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請求外調,出逃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你豈敢胡言?”劉備大急,曹操現在不怎麽懷疑他了,他這幾天正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向曹操請調外出。在這緊要關頭,他可不希望董承來搞事。
董承卻認為劉備聽了他的話,是在為陛下著急,連忙說:“陛下為曹操所困,不得外出,就暗中寫一詔書於衣帶之上,讓我憑此詔,號令天下英雄,共同討伐曹操,隻是出入皇宮,檢查甚嚴,我無法帶出,此詔仍在陛下手中。今我來此,隻求左將軍能夠出力搭救陛下。”
董承一口氣把話給說完了,劉備不想知道也知道了。此時,他終於明白了,董承不是想強迫他合作,而是太蠢。董承壓根就不明白,兩人本就不相識,見麵就談這種事也不妥當。
“車騎將軍,此等之言豈能亂說?”
“我所言非虛,有陛下的詔書,陛下危難,你官任左將軍,又是漢室宗親,豈能不理?”
“既然你有詔書,那詔書呢?拿來看看。”
“剛才我已說了,並未從宮中帶出。”
“既然如此,我又如何知道真假?”
董承看到劉備不相信他,急了起來:“我乃車騎將軍,又是陛下的丈人,自然為陛下著想,豈會有假?”
“此等之事,自然以詔書為憑,否則我憑什麽相信你之言,你我相交可不深。”劉備心中有怒氣,也不再多說,就下了逐客令:“今日之事,請勿多言,車騎將軍還是請離開吧,我要去喝胡蘿卜湯了。”
董承無奈,隻好離開了。
湯熬好了,香氣滿屋,劉備心中有事,覺得一點都不好喝。他隻喝了幾口,就不再喝了,而是稍作打扮,準備去見曹操。
他有預感,董承所說之事,不知是真是假,但遲早會泄露。屆時曹操可不管此事是真是假,都會大開殺戒,自己隻能在此事暴露之前,離開許都,否則性命難保。想到這裏,他不再猶豫。
很快,劉備就得到了曹操的接見。
“拜見司空。”
“玄德無須多禮,今日來見,不知有何要事?。”曹操和劉備閑聊了幾句話,就開始詢問來意。
“日前,備聽聞公孫伯圭敗於袁紹之手,自焚而亡,司空當知,備與伯圭乃相交多年的好友,年輕之時,同師從盧恩師,如今卻陰陽兩隔,甚為心痛。袁紹擊敗伯圭,據北方四州,實力強盛,如備所料不差,袁紹必會挾勢而下,攻打兗州,司空當小心應對才是。”
曹操知道劉備久不問事,心中疑惑,又隨口一問:“那你以為袁紹何時會進犯兗州?我又該如何應對?”
“司空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又何懼於袁紹呢?隻是備與伯圭情深,願向司空請戰,與袁紹一戰,為伯圭報仇。”劉備避開曹操的問題,直接表達他的想法。他明白,以他的身份,為曹操出謀劃策實屬多餘,不如直接表決心。
“哦,我記得當年玄德曾為公孫瓚與袁紹交戰,後來又為何南下北海了呢?”顯然,曹操對劉備的說法起了疑心。
“當年,我率軍與袁紹大軍交戰,戰不利,袁軍占據青州之北,將我大軍與伯圭大軍分割,後來黃巾賊攻北海,我出兵相救,黃巾賊敗退,但我軍中缺乏糧草,北上道路斷絕,我隻能引軍南下,去徐州投了陶謙。”
劉備棄公孫瓚南下北海,再到徐州,其中可能有諸多原因。他的解釋隻是其中之一,但他認為無須細說,隻要曹操認可就行。
曹操想了想,覺得並無可疑之處,隻是點了點頭。劉備在許都已有半年多了,一向深居簡出,從未主動結交朝廷諸臣。董承雖曾拜訪劉備,也不知道是什麽事,但劉備隻是被動接待而已,這事也不能怪劉備。
此時,曹操心裏一陣歎惜。劉備征戰沙場十八年,也是有驍勇之名,卻隻在許都種胡蘿卜,已喪誌到此。如若再這麽下去,用不了一年半載,這人也就廢了。他有些於心不忍,就想著幹脆給劉備一個機會。
“袁紹若南下,我打算以黃河據守,我可駐軍於黎陽,與袁紹交戰,隻是袁紹勢大,我又擔心未必能守得住。若黎陽不能守,我大軍隻能退守黃河南岸的白馬或延津,但這兩地地勢平緩,無險可守。”
“故我有意退守中牟官渡,以汴渠為防線,如此一來,我需要提前在官渡布防築壘。玄德,不如你率……兩千軍隊,先去官渡築壘,以為防線。”
劉備一聽,麵上毫無表情,心裏卻是狂喜:“謝司空,備必不辱命。他日,若袁紹南下,備亦會與之交戰。”
“好,你快去吧。”
劉備連忙告辭,隨後他去接管軍隊,又讓手下收拾東西,做好準備,隨時率軍離開許都。
……
劉備離開一個時辰後,曹操把郭嘉叫了過來,想問計於郭嘉。
“奉孝,今公孫瓚已敗亡,袁紹大軍必會南下,我唯有死戰,然袁紹勢大,我擔心後方不穩,若我與袁紹大戰之時,劉敬、劉表趁虛北上,那……我該如何應對呀?”
郭嘉心中早有答案:“司空勿憂,劉表年紀已大,其子怯懦,他雖據荊州,卻是守有餘而攻不足,又豈敢再大軍北上?”
“宛城張繡已降司空,但其在宛城盤踞幾年,亦是有些根基,且他有過降後再叛之舉,司空一直不安,不妨將張繡調走,一則防範張繡出爾反爾,二則使南陽兵力空虛,表明司空絕無南下之意,劉表安心了,反會收縮兵力。”
“調走張繡,若劉表反而趁虛北上,那怎麽辦?”
“司空勿憂,劉表乃守成之人,與黃祖不和,又忌憚劉敬,絕不敢北上。”郭嘉再次強調劉表不敢北上的主張。
曹操點了點頭:“那劉敬呢?”
郭嘉想了想:“劉敬也是驍勇善戰,今與孫策大戰,孫策已失其勢,多半要敗亡了。”他說這話時,孫策敗亡的消息還沒傳到許都。
董承卻認為劉備聽了他的話,是在為陛下著急,連忙說:“陛下為曹操所困,不得外出,就暗中寫一詔書於衣帶之上,讓我憑此詔,號令天下英雄,共同討伐曹操,隻是出入皇宮,檢查甚嚴,我無法帶出,此詔仍在陛下手中。今我來此,隻求左將軍能夠出力搭救陛下。”
董承一口氣把話給說完了,劉備不想知道也知道了。此時,他終於明白了,董承不是想強迫他合作,而是太蠢。董承壓根就不明白,兩人本就不相識,見麵就談這種事也不妥當。
“車騎將軍,此等之言豈能亂說?”
“我所言非虛,有陛下的詔書,陛下危難,你官任左將軍,又是漢室宗親,豈能不理?”
“既然你有詔書,那詔書呢?拿來看看。”
“剛才我已說了,並未從宮中帶出。”
“既然如此,我又如何知道真假?”
董承看到劉備不相信他,急了起來:“我乃車騎將軍,又是陛下的丈人,自然為陛下著想,豈會有假?”
“此等之事,自然以詔書為憑,否則我憑什麽相信你之言,你我相交可不深。”劉備心中有怒氣,也不再多說,就下了逐客令:“今日之事,請勿多言,車騎將軍還是請離開吧,我要去喝胡蘿卜湯了。”
董承無奈,隻好離開了。
湯熬好了,香氣滿屋,劉備心中有事,覺得一點都不好喝。他隻喝了幾口,就不再喝了,而是稍作打扮,準備去見曹操。
他有預感,董承所說之事,不知是真是假,但遲早會泄露。屆時曹操可不管此事是真是假,都會大開殺戒,自己隻能在此事暴露之前,離開許都,否則性命難保。想到這裏,他不再猶豫。
很快,劉備就得到了曹操的接見。
“拜見司空。”
“玄德無須多禮,今日來見,不知有何要事?。”曹操和劉備閑聊了幾句話,就開始詢問來意。
“日前,備聽聞公孫伯圭敗於袁紹之手,自焚而亡,司空當知,備與伯圭乃相交多年的好友,年輕之時,同師從盧恩師,如今卻陰陽兩隔,甚為心痛。袁紹擊敗伯圭,據北方四州,實力強盛,如備所料不差,袁紹必會挾勢而下,攻打兗州,司空當小心應對才是。”
曹操知道劉備久不問事,心中疑惑,又隨口一問:“那你以為袁紹何時會進犯兗州?我又該如何應對?”
“司空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又何懼於袁紹呢?隻是備與伯圭情深,願向司空請戰,與袁紹一戰,為伯圭報仇。”劉備避開曹操的問題,直接表達他的想法。他明白,以他的身份,為曹操出謀劃策實屬多餘,不如直接表決心。
“哦,我記得當年玄德曾為公孫瓚與袁紹交戰,後來又為何南下北海了呢?”顯然,曹操對劉備的說法起了疑心。
“當年,我率軍與袁紹大軍交戰,戰不利,袁軍占據青州之北,將我大軍與伯圭大軍分割,後來黃巾賊攻北海,我出兵相救,黃巾賊敗退,但我軍中缺乏糧草,北上道路斷絕,我隻能引軍南下,去徐州投了陶謙。”
劉備棄公孫瓚南下北海,再到徐州,其中可能有諸多原因。他的解釋隻是其中之一,但他認為無須細說,隻要曹操認可就行。
曹操想了想,覺得並無可疑之處,隻是點了點頭。劉備在許都已有半年多了,一向深居簡出,從未主動結交朝廷諸臣。董承雖曾拜訪劉備,也不知道是什麽事,但劉備隻是被動接待而已,這事也不能怪劉備。
此時,曹操心裏一陣歎惜。劉備征戰沙場十八年,也是有驍勇之名,卻隻在許都種胡蘿卜,已喪誌到此。如若再這麽下去,用不了一年半載,這人也就廢了。他有些於心不忍,就想著幹脆給劉備一個機會。
“袁紹若南下,我打算以黃河據守,我可駐軍於黎陽,與袁紹交戰,隻是袁紹勢大,我又擔心未必能守得住。若黎陽不能守,我大軍隻能退守黃河南岸的白馬或延津,但這兩地地勢平緩,無險可守。”
“故我有意退守中牟官渡,以汴渠為防線,如此一來,我需要提前在官渡布防築壘。玄德,不如你率……兩千軍隊,先去官渡築壘,以為防線。”
劉備一聽,麵上毫無表情,心裏卻是狂喜:“謝司空,備必不辱命。他日,若袁紹南下,備亦會與之交戰。”
“好,你快去吧。”
劉備連忙告辭,隨後他去接管軍隊,又讓手下收拾東西,做好準備,隨時率軍離開許都。
……
劉備離開一個時辰後,曹操把郭嘉叫了過來,想問計於郭嘉。
“奉孝,今公孫瓚已敗亡,袁紹大軍必會南下,我唯有死戰,然袁紹勢大,我擔心後方不穩,若我與袁紹大戰之時,劉敬、劉表趁虛北上,那……我該如何應對呀?”
郭嘉心中早有答案:“司空勿憂,劉表年紀已大,其子怯懦,他雖據荊州,卻是守有餘而攻不足,又豈敢再大軍北上?”
“宛城張繡已降司空,但其在宛城盤踞幾年,亦是有些根基,且他有過降後再叛之舉,司空一直不安,不妨將張繡調走,一則防範張繡出爾反爾,二則使南陽兵力空虛,表明司空絕無南下之意,劉表安心了,反會收縮兵力。”
“調走張繡,若劉表反而趁虛北上,那怎麽辦?”
“司空勿憂,劉表乃守成之人,與黃祖不和,又忌憚劉敬,絕不敢北上。”郭嘉再次強調劉表不敢北上的主張。
曹操點了點頭:“那劉敬呢?”
郭嘉想了想:“劉敬也是驍勇善戰,今與孫策大戰,孫策已失其勢,多半要敗亡了。”他說這話時,孫策敗亡的消息還沒傳到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