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徐庶與龐統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羽和趙雲對望了一眼,點了點頭,兩人大老遠跑來,不就是這個目的嗎?兩人也不矯情,一齊向劉敬還禮:“願聽憑州牧調遣。”
就這樣,關羽和趙雲很快就同意投效了劉敬。至於這兩人要怎麽用,劉敬心裏有了個粗略的想法。
對於關羽,兩年前在合肥時,劉敬曾招攬過關羽,但現在與兩年前可不同了。兩年前他隻據豫章和半個廬江、半個淮南,湊起來才算兩個郡,實力稍弱,自然求賢若渴。
如今他據兩個大州,地盤和實力擴大了數倍,這些年征戰孫策、劉表,手下各大將帥都有了不小的成長。對於手下眾將,他也早就各有安排。
如果他一開始就讓關羽單獨帶兵或駐守一方,手下將士難免不服,就跟曆史上曹操的將領不服關羽一樣。當然,張遼投效時,他就讓張遼駐守一方,但前提是張遼為人謙遜低調,且甘寧、太史慈、黃忠等正準備戰前事宜,也沒空管後方的張遼。關羽就不一樣了。
如果他讓關羽跟隨甘寧、太史慈等人擔任副將,以關羽的性格,未必能和甘寧、太史慈等合得來。或許黃忠能讓關羽信服,但黃忠將來可能會擔當南下交州的重任,劉敬也不得不考慮關羽適不適合南下。
想了半天,劉敬都沒能找到一個適合關羽的差事,隻好先把關羽留在南昌。日後有戰事,再讓關羽隨軍。
至於趙雲,他倒覺得容易處理,直接將趙雲安排在周泰之下,聽憑周泰的調遣。周泰掌管著他的特種部隊和情報組織,又要隨軍征戰,已是忙不過來了。趙雲正好可以分擔他的壓力。
不管怎麽樣,劉敬都先把關羽和趙雲的待遇確定下來,分配住房,確定俸祿,又督促或安排人協助兩人把家眷帶過來。
……
南昌的一家酒樓裏,一個年紀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和一個年紀三旬的人正在喝酒,兩人正是龐統和徐庶。兩人一邊喝一邊唉聲歎氣,顯然兩人都不大高興。
“本以為荊州戰後,孔明會迴南昌,不曾想他被揚州牧留在江陵了。戰後諸多事宜,皆需處理,且日後揚州牧大軍必會北上攻襄陽,江陵之事乃重中之重,揚州牧卻托付給孔明,看來孔明也是頗受到揚州牧的信任。”
“孔明乃揚州牧內弟,自然得到揚州牧的信任。”龐統露出不屑的神情。在荊州時,他與諸葛亮曾同窗讀書,兩人常常暗中較勁,如今看來,諸葛亮走到了他的前麵,他心裏難免有些不服氣。
徐庶看出他的想法,稍稍安慰他:“士元,你當知道,孔明本是有才之人,在哪都能脫穎而出,揚州牧也是量才而用。今你我到南昌來,不隻是為了增長見識,還希望能謀得一官半職,你可不該背後說揚州牧的不是,以免入他人之耳,留下話柄。”
“唉,我亦知如此,我是襄陽人,本以為在襄陽學有所成,便能為荊州牧效力,然荊州時局逆轉,隻在瞬息之間,與揚州牧相比,荊州牧老邁而又後繼無人,荊州遲早落入揚州牧手中。”
“據此前揚州牧的用人方式,他對豪族之人不報好感,我龐家雖有些名望,但無助於在揚州牧那裏謀個一官半職呀。更何況,當年我族兄之事,不知揚州牧是否會記恨?”
原來,徐庶和龐統為前程著想,想出仕為官,但荊州劉表那裏就不指望了,兩人就結伴而行,來到南昌,看看有沒有機會。
“揚州牧並非氣量狹小之人,多年前的事情,又如何會計較?更何況,當年是他欺你龐家人在先,他還計較什麽?”
“元直兄說得有理,隻是你我在此,無人舉薦,恐怕難入揚州牧的法眼。若是孔明在,說不得他還願意在揚州牧麵前舉薦我們。”
徐庶也是無奈,微微歎了口氣,他想到了一個主意:“不若你我去拜訪一下崔質崔元樸,他乃崔州平之叔,實則不過大我們幾歲,正是同輩人。”
龐統搖了搖頭:“崔州平就曾來見過崔元樸,崔元樸連他侄子都不舉薦,豈會舉薦你我?以我看,既然無人舉薦,那我們幹脆自薦便是。”
“自薦?如何自薦?”
“直接遞上拜帖,請求麵見揚州牧,就說有大事商議。”
“這……恐怕不妥吧!”徐庶想不到龐統劍走偏鋒。
“這有何不可?你我苦學數年,今不如孔明有人脈,唯有靠自己,否則這南昌白來了。”
徐庶沉思一番,最後同意了。
當徐庶和龐統的拜帖送到劉敬手裏時,劉敬一看,原來是這兩個家夥,幸虧自己是穿越過來的,知道這兩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否則鐵定直接把拜帖給扔了。如今,他倒是很好奇,徐庶和龐統見他到底想說什麽大事。於是,他讓人把兩人帶了進來。
“參見揚州牧。”
“你們就是徐元直和龐士元?無須多禮。”劉敬示意兩人坐下,又隨手泡了壺武夷山紅茶,給兩個各倒了一杯。兩人心裏一喜,早就聽說揚州牧待人隨和,絲毫沒有架子,果然如此。
“聽說元直是潁川人,潁川乃人傑地靈之地,人才薈萃,隻可惜不為我所用,反都投了曹操和袁紹。”
“潁川確如州牧所說,鍾靈毓秀,人才輩出,隻是州牧年紀稍輕,崛起於最近幾年,揚州又遠離潁川,早年潁川之人不知州牧之名,相較之下,曹操、袁紹成名較早,二十年前就已經名揚天下,早早就攬潁川之才為己所用。”
“如此說來,我隻是晚了些,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曹操、袁紹雖攬了天下之才,卻不知青年俊傑已盡在我手。”
還真別說,曹操、袁紹手下的名臣名將大多數都是壯年或老年,劉敬的手下趨於年輕化,擁有很多這時還年輕的、在曆史上未來會大放異常的人才,例如諸葛亮、陸議、呂蒙、魯肅、劉曄的。
就這樣,關羽和趙雲很快就同意投效了劉敬。至於這兩人要怎麽用,劉敬心裏有了個粗略的想法。
對於關羽,兩年前在合肥時,劉敬曾招攬過關羽,但現在與兩年前可不同了。兩年前他隻據豫章和半個廬江、半個淮南,湊起來才算兩個郡,實力稍弱,自然求賢若渴。
如今他據兩個大州,地盤和實力擴大了數倍,這些年征戰孫策、劉表,手下各大將帥都有了不小的成長。對於手下眾將,他也早就各有安排。
如果他一開始就讓關羽單獨帶兵或駐守一方,手下將士難免不服,就跟曆史上曹操的將領不服關羽一樣。當然,張遼投效時,他就讓張遼駐守一方,但前提是張遼為人謙遜低調,且甘寧、太史慈、黃忠等正準備戰前事宜,也沒空管後方的張遼。關羽就不一樣了。
如果他讓關羽跟隨甘寧、太史慈等人擔任副將,以關羽的性格,未必能和甘寧、太史慈等合得來。或許黃忠能讓關羽信服,但黃忠將來可能會擔當南下交州的重任,劉敬也不得不考慮關羽適不適合南下。
想了半天,劉敬都沒能找到一個適合關羽的差事,隻好先把關羽留在南昌。日後有戰事,再讓關羽隨軍。
至於趙雲,他倒覺得容易處理,直接將趙雲安排在周泰之下,聽憑周泰的調遣。周泰掌管著他的特種部隊和情報組織,又要隨軍征戰,已是忙不過來了。趙雲正好可以分擔他的壓力。
不管怎麽樣,劉敬都先把關羽和趙雲的待遇確定下來,分配住房,確定俸祿,又督促或安排人協助兩人把家眷帶過來。
……
南昌的一家酒樓裏,一個年紀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和一個年紀三旬的人正在喝酒,兩人正是龐統和徐庶。兩人一邊喝一邊唉聲歎氣,顯然兩人都不大高興。
“本以為荊州戰後,孔明會迴南昌,不曾想他被揚州牧留在江陵了。戰後諸多事宜,皆需處理,且日後揚州牧大軍必會北上攻襄陽,江陵之事乃重中之重,揚州牧卻托付給孔明,看來孔明也是頗受到揚州牧的信任。”
“孔明乃揚州牧內弟,自然得到揚州牧的信任。”龐統露出不屑的神情。在荊州時,他與諸葛亮曾同窗讀書,兩人常常暗中較勁,如今看來,諸葛亮走到了他的前麵,他心裏難免有些不服氣。
徐庶看出他的想法,稍稍安慰他:“士元,你當知道,孔明本是有才之人,在哪都能脫穎而出,揚州牧也是量才而用。今你我到南昌來,不隻是為了增長見識,還希望能謀得一官半職,你可不該背後說揚州牧的不是,以免入他人之耳,留下話柄。”
“唉,我亦知如此,我是襄陽人,本以為在襄陽學有所成,便能為荊州牧效力,然荊州時局逆轉,隻在瞬息之間,與揚州牧相比,荊州牧老邁而又後繼無人,荊州遲早落入揚州牧手中。”
“據此前揚州牧的用人方式,他對豪族之人不報好感,我龐家雖有些名望,但無助於在揚州牧那裏謀個一官半職呀。更何況,當年我族兄之事,不知揚州牧是否會記恨?”
原來,徐庶和龐統為前程著想,想出仕為官,但荊州劉表那裏就不指望了,兩人就結伴而行,來到南昌,看看有沒有機會。
“揚州牧並非氣量狹小之人,多年前的事情,又如何會計較?更何況,當年是他欺你龐家人在先,他還計較什麽?”
“元直兄說得有理,隻是你我在此,無人舉薦,恐怕難入揚州牧的法眼。若是孔明在,說不得他還願意在揚州牧麵前舉薦我們。”
徐庶也是無奈,微微歎了口氣,他想到了一個主意:“不若你我去拜訪一下崔質崔元樸,他乃崔州平之叔,實則不過大我們幾歲,正是同輩人。”
龐統搖了搖頭:“崔州平就曾來見過崔元樸,崔元樸連他侄子都不舉薦,豈會舉薦你我?以我看,既然無人舉薦,那我們幹脆自薦便是。”
“自薦?如何自薦?”
“直接遞上拜帖,請求麵見揚州牧,就說有大事商議。”
“這……恐怕不妥吧!”徐庶想不到龐統劍走偏鋒。
“這有何不可?你我苦學數年,今不如孔明有人脈,唯有靠自己,否則這南昌白來了。”
徐庶沉思一番,最後同意了。
當徐庶和龐統的拜帖送到劉敬手裏時,劉敬一看,原來是這兩個家夥,幸虧自己是穿越過來的,知道這兩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否則鐵定直接把拜帖給扔了。如今,他倒是很好奇,徐庶和龐統見他到底想說什麽大事。於是,他讓人把兩人帶了進來。
“參見揚州牧。”
“你們就是徐元直和龐士元?無須多禮。”劉敬示意兩人坐下,又隨手泡了壺武夷山紅茶,給兩個各倒了一杯。兩人心裏一喜,早就聽說揚州牧待人隨和,絲毫沒有架子,果然如此。
“聽說元直是潁川人,潁川乃人傑地靈之地,人才薈萃,隻可惜不為我所用,反都投了曹操和袁紹。”
“潁川確如州牧所說,鍾靈毓秀,人才輩出,隻是州牧年紀稍輕,崛起於最近幾年,揚州又遠離潁川,早年潁川之人不知州牧之名,相較之下,曹操、袁紹成名較早,二十年前就已經名揚天下,早早就攬潁川之才為己所用。”
“如此說來,我隻是晚了些,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曹操、袁紹雖攬了天下之才,卻不知青年俊傑已盡在我手。”
還真別說,曹操、袁紹手下的名臣名將大多數都是壯年或老年,劉敬的手下趨於年輕化,擁有很多這時還年輕的、在曆史上未來會大放異常的人才,例如諸葛亮、陸議、呂蒙、魯肅、劉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