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天天遑論天下,指點江山。
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總是講江湖險惡,人心不古。
這個世界上更有很多人,看著別人豐功偉績,自己卻隻能酸溜溜說“他命好”罷了。
這個世界未必公平,卻也並非時時精彩事事如意。
江湖就是江湖,天下還是天下。
它不會因為某些人心有戚戚而憐香惜玉,也不會因為某些人壯誌淩雲而一路放行。總之,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不同,選擇當然也各不相同。
有碌碌無為,一生隻守二畝薄田度日的農夫;有處處算計,整日鑽營隻認黃白之物的商人;有大馬金刀,忠肝義膽隻為守家衛國的士兵;有蠅營狗苟,不擇手段隻想權傾朝堂的官僚。
所以才有人闖蕩江湖,所以才有人爭奪天下。
莫幹山大營是馬揚塵的第一步,也是他闖江湖、奪天下的大本營。
他對這個世界的構想源於靖國公對他小時候的安排,源於四君子對他耳濡目染的影響,源於在江湖世界摸爬滾打的思考。
馬揚塵麵對著駱觀光,拋出了自己的想法:未來世界,我們何去何從?
駱觀光看著眼前這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少年,沉聲道:“老夫原名叫駱賓王,表字觀光,名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老夫出身寒門,七歲能詩,多次上書諷刺朝廷,得罪入獄。《在獄詠蟬》中老夫曾雲,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頓了頓,駱觀光笑道:“老夫一生孤傲,自視清高。現如今決意輔佐少主,除了受命於靖國公之外,更是仰慕少主高義。少主紫微轉世,有開天辟地之力,洞悉先機之能。當今天下,武曌竊國,李昊社稷易主,少主莫幹山舉兵討逆,天下英雄雲集響應。這是天下大勢,人心所向。現下又有四君子效命,四神尊輔佐,假以時日,必將重振隴右李氏風采,劍指天下,龍騰四海。”
馬揚塵點點頭,道:“先生所言,揚塵自是明白,但人生長恨水長東,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哪一個不是兵強馬壯,但最終都是兵敗身死,連口棺材都沒混上,被沉屍大海。我們如今兵力不足,糧草匱乏,尋姐鹽道、絲綢的生意又剛剛起步,揚塵是怕我們羽翼未豐,朝廷大軍就會兵臨城下,到時落得一個樹倒猢猻散的下場。”
駱觀光笑道:“少主不用擔憂,吉人自有天相。老夫精讀易經,熟稔八卦,對布衣神相之道略知一二。武氏彌勒佛轉世,忝為天下主,但其壽限將滿,要想逐鹿天下,問鼎中原,加速武氏凋亡,老夫倒有一解。”
馬揚塵道:“願聞其詳。”
駱觀光道:“隻是泄露天機,必損壽折福。三天後,老夫與少主同上東都洛陽,少主隻需依計行事,老夫定然能保莫幹山五年無虞。”
馬揚塵道:“先生為複國興昊犧牲自己,揚塵不忍,東都之行,假如先生有個三長兩短,揚塵如何向莫幹山大營眾兄弟交代,萬萬不可!”
駱觀光沉聲道:“少主慈悲!但想要成為天下共主,斷不能婦人之仁。當年老夫與少主講過,忠君報國是所有大昊子民心之所向,蕩佞除奸,還大昊王朝朗朗乾坤,還八方子民安享太平是我輩推之不掉的重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老夫不才,能有幸與少主共襄盛舉,共謀天下,此生無憾無悔!”
馬揚塵點點頭道:“謹遵先生教誨!揚塵代天下黎民謝過先生。”說完,馬揚塵起身,恭恭敬敬地向駱觀光深施一禮。
駱觀光坐著未動,受了此禮,撫須道:“闖江湖,奪天下,少主十有九成,唯一成存在變數,就是少主心境。”
馬揚塵問道:“心境當如何?”
駱觀光道:“亂世可做英雄,又需有梟雄心境。”
馬揚塵道:“兩者有何區別?”
駱觀光正色道:“英雄者,箐英,草發芽的樣子,不要小看草要發芽的動力,石頭都能硬生生擠開,所以說英雄可凝聚無堅不摧的力量。而梟雄無道,因為鳥不是走的,是飛的,所以,梟雄無道或說自有其道,但是已經脫離了常規的道義。很強,但是無法用通俗的道義來輔助他。英雄有道,做事牢靠,有計劃有謀略有步驟有協同,有道義支持,並且可以做事高於道義,但是英雄易折,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梟雄反其道而行之,當道義鴻大之時,易出梟雄,這是順天應勢而出。
都說亂世出英雄,其實亂世所出的梟雄更多。而名垂千古的是英雄,得天下的往往卻是梟雄。其原因渺渺不可說。
英雄者,皆心慕仁義,胸懷天下。然英雄懷抱仁義,以至仁德化天下,能讓天下人負我,心無我求,故能從始至終,時時踐行仁義;梟雄襟包四海,以壯誌橫掃河山,寧使我負天下人,心無障礙,視時勢而行仁義,故不徹底。或有或無,則使人以為假仁假義。
英雄者,可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乃天地之脊梁;梟雄者,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以我之心而放之四海,以我之誌而加之眾人,勢不可擋。言不必有信,唯能遂其誌而通權達變。倘果能行其仁德,則天下亦致太平矣。故曆來開國之君,多為梟雄。”
駱觀光激昂慷慨一席話,使得馬揚塵茅塞頓開。
馬揚塵起身再拜,道:“聽君一席忠言,勝讀十年寒窗。先生高屋建瓴,揚塵受益匪淺。以梟雄心境,行英雄仁德。”
駱觀光點點頭,道:“少主通透,自然領悟。這和霹靂手段,菩薩心腸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說著,獨孤尋走了進來。
馬揚塵笑道:“尋姐,你來的正好。三天後,你陪我和先生去趟東都洛陽。”
獨孤尋喜道:“好啊!鹽道和絲綢的生意已經步入正軌,南宮姐姐已經接手,我正愁著無事可做呢。”
駱觀光笑道:“大小姐能打通江南鹽道和絲綢之路,功不可沒,這可解決了莫幹山的大問題啊!”
獨孤尋道:“駱先生謬讚了!這還不是您和莫總管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好嘛!”
駱觀光笑道:“我們之間互相吹捧的風氣這時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馬揚塵和獨孤尋一起哈哈大笑。
誰也沒有想到,此次談話,整整影響了馬揚塵的後半生幾十年。
三天後,三輛馬車從莫幹山出發,走上了通往東都洛陽的官道。
一路上,馬車中人極少露麵。
天下第一鏢行萬馬堂的路引讓此行車馬一路上暢行無阻,路途中隻有莫言和君千樺兩人來迴折騰。
一個月後,馬車進入東都洛陽。
東都洛陽,龍門石窟最為聞名。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近二裏長度,共有近十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六丈有餘,最小的僅有小指大小。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大昊時期的大、中型洞窟五十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大昊代表洞窟。東山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二十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擂鼓台三洞等數不勝數。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摩崖型群雕。此窟建開鑿於鹹享三年,當時皇後武曌出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建成功畢,長寬各三十米,洞中佛像明顯麵形豐潤、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這座佛像麵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說,盧舍那就是武曌的形象。
這是有依據的。
據《大盧舍那佛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詔有司為石像,今如帝身”。古陽洞中釋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麗跡”。
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總是講江湖險惡,人心不古。
這個世界上更有很多人,看著別人豐功偉績,自己卻隻能酸溜溜說“他命好”罷了。
這個世界未必公平,卻也並非時時精彩事事如意。
江湖就是江湖,天下還是天下。
它不會因為某些人心有戚戚而憐香惜玉,也不會因為某些人壯誌淩雲而一路放行。總之,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不同,選擇當然也各不相同。
有碌碌無為,一生隻守二畝薄田度日的農夫;有處處算計,整日鑽營隻認黃白之物的商人;有大馬金刀,忠肝義膽隻為守家衛國的士兵;有蠅營狗苟,不擇手段隻想權傾朝堂的官僚。
所以才有人闖蕩江湖,所以才有人爭奪天下。
莫幹山大營是馬揚塵的第一步,也是他闖江湖、奪天下的大本營。
他對這個世界的構想源於靖國公對他小時候的安排,源於四君子對他耳濡目染的影響,源於在江湖世界摸爬滾打的思考。
馬揚塵麵對著駱觀光,拋出了自己的想法:未來世界,我們何去何從?
駱觀光看著眼前這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少年,沉聲道:“老夫原名叫駱賓王,表字觀光,名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老夫出身寒門,七歲能詩,多次上書諷刺朝廷,得罪入獄。《在獄詠蟬》中老夫曾雲,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頓了頓,駱觀光笑道:“老夫一生孤傲,自視清高。現如今決意輔佐少主,除了受命於靖國公之外,更是仰慕少主高義。少主紫微轉世,有開天辟地之力,洞悉先機之能。當今天下,武曌竊國,李昊社稷易主,少主莫幹山舉兵討逆,天下英雄雲集響應。這是天下大勢,人心所向。現下又有四君子效命,四神尊輔佐,假以時日,必將重振隴右李氏風采,劍指天下,龍騰四海。”
馬揚塵點點頭,道:“先生所言,揚塵自是明白,但人生長恨水長東,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哪一個不是兵強馬壯,但最終都是兵敗身死,連口棺材都沒混上,被沉屍大海。我們如今兵力不足,糧草匱乏,尋姐鹽道、絲綢的生意又剛剛起步,揚塵是怕我們羽翼未豐,朝廷大軍就會兵臨城下,到時落得一個樹倒猢猻散的下場。”
駱觀光笑道:“少主不用擔憂,吉人自有天相。老夫精讀易經,熟稔八卦,對布衣神相之道略知一二。武氏彌勒佛轉世,忝為天下主,但其壽限將滿,要想逐鹿天下,問鼎中原,加速武氏凋亡,老夫倒有一解。”
馬揚塵道:“願聞其詳。”
駱觀光道:“隻是泄露天機,必損壽折福。三天後,老夫與少主同上東都洛陽,少主隻需依計行事,老夫定然能保莫幹山五年無虞。”
馬揚塵道:“先生為複國興昊犧牲自己,揚塵不忍,東都之行,假如先生有個三長兩短,揚塵如何向莫幹山大營眾兄弟交代,萬萬不可!”
駱觀光沉聲道:“少主慈悲!但想要成為天下共主,斷不能婦人之仁。當年老夫與少主講過,忠君報國是所有大昊子民心之所向,蕩佞除奸,還大昊王朝朗朗乾坤,還八方子民安享太平是我輩推之不掉的重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老夫不才,能有幸與少主共襄盛舉,共謀天下,此生無憾無悔!”
馬揚塵點點頭道:“謹遵先生教誨!揚塵代天下黎民謝過先生。”說完,馬揚塵起身,恭恭敬敬地向駱觀光深施一禮。
駱觀光坐著未動,受了此禮,撫須道:“闖江湖,奪天下,少主十有九成,唯一成存在變數,就是少主心境。”
馬揚塵問道:“心境當如何?”
駱觀光道:“亂世可做英雄,又需有梟雄心境。”
馬揚塵道:“兩者有何區別?”
駱觀光正色道:“英雄者,箐英,草發芽的樣子,不要小看草要發芽的動力,石頭都能硬生生擠開,所以說英雄可凝聚無堅不摧的力量。而梟雄無道,因為鳥不是走的,是飛的,所以,梟雄無道或說自有其道,但是已經脫離了常規的道義。很強,但是無法用通俗的道義來輔助他。英雄有道,做事牢靠,有計劃有謀略有步驟有協同,有道義支持,並且可以做事高於道義,但是英雄易折,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梟雄反其道而行之,當道義鴻大之時,易出梟雄,這是順天應勢而出。
都說亂世出英雄,其實亂世所出的梟雄更多。而名垂千古的是英雄,得天下的往往卻是梟雄。其原因渺渺不可說。
英雄者,皆心慕仁義,胸懷天下。然英雄懷抱仁義,以至仁德化天下,能讓天下人負我,心無我求,故能從始至終,時時踐行仁義;梟雄襟包四海,以壯誌橫掃河山,寧使我負天下人,心無障礙,視時勢而行仁義,故不徹底。或有或無,則使人以為假仁假義。
英雄者,可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乃天地之脊梁;梟雄者,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以我之心而放之四海,以我之誌而加之眾人,勢不可擋。言不必有信,唯能遂其誌而通權達變。倘果能行其仁德,則天下亦致太平矣。故曆來開國之君,多為梟雄。”
駱觀光激昂慷慨一席話,使得馬揚塵茅塞頓開。
馬揚塵起身再拜,道:“聽君一席忠言,勝讀十年寒窗。先生高屋建瓴,揚塵受益匪淺。以梟雄心境,行英雄仁德。”
駱觀光點點頭,道:“少主通透,自然領悟。這和霹靂手段,菩薩心腸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說著,獨孤尋走了進來。
馬揚塵笑道:“尋姐,你來的正好。三天後,你陪我和先生去趟東都洛陽。”
獨孤尋喜道:“好啊!鹽道和絲綢的生意已經步入正軌,南宮姐姐已經接手,我正愁著無事可做呢。”
駱觀光笑道:“大小姐能打通江南鹽道和絲綢之路,功不可沒,這可解決了莫幹山的大問題啊!”
獨孤尋道:“駱先生謬讚了!這還不是您和莫總管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好嘛!”
駱觀光笑道:“我們之間互相吹捧的風氣這時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馬揚塵和獨孤尋一起哈哈大笑。
誰也沒有想到,此次談話,整整影響了馬揚塵的後半生幾十年。
三天後,三輛馬車從莫幹山出發,走上了通往東都洛陽的官道。
一路上,馬車中人極少露麵。
天下第一鏢行萬馬堂的路引讓此行車馬一路上暢行無阻,路途中隻有莫言和君千樺兩人來迴折騰。
一個月後,馬車進入東都洛陽。
東都洛陽,龍門石窟最為聞名。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近二裏長度,共有近十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六丈有餘,最小的僅有小指大小。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大昊時期的大、中型洞窟五十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大昊代表洞窟。東山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二十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擂鼓台三洞等數不勝數。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摩崖型群雕。此窟建開鑿於鹹享三年,當時皇後武曌出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建成功畢,長寬各三十米,洞中佛像明顯麵形豐潤、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這座佛像麵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說,盧舍那就是武曌的形象。
這是有依據的。
據《大盧舍那佛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詔有司為石像,今如帝身”。古陽洞中釋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