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嘉嘉:「開始吃吧!」
至於刷牙……兩位姑娘並沒有牙刷,聞嘉嘉吩咐她們用鹽搓搓牙齒代替刷牙,所以兩姑娘此刻被鹹得五官都皺成一團。
聞嘉嘉先動筷,見她動了,聞春聞萱才拿起勺子。
聞春小心舀勺湯,唿唿唿吹兩下,才慢慢淺喝一口。
她眼睛一亮,覺得小姨做的湯比奶奶做的更加美味。
湯是白的,是稠的,每一勺都能舀到滑溜溜的雞蛋和脆脆的白菜碎。
聞嘉嘉見姐妹倆喜歡喝湯,幹脆把湯倒些到她們的碗裏,再攪拌攪拌,配上原主媽媽做的蘿蔔幹,姐妹倆果然吃得更加歡快。
按理說,吃完飯得去上工。
但問題來了,聞嘉嘉的戶口,還沒有遷到浮陽大隊,而且掛在街道上。而聞春和聞萱呢,隊裏沒一個活是她們能幹的。
也就是說,她們一家三口,暫且是「無業遊民」。
所以今天得幹些什麽呢?
聞嘉嘉正思索著,屋外傳來聲音:「嘉嘉在家麽?」
「在呢在呢!」她趕緊把碗往盆裏一放,飛快往堂屋去。
「你家門咋這時候沒開?」說話的人是方柳玉,她是隊上的婦女主任。
想了想又說:「不過你家裏隻有你和兩個小孩,平常大門確實還是關住為好。」
聞嘉嘉將厚重的大門打開,問:「嬸兒有啥事兒嗎?」
方柳玉道:「我是想問問你戶口啥時候遷迴來,馬上秋收,戶口遷迴來就能記工分和分糧食,隊裏商量過,今年給你也額外分一份人頭糧。」
人頭糧這詞一說出來聞嘉嘉便覺著有些熟悉,仔細想想,想起來了。原主記憶中有這迴事兒,而她上輩子在農村拍視頻時也聽老人說過。
這時候農村實行的是工分製,人頭糧則是保證隊裏沒人餓死。
人六勞四,就是這時的分糧政策。
賣完愛國糧後,剩餘的糧食拿十分之六出來分給隊裏的每一位社員,包括聞春和聞萱這種啥活也幹不了的小屁孩。
但如聞嘉嘉這種都快秋收了,才搬迴隊裏的人是沒有的。也就是瞧她家可憐,隊裏才決定幫襯一把。
前提是她戶口在村裏。
別小看這人頭糧,在這風調雨順的年景中它雖然不足以讓人吃飽,但絕對能保證人餓不死。
聞嘉嘉本來還琢磨著留著城市戶口,往後找工作也能容易點。但這會兒得知還能分人頭糧,她當然選擇把戶口遷迴來,畢竟糧食是她現在最需要的東西。
真靠聞春和聞萱的人頭糧,她家不出兩個月就得餓死。
雖然今年有聞家人留下的糧食做托底,但聞嘉嘉可是個手機電量低於百分之五十就會有焦慮症的人!她深知自己在農活上多麽廢物,也深知這年代找份工人工作有多難。所以在沒存足夠她們姨甥仨吃兩年的糧食前,聞嘉嘉堅決把糧食收集放在首位。
聞嘉嘉趕忙道:「我後天就去縣裏遷戶口,這事一天就能辦成。」
方柳玉偷偷道:「後天你爹娘幾個不是得下葬嗎?隊長找他嶽母幫忙選好了位置,就在桃花坳裏,從你家這邊去的話,半個小時多就能到。」
聞嘉嘉一拍腦袋,差點把這事忘了:「好,那我大後天去縣城。」
方柳玉道:「你今天把咱們大隊熟悉熟悉就好,要是有啥困難盡管說。唉,你爹娘都是個好人,跟隊上每個人都處得好。」
這是實話,聞家夫妻就是對大好人。
聞嘉嘉點點頭:「曉得了。」
方柳玉傳達完事兒後沒多待,瞧瞧聞春和聞萱兩姐妹便離開。
聞嘉嘉本就打算今兒在隊裏走走,於是將昨晚褪下的舊衣服放在桶裏,關好門,帶上棒槌和兩個孩子往村中心而去。
聞家確實夠偏遠的,出門後走上兩百來米才見到另一戶人家。
而兩家中間是片空地,大概是隊裏空下來的宅基地。
隊裏的人一年年增多,宅基地也是很緊俏的。這麽一片地,少說要分給四戶人家。
那戶人家姓陳,同聞家一樣,也是多年前逃荒而來的外來戶。
聞家夫妻並不是當地人,他們剛結婚時便逃到了這兒。聞老爹是家裏獨子,爹娘在逃荒路上去世。而聞媽卻不是,她老家在河省,遠著呢。
這年頭沒有手機,交通也不便利,兩家人早就沒聯繫了,論起來,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陳家雖與聞家人一樣,同樣是外來戶,但不同的是人家家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幾個兒子閨女通過婚姻嫁娶在當地架起一張不小的關係網,日子過得比聞家強多了。
陳家嬸兒名叫張秀麗,50來歲了身體還很硬朗,此刻在院裏晾衣服。
見到門外的聞家姨甥仨兒,趕忙透過院門喊話:「你叫嘉嘉吧,這是去哪兒呢?」
張秀麗並沒有讓三人進門坐坐,因為聞家剛辦完喪事沒滿七天,一般來說沒人會願意讓她們上自家。
聞嘉嘉道:「嬸兒你好,我去洗衣服呢。再就是我對咱們村不熟悉,所以趁著這時間在村裏走走看看。」
張秀麗笑道:「行吧,那你就先去吧。」
說著,還盯著聞嘉嘉看了好幾眼,瞧得聞嘉嘉心頭髮毛,走路時還差點沒忍住迴頭看。
瞧著聞嘉嘉離去的背影,張秀麗上下打量好幾秒,這才進院繼續晾衣服。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至於刷牙……兩位姑娘並沒有牙刷,聞嘉嘉吩咐她們用鹽搓搓牙齒代替刷牙,所以兩姑娘此刻被鹹得五官都皺成一團。
聞嘉嘉先動筷,見她動了,聞春聞萱才拿起勺子。
聞春小心舀勺湯,唿唿唿吹兩下,才慢慢淺喝一口。
她眼睛一亮,覺得小姨做的湯比奶奶做的更加美味。
湯是白的,是稠的,每一勺都能舀到滑溜溜的雞蛋和脆脆的白菜碎。
聞嘉嘉見姐妹倆喜歡喝湯,幹脆把湯倒些到她們的碗裏,再攪拌攪拌,配上原主媽媽做的蘿蔔幹,姐妹倆果然吃得更加歡快。
按理說,吃完飯得去上工。
但問題來了,聞嘉嘉的戶口,還沒有遷到浮陽大隊,而且掛在街道上。而聞春和聞萱呢,隊裏沒一個活是她們能幹的。
也就是說,她們一家三口,暫且是「無業遊民」。
所以今天得幹些什麽呢?
聞嘉嘉正思索著,屋外傳來聲音:「嘉嘉在家麽?」
「在呢在呢!」她趕緊把碗往盆裏一放,飛快往堂屋去。
「你家門咋這時候沒開?」說話的人是方柳玉,她是隊上的婦女主任。
想了想又說:「不過你家裏隻有你和兩個小孩,平常大門確實還是關住為好。」
聞嘉嘉將厚重的大門打開,問:「嬸兒有啥事兒嗎?」
方柳玉道:「我是想問問你戶口啥時候遷迴來,馬上秋收,戶口遷迴來就能記工分和分糧食,隊裏商量過,今年給你也額外分一份人頭糧。」
人頭糧這詞一說出來聞嘉嘉便覺著有些熟悉,仔細想想,想起來了。原主記憶中有這迴事兒,而她上輩子在農村拍視頻時也聽老人說過。
這時候農村實行的是工分製,人頭糧則是保證隊裏沒人餓死。
人六勞四,就是這時的分糧政策。
賣完愛國糧後,剩餘的糧食拿十分之六出來分給隊裏的每一位社員,包括聞春和聞萱這種啥活也幹不了的小屁孩。
但如聞嘉嘉這種都快秋收了,才搬迴隊裏的人是沒有的。也就是瞧她家可憐,隊裏才決定幫襯一把。
前提是她戶口在村裏。
別小看這人頭糧,在這風調雨順的年景中它雖然不足以讓人吃飽,但絕對能保證人餓不死。
聞嘉嘉本來還琢磨著留著城市戶口,往後找工作也能容易點。但這會兒得知還能分人頭糧,她當然選擇把戶口遷迴來,畢竟糧食是她現在最需要的東西。
真靠聞春和聞萱的人頭糧,她家不出兩個月就得餓死。
雖然今年有聞家人留下的糧食做托底,但聞嘉嘉可是個手機電量低於百分之五十就會有焦慮症的人!她深知自己在農活上多麽廢物,也深知這年代找份工人工作有多難。所以在沒存足夠她們姨甥仨吃兩年的糧食前,聞嘉嘉堅決把糧食收集放在首位。
聞嘉嘉趕忙道:「我後天就去縣裏遷戶口,這事一天就能辦成。」
方柳玉偷偷道:「後天你爹娘幾個不是得下葬嗎?隊長找他嶽母幫忙選好了位置,就在桃花坳裏,從你家這邊去的話,半個小時多就能到。」
聞嘉嘉一拍腦袋,差點把這事忘了:「好,那我大後天去縣城。」
方柳玉道:「你今天把咱們大隊熟悉熟悉就好,要是有啥困難盡管說。唉,你爹娘都是個好人,跟隊上每個人都處得好。」
這是實話,聞家夫妻就是對大好人。
聞嘉嘉點點頭:「曉得了。」
方柳玉傳達完事兒後沒多待,瞧瞧聞春和聞萱兩姐妹便離開。
聞嘉嘉本就打算今兒在隊裏走走,於是將昨晚褪下的舊衣服放在桶裏,關好門,帶上棒槌和兩個孩子往村中心而去。
聞家確實夠偏遠的,出門後走上兩百來米才見到另一戶人家。
而兩家中間是片空地,大概是隊裏空下來的宅基地。
隊裏的人一年年增多,宅基地也是很緊俏的。這麽一片地,少說要分給四戶人家。
那戶人家姓陳,同聞家一樣,也是多年前逃荒而來的外來戶。
聞家夫妻並不是當地人,他們剛結婚時便逃到了這兒。聞老爹是家裏獨子,爹娘在逃荒路上去世。而聞媽卻不是,她老家在河省,遠著呢。
這年頭沒有手機,交通也不便利,兩家人早就沒聯繫了,論起來,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陳家雖與聞家人一樣,同樣是外來戶,但不同的是人家家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幾個兒子閨女通過婚姻嫁娶在當地架起一張不小的關係網,日子過得比聞家強多了。
陳家嬸兒名叫張秀麗,50來歲了身體還很硬朗,此刻在院裏晾衣服。
見到門外的聞家姨甥仨兒,趕忙透過院門喊話:「你叫嘉嘉吧,這是去哪兒呢?」
張秀麗並沒有讓三人進門坐坐,因為聞家剛辦完喪事沒滿七天,一般來說沒人會願意讓她們上自家。
聞嘉嘉道:「嬸兒你好,我去洗衣服呢。再就是我對咱們村不熟悉,所以趁著這時間在村裏走走看看。」
張秀麗笑道:「行吧,那你就先去吧。」
說著,還盯著聞嘉嘉看了好幾眼,瞧得聞嘉嘉心頭髮毛,走路時還差點沒忍住迴頭看。
瞧著聞嘉嘉離去的背影,張秀麗上下打量好幾秒,這才進院繼續晾衣服。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