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牛滿腹狐疑地問道:
“這能行嗎?”
“肯定能,你愛信不信,反正方法給你了。”
說完,張三牛就像一隻活潑的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走了。
唐雨柔趕緊跟在張三牛的後麵,好奇地問道:
“網怎麽編?”
張三牛仔細迴憶了一下,他記得野兔能像跳高運動員一樣,輕鬆跳躍 60 厘米的高度,個別的甚至能跳一米。
“用麻線編,長 15 丈,寬三尺,網孔大小如五指般。”
“我家沒有麻線。”
張三牛想起了以前捉野兔的有趣場景,秋季莊稼收割之後,田野的土坡地頭偶爾會有兔子洞,幾個小夥伴就像守衛洞口的士兵一樣,用麻袋、破網或雙手守著洞口。
一個小夥伴負責驅趕,那些驚慌失措的野兔便會亂竄,結果衝出洞口就被捉住了。
有的洞裏不止一隻野兔,隻要有耐心,反複驅趕,就可以將野兔一網打盡。
而大人們則更有經驗,他們直接用圍網把田地圍起來,然後四處驅趕,有的還帶著訓練有素的獵狗。
等野兔撞在網上之後,便掙紮不開,隻能乖乖就範。
大人們手疾眼快,按住野兔,朝著野兔的脖頸打上一拳,野兔被擊中要害,便一命嗚唿了。
下了大雪後,野兔走過的路會留下一條清晰可見的腳印。
野兔的警戒距離在30 米以內,大人提著獵槍,如同偵探一般,跟隨腳印並仔細觀察 30 米以內的距離。
獵槍裏裝的是小鐵珠子,一旦開槍,就像散彈槍一樣,一打就是一片。
如果沒有驚著野兔,那就是一個固定的靶子;如果有沒被注意到的野兔被驚跑了,它也蹦不高,跑不快,同樣容易命中。
不過,在吃兔肉的時候就需要小心那些小鐵珠了,它們就像隱藏的地雷一樣,稍不注意就會給人帶來“驚喜”。
當時村子四周的野兔已經被捕獲不少,但每次出門,仍會有不錯的收獲。
運氣好時,僅半天時間就能捉到三、四隻。
若用圍網捕獵,迴來時還能留下活口,用鐵絲將野兔的雙腳綁住,野兔若是掙紮得厲害,腿上的皮都會被磨破。
即便運氣不佳,也能捉到一、兩隻,很少有空手而歸的時候。
待野兔吃完後,便再次出去狩獵。
張三牛記得自己曾花費 50 元購買了一把獵槍,但還沒使用幾天就上交了,這可真是心如刀割啊,畢竟當時的錢還是非常珍貴的。
張三牛停止迴憶,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容,說道:
“我家還有些麻線,但數量不夠。等五月末,我們上山砍麻剝皮做麻線,在穀子成熟之前編好圍網就行。”
這裏種植的大部分穀子其實就是小米,又稱粟,八月成熟,與剝麻皮的時間相隔兩個多月,足夠編織圍網了。
迴到家後,娘親李敏正在搬運曬好的青草,張三牛見狀,小跑著上前,乖巧地喊了一聲:
“娘。”
隨後彎腰抱起一小捆青草,朝牛舍走去。
張二牛放下竹簍,抱起一大捆青草,跟在兩人身後。
李敏臉上露出微笑,說道:
“迴來啦。”
“嗯。”
張三牛點頭,好奇地問道:
“娘,胰子是什麽呀?”
胰子最初是以豬胰腺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洗漱用品,其內的消化酶去汙能力極強,不過胰腺有異味,需用香料掩蓋。
一頭豬的胰髒大約二兩重,加入輔料後,能製成十來個如乒乓球般大小的胰子。
每至年關殺豬時,人們會取出新鮮的胰髒,當天碾碎揉成球團,最好不過夜,最遲也得在次日完成。
李敏笑著答道:
“胰子呀,是洗漱用的東西,娘結婚時買過一小塊,花了 20 文呢。”
在南山村,養豬的人本就寥寥無幾,由於豬去勢技術尚未普及,豬肉味道腥重、油脂稀少,銷售受到影響。
古代油稀缺,肥肉脂肪含量遠高於瘦肉,價格自然也更高,而兔子脂肪含量極低,幾乎沒有,所以兔肉價格低廉。
豬肉滯銷,養豬人便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豬肉價格於是居高不下。
豬胰子對時間要求嚴苛,且製作技術並未普及。
不少商人以低價從百姓手中收豬,就是看準了百姓不懂胰子的製作方法。
如此一來,豬胰子價格變得十分昂貴,隻是後來有了羊胰子,商人便放棄了從百姓手中收購黑皮豬。
有了豬胰子後,才發明了羊胰子,二者統稱為胰子,羊胰子價格則便宜許多,李敏用的自然是羊胰子。
由於技術壟斷,底層百姓日常生活中用不起胰子,一個普通人若會製作胰子,中途不出意外的話,幾年的時間就能躋身地主階級。
“娘,咱家的油一斤多少文錢買的?”
李敏笑問:
“15 文一斤,怎麽了?”
張三牛眼睛一轉,說道:
“我今天遇見一個白胡子老爺爺,他把胰子的製作方法教給了我。”
“他為何要教你呢?”
為免被追問,張三牛直截了當地說:
“不知道。”
李敏臉上笑意依舊,沒有絲毫波瀾,顯然,她並未將張三牛的話放在心上。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任誰大概都不會把一個四歲孩子的話當真吧。
“你想做胰子?”
李敏隨口問了一句。
張三牛點點頭,應道:
“嗯,我想試試。”
其實,油和堿做出來的不是胰子,而是肥皂,兩者去汙能力不相上下,但肥皂的性價比遠超胰子,張三牛是掛著羊頭賣狗肉,想把肥皂掛上胰子的名頭。
“失敗了可別哭鼻子哦。”
張二牛恰到好處地插了一句,他對張三牛可沒抱什麽期望。
三人齊心協力,把曬好的青草全部搬迴了牛舍。
張三牛翹起二郎腿,悠閑地坐在竹椅上休息。
張二牛見狀,調侃道:
“你不是要做胰子嗎?還不快去做。”
張三牛白了他一眼,轉過頭去,懶得理他。
這時大嫂趙欣正準備做飯,張三牛見狀,立馬起身,屁顛屁顛地跑進廚房幫忙燒火。
張三牛平時迴家都很晚,每次飯做好了才迴來,這次迴來得早,剛好趕上趙欣做飯。
因為鍋的原因,做飯的方法隻有蒸和煮,平時吃的菜,竹筍占比較大,偶爾還能吃到竹鼠。
平時都是趙欣做飯,她對食材的價格很清楚,所以張三牛問她:
“大嫂,我們家平時吃的是什麽油啊?哪種油便宜呢?”
“我們家吃的都是羊油,羊油最便宜,十五文一勺,一勺大概一斤。”
“那其他的油呢?”
趙欣雖然對張三牛的問題感到好奇,但還是如實迴答:
“牛油十八文一勺,豬油二十一文,麻籽油二十五文,芝麻油三十文。”
朝廷明令禁止殺牛,牛肉價格怎麽可能超過牛本身呢?所以牛油怎麽敢貴。
豬因為比較稀少價格稍微高一點,植物油貴是因為技術,出油率太低。
麻籽油的畝產量和出油率都比芝麻低,但是滿山都是麻,所以麻籽油的價格比芝麻油低。
“這能行嗎?”
“肯定能,你愛信不信,反正方法給你了。”
說完,張三牛就像一隻活潑的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走了。
唐雨柔趕緊跟在張三牛的後麵,好奇地問道:
“網怎麽編?”
張三牛仔細迴憶了一下,他記得野兔能像跳高運動員一樣,輕鬆跳躍 60 厘米的高度,個別的甚至能跳一米。
“用麻線編,長 15 丈,寬三尺,網孔大小如五指般。”
“我家沒有麻線。”
張三牛想起了以前捉野兔的有趣場景,秋季莊稼收割之後,田野的土坡地頭偶爾會有兔子洞,幾個小夥伴就像守衛洞口的士兵一樣,用麻袋、破網或雙手守著洞口。
一個小夥伴負責驅趕,那些驚慌失措的野兔便會亂竄,結果衝出洞口就被捉住了。
有的洞裏不止一隻野兔,隻要有耐心,反複驅趕,就可以將野兔一網打盡。
而大人們則更有經驗,他們直接用圍網把田地圍起來,然後四處驅趕,有的還帶著訓練有素的獵狗。
等野兔撞在網上之後,便掙紮不開,隻能乖乖就範。
大人們手疾眼快,按住野兔,朝著野兔的脖頸打上一拳,野兔被擊中要害,便一命嗚唿了。
下了大雪後,野兔走過的路會留下一條清晰可見的腳印。
野兔的警戒距離在30 米以內,大人提著獵槍,如同偵探一般,跟隨腳印並仔細觀察 30 米以內的距離。
獵槍裏裝的是小鐵珠子,一旦開槍,就像散彈槍一樣,一打就是一片。
如果沒有驚著野兔,那就是一個固定的靶子;如果有沒被注意到的野兔被驚跑了,它也蹦不高,跑不快,同樣容易命中。
不過,在吃兔肉的時候就需要小心那些小鐵珠了,它們就像隱藏的地雷一樣,稍不注意就會給人帶來“驚喜”。
當時村子四周的野兔已經被捕獲不少,但每次出門,仍會有不錯的收獲。
運氣好時,僅半天時間就能捉到三、四隻。
若用圍網捕獵,迴來時還能留下活口,用鐵絲將野兔的雙腳綁住,野兔若是掙紮得厲害,腿上的皮都會被磨破。
即便運氣不佳,也能捉到一、兩隻,很少有空手而歸的時候。
待野兔吃完後,便再次出去狩獵。
張三牛記得自己曾花費 50 元購買了一把獵槍,但還沒使用幾天就上交了,這可真是心如刀割啊,畢竟當時的錢還是非常珍貴的。
張三牛停止迴憶,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笑容,說道:
“我家還有些麻線,但數量不夠。等五月末,我們上山砍麻剝皮做麻線,在穀子成熟之前編好圍網就行。”
這裏種植的大部分穀子其實就是小米,又稱粟,八月成熟,與剝麻皮的時間相隔兩個多月,足夠編織圍網了。
迴到家後,娘親李敏正在搬運曬好的青草,張三牛見狀,小跑著上前,乖巧地喊了一聲:
“娘。”
隨後彎腰抱起一小捆青草,朝牛舍走去。
張二牛放下竹簍,抱起一大捆青草,跟在兩人身後。
李敏臉上露出微笑,說道:
“迴來啦。”
“嗯。”
張三牛點頭,好奇地問道:
“娘,胰子是什麽呀?”
胰子最初是以豬胰腺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洗漱用品,其內的消化酶去汙能力極強,不過胰腺有異味,需用香料掩蓋。
一頭豬的胰髒大約二兩重,加入輔料後,能製成十來個如乒乓球般大小的胰子。
每至年關殺豬時,人們會取出新鮮的胰髒,當天碾碎揉成球團,最好不過夜,最遲也得在次日完成。
李敏笑著答道:
“胰子呀,是洗漱用的東西,娘結婚時買過一小塊,花了 20 文呢。”
在南山村,養豬的人本就寥寥無幾,由於豬去勢技術尚未普及,豬肉味道腥重、油脂稀少,銷售受到影響。
古代油稀缺,肥肉脂肪含量遠高於瘦肉,價格自然也更高,而兔子脂肪含量極低,幾乎沒有,所以兔肉價格低廉。
豬肉滯銷,養豬人便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豬肉價格於是居高不下。
豬胰子對時間要求嚴苛,且製作技術並未普及。
不少商人以低價從百姓手中收豬,就是看準了百姓不懂胰子的製作方法。
如此一來,豬胰子價格變得十分昂貴,隻是後來有了羊胰子,商人便放棄了從百姓手中收購黑皮豬。
有了豬胰子後,才發明了羊胰子,二者統稱為胰子,羊胰子價格則便宜許多,李敏用的自然是羊胰子。
由於技術壟斷,底層百姓日常生活中用不起胰子,一個普通人若會製作胰子,中途不出意外的話,幾年的時間就能躋身地主階級。
“娘,咱家的油一斤多少文錢買的?”
李敏笑問:
“15 文一斤,怎麽了?”
張三牛眼睛一轉,說道:
“我今天遇見一個白胡子老爺爺,他把胰子的製作方法教給了我。”
“他為何要教你呢?”
為免被追問,張三牛直截了當地說:
“不知道。”
李敏臉上笑意依舊,沒有絲毫波瀾,顯然,她並未將張三牛的話放在心上。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任誰大概都不會把一個四歲孩子的話當真吧。
“你想做胰子?”
李敏隨口問了一句。
張三牛點點頭,應道:
“嗯,我想試試。”
其實,油和堿做出來的不是胰子,而是肥皂,兩者去汙能力不相上下,但肥皂的性價比遠超胰子,張三牛是掛著羊頭賣狗肉,想把肥皂掛上胰子的名頭。
“失敗了可別哭鼻子哦。”
張二牛恰到好處地插了一句,他對張三牛可沒抱什麽期望。
三人齊心協力,把曬好的青草全部搬迴了牛舍。
張三牛翹起二郎腿,悠閑地坐在竹椅上休息。
張二牛見狀,調侃道:
“你不是要做胰子嗎?還不快去做。”
張三牛白了他一眼,轉過頭去,懶得理他。
這時大嫂趙欣正準備做飯,張三牛見狀,立馬起身,屁顛屁顛地跑進廚房幫忙燒火。
張三牛平時迴家都很晚,每次飯做好了才迴來,這次迴來得早,剛好趕上趙欣做飯。
因為鍋的原因,做飯的方法隻有蒸和煮,平時吃的菜,竹筍占比較大,偶爾還能吃到竹鼠。
平時都是趙欣做飯,她對食材的價格很清楚,所以張三牛問她:
“大嫂,我們家平時吃的是什麽油啊?哪種油便宜呢?”
“我們家吃的都是羊油,羊油最便宜,十五文一勺,一勺大概一斤。”
“那其他的油呢?”
趙欣雖然對張三牛的問題感到好奇,但還是如實迴答:
“牛油十八文一勺,豬油二十一文,麻籽油二十五文,芝麻油三十文。”
朝廷明令禁止殺牛,牛肉價格怎麽可能超過牛本身呢?所以牛油怎麽敢貴。
豬因為比較稀少價格稍微高一點,植物油貴是因為技術,出油率太低。
麻籽油的畝產量和出油率都比芝麻低,但是滿山都是麻,所以麻籽油的價格比芝麻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