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又一屯田之才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想引薦此人?既然能入你之法眼,想必此人才華非凡,那我自然是要見一下。你把人帶來便是。”
“此人就在皖城,姓國名淵,字子尼,我依稀記得兩年前,在找到崔元樸之前,太守苦於沒有屯田之才,似乎曾說過這個名字。”
“原來是國淵國子尼?”劉敬心中大喜,如今他治下三郡,屯田乃是首要,但光靠崔質一人,已是力不從心。
“果然太守知道此人。”
“他現在在哪?我親自去請他。”
“太守放心,人我已經帶來了。”
“哦,那趕緊帶進來。”
過了一會兒,魯肅就把國淵帶了進來。
劉敬起身相迎:“久聞子尼大名,今日得見,真乃幸事。”
“太守過譽了,太守開倉放糧,救淮南數十萬百姓,已傳頌天下,今日我能見太守,乃三生有幸。”劉敬一聽,心裏別提多高興了,自己近百萬石糧食,看似花費不少,但收獲也是非常可觀。
光名譽上的收獲就讓他獲益匪淺。以前招攬人才,都要親自出馬,現在人才會自動送上門了。以前要費盡口舌,用誠意打動人才,現在幾句話就能搞定。
“哈哈哈哈,子尼師從鄭大家,學識淵博,我聽聞子尼擅長農事,兩年前就曾想過去招攬子尼先生,可能當時不知先生在哪。”
“子敬曾說過此事,我還以為是客套話,原來竟是真的,太守真是厚愛了。”國淵行了個禮:“然,太守用崔元樸,此人乃崔子真後人,亦是一名能臣。”
“崔元樸替我在豫章屯田,在我治下,屯田乃首要之事,光靠崔元樸一人,已是獨木難支,若是子尼願為我效力,我無憂矣。”
國淵並不急著表態,而是站了起來:“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又無粟者,弗能守也。先漢晁錯寫《論貴粟疏》,以此為觀點,頗有見識,然晁錯終是一介文人,不懂農事,隻會紙上談兵。”
“先漢之時,一位名為泛勝之的人,曾言‘夫穀帛實天下之命’,太守能如此重視農事,正應了此言,乃百姓之福,此將來必是太守征戰天下之根本。”
“泛勝之?”劉敬似乎沒聽過此人的名字,一時感到疑惑。
“太守不知此人,也不足為怪,此人精通種植之事,成帝時曾為議郎,督三輔種麥,此人種麥的本事,可謂是爐火純青。後來,他曾著一書,為《泛勝之書》十八篇,十幾年之前,因受戰亂之困,我避戰到了遼東,曾在機緣之下讀過此書,並盡學其書中所載知識。”
“我曾想以所學知識,傳於百姓,使百姓懂得耕種,抵抗災情,提高收成,隻是天下之人,雖注重農事,卻不注重農事技藝,真是讓人苦惱,後來我聽聞太守在淮南救濟受災百姓,便以為太守必會重視此事,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這泛勝之如此厲害?其種植之法還能抵抗災情?”
國淵想了想:“泛勝之曾在關中種麥,與江淮相比,關中雨水要少些,按《泛勝之書》十八篇所載,可使用區田法,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
國淵開始詳細地解釋所謂的區田法是什麽。劉敬壓根就聽不懂,有好幾次都想中途打斷他,但看到他興致勃勃,也不好意思去打斷。就這樣,國淵他滔滔不絕,講了差不多兩刻鍾時間。
“太守,這《泛勝之書》十八篇共載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種作物的種植之法,實乃世之瑰寶。隻是此書原是乃竹簡,保存不易。”
“我聽魯子敬說太守在豫章有印刷之術,可將書籍拓印,我想,太守可否拓印此書,將其流傳後世,造福天下百姓。若太守能答應我,我願為太守效力,全力而為,助太守屯田,為太守征戰天下,而提供糧草。”說著,國淵站了起來,向劉敬行了個禮。
此刻劉敬明白了過來,國淵詳細地講什麽區田法,隻是想讓他明白,這部《泛勝之書》十八篇是部值得流傳後世的作品。而為了將這部書流傳後世,國淵還願意以為自己效力為條件,這讓劉敬都感到震驚。
“子敬說得沒錯,豫章確實有印刷之術,可將書籍在很短的時間內印刷出數本,其實,我早有誌向,利用印刷術來保存下一些對百姓民生有益的著作,若我知道這《泛勝之書》十八篇,就算子尼不說,我亦會將其印刷下來。”
“待我寫書信一封,傳迴南昌,讓印刷作坊優先印刷這部《泛勝之書》十八篇,隻是這印刷之術有些特殊,種植之事有些專業,隻怕製版有些麻煩,恐怕需要子尼親自去南昌一趟,指導製版才行。”
國淵一聽劉敬答應了,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太守,那是自然,我現在就去。”
“哈哈哈哈,子尼你急什麽?你有此書已有十餘年了,又何須急那麽一兩天時間?”
“太守說的是,隻是我來皖城這段時間了,也早聞崔元樸之名,亦想認識一下,請他指導一下。”原來同行之間也想交流一番。
“子尼的想法確實是好,我大漢有很多有益於民生的技藝,包括種植、冶煉等,世人不重視,時間長了,唯恐將來會佚失,自從有了印刷之術後,我亦想過,若是把這樣技藝都印刷下來,流傳下去,就不會佚失了。”
國淵又站了起來:“若太守有此心,乃天下人之幸。其實我朝農事方麵的書籍就有不少,除了《四民月令》和《泛勝之書》十八篇之外,還有很多,例如《野老書》十七篇、《尹都尉書》十四篇等,可多了。唉,隻是如今不知是否流傳著。”
“《野老書》十七篇?《尹都尉書》十四篇?”劉敬一陣懵圈,怎麽他在21世紀從未聽聞過這樣的書籍?
“此人就在皖城,姓國名淵,字子尼,我依稀記得兩年前,在找到崔元樸之前,太守苦於沒有屯田之才,似乎曾說過這個名字。”
“原來是國淵國子尼?”劉敬心中大喜,如今他治下三郡,屯田乃是首要,但光靠崔質一人,已是力不從心。
“果然太守知道此人。”
“他現在在哪?我親自去請他。”
“太守放心,人我已經帶來了。”
“哦,那趕緊帶進來。”
過了一會兒,魯肅就把國淵帶了進來。
劉敬起身相迎:“久聞子尼大名,今日得見,真乃幸事。”
“太守過譽了,太守開倉放糧,救淮南數十萬百姓,已傳頌天下,今日我能見太守,乃三生有幸。”劉敬一聽,心裏別提多高興了,自己近百萬石糧食,看似花費不少,但收獲也是非常可觀。
光名譽上的收獲就讓他獲益匪淺。以前招攬人才,都要親自出馬,現在人才會自動送上門了。以前要費盡口舌,用誠意打動人才,現在幾句話就能搞定。
“哈哈哈哈,子尼師從鄭大家,學識淵博,我聽聞子尼擅長農事,兩年前就曾想過去招攬子尼先生,可能當時不知先生在哪。”
“子敬曾說過此事,我還以為是客套話,原來竟是真的,太守真是厚愛了。”國淵行了個禮:“然,太守用崔元樸,此人乃崔子真後人,亦是一名能臣。”
“崔元樸替我在豫章屯田,在我治下,屯田乃首要之事,光靠崔元樸一人,已是獨木難支,若是子尼願為我效力,我無憂矣。”
國淵並不急著表態,而是站了起來:“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又無粟者,弗能守也。先漢晁錯寫《論貴粟疏》,以此為觀點,頗有見識,然晁錯終是一介文人,不懂農事,隻會紙上談兵。”
“先漢之時,一位名為泛勝之的人,曾言‘夫穀帛實天下之命’,太守能如此重視農事,正應了此言,乃百姓之福,此將來必是太守征戰天下之根本。”
“泛勝之?”劉敬似乎沒聽過此人的名字,一時感到疑惑。
“太守不知此人,也不足為怪,此人精通種植之事,成帝時曾為議郎,督三輔種麥,此人種麥的本事,可謂是爐火純青。後來,他曾著一書,為《泛勝之書》十八篇,十幾年之前,因受戰亂之困,我避戰到了遼東,曾在機緣之下讀過此書,並盡學其書中所載知識。”
“我曾想以所學知識,傳於百姓,使百姓懂得耕種,抵抗災情,提高收成,隻是天下之人,雖注重農事,卻不注重農事技藝,真是讓人苦惱,後來我聽聞太守在淮南救濟受災百姓,便以為太守必會重視此事,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這泛勝之如此厲害?其種植之法還能抵抗災情?”
國淵想了想:“泛勝之曾在關中種麥,與江淮相比,關中雨水要少些,按《泛勝之書》十八篇所載,可使用區田法,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
國淵開始詳細地解釋所謂的區田法是什麽。劉敬壓根就聽不懂,有好幾次都想中途打斷他,但看到他興致勃勃,也不好意思去打斷。就這樣,國淵他滔滔不絕,講了差不多兩刻鍾時間。
“太守,這《泛勝之書》十八篇共載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種作物的種植之法,實乃世之瑰寶。隻是此書原是乃竹簡,保存不易。”
“我聽魯子敬說太守在豫章有印刷之術,可將書籍拓印,我想,太守可否拓印此書,將其流傳後世,造福天下百姓。若太守能答應我,我願為太守效力,全力而為,助太守屯田,為太守征戰天下,而提供糧草。”說著,國淵站了起來,向劉敬行了個禮。
此刻劉敬明白了過來,國淵詳細地講什麽區田法,隻是想讓他明白,這部《泛勝之書》十八篇是部值得流傳後世的作品。而為了將這部書流傳後世,國淵還願意以為自己效力為條件,這讓劉敬都感到震驚。
“子敬說得沒錯,豫章確實有印刷之術,可將書籍在很短的時間內印刷出數本,其實,我早有誌向,利用印刷術來保存下一些對百姓民生有益的著作,若我知道這《泛勝之書》十八篇,就算子尼不說,我亦會將其印刷下來。”
“待我寫書信一封,傳迴南昌,讓印刷作坊優先印刷這部《泛勝之書》十八篇,隻是這印刷之術有些特殊,種植之事有些專業,隻怕製版有些麻煩,恐怕需要子尼親自去南昌一趟,指導製版才行。”
國淵一聽劉敬答應了,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太守,那是自然,我現在就去。”
“哈哈哈哈,子尼你急什麽?你有此書已有十餘年了,又何須急那麽一兩天時間?”
“太守說的是,隻是我來皖城這段時間了,也早聞崔元樸之名,亦想認識一下,請他指導一下。”原來同行之間也想交流一番。
“子尼的想法確實是好,我大漢有很多有益於民生的技藝,包括種植、冶煉等,世人不重視,時間長了,唯恐將來會佚失,自從有了印刷之術後,我亦想過,若是把這樣技藝都印刷下來,流傳下去,就不會佚失了。”
國淵又站了起來:“若太守有此心,乃天下人之幸。其實我朝農事方麵的書籍就有不少,除了《四民月令》和《泛勝之書》十八篇之外,還有很多,例如《野老書》十七篇、《尹都尉書》十四篇等,可多了。唉,隻是如今不知是否流傳著。”
“《野老書》十七篇?《尹都尉書》十四篇?”劉敬一陣懵圈,怎麽他在21世紀從未聽聞過這樣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