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什麽想法?莫非太守又要製造什麽紙了?”


    劉敬點了點頭:“咱們製造的紙還不夠精致了!”


    左伯皺起眉頭來:“這是何意?”


    “竹紙雖可用來寫紙,但相對來講,仍是粗糙了點,且如果將其折起來的話,這紙就會有很明顯的折痕,時間長了,折痕越來越明顯,容易泛黃和破損,。”


    這話一說出來,左伯立馬沉思了起來:“太守要是不說,我亦沒注意到。目前的紙折了之後,折痕明顯,很多人用了之後,喜歡卷起來,就是怕折壞了!”


    “正是,今日我想教你製造另外一種紙,稱之為箋紙,是一種特別適用於寫信或題寫詩文的特製紙張。信寫好之後,要裝入信封,就需要對折起來,原來的竹紙就會破損。但這箋紙就不同了,折了之後,再打開,折痕不明顯,韌性極好,也不容易磨損。”


    既然有了信封,那自然要有信紙。


    “箋紙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來寫一些適用於保存的東西,例如寫信、官府公文等。這種箋紙非常精致,是為名品,一旦造出來,要區別於普通的紙,隻能供應給一些達官貴人。”


    此時,左伯聽得可仔細了,因為劉敬即將講出一種新的紙的製造方法。


    “若想做好箋紙,必須掌握兩種工藝,分別為砑光和蠟染。砑光是用平滑的石頭壓磨或用錘板加工紙張,以增加紙的平滑度。蠟染即是在紙張上打蠟,加強其光滑,寫字時,墨水不會散開。”


    “子邑,在蜀地,蜀錦名揚天下,其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便是光滑,用的便是砑光的工藝,將粗糙的錦磨滑。不過,絲綢上的砑光和造紙術中在砑光並不完全相同。”


    其實,劉敬在製作竹紙時,為了省事,跳過了砑光的環節,使造出來的紙還不夠光滑,當時他覺得這已是最好的紙了,也懶得改進。如今,他想造出更好的紙,就必須用到砑光工藝。


    “至於蠟染,主要是蠟汁的調配製作,其工藝相對來講,就簡單多了。”


    劉敬從兜裏掏出幾張紙出來,他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是抄錄的是明代屠隆著《考架餘事》中記載的一種挑打砑光法。另一份是唐代粉蠟箋用的施蠟方法,粉蠟箋是可製成多種顏色的箋紙,媲美宋代的謝公十色箋,是唐代名品。


    這是劉敬辛苦了半個月的成果,自從他當了一郡太守之後,忙了許多,沒時間自己去試驗了,隻能讓左伯來。


    “子邑,這是砑光和蠟染的方法,你可以試一下。”


    左伯伸手接著過來,仔細看了一下,上麵介紹了砑光和蠟染所使用的原料、設備和工藝過程。


    劉敬又按照他所抄錄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講解了一遍,左伯聽得很仔細,也提了很多問題,他也一一解答。教了整整一天時間,左伯終於基本了解了整個過程。


    “子邑,淮南戰事緊急,不日我將奔赴皖城,這箋紙能不能做出來,隻能靠你了。”


    “太守,我必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


    兩日後,劉敬便啟程,向皖城而去。魯肅已經送來消息,淮南郡二十多天沒有下雨,旱災已經來臨。皖城倒是下雨了,雨雖不大,但也緩解了旱情。他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坐不住了。


    到達皖城,劉敬立馬召見魯肅和劉曄。


    “淮南形勢如何?”


    “淮南最後幾個月是一滴雨都沒下,旱災已然注定,不過,旱災剛剛開始,百姓尚存餘糧,袁術肯定還有餘糧,能撐上一兩個月,袁術和曹操的戰事結果還不知,雙方已是對峙數月。”


    “淮南旱情的消息恐怕還沒傳到前線,否則袁術的軍隊必不戰自潰。”


    “袁術和曹操在哪打?”


    “豫州沛國蘄陽,淮水以北。”


    “若是戰場上分出勝負,我們多久時間能知結果?”


    “我們的斥候需要至少二十天時間才能知道。”


    “二十天時間?怎麽那麽久?”


    “從沛國到廬江,路程約千裏,斥候雖有快馬,但需過淮水,斥候隻能將馬藏於淮水南岸,托人照顧,半程騎馬,這速度自然慢很多。”


    劉敬陷入了沉思,淮水寬約一到兩裏路,這時代的造橋技術水平不高,沒辦法修這麽寬的橋,唯有渡口有浮橋能過,但浮橋又歸袁術控製。如果以百姓擺渡的船隻過河,卻未必能載馬。


    劉敬清醒地認識到消息的重要性,有心建一支專門刺探並傳輸消息的軍隊,隻是如今他還沒有具體的想法。


    “太守,你在想什麽?”劉曄看到劉敬有些失神,便喊了一聲,打斷了他的思路。


    劉敬搖搖頭:“淮水上沒有能載馬的船嗎?”


    劉曄搖了搖頭:“沒有,我便是壽春人,過河要麽走浮橋,要麽坐擺渡的船隻,如今戰時,浮橋必被袁術控製,擺渡的船隻較小,若渡馬的話,馬匹會受驚。淮水不比長江,唯有長江才會有能載馬的船隻。”


    這年代的長江下水寬度要比21世紀寬很多,一般都有五裏左右,甚至部分水域有十幾裏寬,建橋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過江,隻能坐船,這就造就了長江沿岸造船行業發達。然而,淮水和長江不相通,長江上的大船沒辦法駛進淮水。


    “好吧!那就先這樣,密切關注戰場情況,若是戰場形勢變化,需及時迴報。”


    “對了,太守,淮南旱災將至,若我們需引百姓跑向廬江,最好的辦法是派人去淮南,鼓動淮南百姓而來,另外還需確定一條百姓來廬江的線路,沿路保障吃喝。廬江方麵,也需提前建造房屋,開墾荒地。”


    “總之,做好準備,我等才不會慌亂。如沒有提前準備,屆時應接不暇,反而不妙,萬一淮南百姓往徐州方向跑,或渡過淮水往汝南方向跑,豈不誤了太守的大計?”


    劉敬想了想:“子敬說得對,既然打算把百姓收攏過來,自然要提前做好安置百姓的準備,需知淮南有數十萬人,隨隨便便引個十萬百姓,都夠我們受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火並收藏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