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呂蒙出馬勸降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威語氣中仍有不善:“甘寧,你有何事?”
“哈哈哈哈,兩位將軍當知襄陽戰況,幾日前,漢水大戰,我主大軍攻擊你們的軍隊,取得大勝,今漢水盡在我主掌控之中,不日我軍也會兵臨襄陽,兩位駐守中廬,已是孤軍,若仍是負隅頑抗,恐怕隻有死路一條。”
“那又如何?”王威的口氣很衝。其實,他已經猜到甘寧想勸降了,但這時代的人講究忠義,投降是可恥的。且就算王威打算投降,也不會在明麵上表現得太明顯,以免在名譽上留下汙點。
“兩位乃大將之才,在劉表手下為將,已是委屈了一身本事。若是兩位舉城而降,日後為我主效力,必會有一番前程,兩位將軍以為如何呢?”
“甘寧,我乃忠義之人,為荊州牧效力數年,又豈會投降?你豈敢辱我?哼!”王威氣了,打了個手勢,和文聘下了城頭。
甘寧一看,心裏惱怒起來:“這王威,大戰至此,劉表遲早敗亡,我看他年紀近五旬,好心提醒他,給他留條出路,他竟不願意?真是不識好歹,若是攻城,隻怕有損失。”
呂蒙微微一笑:“甘將軍何必苦惱,我願為使者,入城勸降兩人,必馬到成功。”
“入城勸降?這如何使得?萬一兩人以你為人質,威脅我,那豈不壞了大事?”
“將軍放心,我呂蒙年紀二十三,又不是什麽大將,他們挾持我又有何用?若他們真挾持,日後將軍再攻打中廬就是了。”
“那也不行,若是他們動手殺了你,我就算屠了中廬又有何用?”
“將軍放心,今我軍大占優勢,劉表敗亡在即,他們豈敢殺我?難道他們不為自己的家人著想?他們隻會巴結於我,所以將軍無須擔心我的安全。以我看,今日那王威拒絕將軍,並非真不願意降,隻是顧及臉麵而已,我進入城中,向王威和文聘陳其利害,兩人必會投降。”
呂蒙一番勸說,甘寧終於同意了。隨後,呂蒙稍整整衣冠,就向中廬城走去。
王威和文聘剛從城頭上下來不久,士兵又來報,說是呂蒙要進城,和兩人商談一番。王威不敢拒絕,就同意了。
呂蒙一進來,先向兩人行禮:“呂蒙參見王將軍、文將軍。”
“你我雙方互為敵人,呂將軍入城與我們相見,恐怕不妥吧?”
既知不妥,又為何答應相見?真是虛偽,呂蒙暗自吐槽一番。當然,這話不能說出口。
“哈哈哈哈,隻要你我三人覺得無妨,那便可以相見。”
“這……好吧,那呂將軍想見我們,不知有何話說?”
“今我揚州大軍已擊敗劉磐,占據漢水,如我所料不差,劉表必然會下令,讓兩位率軍迴襄陽,做好固守襄陽的準備,以待曹操大軍來援,但兩位久經沙場,當知,此舉不過是徒勞。”
“一則兩人若想撤退到襄陽,也不是想退就退的,我大軍必會追擊,且我軍圍困襄陽的軍隊亦會抽調兵力,一起夾擊,把兩位將軍這一萬大軍消滅掉。兩位的軍隊至今未經一戰,看似精力充沛,但一旦與我軍交戰,頃刻間便瓦解,兵敗如山倒。”
“呂將軍未免太過於自信了吧?”王威聽到呂蒙把他的軍隊說得不堪一擊,心裏有些不服。
“兩位久經沙場,當知你們的軍隊並非不精銳,而是士氣不再,軍心逃散,荊州的軍隊並不弱,但一年來與我軍交戰數次,從未獲勝過,以至於諾大荊州,如今隻剩襄陽一城,士兵們對我軍聞風喪膽,又如何敢戰?”
王威和文聘默默無語,並不反駁。他們也知道,這是荊州軍的症結所在。軍隊士氣不可用,天下或許會有能人,能扭轉這樣的局麵,但王威和文聘都知道,自己都做不到。
呂蒙看到兩人沒反駁,知道這個理由算是說服兩人了,他接著說:“二則,曹操救不了劉表。若是曹軍能提前進入襄陽,自然襄陽還有一線生機,但曹操為袁紹大軍牽製,雙方戰於中牟官渡,雖曹操最終贏了袁紹,卻錯過了入襄陽的時機。”
“今我主大軍先占據樊城,曹軍未至,我主大軍隻需放棄樊城,撤掉南岸去,以漢水為防線,便可防曹軍渡過漢水。我主正是這麽做的,曹軍晚了,就對襄陽無能力。兩位就算把大軍撤迴襄陽,又有何用?還是照樣困死的襄陽。”
王威和文聘仍是沉默不語,應該也是認同了這個說法。其實兩人久在軍中,都明白這些道理,隻是這些話從別人的嘴裏說出來,更有說服力,才能說服自己。
“換而言之,兩位將軍實已是無路可走,唯有獻城而降。現在獻城而降,使得你我雙方免於大戰,少了些傷亡,此便是大功,我主待人一向寬容,兩位以前與我軍交戰,不過各為其主,我主必不會為難兩位,反而會重用兩位之才。”
“兩位可知道我主軍中太史慈、潘璋、陳武等將軍?”呂蒙看到兩人仍有些憂慮,又問。
兩人露出疑惑的表情,太史慈和潘璋是認識的,但兩人不認識陳武。
潘璋在甘寧手下聽用,和兩人幹過好幾次架,太史慈曾受命支援甘寧,在江陵城下和兩人也幹過幾次架,兩人自然知道。其實,文聘和陳武也交過手,但他一時想不起來。
“太史慈在投效我主之前,曾為劉繇效力,數次攻打南昌,當時我主對他可謂是恨得直咬牙,如今他亦是我主手下大將,潘璋和陳武之前曾跟隨孫策,與我主為敵,如今也是我主手下大將,深受我主信任。”
“我與兩位將軍交手數次,亦知兩位之能,若兩位能為我主效力,必會有一番前程,劉表敗亡在即,就算兩位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家人著想吧?為我主效力,建功於沙場,屆時可升官封爵,恩萌子孫,光耀門楣,此乃我堂堂男子漢之誌向。”
“哈哈哈哈,兩位將軍當知襄陽戰況,幾日前,漢水大戰,我主大軍攻擊你們的軍隊,取得大勝,今漢水盡在我主掌控之中,不日我軍也會兵臨襄陽,兩位駐守中廬,已是孤軍,若仍是負隅頑抗,恐怕隻有死路一條。”
“那又如何?”王威的口氣很衝。其實,他已經猜到甘寧想勸降了,但這時代的人講究忠義,投降是可恥的。且就算王威打算投降,也不會在明麵上表現得太明顯,以免在名譽上留下汙點。
“兩位乃大將之才,在劉表手下為將,已是委屈了一身本事。若是兩位舉城而降,日後為我主效力,必會有一番前程,兩位將軍以為如何呢?”
“甘寧,我乃忠義之人,為荊州牧效力數年,又豈會投降?你豈敢辱我?哼!”王威氣了,打了個手勢,和文聘下了城頭。
甘寧一看,心裏惱怒起來:“這王威,大戰至此,劉表遲早敗亡,我看他年紀近五旬,好心提醒他,給他留條出路,他竟不願意?真是不識好歹,若是攻城,隻怕有損失。”
呂蒙微微一笑:“甘將軍何必苦惱,我願為使者,入城勸降兩人,必馬到成功。”
“入城勸降?這如何使得?萬一兩人以你為人質,威脅我,那豈不壞了大事?”
“將軍放心,我呂蒙年紀二十三,又不是什麽大將,他們挾持我又有何用?若他們真挾持,日後將軍再攻打中廬就是了。”
“那也不行,若是他們動手殺了你,我就算屠了中廬又有何用?”
“將軍放心,今我軍大占優勢,劉表敗亡在即,他們豈敢殺我?難道他們不為自己的家人著想?他們隻會巴結於我,所以將軍無須擔心我的安全。以我看,今日那王威拒絕將軍,並非真不願意降,隻是顧及臉麵而已,我進入城中,向王威和文聘陳其利害,兩人必會投降。”
呂蒙一番勸說,甘寧終於同意了。隨後,呂蒙稍整整衣冠,就向中廬城走去。
王威和文聘剛從城頭上下來不久,士兵又來報,說是呂蒙要進城,和兩人商談一番。王威不敢拒絕,就同意了。
呂蒙一進來,先向兩人行禮:“呂蒙參見王將軍、文將軍。”
“你我雙方互為敵人,呂將軍入城與我們相見,恐怕不妥吧?”
既知不妥,又為何答應相見?真是虛偽,呂蒙暗自吐槽一番。當然,這話不能說出口。
“哈哈哈哈,隻要你我三人覺得無妨,那便可以相見。”
“這……好吧,那呂將軍想見我們,不知有何話說?”
“今我揚州大軍已擊敗劉磐,占據漢水,如我所料不差,劉表必然會下令,讓兩位率軍迴襄陽,做好固守襄陽的準備,以待曹操大軍來援,但兩位久經沙場,當知,此舉不過是徒勞。”
“一則兩人若想撤退到襄陽,也不是想退就退的,我大軍必會追擊,且我軍圍困襄陽的軍隊亦會抽調兵力,一起夾擊,把兩位將軍這一萬大軍消滅掉。兩位的軍隊至今未經一戰,看似精力充沛,但一旦與我軍交戰,頃刻間便瓦解,兵敗如山倒。”
“呂將軍未免太過於自信了吧?”王威聽到呂蒙把他的軍隊說得不堪一擊,心裏有些不服。
“兩位久經沙場,當知你們的軍隊並非不精銳,而是士氣不再,軍心逃散,荊州的軍隊並不弱,但一年來與我軍交戰數次,從未獲勝過,以至於諾大荊州,如今隻剩襄陽一城,士兵們對我軍聞風喪膽,又如何敢戰?”
王威和文聘默默無語,並不反駁。他們也知道,這是荊州軍的症結所在。軍隊士氣不可用,天下或許會有能人,能扭轉這樣的局麵,但王威和文聘都知道,自己都做不到。
呂蒙看到兩人沒反駁,知道這個理由算是說服兩人了,他接著說:“二則,曹操救不了劉表。若是曹軍能提前進入襄陽,自然襄陽還有一線生機,但曹操為袁紹大軍牽製,雙方戰於中牟官渡,雖曹操最終贏了袁紹,卻錯過了入襄陽的時機。”
“今我主大軍先占據樊城,曹軍未至,我主大軍隻需放棄樊城,撤掉南岸去,以漢水為防線,便可防曹軍渡過漢水。我主正是這麽做的,曹軍晚了,就對襄陽無能力。兩位就算把大軍撤迴襄陽,又有何用?還是照樣困死的襄陽。”
王威和文聘仍是沉默不語,應該也是認同了這個說法。其實兩人久在軍中,都明白這些道理,隻是這些話從別人的嘴裏說出來,更有說服力,才能說服自己。
“換而言之,兩位將軍實已是無路可走,唯有獻城而降。現在獻城而降,使得你我雙方免於大戰,少了些傷亡,此便是大功,我主待人一向寬容,兩位以前與我軍交戰,不過各為其主,我主必不會為難兩位,反而會重用兩位之才。”
“兩位可知道我主軍中太史慈、潘璋、陳武等將軍?”呂蒙看到兩人仍有些憂慮,又問。
兩人露出疑惑的表情,太史慈和潘璋是認識的,但兩人不認識陳武。
潘璋在甘寧手下聽用,和兩人幹過好幾次架,太史慈曾受命支援甘寧,在江陵城下和兩人也幹過幾次架,兩人自然知道。其實,文聘和陳武也交過手,但他一時想不起來。
“太史慈在投效我主之前,曾為劉繇效力,數次攻打南昌,當時我主對他可謂是恨得直咬牙,如今他亦是我主手下大將,潘璋和陳武之前曾跟隨孫策,與我主為敵,如今也是我主手下大將,深受我主信任。”
“我與兩位將軍交手數次,亦知兩位之能,若兩位能為我主效力,必會有一番前程,劉表敗亡在即,就算兩位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家人著想吧?為我主效力,建功於沙場,屆時可升官封爵,恩萌子孫,光耀門楣,此乃我堂堂男子漢之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