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荀攸字公達—————運籌帷幄,奇計百出


    荀攸的做人信條就是兩個字——低調,他的計策也因此顯得內斂實用,但不失/精彩。自從196年被荀彧舉薦給曹操後,荀攸憑借其出色穩定的發揮穩坐曹操戰術上的首席軍師,作為也就是“謀主”。作為中軍師的十八年間,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於用人但同時又很忌才,所以雖然荀攸計謀百出,屢建奇功,卻從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調,大智若愚,心思縝密,小心行事,特別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慘遭遇後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於險惡的政治漩渦之間,最終得以善終(反麵教材見許攸)。曹操稱讚他“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1,十三歲便識出罪犯,後因反董卓入獄,獄中談笑風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敗,自己終會獲救出獄,後果然如此。(反麵教材見何顒)


    2,198年,荀攸勸阻曹操征張繡,料定張繡必聯合劉表抗曹,“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曹操不聽,果如攸言,敗走。設奇兵複戰,大破之。


    3,曹操東征呂布受挫,欲退兵,荀攸勸阻,料呂布士氣消沉,陳宮謀而遲緩,建議曹操一鼓作氣拿下呂布,並隨後獻計水淹下邳,掃平呂布。


    4,官渡之戰,荀攸大放異彩。為救白馬之圍,荀攸獻計聲東擊西,迂迴作戰,誘使袁紹分兵,大破袁軍,斬大將顏良;後遇袁紹追兵,荀攸建議以輜重誘敵,果斷出擊,再敗袁軍,燒毀袁軍糧草輜重,誅大將文醜。


    5,獻計派徐晃奇襲袁軍糧草,燒其輜重,大大加強了曹軍的士氣,動搖了對方軍心。


    6,許攸來降,眾人皆疑,唯荀攸賈詡慧眼識出許攸的真降,勸曹操重用許攸,奇襲烏巢,放出假消息,再次誘使袁紹分兵,使其暴露大本營,官渡之戰迎來轉折點。後來張合高纜來降,又是荀攸勸眾將勿疑,重用之。最終靠著荀攸的精彩發揮,曹操官渡完勝袁紹。


    7,203年,荀攸料定劉表是個廢物,不足為懼,力排眾議,勸曹操先平二袁,後滅劉表,後曹操破袁尚斬袁譚,順利統一北方。


    荀攸一生號稱為曹操獻計十二奇策,死前托付於鍾繇整理,可惜鍾繇未能完成,使得我們無法看到荀攸奇謀的全貌了,但僅流傳下來的這七大奇計也足以讓荀攸躋身於最頂尖的謀士之列,荀攸戰術戰略皆優,對局勢的把握相當到位,荀攸最大的優點在於他深通兵法,應變能力超強,戰術上的奇謀不斷,幫助曹操在戰場上攻城拔寨,出奇製勝,荀攸是三國最出色的戰術大師,軍事能力在三國謀士中無人出其右,不愧是曹操的謀主。在做人方麵,荀攸也沒有明顯弱點,懂得進退,


    大智若愚,曹操曾誡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荀攸臥病,曹丕問疾,竟像對待父親一樣獨拜床下。


    四、魯肅字子敬——————高瞻遠矚,氣勢磅礴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撥開演義的外衣,而用一副審視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國時,人們發現原來在演義裏被諸葛亮當傻子一樣耍的團團轉的老實人魯子敬也是個有膽有謀的大才,魯肅和周瑜,呂蒙,陸遜並稱“江東四英”,思慮深遠,見解獨到,高瞻遠矚,膽識俱佳,大局觀甚強,是江東四英中最接近謀士的一個,也是東吳集團第一戰略家。


    1,魯肅早年仕於淮南袁術手下,但魯肅敏銳的發現袁術難成大器,便居家遷徙棄袁術而去,袁術派兵來追,魯肅輕鬆設計化解,後投靠江東孫策。


    2,在周瑜引薦下,魯肅見江東新主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魯肅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料定漢室不可興,建議孫權立足江東與劉表、曹操鼎足之勢,再兼並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以圖天下二分,再圖中原,成就帝業。一番豪言說的年輕的孫權心潮澎湃,點燃了他的帝王之夢,為江東確立了立國之策。(隻不過後來魯肅遇到了諸葛亮這個對手,《隆中對》幹擾了《榻上策》的實施,但這無礙《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軍降至,又是魯肅隻身探夏口,高瞻遠矚,慧眼識英,帶諸葛亮迴江東引薦於孫權,果斷促成孫劉聯盟,聯合抗擊最大的敵人曹操。可以說,孫劉聯盟的締結,魯肅居功至偉,為赤壁擊敗曹操創造了最佳的先決條件。


    4,魯肅迴到江東,以張昭為首的絕大部分官員將領主張投降曹操,唯魯肅料孫劉聯盟可勝曹操,力排眾議,極力勸阻孫權投降,並建議召迴周瑜,共圖破曹大計,魯子敬此次表現大氣沉穩,卓爾不凡,魄力盡顯。


    5,赤壁之後,劉備要荊州,孫權不予,孫劉聯盟麵臨破裂的危險,魯肅從大局觀出發,力排眾議,建議孫權借荊州於劉備(其實說不上是借,荊州本是劉表之地,隻能說是孫權將荊州讓與劉備更恰當),這一條計策在很多三國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認為是魯肅之失,其實不然,相反,魯肅此計著眼極為深遠,讓荊州於劉備固然於東吳不利,但失去劉備這個盟友,聯盟破裂,兵戎相見,最大的受惠者是東吳當時最大也是最危險的敵人曹操,讓荊州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如若不讓,則有可能曹操卷土重來,各個擊破,江東不保。再者,讓劉備在荊州這個是非貧瘠之地為東吳做緩衝帶來抗擊曹操也未嚐沒有好處。很多人都目光短淺,隻看到了荊州之失而忽視了大局,這就是魯子敬的高明之處。曹操聽到孫權讓與荊州於劉備時的表現——“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6,關羽守荊州數次挑釁東吳,吳蜀摩擦不斷,魯肅繼任大都督,以吳蜀聯盟大局為重,數度忍讓,不與關羽一般見識,後蜀占益州,孫權討要荊州,兩軍對峙,魯肅約見關羽單刀赴會,麵對關羽,魯肅毫不畏懼,慷慨陳詞,盡顯魄力,斥責關羽,關羽無言以對,兩家商定平分荊州,魯肅討荊州取得了一定進展。(小說裏單刀赴會一段把關羽說的英明神武,魯肅唯唯諾諾,其實搞反了,魯肅此次再次展現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魯肅作為江東最傑出的戰略家,46歲就早早去世了,這是東吳集團的巨大損失。在宏觀的戰略方麵,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吳則當仁不讓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魯肅的謀略氣勢磅礴,十分大氣,總能站在最高的製高點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勢,依此製定立國之策;看清當下局勢,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做出最恰當的取舍,這些都是周瑜呂蒙所不能比的。也許魯肅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謀,但魯肅之謀對於政權本身卻是重於泰山,對於國家的貢獻也超過了一般的謀士。另外魯肅無論是初次見孫權,獨力會劉備,隻身赴關羽,都表現的,果斷善謀,膽識超人,顯示出過人的應變能力。豪傑魯肅,讓人肅然起敬。


    五、法正字孝直——————奇謀畫策,我行我素


    法正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謀士,喜歡和不喜歡他的人都很多,爭議的焦點無非是法正的個人品德,不喜歡他的人認為法正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和奸詐之徒,他到處得罪人,睚眥必報,斤斤計較,最可惡的是身為劉璋下屬,卻吃裏扒外,和劉備勾搭,暗害主公;喜歡他的人認為法正多謀善斷,真性情,不虛偽,敢愛敢恨,況且弱肉強食的亂世之中根本無需過於講究什麽迂腐的道德觀。法正的品行仁者見仁,但是法正的謀略相信沒有人會不佩服,這是一個擅長軍事的戰術奇才,陳壽曾把法正比作蜀國的“程郭”,依我之見,把法正比作蜀國之“荀攸”更恰當。


    1.法正在劉璋手下不受重用,但也料定劉璋難成大器,於是和張鬆一起策劃引劉備入蜀,準備成就一番事業,劉備看到法正張鬆對自己“眉來眼去”,當然欣喜若狂,於是雙方勾搭上了。(汗,怎麽那麽像嫖客和妓/女的感覺)


    2.劉備入蜀,內有龐統,外有法正,裏應外合,一路順利。在圍困雒城時受阻,劉璋極力抵抗,在這節骨眼上,法正寫信給劉璋,分析形勢,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擾亂其心智,勸劉璋投降,果然不多久,劉璋在糧草軍隊充足的情況下失去了鬥爭,投降劉備。


    3.劉備討厭許靖,而法正卻勸劉備重用許靖,理由是利用天下人皆知劉備討厭許靖卻能重用之,來為劉備獲得一個知人善用,廣納賢才的好名聲,吸引賢才來投。劉備從其言。


    4.平定巴蜀後,法正敏銳的發現漢中對於製霸天下的重要性,對劉備訴說了奪取漢中的意義:漢中退可以作為蜀中門戶,鞏固益州安全,立國安邦,進可以蠶食雍州、涼州,甚至以圖長安洛陽。於是劉備力排眾議,采納法正之計攻打漢中。


    5.法正作為隨軍的總參謀長,為劉備策劃了整個漢中之戰的過程,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步步為營,進展順利,特別是定軍山一役,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侯淵軍,並斬其首級,徹底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軍驅逐出漢中。(劉備後來進一步以漢中為跳板收服了西涼馬超,達到了法正當年的戰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傾力協助下,蜀漢政權的版圖達到了鼎盛時期,擁有了荊州,益州和漢中之地。而法正的謀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劉備,諸葛亮甚至曹操的讚歎,劉備也愈加信任這個難得的智囊,其寵信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難怪法正死後,劉備伐吳,諸葛亮曾歎曰:“法孝直若在,必能製止主上東行,不致夷陵之敗。”與龐統郭嘉類似,法正也是個早死的主,死的時候僅僅45歲,雖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壯年之時。法正之死對於蜀漢是繼龐統死後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劉備再次失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頂級謀士,法正死後,蜀漢似乎也開始走下坡路了,丟荊州,敗夷陵,反南蠻,這一切的擔子,都壓到諸葛亮一個人肩頭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無限亂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臉小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臉小白並收藏三國之無限亂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