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橫掃歐亞的黑色風暴——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不斷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製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征。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十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麽一部分士兵就隻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麵沒有什麽重大改革,不過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創新。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裏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隻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中國外科醫生隻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麵,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迴頭射擊跟在他後麵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隻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製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台的先遣部隊隻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裏,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十三、一代天驕的近衛軍——怯薛軍


    《元史·兵誌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時號掇裏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組建怯薛軍,挑選精銳,人數不多。後來又將怯薛軍擴充到萬餘人,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它的統帥更是非同小可,有四個人,他們就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


    曆史評價:這支怯薛軍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怯薛軍作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會隨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


    但由於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實在太耀眼、太震古爍今、太令人驚歎,所以精銳部隊少了蒙古精兵實在說不過去,而怯薛軍毫無疑問是最具代表性的。


    十四、集天下厲兵於一身——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遼東鐵騎指的是遼東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蒙古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但是在李如鬆戰死之後,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關寧鐵騎是近代產生的叫法,是指袁崇煥督鎮遼東時組織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最盛的時候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因為其中以招募的遼東難民組成的騎兵隊敢於和滿洲騎兵死磕,悍勇不遜於八旗,而被稱為“關寧勁卒”,與當時的宣府兵“宣大勁旅”並稱為兩大強軍。


    但實際上關寧軍是綜合型部隊,集合了當時全國的精銳,包括四川的山地步兵,江西、浙江的火槍隊,福建炮兵,廣東水師,甚至還有西班牙雇傭兵。關寧軍被稱為鐵騎主要是廣渠門之戰中其精銳騎兵隊的赫赫戰功:五千鐵騎在四千步兵配合下衝垮八旗十三萬大軍直達皇太極禦帳,陣斬清國禦前侍衛二十四人,追殺潰散的八旗部隊直至昌平,差一點就殺死了皇太極!後世人因此在小說中將關寧軍稱唿為“關寧鐵騎”。


    明軍裏有句老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句神話卻被袁崇煥打破了,明朝實行文官帶兵的弱智製度,可偏偏運氣好,趕上了袁崇煥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寧遠大戰1萬殘兵鬥敗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裏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幸,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假如崇禎皇帝用人不疑,那五年複遼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寧鐵騎有不亞於滿清八旗的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遠強於八旗的火器裝備,其騎兵多數配備了火龍槍,並有數百門一流火炮,可謂是能攻善守,盡管這支軍隊在數量上不如滿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給袁將軍足夠時間將軍隊擴充,那必將錘煉出一支無敵天下的精銳。可恨明朝皇帝自壞長城,遺恨千古。


    十五、精銳中的精銳——夷丁突騎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中主力為袁崇煥調教出來的“關寧軍”,這個集團軍是明朝軍隊的精華所在,也是左右中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十萬進軍山海關,在大順軍隊猛烈的攻勢下,吳三桂的防禦體係逐漸崩潰,北翼城是李自成選擇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虧吳三桂親率“夷丁突騎”支援,才擋住了大順軍的攻勢,即使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吳三桂還是依靠自己的這支精兵數百人殺出重圍向清軍求救。


    在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這場大戰中,吳三桂手下這支“夷丁突騎”數次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支部隊“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製簽唿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遼東兵是集天下精銳於大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他做了一方大員,這支部隊也壯大了很多,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裏。所以說:關寧軍是集天下精銳的大成,夷丁突騎是集關寧軍精銳的大成。


    它的入選是因為袁崇渙一手組建的,足以對抗滿清八旗的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裏。


    十六、山地特種兵——白杆兵


    所謂“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


    平播之戰: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杆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渾河血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杆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聞天下。


    收複四城之戰: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麵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杆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複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十七、唯一的常勝軍——大明水師


    從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複,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大明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


    事實上大明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裏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


    可惜後來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撤裁艦隊,使倭寇橫行,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大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變廣東為其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番於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傻念頭,轉與中國通好。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大明水師在露梁海戰裏全殲日本艦隊,打的日本在以後的200年國力一蹶不振。


    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中後期,大明水師依然兩戰澎湖,將荷蘭水師擊敗,17世紀末更是一舉收複台灣島,打的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狼狽而逃。


    明朝水師艦隊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戰鬥力之強大,都為中國曆代之最,明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可惜如此強大的力量,後來在被滿清收編並用於收複台灣島後即被裁撤,天才水師將領施琅在侯爵位置上終老。後來的滿清水師簡直成了海上緝私隊,在鴉/片戰爭裏被英國人打的片甲無存。


    十八、壯士的悲歌——北洋水師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


    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準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曆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複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園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


    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而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至此該戰爭以中方全麵潰敗而告終,而這一隻步入時代潮流的艦隊,也從史上除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無限亂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臉小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臉小白並收藏三國之無限亂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