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朝廷的使者,索要秘方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昭也知道孫策的性格,但大戰確實不利,他不得不有一番想法。如今聽到孫策的話,又擔心孫策暴怒,就沒再說什麽。
顧雍卻站出來,支持張昭:“吳侯,我倒以為子布之言有理,臣服於劉敬,以讓其退兵,我大軍便獲得喘息的機會,待我大軍實力恢複,屆時再做打算。”
孫靜聽到張昭和顧雍的話,心中大怒,站出來表明他的態度:“我孫氏之人,頂天立地,豈能臣服於他人?與劉敬一戰,若不能勝,不大了一死,吳侯,我必報兩子之仇。”
程普也對張昭和顧雍不滿:“吳侯,劉敬之兵不過比我軍略多而已,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丹陽一戰,劉敬占據優勢,但進入吳郡,我軍有地利人和之優,必能擊敗劉敬,豈能輕言臣服之事?”
“再者,吳侯此前附庸於袁術,因袁術稱帝,謀大逆之事,吳侯才不得以脫離袁術,若再臣服於劉敬,即便劉敬退了兵又如何?我軍獲得喘息之機又如何?難道吳侯還能脫離劉敬嗎?若如此,豈不是鼠輩所為?”
程普的話說得有點重,張昭和顧雍臉上露出難堪之色。
孫策聽了,對程普大加讚賞:“好!德譜言之有理,我等均乃當世豪傑,戰場之上,唯有馬革裹屍,豈能輕言臣服?劉敬若進兵吳郡,我就與他大戰便是,又有何畏懼?今後,求和或臣服之議,不準再提起,否則影響我軍士氣,對我軍不利。”
……
揚州豫章郡南昌城。
劉敬正在與崔質商討耕種之事,豫章屯田已有三年了,成效頗有顯著,再加上廬江、淮南的屯田政策也步入正軌,糧食也變得充盈起來。崔質遞上來一個在豫章郡種植其他作物的計劃。
在這份計劃中,崔質打算在豫章種植甘蔗若幹畝,主要用途是喝甘蔗水,同時用來製石蜜,其實就是糖。這時代在南方已經有了製作蔗糖的工藝。另外,他還打算種植桑樹數幹,用來養蠶,收集蠶絲,製作衣服。
他還打算種麻樹,麻樹也有很多種,大麻可用來製衣,檾麻可用來製靠繩索,胡麻可用來榨油。其他作物還有罌子桐等六七種。每一種種植多少畝,分布在哪裏,很是詳細。
看來,崔質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劉敬本不想潑崔質冷水,但他認為崔質代表的是官府,官府隻需掌控關乎民生的一些東西就行了,例如柴米油鹽鐵糖等這幾樣,至於其他的,官府隻需引導,再適當放手,百姓覺得有利可圖,可自己去種。
於是,劉敬便做了批示,讓崔質規劃種植胡麻、甘蔗等幾樣,保證油、糖的供應,還囑咐崔質注意改善榨油和提取蔗糖的工藝。至於檾麻、桑樹等,都慢慢放手讓百姓自己去種。
對於鹽這一塊,劉敬也不知道提煉精鹽的辦法,隻能先忍受著那些苦澀的鹽,但鹽的量一定要提高。柴這一塊,他曾讓韓暨關注一下,在豫章宜春縣尋找石炭,後來與孫策大戰一起,他自己就把這事給遺忘了。或許韓暨受他之命,正在拚命打造兵器,也沒有關注石炭之事。
其他的,諸如罌子桐目前主要用來提煉桐油,製作油煙墨,左伯的作坊有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隻要左伯提高收購價格,有多餘地塊的百姓,就會選擇種植。
桐油的其他用法仍在探索中,劉敬雖有些想法,但也未必能弄出來。再加上如今他的精力放在戰事上,對這些事情關注就少了。
和崔質聊了半個時辰,崔質也明白了劉敬的意圖,那便是,要將民生相關的東西掌握在手中,適當放手其他一些東西,引導百姓去做。
兩人聊得正火熱,一個親兵進來:“報州牧,朝廷有使者到。”
“朝廷使者?”劉敬一時愕然,朝廷的使者一般隻在給他升官的時候才會來:“好吧,我去迎接一下。”他把崔質打發走,稍做準備,就去見朝廷使者。
劉敬行了個禮:“使者一路趕來,真是辛苦了。”使者官職比他小,但代表朝廷而來,他就不得不尊重了。
“為朝廷做事,不辛苦。”
“還請問使者名諱?”
“我姓阮名瑀,字元瑜,今任司空軍謀祭酒,奉陛下之命,前來南昌。”
阮瑀?劉敬細想起來,這名字有點耳熟,卻一時想不起是誰了。來到這個時代久了,原先的一些曆史知識也慢慢模糊起來。
“不知陛下有何旨意?”
“陛下有兩道旨意,一道旨意是,念揚州牧安定揚州有功,任命揚州牧為安南將軍。另一道旨意是,州牧治下豫章郡,有造紙和印刷之術,此二術精妙,若廣傳天下,天下讀書人之幸,乃利國利民之舉,陛下有旨,希望揚州牧能夠獻出此二術,造福天下。”阮瑀便讓劉敬接旨。
劉敬一陣無語:“使者,獻出造紙和印刷之術,這……真是陛下之意?”還真是無語,先升官再索要東西,給個甜棗,再打個耳光。
“正是,此乃陛下之意,若造紙印刷二術在天下流傳,則教化大興,此乃揚州牧的一番功德呀!”
功德個屁?劉敬心裏吐槽起來,要用紙花錢買就是了,怎麽能用一道聖旨來讓他獻出造紙和印刷兩術,這跟強取豪奪有什麽區別?曹操總算還要點臉了,旨意上用詞斟酌,用了“望”字,其意是希望劉敬自己獻出,而不是必須要獻出。如今劉敬也是一方諸侯了,就算不獻出,曹操也拿他沒辦法了。不過,劉敬想了一下,還是決定有保留地獻出。
他把使者迎到屋內,泡上一壺武夷山紅茶,來招待阮瑀。阮瑀聞著這茶香,興奮得不得了,這紅茶在許都可貴得很,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到手的。
“使者呀,這造紙印刷二術,乃利國利民之策,我本該獻出,隻是……”
阮瑀也不傻,自然知道劉敬不可能老老實實地獻出來:“隻是什麽?”
顧雍卻站出來,支持張昭:“吳侯,我倒以為子布之言有理,臣服於劉敬,以讓其退兵,我大軍便獲得喘息的機會,待我大軍實力恢複,屆時再做打算。”
孫靜聽到張昭和顧雍的話,心中大怒,站出來表明他的態度:“我孫氏之人,頂天立地,豈能臣服於他人?與劉敬一戰,若不能勝,不大了一死,吳侯,我必報兩子之仇。”
程普也對張昭和顧雍不滿:“吳侯,劉敬之兵不過比我軍略多而已,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丹陽一戰,劉敬占據優勢,但進入吳郡,我軍有地利人和之優,必能擊敗劉敬,豈能輕言臣服之事?”
“再者,吳侯此前附庸於袁術,因袁術稱帝,謀大逆之事,吳侯才不得以脫離袁術,若再臣服於劉敬,即便劉敬退了兵又如何?我軍獲得喘息之機又如何?難道吳侯還能脫離劉敬嗎?若如此,豈不是鼠輩所為?”
程普的話說得有點重,張昭和顧雍臉上露出難堪之色。
孫策聽了,對程普大加讚賞:“好!德譜言之有理,我等均乃當世豪傑,戰場之上,唯有馬革裹屍,豈能輕言臣服?劉敬若進兵吳郡,我就與他大戰便是,又有何畏懼?今後,求和或臣服之議,不準再提起,否則影響我軍士氣,對我軍不利。”
……
揚州豫章郡南昌城。
劉敬正在與崔質商討耕種之事,豫章屯田已有三年了,成效頗有顯著,再加上廬江、淮南的屯田政策也步入正軌,糧食也變得充盈起來。崔質遞上來一個在豫章郡種植其他作物的計劃。
在這份計劃中,崔質打算在豫章種植甘蔗若幹畝,主要用途是喝甘蔗水,同時用來製石蜜,其實就是糖。這時代在南方已經有了製作蔗糖的工藝。另外,他還打算種植桑樹數幹,用來養蠶,收集蠶絲,製作衣服。
他還打算種麻樹,麻樹也有很多種,大麻可用來製衣,檾麻可用來製靠繩索,胡麻可用來榨油。其他作物還有罌子桐等六七種。每一種種植多少畝,分布在哪裏,很是詳細。
看來,崔質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劉敬本不想潑崔質冷水,但他認為崔質代表的是官府,官府隻需掌控關乎民生的一些東西就行了,例如柴米油鹽鐵糖等這幾樣,至於其他的,官府隻需引導,再適當放手,百姓覺得有利可圖,可自己去種。
於是,劉敬便做了批示,讓崔質規劃種植胡麻、甘蔗等幾樣,保證油、糖的供應,還囑咐崔質注意改善榨油和提取蔗糖的工藝。至於檾麻、桑樹等,都慢慢放手讓百姓自己去種。
對於鹽這一塊,劉敬也不知道提煉精鹽的辦法,隻能先忍受著那些苦澀的鹽,但鹽的量一定要提高。柴這一塊,他曾讓韓暨關注一下,在豫章宜春縣尋找石炭,後來與孫策大戰一起,他自己就把這事給遺忘了。或許韓暨受他之命,正在拚命打造兵器,也沒有關注石炭之事。
其他的,諸如罌子桐目前主要用來提煉桐油,製作油煙墨,左伯的作坊有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隻要左伯提高收購價格,有多餘地塊的百姓,就會選擇種植。
桐油的其他用法仍在探索中,劉敬雖有些想法,但也未必能弄出來。再加上如今他的精力放在戰事上,對這些事情關注就少了。
和崔質聊了半個時辰,崔質也明白了劉敬的意圖,那便是,要將民生相關的東西掌握在手中,適當放手其他一些東西,引導百姓去做。
兩人聊得正火熱,一個親兵進來:“報州牧,朝廷有使者到。”
“朝廷使者?”劉敬一時愕然,朝廷的使者一般隻在給他升官的時候才會來:“好吧,我去迎接一下。”他把崔質打發走,稍做準備,就去見朝廷使者。
劉敬行了個禮:“使者一路趕來,真是辛苦了。”使者官職比他小,但代表朝廷而來,他就不得不尊重了。
“為朝廷做事,不辛苦。”
“還請問使者名諱?”
“我姓阮名瑀,字元瑜,今任司空軍謀祭酒,奉陛下之命,前來南昌。”
阮瑀?劉敬細想起來,這名字有點耳熟,卻一時想不起是誰了。來到這個時代久了,原先的一些曆史知識也慢慢模糊起來。
“不知陛下有何旨意?”
“陛下有兩道旨意,一道旨意是,念揚州牧安定揚州有功,任命揚州牧為安南將軍。另一道旨意是,州牧治下豫章郡,有造紙和印刷之術,此二術精妙,若廣傳天下,天下讀書人之幸,乃利國利民之舉,陛下有旨,希望揚州牧能夠獻出此二術,造福天下。”阮瑀便讓劉敬接旨。
劉敬一陣無語:“使者,獻出造紙和印刷之術,這……真是陛下之意?”還真是無語,先升官再索要東西,給個甜棗,再打個耳光。
“正是,此乃陛下之意,若造紙印刷二術在天下流傳,則教化大興,此乃揚州牧的一番功德呀!”
功德個屁?劉敬心裏吐槽起來,要用紙花錢買就是了,怎麽能用一道聖旨來讓他獻出造紙和印刷兩術,這跟強取豪奪有什麽區別?曹操總算還要點臉了,旨意上用詞斟酌,用了“望”字,其意是希望劉敬自己獻出,而不是必須要獻出。如今劉敬也是一方諸侯了,就算不獻出,曹操也拿他沒辦法了。不過,劉敬想了一下,還是決定有保留地獻出。
他把使者迎到屋內,泡上一壺武夷山紅茶,來招待阮瑀。阮瑀聞著這茶香,興奮得不得了,這紅茶在許都可貴得很,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到手的。
“使者呀,這造紙印刷二術,乃利國利民之策,我本該獻出,隻是……”
阮瑀也不傻,自然知道劉敬不可能老老實實地獻出來:“隻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