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豫章書院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敬想了想,這確實是個難題。
“教授的教材神醫編好了吧?”
“編了一部分,後來還會接著編著!”
“神醫可以先教這批學生,然後從中挑選幾個資質比較高的、學習比較快,讓他們輔助教學,等下一批學子招到時,再讓這幾個資質較好的,替你去教。”
張機沉吟一番:“太守這做法倒是可以考慮。這一批學子,確實有那麽幾個,有些資質,學得特別快!”
“這就對了,如今你人手不足,唯有如此,才能讓你騰出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其他事情。”
“太守說得是,老朽正在寫一本書,名為《傷寒雜病論》,最近忙著教授學子,進度慢了許多。”
原來,這時的張機已經開始寫《傷寒雜病論》了。
“哦!神醫的著作,必會流傳天下。萬事開頭難,等醫學院的事情理順了,神醫便可騰出時間來,把這書給寫完。”
對於醫學院的進展,劉敬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和張機聊了將近一個時辰,才離開醫學院,迴到自己的府上。
……
劉敬還是關心豫章郡的人才培養,於是把徐整給召見來。
“拜見太守。”
“文操請坐,不知道最近在忙什麽呢?”
“最近正忙著編撰《三五曆記》,此書乃論三皇以來之事,皆來自古之民間傳說,我以為古之民間傳說,其來源頗為奇特,代表了百姓的某種期望,通過記錄這些傳說,便可知古之百姓所想。”
劉敬一聽,心裏就有些不高興了,他以為劉整會說忙著建書院之事呢,原來在忙著自己的私事。
“文操呀,教育乃興郡之本,這豫章書院之事,你得用點心呀!”
“太守,書院之事我自是會用心,此乃豫章百年大計。”徐整開始說起他的成就來:“豫章書院就在張神醫的豫章醫學院的東麵隔壁,占地約百畝,裏麵的格局倒是和醫學院相似,都是一起建的,有課室數間,裏麵有相應的桌椅,還有寢室供學子住宿,頗為方便。”
“就在醫學院的隔壁?”劉敬前幾天從醫學院西麵大門進去的,沒看到書院。
“正是。”
“走,帶我去看一下。”
徐整帶著劉敬來到書院,進去一看,這布局還真跟醫學院差不多,也不知道是哪個設計師設計的,淨偷懶省事。
“學子和講席情況怎麽樣?”
“太守放心,目前書院第一批學子已經招募到了,正好一百人,皆是在南昌受過蒙學的人,年紀十五到二十五之間,我將其分成四個班,每班二十五人。講席也是當地的一些有學識之人。”
“那主要教些什麽?”
“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各一門課程,共六門基礎課程,除此以後,還有詩賦、經學兩門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
“嗯,六門乃是基礎課程,是學子必須學的,詩賦、經學這兩門,每個旬日隻上一次課,學子有興趣的話,就可以學,如果不願意,那也不強求。對了,教授這兩門課程的是滕胄、滕耽兄弟倆。”
“他倆不是在外地為官嗎?”
“太守,兩人就在艾縣和永修縣任縣令,距離南昌不到百裏,兩人家眷均在南昌。故兩人每個旬日會迴來南昌兩三天時間,抽出一天來,到學院教授詩賦、經學。”
“看來滕氏兄弟也是有心了。”
“他們倆是青州北海人,在當地很有名望,學識淵博,在詩賦、經學上造詣極高,連我都自愧不如。”
“哈哈哈哈,文操可是很少服人的。”
“太守說笑了,豫章之地,文風不盛,我才自詡有才,若是到了中原地區,我豈敢狂妄?隻是……”
“隻是什麽?”
“書院剛建起,講席都是南昌本地人,整體水平還是不足,若想教出點有學識的學子來,還需另請一些有學識的人來教才行。其實太守手下也有些人,例如步子山、魯子敬、劉子揚皆有名望之人。”
“但他們為太守效力,沒有時間講課,不能擔任講席,甚是可惜。”
“文操之言有理,我豫章學院需請些有名望坐鎮,充當講席,如此才能擴大規模,招募更多的學子。這事……我再來想點辦法吧?對了……禰正平學識不錯,能任講席嗎?”
劉敬想到禰衡了,這家夥除了替劉敬寫了篇討袁術的檄文外,好像在吃幹飯。不得不說,禰衡這人的學問還是過硬的,尤其是詩賦方麵。
“禰正平學識雖佳,但脾氣怪異,不好相處,我曾延請他來任書法講席,他卻不願意,非要教經學,經學已有滕胄在教,我豈能讓他教?他不樂意,就不願意來書院了。”
劉敬點了點頭:“禰正平不願意變算了,文操,書院之事,你辦得不錯,我豫章要發展,需要大量有才之人,未來可能隻能靠書院來培養了,你需多招募學子,招個五百個。”
“太守,這太多了吧?”
“怎麽?課室不夠,可以擴建,講席不夠,可以再招募。”
“不是,是學子不夠!”
“學子不夠?”劉敬一時不能理解,這時代的人,能有機會讀書就算不錯了,自己提供機會,還招不到學生,哪有這道理?
“太守有所不知,書院所招募的學子,需上個蒙學,有一些基礎才行,如今南昌之地,上過蒙學的本就寥寥無幾,學子們進入書院讀書,還需要交納束修的,清貧之家,也無力進入書院呀!”
“那就是說,如今書院裏讀書的一百個學子都是當地富庶之家的孩子?”
“正是!”
“那你是怎麽招募的?招募時有過考核嗎?”
“有過……隻是考核內容很簡單,基本上上過蒙學的都會。”
劉敬聽了,搖了搖頭:“不行,不能這樣,這書院是為我培養有才之人的,不是花錢混學曆?”
“混什麽……學曆?”
劉敬懶得解釋,就接著說:“這次一百人先教著,不能再招募新學子。不如,咱們先在南昌再建十個蒙學,每個蒙學五十人,讓十歲以下的孩子都接受基礎教育。”
“教授的教材神醫編好了吧?”
“編了一部分,後來還會接著編著!”
“神醫可以先教這批學生,然後從中挑選幾個資質比較高的、學習比較快,讓他們輔助教學,等下一批學子招到時,再讓這幾個資質較好的,替你去教。”
張機沉吟一番:“太守這做法倒是可以考慮。這一批學子,確實有那麽幾個,有些資質,學得特別快!”
“這就對了,如今你人手不足,唯有如此,才能讓你騰出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其他事情。”
“太守說得是,老朽正在寫一本書,名為《傷寒雜病論》,最近忙著教授學子,進度慢了許多。”
原來,這時的張機已經開始寫《傷寒雜病論》了。
“哦!神醫的著作,必會流傳天下。萬事開頭難,等醫學院的事情理順了,神醫便可騰出時間來,把這書給寫完。”
對於醫學院的進展,劉敬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和張機聊了將近一個時辰,才離開醫學院,迴到自己的府上。
……
劉敬還是關心豫章郡的人才培養,於是把徐整給召見來。
“拜見太守。”
“文操請坐,不知道最近在忙什麽呢?”
“最近正忙著編撰《三五曆記》,此書乃論三皇以來之事,皆來自古之民間傳說,我以為古之民間傳說,其來源頗為奇特,代表了百姓的某種期望,通過記錄這些傳說,便可知古之百姓所想。”
劉敬一聽,心裏就有些不高興了,他以為劉整會說忙著建書院之事呢,原來在忙著自己的私事。
“文操呀,教育乃興郡之本,這豫章書院之事,你得用點心呀!”
“太守,書院之事我自是會用心,此乃豫章百年大計。”徐整開始說起他的成就來:“豫章書院就在張神醫的豫章醫學院的東麵隔壁,占地約百畝,裏麵的格局倒是和醫學院相似,都是一起建的,有課室數間,裏麵有相應的桌椅,還有寢室供學子住宿,頗為方便。”
“就在醫學院的隔壁?”劉敬前幾天從醫學院西麵大門進去的,沒看到書院。
“正是。”
“走,帶我去看一下。”
徐整帶著劉敬來到書院,進去一看,這布局還真跟醫學院差不多,也不知道是哪個設計師設計的,淨偷懶省事。
“學子和講席情況怎麽樣?”
“太守放心,目前書院第一批學子已經招募到了,正好一百人,皆是在南昌受過蒙學的人,年紀十五到二十五之間,我將其分成四個班,每班二十五人。講席也是當地的一些有學識之人。”
“那主要教些什麽?”
“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各一門課程,共六門基礎課程,除此以後,還有詩賦、經學兩門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
“嗯,六門乃是基礎課程,是學子必須學的,詩賦、經學這兩門,每個旬日隻上一次課,學子有興趣的話,就可以學,如果不願意,那也不強求。對了,教授這兩門課程的是滕胄、滕耽兄弟倆。”
“他倆不是在外地為官嗎?”
“太守,兩人就在艾縣和永修縣任縣令,距離南昌不到百裏,兩人家眷均在南昌。故兩人每個旬日會迴來南昌兩三天時間,抽出一天來,到學院教授詩賦、經學。”
“看來滕氏兄弟也是有心了。”
“他們倆是青州北海人,在當地很有名望,學識淵博,在詩賦、經學上造詣極高,連我都自愧不如。”
“哈哈哈哈,文操可是很少服人的。”
“太守說笑了,豫章之地,文風不盛,我才自詡有才,若是到了中原地區,我豈敢狂妄?隻是……”
“隻是什麽?”
“書院剛建起,講席都是南昌本地人,整體水平還是不足,若想教出點有學識的學子來,還需另請一些有學識的人來教才行。其實太守手下也有些人,例如步子山、魯子敬、劉子揚皆有名望之人。”
“但他們為太守效力,沒有時間講課,不能擔任講席,甚是可惜。”
“文操之言有理,我豫章學院需請些有名望坐鎮,充當講席,如此才能擴大規模,招募更多的學子。這事……我再來想點辦法吧?對了……禰正平學識不錯,能任講席嗎?”
劉敬想到禰衡了,這家夥除了替劉敬寫了篇討袁術的檄文外,好像在吃幹飯。不得不說,禰衡這人的學問還是過硬的,尤其是詩賦方麵。
“禰正平學識雖佳,但脾氣怪異,不好相處,我曾延請他來任書法講席,他卻不願意,非要教經學,經學已有滕胄在教,我豈能讓他教?他不樂意,就不願意來書院了。”
劉敬點了點頭:“禰正平不願意變算了,文操,書院之事,你辦得不錯,我豫章要發展,需要大量有才之人,未來可能隻能靠書院來培養了,你需多招募學子,招個五百個。”
“太守,這太多了吧?”
“怎麽?課室不夠,可以擴建,講席不夠,可以再招募。”
“不是,是學子不夠!”
“學子不夠?”劉敬一時不能理解,這時代的人,能有機會讀書就算不錯了,自己提供機會,還招不到學生,哪有這道理?
“太守有所不知,書院所招募的學子,需上個蒙學,有一些基礎才行,如今南昌之地,上過蒙學的本就寥寥無幾,學子們進入書院讀書,還需要交納束修的,清貧之家,也無力進入書院呀!”
“那就是說,如今書院裏讀書的一百個學子都是當地富庶之家的孩子?”
“正是!”
“那你是怎麽招募的?招募時有過考核嗎?”
“有過……隻是考核內容很簡單,基本上上過蒙學的都會。”
劉敬聽了,搖了搖頭:“不行,不能這樣,這書院是為我培養有才之人的,不是花錢混學曆?”
“混什麽……學曆?”
劉敬懶得解釋,就接著說:“這次一百人先教著,不能再招募新學子。不如,咱們先在南昌再建十個蒙學,每個蒙學五十人,讓十歲以下的孩子都接受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