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您想了這麽多的品種,足夠應付那位客商了吧?”喜梅看秦俏俏寫了那麽多頁紙,不由得心疼秦俏俏。


    “既然這次有人提出餐點種類少,不如就一次性將我所知道的都寫出來,省得再有人不滿。”秦俏俏並沒有停筆,一邊寫一邊跟喜梅說道。


    “可是,姑娘都寫了這麽多了,是不是休息一下呢?”喜梅希望秦俏俏能歇歇,“您說的甜豆花,柳兒試做出來了,您要不要試試?”


    “啊?甜豆花?”秦俏俏終於停了筆,“是哪種甜豆花?”


    “是黑芝麻豆花。”


    “那就來一碗試試,若是做得多,記得給家裏人都送一碗,大哥和大嫂那裏也要送到。”秦俏俏離開了書桌,走到臉盆架這裏,洗了洗手。


    “是,婢子這就去廚房看看。”喜梅伺候秦俏俏擦過手後,就離開了繡樓去往廚房。


    秦俏俏喝了一杯熱茶之後,繼續在迴憶前世裏常吃的早餐種類,就想起了油茶麻花,煎餅卷菜,雞蛋灌餅,小籠包和灌湯包。


    油茶麵,最初被當做食物時,叫炒麵。它是一味非常樸實的來自民間的民族傳統食物。


    陝西人早餐從古至今喜愛喝油茶,是當地非常出名的小吃。主要是將麵粉炒熟,然後加入牛油,或者放入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糊狀,作為早餐食用。其入口軟糯鹹香,迴味悠長,是西北當地不可多得的美味特產。


    材料有麵粉、動物油或植物油、花生米、核桃仁、白芝麻、黑芝麻,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杏仁、瓜子仁等堅果碎。


    吃的時候,將油茶麵直接用沸水衝,攪拌成糊狀就可以食用,也可以將油茶麵用適量涼水調開,再入煮好沸水的鍋中,攪拌均勻之後即可食用,在油茶衝好之後,還可以加入麻花,能夠增加另一番風味。


    至於煎餅卷菜,也是一種極為方便的早餐,在陝西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是關中煎餅,另一種是子長煎餅。


    關中煎餅質軟,調料濃厚,配菜清淡,入口鬆軟滑爽,可謂是糯、筋、滑、辣、香。


    煎餅雖為家常飯食,其製作方法甚為考究。關中人稱烙煎餅為“攤煎餅”。用上好關中產小麥麵,加水調成糊狀,少許精鹽、堿,韭菜、鮮花椒葉切碎撒入麵糊中待用。


    關中農村傳統的攤煎餅,爐灶用農家土灶麥秸火最為適宜,講究用麥秸火,而且最好是用當年的新麥秸。麥秸火柔而均勻,烙出的煎餅不焦不糊,不生不老最佳。


    炭火太硬,容易烤糊烤焦,而且不易平均分配火力,麥秸火正好可以避免這些缺陷,屬於微火,加之是就地取“柴”用起來十分方便。


    攤煎餅前先要和麵糊。麵糊選用上等白麵,添入少許韭菜花、剁碎的鮮花椒葉、精鹽麵、調和麵,用涼水和成不稀不稠的麵糊,盛在一個大盆裏待用。


    攤煎餅適用平地鏊鍋,待鏊鍋燒熱,鍋底擦少許菜油,舀一勺麵糊倒入鏊子中央,然後用木製的半月形“踅子”把麵糊均勻地四周攤開攤勻拉平,當煎餅凝結變色微黃,保持鍋下火溫,四周邊沿翹起時,用鍋鏟翻個用鍋鏟翻個過,再烙另一個麵,上色即成。


    約摸三五分鍾,一張軟乎乎、薄溜溜、又筋又光、散發著香味的煎餅便攤成了,放在盤子裏一張張遝起來,隻待食用。火候要掌握好,小了烙不熟,大了會燒焦。


    煎餅配菜多有醋溜洋芋絲、炒雞蛋、黃瓜切絲、炒粉條、醋溜綠豆芽、雞蛋炒青辣子、豇豆炒肉末等,調料汁:油煎蒜泥、油潑辣子,醬油、香醋、香油調成汁。


    吃時攤開煎餅,將以上配菜卷入煎餅中,沾著調料汁食用,或者簡單一些,蘸上油潑辣子蒜水,亦十分有味。還有的人幹脆什麽也不要,拿起便吃,方能品出濃厚傳統關中家常飯風味,倒也突出了煎餅的本來味道。


    子長煎餅是陝西省子長縣著名的傳統小吃,根據不同需要和不同口味,可製成大餅或小餅,大餅與小蓋一樣,小餅與手掌一般。其種類有豆腐幹煎餅,熱豆腐煎餅,涼菜煎餅,穌肉煎餅,雞肉煎餅等。


    子長煎餅原料為蕎麥,將蕎麥去皮成糝子,加水滲透成糊狀,再經過濾後在鐵鏊上攤烙而成。成型後的煎餅有圓形或橢圓形,碗口大小,薄如紙,白似銀,具韌性。


    食用時卷入豬頭肉、紅燒肉、酥肉、雞肉、炒菜、涼拌菜、熱豆腐、豆腐幹等就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煎餅。


    食用時的配料有:醋、蒜湯、韭花、辣油、西紅柿醬、芝麻等。


    子長煎餅曆史久遠,早在元末明初時即開始製作,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據傳子長煎餅始製作時是一種又厚又大的麵餅,主要服務於軍隊的行軍作戰,到清代傳入民間,成為民間群眾的小吃或逃荒、躲匪的“幹糧”。由於其加工製作簡單可行而久傳不衰。


    “姑娘,柳兒確實做了很多,已經給府裏的各位主子送去了,這碗是您的。”喜梅和柳兒一起迴到了秦俏俏的繡樓,打斷了秦俏俏的思路。


    “您嚐嚐,知道您不愛吃甜豆花,所以做了黑芝麻的,甜味不重。”柳兒將碗放下後,誠懇地跟秦俏俏說道。


    秦俏俏先舀了一勺黑芝麻糊,醇香濃厚,柳兒顯然在做的時候非常用心,芝麻的顆粒很小,研磨的時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柳兒做的這個黑芝麻糊,卻完全吃不出來沒有研磨碎的芝麻顆粒。


    “芝麻糊很好喝,而且很細膩,”秦俏俏說完,又舀了一勺豆花嚐試。


    不得不說,柳兒在跟著媛妞學習過一陣之後,廚藝實力大漲,這碗豆花爽滑細嫩,入口即化,而且完全沒有任何的豆腥味,一點都不比秦俏俏在前世的港式甜品店裏吃的豆花。


    第三勺,秦俏俏將黑芝麻糊和豆花各舀了一些,入口之後,秦俏俏雖然還是有一瞬的不適,但隨後滿口腔的濃鬱細膩爽滑,即可奪走了秦俏俏的注意力。


    “好吃!”秦俏俏雖然隻是簡單的說了這兩個字,但是沒有停下的勺子,卻表明秦俏俏對於這碗黑芝麻豆花,是十分喜歡滿意的,而喜梅和柳兒也放了心了。


    等秦俏俏吃完豆花,她就繼續投入到迴憶之中,喜梅在旁邊陪著,柳兒端著空碗送去廚房。


    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源於江蘇常州府,由北宋京城開封灌湯包發展而來,為當時的常州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首創,是常州、無錫、上海、南京、杭州、嘉興、蕪湖、徽州、嵊州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常州小籠包味鮮,無錫小籠包味甜。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曆史悠久,享譽中外。


    灌湯包子,傳統特色小吃。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著名產地揚州。


    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


    而灌湯包與小籠包的不同之處在於,小籠包,顧名思義,是放在小蒸籠裏蒸的,分兩種,一種是有湯汁的,加入了皮凍,叫小籠湯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麵粉不發酵。另一種是沒有湯汁的,就是一般的小肉包。皮沒有上麵一種薄,要發酵麵粉做。


    灌湯包,顧名思義,就是包子裏麵有湯汁的,即加入了皮凍,也分為兩種,大湯包和小湯包,也就是大小不同而已。總的來說,大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灌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裏麵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氏俏娘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嫿歆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嫿歆瑜並收藏秦氏俏娘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