一同留守,目送著那兩人步入亭中,參與和談與條約的簽訂。
看著遠處亭中葉長洲受遊夏人跪拜,葉仲卿心中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長久以來,葉仲卿都自視為最適合繼承太子之位的人選。在他看來,兄長葉伯崇平庸無能,而老五和老七則身負異族血統,十三雖崇拜自己,但年紀尚幼、膽識不足,而十六則更是可憐,無權無勢宛如風中殘燭,任人欺淩,隻讓葉仲卿深感同情;唯有自己,既立下赫赫軍功,又深得葉政廷的寵愛,似乎太子之位唾手可得。
即便大盛建國之初便立葉伯崇為太子,葉仲卿也從未有過絲毫怨言,他總認為那不過是父皇和母後對葉伯崇的一種補償。他堅信隻要自己足夠聰明,能夠替父皇母後分憂解難,再加上葉伯崇那些愚蠢的嫉妒與陷害,太子之位終將屬於自己。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致命一擊。葉仲卿高估了自己在皇後心中的地位,更低估了葉伯崇與袁氏之間深厚的母子情誼。兵家常說驕兵必敗,自己對於血脈親情太過自信,如今也一敗塗地。
「還是十六弟,你最清醒,也最大膽。」葉仲卿心中嘆息。
眼見遠處亭中雙方似乎已經達成共識,正在簽訂條約,葉仲卿很羨慕也很欣賞葉長洲的果斷決絕,苦澀一笑,自語道:「十六弟啊,我若能像你早早看清這所謂的血脈親情,果斷在南疆做個逍遙自在的王,又何至於落到如今這般田地。」
葉仲卿深恨自己過於墨守成規,不敢像葉長洲那樣掙脫朝廷與軍令的桎梏,果斷地自立為王,讓遊夏人與自己簽訂盟約,唯自己馬首是瞻,而非朝廷。
如今大勢已難以扭轉。待葉長洲收復東南失地,再加上北邊慶安國的助力與南疆遊夏人的支持,這大盛的天下,終將落入他手。
不久,明月亭的和談落下帷幕。杜家兄弟命令親兵將數十擔白銀抬到大軍前,讓葉仲卿親自清點。
葉仲卿苦笑,隻得下馬命士兵點數。這四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足以支撐這兩萬多將士數年的軍餉與糧草,即便朝廷不再給東南的薛湘楠提供軍餉與糧草,葉長洲也有足夠的財力來供養她。
即便薛湘楠目前還沒有明確表示支持葉長洲,可一旦開始依賴葉長洲的供養,她也必然會成為葉長洲的盟友。這形勢的轉變,無疑為葉長洲增添了極大的籌碼。
看著士兵們數著白銀,葉仲卿心中五味雜陳,酸楚又憤恨。但他所恨的並非葉長洲,而是自己過於信任袁氏。
「母後啊母後,你為了保全你大兒子的江山,竟連自己的親兒子都算計在內,可知已經有人有足夠的能力來顛覆這一切了?」
「王爺,四百萬兩白銀準確無誤。」士兵大聲稟報。葉仲卿閉眼擺擺手,連看都沒看那帳簿一眼,又翻身上馬。
亭中的和談落下帷幕,葉仲卿遠遠地望著杜家兄弟向葉長洲跪地叩拜,目送著他們分道揚鑣。緊接著,葉長洲與薛淩雲喜笑顏開地相互扶持著往迴走去。這一切都讓葉仲卿心中那股不甘落敗的情緒,如墜深淵,難以自拔。
看著二人那般親密無間,葉仲卿抬頭仰望著蒼穹,心道:或許,我的失敗,還因為我不會像十六弟那般全然信任誰。
曾經十三爺這般全心信賴自己,可惜,自己的私心和算計,害死了他。
和遊夏人簽訂了和約,葉長洲遠遠便興沖沖對葉仲卿道:「二皇兄,遊夏人之患,永遠不復存在了!」
葉仲卿心中又酸又苦,卻不得不強顏歡笑:「是嗎?你們談了什麽條件?」
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戰亂,葉長洲心中歡喜不已,他翻身上馬感慨道:「原來杜淩霄和杜滄瀾兄弟二人對杜振生那窮兵黷武的做法不滿已久,更不忍見到遊夏百姓飽受苦難,他們早就有心投降不打了。但隻要杜振生一日不死,這歸順之事便難以成行。如今杜振生已逝,他們兄弟倆為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決定向我俯首稱臣,每年上供,隻求我們能將流番洲的鹽賣低價給他們,讓遊夏百姓有鹽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