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陸議的建議,鏟除豪族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哈哈哈,伯言,我隻是不明白,為何你會提出這個建議?”
其實,陸議早已想過,劉敬若想掌江東,必會打擊豪族。他仔細研究過劉敬的施政策略,發現劉敬對豪族一向沒有好感。
在劉敬所掌的三郡中,豫章原本就很貧瘠,沒有什麽像樣的豪族。廬江的豪族發動過叛亂,已經被劉敬清剿了一遍,剩下的也不成氣候。
淮南原本豪族林立,但經袁術折騰一番,又有旱災,實力弱了不少。劉敬曾救濟淮南數十萬百姓,在淮南的聲譽極高,光憑聲望就已經穩穩壓製住淮南的豪族。唯有江東之地,劉敬剛剛占據,需要費一番功夫。
陸議明白劉敬的手段,他認為江東豪族恐怕亦不是劉敬的對手,遲早會被劉敬打擊一番。而劉敬的難題是,他希望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以騰出手腳,做好進軍荊州的準備。陸議經過一番思考,才決定主動迎合劉敬,配合劉敬打擊其他豪族,如此保全自陸家,讓陸家換種方式存活於世。
吳郡豪族以陸、朱、顧、張四家為首,朱家早早就主動已投靠劉敬,背離了其他江東豪族,就算劉敬打壓豪族,朱家也隻能全力配合。顧家家主顧雍被關押在大牢裏,命運堪憂,若顧家不配合,顧雍必死無疑。
若是陸家再歸降劉敬,四大家族隻剩下一個張家,哪是劉敬的對手?就算陸家不歸降,江東豪族也已有分裂的跡象,又豈是劉敬的對手?陸議也是想明白這點,才反過來投效劉敬,獻計打壓豪族,作為投名狀。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州牧於我有恩在先,且州牧又是明主,我願意投效州牧,隻是……”陸議並不去解釋太多,隻是強調他要投效劉敬。他略微猶豫:“我年紀尚輕,若跟隨州牧,恐怕也做不了什麽,聽聞州牧在豫章建學院,還請州牧允許讓我和家中小叔,一起去豫章書院就讀,日後學有所成,必會為州牧效力。”
“家中小叔?”
“小叔名為陸績,乃從祖父之子。”
陸家長輩已死,兩個小輩去了豫章,實際上是等於放棄了在江東經營已久的根基。劉敬聽了,心裏也是滿意,就點了點頭:“對了,你說我若是對付江東豪族,你以為我該怎麽做呢?”
“州牧不如重複在皖城之事?無論如何,陸家必會全力支持州牧。”
“好吧!伯言之言,我會深思熟慮。”劉敬在皖城是通過各種方式強迫幾個豪族,使幾個豪族受不了,再舉兵造反。當時他這麽做,是因為自己實力太小,急於對抗袁術,才去以強迫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如今他占據江東,卻無意真如陸議所說,把這事再做一遍。因為這種做法並不算太光明。
“州牧,我還有一事。”
“哦,何事?”
“我想向州牧舉薦一人才。”
“伯言年紀雖輕,但獨具慧眼,能入伯言之眼之人,想必亦是不凡,不知是誰?”
“徐盛徐文向,徐州琅琊人,曾為孫策效力,前日就是他護送孫策家眷逃離,被我伏擊,他能得孫策托付後事,足見其忠義,又有勇有謀,乃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正是州牧所需要之才。”
“伯言可曾想過,他對孫策忠義,我又豈能安心任用?”
“州牧有所不知,被我伏擊後,那孫權卻懷疑他與我同夥,差點將其斬殺,是我救了他,並將他帶迴吳城。他經我一番勸說,已是恍然大悟,知道孫策乃虛偽之人,故而對孫策極為憤恨。若州牧招攬,他必會為州牧效死力。”
劉敬仍是沒有同意:“據我所知,孫策手下可信的將領不少,為何會把後事托付給徐盛呢?”
“孫策恐怕早已做好敗亡的準備,才會提前安排後事,他能信任之人其實並不多,孫氏一脈,在與州牧交戰的過程中,戰死了數人,已無人可托付。”陸議指的自然是孫策一大堆堂兄弟和表兄弟,都被劉敬給殺光了。
“若讓跟隨他多年的、有威望的將領來做此事,孫策亦擔心會引起恐慌,導致曲阿迅速兵敗,且孫權可能無法駕馭,故他才選擇年輕的、且是外來人的徐盛,徐盛剛投孫策時,就曾與孫權走得很近。隻是,孫策沒料到的是,孫權會對徐盛起疑心,致使徐盛如今心灰意冷。”
“可你與徐盛素不相識,又為何會舉薦他?”
“我日後要為州牧效力,見到此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要舉薦一番。”陸議並不擔心會引起劉敬的不滿,徐盛曾在孫策手下效力,吳郡的人都知道陸家與孫家有些矛盾,所以,劉敬也不會懷疑陸議有私心。
“伯言之言有理,我用徐盛,當用其忠和其勇,豈會在乎其過去?既然是伯言舉薦,我自然要見他一番。”
劉敬和陸議談了一個多時辰,陸議把事情聊完了之後,就起身告辭。劉敬又讓人把徐盛帶進來。徐盛身上的傷還沒好利索,仍是行動不便。
“拜見州牧。”
“文向,你身上傷未好,無須多禮,剛才我與伯言交談,他對你稱讚不已。”
“若無伯言相救,我早已喪命,今其在州牧麵前誇我,真是讓我羞愧難當。”此時,徐盛也想通了,他真心想留下來,為劉敬效力,以博取前程。
“伯言誇你之勇,我亦愛才,今日我見文向,隻想召文向入我軍中,為我效力,不知文向意下如何呀?”
徐盛連忙行了個大禮:“謝州牧,我必為州牧效死力。”
……
兩日過後,孫氏舊臣中,大多數都願意投效劉敬,包括張紘、賀齊、虞翻、秦鬆、闞澤、嚴畯、朱然等。不過,仍有七八個人選擇了迴家鄉,劉敬一看,名字都陌生得很,他也不阻攔,按照約定放這些人離開。
魯肅又把在曲阿俘虜的人全都拉到吳城來,有陳武、潘璋、呂範、張昭、顧雍六人。劉敬一番勸降之下,陳武、潘璋、呂範、張昭四個人都不是江東人,在得知孫氏敗亡之後,很快都選擇了投降。
其實,陸議早已想過,劉敬若想掌江東,必會打擊豪族。他仔細研究過劉敬的施政策略,發現劉敬對豪族一向沒有好感。
在劉敬所掌的三郡中,豫章原本就很貧瘠,沒有什麽像樣的豪族。廬江的豪族發動過叛亂,已經被劉敬清剿了一遍,剩下的也不成氣候。
淮南原本豪族林立,但經袁術折騰一番,又有旱災,實力弱了不少。劉敬曾救濟淮南數十萬百姓,在淮南的聲譽極高,光憑聲望就已經穩穩壓製住淮南的豪族。唯有江東之地,劉敬剛剛占據,需要費一番功夫。
陸議明白劉敬的手段,他認為江東豪族恐怕亦不是劉敬的對手,遲早會被劉敬打擊一番。而劉敬的難題是,他希望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以騰出手腳,做好進軍荊州的準備。陸議經過一番思考,才決定主動迎合劉敬,配合劉敬打擊其他豪族,如此保全自陸家,讓陸家換種方式存活於世。
吳郡豪族以陸、朱、顧、張四家為首,朱家早早就主動已投靠劉敬,背離了其他江東豪族,就算劉敬打壓豪族,朱家也隻能全力配合。顧家家主顧雍被關押在大牢裏,命運堪憂,若顧家不配合,顧雍必死無疑。
若是陸家再歸降劉敬,四大家族隻剩下一個張家,哪是劉敬的對手?就算陸家不歸降,江東豪族也已有分裂的跡象,又豈是劉敬的對手?陸議也是想明白這點,才反過來投效劉敬,獻計打壓豪族,作為投名狀。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州牧於我有恩在先,且州牧又是明主,我願意投效州牧,隻是……”陸議並不去解釋太多,隻是強調他要投效劉敬。他略微猶豫:“我年紀尚輕,若跟隨州牧,恐怕也做不了什麽,聽聞州牧在豫章建學院,還請州牧允許讓我和家中小叔,一起去豫章書院就讀,日後學有所成,必會為州牧效力。”
“家中小叔?”
“小叔名為陸績,乃從祖父之子。”
陸家長輩已死,兩個小輩去了豫章,實際上是等於放棄了在江東經營已久的根基。劉敬聽了,心裏也是滿意,就點了點頭:“對了,你說我若是對付江東豪族,你以為我該怎麽做呢?”
“州牧不如重複在皖城之事?無論如何,陸家必會全力支持州牧。”
“好吧!伯言之言,我會深思熟慮。”劉敬在皖城是通過各種方式強迫幾個豪族,使幾個豪族受不了,再舉兵造反。當時他這麽做,是因為自己實力太小,急於對抗袁術,才去以強迫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如今他占據江東,卻無意真如陸議所說,把這事再做一遍。因為這種做法並不算太光明。
“州牧,我還有一事。”
“哦,何事?”
“我想向州牧舉薦一人才。”
“伯言年紀雖輕,但獨具慧眼,能入伯言之眼之人,想必亦是不凡,不知是誰?”
“徐盛徐文向,徐州琅琊人,曾為孫策效力,前日就是他護送孫策家眷逃離,被我伏擊,他能得孫策托付後事,足見其忠義,又有勇有謀,乃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正是州牧所需要之才。”
“伯言可曾想過,他對孫策忠義,我又豈能安心任用?”
“州牧有所不知,被我伏擊後,那孫權卻懷疑他與我同夥,差點將其斬殺,是我救了他,並將他帶迴吳城。他經我一番勸說,已是恍然大悟,知道孫策乃虛偽之人,故而對孫策極為憤恨。若州牧招攬,他必會為州牧效死力。”
劉敬仍是沒有同意:“據我所知,孫策手下可信的將領不少,為何會把後事托付給徐盛呢?”
“孫策恐怕早已做好敗亡的準備,才會提前安排後事,他能信任之人其實並不多,孫氏一脈,在與州牧交戰的過程中,戰死了數人,已無人可托付。”陸議指的自然是孫策一大堆堂兄弟和表兄弟,都被劉敬給殺光了。
“若讓跟隨他多年的、有威望的將領來做此事,孫策亦擔心會引起恐慌,導致曲阿迅速兵敗,且孫權可能無法駕馭,故他才選擇年輕的、且是外來人的徐盛,徐盛剛投孫策時,就曾與孫權走得很近。隻是,孫策沒料到的是,孫權會對徐盛起疑心,致使徐盛如今心灰意冷。”
“可你與徐盛素不相識,又為何會舉薦他?”
“我日後要為州牧效力,見到此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要舉薦一番。”陸議並不擔心會引起劉敬的不滿,徐盛曾在孫策手下效力,吳郡的人都知道陸家與孫家有些矛盾,所以,劉敬也不會懷疑陸議有私心。
“伯言之言有理,我用徐盛,當用其忠和其勇,豈會在乎其過去?既然是伯言舉薦,我自然要見他一番。”
劉敬和陸議談了一個多時辰,陸議把事情聊完了之後,就起身告辭。劉敬又讓人把徐盛帶進來。徐盛身上的傷還沒好利索,仍是行動不便。
“拜見州牧。”
“文向,你身上傷未好,無須多禮,剛才我與伯言交談,他對你稱讚不已。”
“若無伯言相救,我早已喪命,今其在州牧麵前誇我,真是讓我羞愧難當。”此時,徐盛也想通了,他真心想留下來,為劉敬效力,以博取前程。
“伯言誇你之勇,我亦愛才,今日我見文向,隻想召文向入我軍中,為我效力,不知文向意下如何呀?”
徐盛連忙行了個大禮:“謝州牧,我必為州牧效死力。”
……
兩日過後,孫氏舊臣中,大多數都願意投效劉敬,包括張紘、賀齊、虞翻、秦鬆、闞澤、嚴畯、朱然等。不過,仍有七八個人選擇了迴家鄉,劉敬一看,名字都陌生得很,他也不阻攔,按照約定放這些人離開。
魯肅又把在曲阿俘虜的人全都拉到吳城來,有陳武、潘璋、呂範、張昭、顧雍六人。劉敬一番勸降之下,陳武、潘璋、呂範、張昭四個人都不是江東人,在得知孫氏敗亡之後,很快都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