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年,姑娘又要去采野菜。這次狼群不敢靠近姑娘,可姑娘竟不小心掉進了沼澤裏。
家神又趕來救了姑娘,姑娘把家裏的狗獻給了它。
再一年,姑娘又去采野菜。這次她沒有遇到狼群,也沒有掉進沼澤,可是迴來的路上天氣變壞,下起了暴風雪。
姑娘被困在了雪裏,眼看就要凍死。家神又一次趕來救了她。
這一次,家裏沒有羊了,也沒有狗了,姑娘沒辦法,就把小弟弟送給了家神。
就這樣一年年過去,姑娘慢慢長大,出落得越來越漂亮。
她嫁給了村裏最英俊的男子,丈夫帶來了很多錢,姑娘吃上了各種好吃的食物,再也不用采野菜了。
婚後,姑娘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家裏多了一個人,錢漸漸不夠用了,於是丈夫決定出遠門去做生意。
丈夫離開的三天後,夜裏突然颳起大風。姑娘打開門,是家神來到了她的門前。
家神告訴她:你的丈夫在森林裏差點被熊殺死,是我及時趕到救了他,現在我要索取報酬了。
家神已經問過了那個丈夫:我是應該吃掉家中的妻子?還是吃掉家中的女兒?
丈夫無法做出選擇。於是。家神迴來詢問姑娘。
姑娘哭著思考了一夜。在黎明時分,她告訴家神:你先去吃掉我的丈夫,當做救他的酬勞;然後我求助你最後一件事,你幫我最後一個忙:從此後你不再做我的家神,遠遠離開我的家,再也不要迴來——作為這件事的酬勞,你可以吃掉我。
家神同意了。
它吃掉了丈夫和姑娘,不再做家神,永遠離開了他們家。
姑娘的女兒活了下來。女兒從來不知道森林裏有金野菜,所以也從來沒有去過大樹洞。她度過了平凡的一生。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故事充滿了各種問題。比如,姑娘的爸爸上哪去了,金色植物到底是什麽,這姑娘怎麽如此倒黴,怎麽一出門就遇到狼群沼澤暴風雪……其實也不用深究這些,它就是個民間童話而已,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各國都有類似的童話。與其他童話不同的是,本地的家神非常強調“交換”這一特性。
姑娘做什麽都要付出代價。妖怪每次伸出援手都索取酬勞。
總之就是沒有白做的事情,一定得換點什麽。
貝洛表示,有一類精靈的習性就是如此。
它們一般是純粹的精靈,不是換生靈。它們的共同點是來到人類位麵時間比較久,出沒的地方比較固定且偏僻,它們定期能接觸到人,但見過的人又不太多。
它們並不理解人類,卻又很喜歡模仿人類的行為。
在人類的各種行為中,有哪些是既常見,又特殊的呢?
正是“交換”。
無論是以物易物,還是用貨幣購物,都是其他動物身上幾乎沒有或很少出現的行為。
除此之外,人類當然還有更多獨特的行為,但那些都太複雜了,“交換”是最淺顯的,最容易被觀察到的。
精靈觀察到這一點,就也嚐試著進行交換。它們的“交換”並沒有童話裏那麽嚴格,並不是每做一件事就要提供一次報酬,但總體的邏輯是差不多的。
這種精靈行為曾經被人類觀察到,人們代代口述流傳,就形成了所謂的“家神童話”。
拿亞歷山大家的情況來說,他家的“家神”顯然也在搞交換,但它沒能拿到自認為應得到的報酬。
於是,它很可能走向了“家神行為”的另一麵——它開始折磨和懲罰這家人。
--------------------
那個姑娘采野菜的童話是我編的,並不是固有的歐洲童話。
第28章 感知擴散
28-感知擴散
聽完了貝洛的分析,尤裏憂心了起來:“說到交換,剛才屋裏那個人端過來很難喝的茶,我們還喝了……這算不算交換?算不算拿了精靈的好處?”
“也許可以算。”貝洛說。
“你已經發現那人不是亞歷山大了,為什麽不拒絕他的茶?”
“如果我拒絕了,我們和它就不會產生任何關聯。我就是要盡量與它建立關聯,讓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身上。與我們建立關聯後,它就暫時不會離開這幢房子了。”
尤裏問:“為什麽?他離開不好嗎?”
貝洛說:“我希望它把精力集中在我們身上,不要去找亞歷山大一家人。他們應該是被精靈藏了起來。”
尤裏嘟囔著:“僅僅是‘藏起來’而已嗎……他們真的還活著嗎……”
貝洛說:“如果精靈想殺害這些人,它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動手,做完就可以走了,完全沒必要留下來冒充亞歷山大。我總覺得事情沒這麽簡單。既然精靈不走,這家人完全有可能還活著。精靈可能還有別的目的。”
“原來如此。那我們為什麽要畫蘑菇圈呢?幹脆別防護了,讓精靈進來唄,正好當麵對質。”
貝洛嘆氣:“你怎麽變得越來越像派利文了,一上來就想打架……就算我們要和它來硬的,也總得做點準備吧?蘑菇圈主要是防止精靈偷聽,有些精靈的感官很敏銳的。至於它要不要進來……我有個猜測,但不一定對——既然這個精靈有家神行為,那麽它就不會進這一側的房子,也許是不能進,或者至少是不願意進。”
家神又趕來救了姑娘,姑娘把家裏的狗獻給了它。
再一年,姑娘又去采野菜。這次她沒有遇到狼群,也沒有掉進沼澤,可是迴來的路上天氣變壞,下起了暴風雪。
姑娘被困在了雪裏,眼看就要凍死。家神又一次趕來救了她。
這一次,家裏沒有羊了,也沒有狗了,姑娘沒辦法,就把小弟弟送給了家神。
就這樣一年年過去,姑娘慢慢長大,出落得越來越漂亮。
她嫁給了村裏最英俊的男子,丈夫帶來了很多錢,姑娘吃上了各種好吃的食物,再也不用采野菜了。
婚後,姑娘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家裏多了一個人,錢漸漸不夠用了,於是丈夫決定出遠門去做生意。
丈夫離開的三天後,夜裏突然颳起大風。姑娘打開門,是家神來到了她的門前。
家神告訴她:你的丈夫在森林裏差點被熊殺死,是我及時趕到救了他,現在我要索取報酬了。
家神已經問過了那個丈夫:我是應該吃掉家中的妻子?還是吃掉家中的女兒?
丈夫無法做出選擇。於是。家神迴來詢問姑娘。
姑娘哭著思考了一夜。在黎明時分,她告訴家神:你先去吃掉我的丈夫,當做救他的酬勞;然後我求助你最後一件事,你幫我最後一個忙:從此後你不再做我的家神,遠遠離開我的家,再也不要迴來——作為這件事的酬勞,你可以吃掉我。
家神同意了。
它吃掉了丈夫和姑娘,不再做家神,永遠離開了他們家。
姑娘的女兒活了下來。女兒從來不知道森林裏有金野菜,所以也從來沒有去過大樹洞。她度過了平凡的一生。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故事充滿了各種問題。比如,姑娘的爸爸上哪去了,金色植物到底是什麽,這姑娘怎麽如此倒黴,怎麽一出門就遇到狼群沼澤暴風雪……其實也不用深究這些,它就是個民間童話而已,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各國都有類似的童話。與其他童話不同的是,本地的家神非常強調“交換”這一特性。
姑娘做什麽都要付出代價。妖怪每次伸出援手都索取酬勞。
總之就是沒有白做的事情,一定得換點什麽。
貝洛表示,有一類精靈的習性就是如此。
它們一般是純粹的精靈,不是換生靈。它們的共同點是來到人類位麵時間比較久,出沒的地方比較固定且偏僻,它們定期能接觸到人,但見過的人又不太多。
它們並不理解人類,卻又很喜歡模仿人類的行為。
在人類的各種行為中,有哪些是既常見,又特殊的呢?
正是“交換”。
無論是以物易物,還是用貨幣購物,都是其他動物身上幾乎沒有或很少出現的行為。
除此之外,人類當然還有更多獨特的行為,但那些都太複雜了,“交換”是最淺顯的,最容易被觀察到的。
精靈觀察到這一點,就也嚐試著進行交換。它們的“交換”並沒有童話裏那麽嚴格,並不是每做一件事就要提供一次報酬,但總體的邏輯是差不多的。
這種精靈行為曾經被人類觀察到,人們代代口述流傳,就形成了所謂的“家神童話”。
拿亞歷山大家的情況來說,他家的“家神”顯然也在搞交換,但它沒能拿到自認為應得到的報酬。
於是,它很可能走向了“家神行為”的另一麵——它開始折磨和懲罰這家人。
--------------------
那個姑娘采野菜的童話是我編的,並不是固有的歐洲童話。
第28章 感知擴散
28-感知擴散
聽完了貝洛的分析,尤裏憂心了起來:“說到交換,剛才屋裏那個人端過來很難喝的茶,我們還喝了……這算不算交換?算不算拿了精靈的好處?”
“也許可以算。”貝洛說。
“你已經發現那人不是亞歷山大了,為什麽不拒絕他的茶?”
“如果我拒絕了,我們和它就不會產生任何關聯。我就是要盡量與它建立關聯,讓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身上。與我們建立關聯後,它就暫時不會離開這幢房子了。”
尤裏問:“為什麽?他離開不好嗎?”
貝洛說:“我希望它把精力集中在我們身上,不要去找亞歷山大一家人。他們應該是被精靈藏了起來。”
尤裏嘟囔著:“僅僅是‘藏起來’而已嗎……他們真的還活著嗎……”
貝洛說:“如果精靈想殺害這些人,它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動手,做完就可以走了,完全沒必要留下來冒充亞歷山大。我總覺得事情沒這麽簡單。既然精靈不走,這家人完全有可能還活著。精靈可能還有別的目的。”
“原來如此。那我們為什麽要畫蘑菇圈呢?幹脆別防護了,讓精靈進來唄,正好當麵對質。”
貝洛嘆氣:“你怎麽變得越來越像派利文了,一上來就想打架……就算我們要和它來硬的,也總得做點準備吧?蘑菇圈主要是防止精靈偷聽,有些精靈的感官很敏銳的。至於它要不要進來……我有個猜測,但不一定對——既然這個精靈有家神行為,那麽它就不會進這一側的房子,也許是不能進,或者至少是不願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