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和死對頭奉旨成婚後[重生] 作者:若蘭之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衛瑾瑜說得這些,其實大多隻是從旁人口中聽說的,最多再摻雜一些幼時的記憶。
八歲之後,除夕夜,他都是待在宮裏,同外祖母一起守夜,並未看過外麵的景象,以後外祖母若不在了,大約連守夜,也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但這一世不同的是,他應當可以自由選擇,在哪裏守夜了。
一盞茶喝完,北裏也到了。
夜間是北裏狂歡時刻,街上行人比肩接踵,兩側酒館、茶樓、各種吃食店目不暇拾,各處宴飲之聲喧唿不絕。
魏驚春讓僕從將馬車停在巷口,三人下了車,一起步行進去。孟堯說的那家醬肘子館就在街邊,可惜人已經坐滿了,全是著各色衣衫的食客,還有幾個金髮碧眼的外族人,三人隻能打包了一份,坐進了旁邊一家小酒館裏。
酒館雖小,但貴在雅靜,上下兩層,一樓是大堂,二樓是包廂。即便是大堂,每張酒案亦用屏風隔開,保證客人有足夠的隱私空間。
三人隻是隨便吃點,直接在大堂坐了,要了些家常酒食。
「衛公子能飲酒麽?」
知道衛瑾瑜身體似乎不是很好,魏驚春問。
衛瑾瑜點頭:「少吃一些無妨。」
他們畢竟都是學生,不敢要太烈的酒,隻是點了一壺酒勁較小的春蓼酒,否則酩酊大醉一夜,明日誤了上課時辰要挨罰的。堂倌還殷勤地搬來紅泥小爐,將酒燙熱,再奉給客人。
正是用飯時間,酒館裏又陸陸續續來了不少食客。
雖有屏風隔著,亦能清晰聽到鄰座推杯換盞聲,等酒食上齊全了,堂倌低聲問:「貴人可需陪酒的?我們這兒不僅有娘子清倌,還有北地來的胡姬呢。」
「不用。」
魏驚春仿佛聽到什麽髒耳目的話一般,皺眉擺手,讓堂倌退下。
堂倌倒是納罕,看三人裝束打扮,分明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到北裏來,竟還有不玩兒妓的,倒是稀罕。
孟堯端著酒盞,隔窗往外看去,忽見道邊一個蓬頭垢麵、一身破爛衣裳的老叟正跪在道邊,舉著一個破碗磕頭乞討。
而大堂裏,泠泠曲調忽然響起,原來是為了給食客們助興,老闆讓擅長奏樂的胡姬坐到了珠簾後,撥弄琵琶。食客們拍掌叫好,大把的銅錢雪片似的往珠簾裏撒,哄喧著讓胡姬舞上一曲。
窗外,老叟已經磕得額頭一片淤青,碗裏半個銅板沒討到,反而被一名衣著錦繡的男子一腳踹開,後麵僕從跟著圍上去,對老叟拳打腳踢,一通毆打。老叟抱著腦袋在地上無助痛苦翻滾。
孟堯看得難受,忽然放下酒盞起身,說了句「我去去就迴」,便大步出了酒館。
打人的惡僕已經揚長而去,老叟正抱著碗艱難地爬起來,麵上全是青腫,孟堯跑過去,把人扶起,道:「老人家,您家裏人呢,為何獨自一人在這裏?」
「哪還有什麽家裏人呢,年年鬧饑荒,差不多全死光了。」
老叟以平靜語調道。
孟堯一愣:「老人家是從外地逃荒來的?」
老叟搖頭:「不是外地,京郊,延慶府。」
「延慶府?」
孟堯越發不解:「天子腳下,怎會鬧饑荒?」
老叟突然大笑:「年輕人,天子腳下,怎麽就不能鬧饑荒了。天子管的是天下大事,不是百姓事。」
孟堯聽得一頭霧水,轉念一想,上京城這麽大,哪能人人溫飽,總有一些過得苦的百姓。老叟已經站了起來,道:「謝謝你,小夥子,老朽已經沒事了,這便迴去了,家中還有小孫女,等著老朽呢。」
魏驚春和衛瑾瑜已經隨後跟了出來。魏驚春見狀,憐憫心起,從懷中掏出一定銀子,想交給老者,衛瑾瑜忽伸手握住他臂,看了眼四周,道:「銀子不安全,不如買些現成的吃食給老人家,讓他帶迴去吧。」
魏驚春很快明白過來,這老人家孤身一人,衣著襤褸,身上若真帶了大筆現銀,很可能會惹禍上身,便點頭,迅速去買了一些熱乎的酒食,用油紙包好,讓老者裝到麻袋裏,又給了老者一張紙條,道:「老人家若還有困難,可循上麵的地址來找我。」
老叟朝三人磕了個頭,便一步一拐地走了。
迴到酒館,魏驚春見孟堯仍興致寥寥,神色沉鬱,不禁問:「你還在為那個老人家擔心?」
孟堯搖頭。
「那老人家尚能得咱們相助,已是幸運,可又有多少如那老人家一般的百姓,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苦受難,食不飽腹,受人欺壓。」
「而且,看著這繁華喧鬧的上京,恐怕也很難有人想起,西京十三城,尚在敵虜之手,十三城的百姓,尚在敵虜鐵蹄下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山河猶破,那些百姓,又有何人管呢。」
青州緊鄰西京,孟堯對戰爭和民生疾苦的感悟,要比其他人更深刻。
魏驚春勸慰道:「你我讀書,不就是為了為江山為黎庶盡一份綿薄之力麽。」
孟堯苦笑:「話是這麽說,可就算考中了進士,當上了官,這朝中,又哪裏有你我這樣的寒門子弟說話之地。京中這些世家大族,個個隻耽於享樂,誰會管百姓死活——」
說完,孟堯忽意識到衛瑾瑜還坐在對麵,忙收了嘴,道:「衛公子,你別介意,我也隻是一時感慨。」
他有些後悔太衝動直言。
八歲之後,除夕夜,他都是待在宮裏,同外祖母一起守夜,並未看過外麵的景象,以後外祖母若不在了,大約連守夜,也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但這一世不同的是,他應當可以自由選擇,在哪裏守夜了。
一盞茶喝完,北裏也到了。
夜間是北裏狂歡時刻,街上行人比肩接踵,兩側酒館、茶樓、各種吃食店目不暇拾,各處宴飲之聲喧唿不絕。
魏驚春讓僕從將馬車停在巷口,三人下了車,一起步行進去。孟堯說的那家醬肘子館就在街邊,可惜人已經坐滿了,全是著各色衣衫的食客,還有幾個金髮碧眼的外族人,三人隻能打包了一份,坐進了旁邊一家小酒館裏。
酒館雖小,但貴在雅靜,上下兩層,一樓是大堂,二樓是包廂。即便是大堂,每張酒案亦用屏風隔開,保證客人有足夠的隱私空間。
三人隻是隨便吃點,直接在大堂坐了,要了些家常酒食。
「衛公子能飲酒麽?」
知道衛瑾瑜身體似乎不是很好,魏驚春問。
衛瑾瑜點頭:「少吃一些無妨。」
他們畢竟都是學生,不敢要太烈的酒,隻是點了一壺酒勁較小的春蓼酒,否則酩酊大醉一夜,明日誤了上課時辰要挨罰的。堂倌還殷勤地搬來紅泥小爐,將酒燙熱,再奉給客人。
正是用飯時間,酒館裏又陸陸續續來了不少食客。
雖有屏風隔著,亦能清晰聽到鄰座推杯換盞聲,等酒食上齊全了,堂倌低聲問:「貴人可需陪酒的?我們這兒不僅有娘子清倌,還有北地來的胡姬呢。」
「不用。」
魏驚春仿佛聽到什麽髒耳目的話一般,皺眉擺手,讓堂倌退下。
堂倌倒是納罕,看三人裝束打扮,分明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到北裏來,竟還有不玩兒妓的,倒是稀罕。
孟堯端著酒盞,隔窗往外看去,忽見道邊一個蓬頭垢麵、一身破爛衣裳的老叟正跪在道邊,舉著一個破碗磕頭乞討。
而大堂裏,泠泠曲調忽然響起,原來是為了給食客們助興,老闆讓擅長奏樂的胡姬坐到了珠簾後,撥弄琵琶。食客們拍掌叫好,大把的銅錢雪片似的往珠簾裏撒,哄喧著讓胡姬舞上一曲。
窗外,老叟已經磕得額頭一片淤青,碗裏半個銅板沒討到,反而被一名衣著錦繡的男子一腳踹開,後麵僕從跟著圍上去,對老叟拳打腳踢,一通毆打。老叟抱著腦袋在地上無助痛苦翻滾。
孟堯看得難受,忽然放下酒盞起身,說了句「我去去就迴」,便大步出了酒館。
打人的惡僕已經揚長而去,老叟正抱著碗艱難地爬起來,麵上全是青腫,孟堯跑過去,把人扶起,道:「老人家,您家裏人呢,為何獨自一人在這裏?」
「哪還有什麽家裏人呢,年年鬧饑荒,差不多全死光了。」
老叟以平靜語調道。
孟堯一愣:「老人家是從外地逃荒來的?」
老叟搖頭:「不是外地,京郊,延慶府。」
「延慶府?」
孟堯越發不解:「天子腳下,怎會鬧饑荒?」
老叟突然大笑:「年輕人,天子腳下,怎麽就不能鬧饑荒了。天子管的是天下大事,不是百姓事。」
孟堯聽得一頭霧水,轉念一想,上京城這麽大,哪能人人溫飽,總有一些過得苦的百姓。老叟已經站了起來,道:「謝謝你,小夥子,老朽已經沒事了,這便迴去了,家中還有小孫女,等著老朽呢。」
魏驚春和衛瑾瑜已經隨後跟了出來。魏驚春見狀,憐憫心起,從懷中掏出一定銀子,想交給老者,衛瑾瑜忽伸手握住他臂,看了眼四周,道:「銀子不安全,不如買些現成的吃食給老人家,讓他帶迴去吧。」
魏驚春很快明白過來,這老人家孤身一人,衣著襤褸,身上若真帶了大筆現銀,很可能會惹禍上身,便點頭,迅速去買了一些熱乎的酒食,用油紙包好,讓老者裝到麻袋裏,又給了老者一張紙條,道:「老人家若還有困難,可循上麵的地址來找我。」
老叟朝三人磕了個頭,便一步一拐地走了。
迴到酒館,魏驚春見孟堯仍興致寥寥,神色沉鬱,不禁問:「你還在為那個老人家擔心?」
孟堯搖頭。
「那老人家尚能得咱們相助,已是幸運,可又有多少如那老人家一般的百姓,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苦受難,食不飽腹,受人欺壓。」
「而且,看著這繁華喧鬧的上京,恐怕也很難有人想起,西京十三城,尚在敵虜之手,十三城的百姓,尚在敵虜鐵蹄下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山河猶破,那些百姓,又有何人管呢。」
青州緊鄰西京,孟堯對戰爭和民生疾苦的感悟,要比其他人更深刻。
魏驚春勸慰道:「你我讀書,不就是為了為江山為黎庶盡一份綿薄之力麽。」
孟堯苦笑:「話是這麽說,可就算考中了進士,當上了官,這朝中,又哪裏有你我這樣的寒門子弟說話之地。京中這些世家大族,個個隻耽於享樂,誰會管百姓死活——」
說完,孟堯忽意識到衛瑾瑜還坐在對麵,忙收了嘴,道:「衛公子,你別介意,我也隻是一時感慨。」
他有些後悔太衝動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