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黃牛水牛犛牛都是牛,漢族彝族藏族共一祖。
——彝族諺語
第二天,牛石山兄弟和阿西婭告別了馬玉良,坐著馬車出了臨夏城的西門,穿過胡家莊、銅匠莊到了拜家村。因為前麵是陡峭的山路,馬車上不去。牛玉山打發走了馬車,又雇了4頭騾子,一頭馱著行李,然後3個人每個人騎上一頭,沿著崎嶇的山路爬上了淡紅色的黃土塬,進入了井溝的地界。
阿西婭望著越來越高的山坡和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寬的山溝,忍不住地問道:“你不是說尕陰屲就在河州城的西半邊嗎?怎麽走進大山裏了?”
牛玉山笑著說道:“前麵就是了。”
他們達到尕陰屲的時候,太陽即將落下山去,西天一片燦爛的紅霞,在層巒疊嶂的山頭鋪上了一層金色的餘暉。
牛玉山和阿西婭帶著禮物拜見了後母韓索菲,又與弟弟萬山、見山、銀山相認新姐(嫂子)和小叔子。
韓索菲的皮膚本來就黑,在豆油燈火下顯得更黑了。她瞪著一雙黃灰色的眼珠,用冷漠而挑剔的眼光上上下下地打量著阿西婭,然後說道:“路上走乏了吧?去休息吧。”
牛玉山和阿西婭從韓索菲的房間出來,沿著下坡繞了一個彎道,走到了韓索菲住房後麵的坡跟下,看到了幾間在山坡上開鑿的窯洞。
牛玉山告訴阿西婭:“以前的大院子隻剩下阿媽住的那一點地方了。我們暫時住在窯洞裏。別看窯洞不好看,住上可是冬暖夏涼。”
阿西婭問道:“以前的房子呢?”
牛玉山迴答道:“都敗落了。你以後慢慢地就知道了。”
阿西婭又說道:“看你阿媽的樣子,好像嫌棄我呢。”
牛玉山說道:“阿媽一輩子就這麽個樣子,你不要放在心裏。反正我們是自己單獨過日子。”
牛玉山打開了窯洞的門,帶著阿西婭走了進去。
第二天天還沒有大亮,阿西婭聽到窯洞門口有個小孩叫著:“阿母(嬸嬸),快起床,阿奶叫你呢。”
阿西婭透過窗戶上的小洞看到天山3歲的孩子哈麥基站在窯洞外麵。她本來想告訴正在酣睡的牛玉山,又怕影響他的休息,便穿上衣服,洗了幾把臉,出門右轉彎上坡來到了韓索菲的住房。
韓索菲穿戴整齊,盤腿坐在土炕上。天山的媳婦馬希姆、萬山的媳婦麥裏哈、見山的媳婦馬阿菲畢恭畢敬地垂立在炕邊。
韓索菲用老鷹一樣的眼睛瞪著阿西婭,嚴厲地說道:“哪有頭一迴進門的新媳婦睡到太陽上山的?都給我記著,以後早上要比太陽起得早,晚上要幹完活等到星星出來才能睡覺。現在你們背水去。吃過早飯以後再到我這裏來。我有話給你們說。”
馬希姆的眼睛瞅了一眼挺著大肚子的阿西婭,好心地提醒道:“阿媽,阿西婭還是大肚子……”
韓索菲用手拍打著熱炕上的小方桌,厲聲喝道:“多嘴!你當我是瞎子嗎?新媳婦必須學規矩。你和阿菲都是春天生的尕娃,一樣的對待。”
阿西婭跟著馬希姆、麥裏哈和馬阿菲背著木桶走出了韓索菲的房子,向山溝裏走了下去。
馬希姆叮囑阿西婭道:“慢點走,把腳底踩實了。我看你再有兩個月就生了吧?”
阿西婭迴答道:“陽曆11月。村裏沒有井嗎?為什麽要下到溝裏背水?”
嘴快的麥裏哈搶著迴答道:“你在哪個山尖上能挖出水來?這裏為啥叫井溝,就是溝裏頭有個水井!”
阿西婭又問道:“你們都有幾個尕娃?”
馬希姆迴到道:“剛才叫你的哈麥基是天山離婚的媳婦生的。我今年才生了第一個女尕娃,叫阿依舍。我們順嘴就叫著尕舍。”
馬阿菲接著說道:“我和見山生的第一個尕娃不帶一歲就沒了。今年生的尕娃是老二,叫拜凱。”
麥裏哈最後笑著說道:“我和萬山還木有尕娃呢。”
4個妯娌說這話,不覺已經到了溝底。她們在一個流淌著清水的泉眼接滿了水桶,然後互相幫忙放在後背上。
馬希姆在幫阿西婭背水桶的時候,悄悄地倒掉了一少半,然後才給她放在背上。
她們一步一步地往山坡上挪動著腳步,走了大約半個小時,才喘著粗氣迴到了村裏。她們把水桶裏的水倒入一個大缸裏,然後坐下來休息。
韓索菲從敞開的窗戶裏伸出腦袋,大聲叫道:“再去背一趟,把缸裏填滿了。”
4個妯娌互相看著做了個鬼臉,便背起木桶又下山了。
等到阿西婭迴到自己的窯洞,牛玉山已經醒來了。他看著阿西婭一臉委屈的樣子,問了半天才問清楚了原因,便說道:“我一會給阿媽說話去,你以後就不要背水了。”
阿西婭趕緊生火做飯。
吃罷飯,阿西婭收拾了碗筷鍋灶,就去婆婆住的房子聽她說話。
韓索菲一看見阿西婭便問道:“玉山幹什麽去了?”
阿西婭迴答道:“玉山在劈柴呢。”
韓索菲不悅地教訓道:“媳婦不能叫自己男人的名字。這是規矩!”
阿西婭的心裏不服氣,名字就是讓叫的,不叫名字叫什麽?不料,她無意之中竟把這句話說了出來。
韓索菲氣惱地說道:“名字是讓阿爸阿媽叫的。媳婦隻能叫自己男人是掌櫃的。男人頭上為啥戴著帽子?就是要住管家裏。你們都坐上炕來,一個人拿上一束毛線,另一個人纏成一咕嚕。”
馬希姆和阿西婭坐在韓索菲的右邊,麥裏哈和馬阿菲坐在韓索菲的左邊,開始幹活。
韓索菲看著兒媳婦們幹活,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你們知道‘迴迴裏的撒拉,番子裏的康巴’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嗎?告訴你們吧,就是說迴民裏頭最勇猛的是瑙們撒拉人,藏民裏頭最勇猛的是康巴人。瑙們撒拉人是最尊教門、為教門不惜生命的英雄。
當年,尕勒莽和阿合莽帶著瑙們的祖先來到循化的街子,在那裏駐紮了下來。街子在循化縣城以西10裏的地方。它的南麵是神聖的奧土斯山,北麵是寬敞的黃河,四周都是肥沃的田園和莊廓,炊煙嫋嫋,杏紅柳綠,花香果甜。街子是漢民和迴民的叫法,瑙們撒拉話叫作阿勒提歐裏,意思就是祖墳,因為尕勒莽和阿合莽的拱北在那裏。附近還有一個常年流淌著甜水的駱駝泉。
大清朝廷為了加強管理,1730年在12工的中心——草灘壩修築了一座土城,取名叫循化,設立了循化營,後來又改叫循化廳。循化一會兒歸蘭州府,一會兒又歸西寧府,像走馬燈一樣不停地變換。
瑙們撒拉人的地名不像你們叫什麽村啊、莊啊、溝的,一律叫作工。工是從幹轉變過來的。幹是瑙們撒拉話,意思是城鎮。最早的時候以循化縣城為中心,分成12個工。城的西麵是上6工:街子、草灘壩、查加、別列、查漢大寺、蘇隻;城的東麵是下6工:清水、達速古、孟達、張尕、夕昌、乃曼,合起來就是撒拉的12工。
蘇四十三領導新教群眾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後,大量的撒拉新教徒被官府殺害了,造成人口減少了很多。官府就把12個工合並成了8個工。當時,上4工有46個村莊,下4工有36個村莊,一共有82個村莊。
還有一些撒拉人逃難到附近的化隆縣居住,逐漸形成了甘都工、卡爾崗工、上水地工也叫群科工、黑城子工也叫紮巴工、十五會工的外5工。卡日崗工的撒拉人和藏民在一起生活,受到他們的習慣影響,衣服都改穿藏民的了。
化隆的外5工和循化本地的8個工相加共計13個工。
瑙們撒拉人最擅長擀氈、織褐、打鐵、鑿石、製鞋,工藝比你們的考究多了,各式各樣的樣子都有。”
麥裏哈插嘴問道:“這麽說阿媽的手工一定是頂尖的,哪一天做一雙鞋子給瑙們做個樣子?”
韓索菲不滿地斜視了一下麥裏哈,說道:
“悄悄地幹活。哪裏來的這麽多廢話?”
麥裏哈憨厚地笑了一下,不再吭氣了。
韓索菲繼續說道:
“刺繡、剪紙、窗花都是瑙們撒拉女人最擅長的手藝。
瑙們撒拉人十分敬重舅舅親,說是‘鐵出爐家,人出舅家’。可惜你們的舅舅都住得很遠,沒有功夫過來。將來有機會了,瑙帶你們到循化、街子和孟達去看看。”
馬希姆問道:“阿媽,聽說撒拉人的歌曲好聽得很,是不是呀?”
韓索菲的臉上立刻浮現出驕傲的神情來。她自豪地說道:
“那是當然了。撒拉的歌曲分成好幾種呢。撒拉曲是民間老百姓用撒拉話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很多精簡的小詩組成。流行比較廣的曲子有《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
撒拉人用漢話演唱花兒,歌詞一般為4句,曲調上和藏民唱歌一樣帶有顫音,十分婉轉動聽。
宴席曲是瑙們撒拉人娶親的時候演唱的傳統唱曲。
瑙們還有叫做口弦的樂器,用銅或者銀子製成,樣子像馬的蹄子。我年輕的時候吹得可好了。
瑙們最流行的舞蹈是駱駝舞。4個表演的人反穿上羊皮衣服,模仿駱駝行走和扭動脖子的動作,節奏平緩,優雅大方。不光是跳舞,中間還有有趣的對話呢。
瑙們那時候住的房子是木頭和泥土搭成的二層木樓。住房的四周用土牆圍成一個莊廓。在院牆的四角頂上放上一塊白石頭,和當地的藏民習俗一樣。”
麥裏哈聽到這裏忍不住又插話問道:“阿媽,你們撒拉人咋好多地方都和藏民一樣啊?”
韓索菲瞥了麥裏哈一眼,沒有迴答她的問題,繼續說道:
“地方寬展的地方修建庭院的時候,先用夯土築起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圍牆,圍成口字形的莊廊,然後在莊廊的小半部分橫著蓋上一排房屋,形成了‘前麵房屋後果園’的布局。前麵的房屋一般建成平房,凹字形格局,由堂屋,廚房、小房、大門、牲畜圈和草房組成。牆壁上張貼著阿拉伯文的書法,整個房子顯得素雅、莊重和潔淨。
後頭的果園用來種植蔬菜和瓜果。一到春夏,滿園子紅燦燦、綠油油的,比花園還好看呢。
瑙最美好的生活是在西寧度過的。那時候,瑙們的風光和架勢啊,在這個尕陰屲裏是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的。以後再給你們說吧。
快到中午了,你們各自迴家給掌櫃的和尕娃們做飯去。
對了,過兩天,瑙的寶貝女兒宰乃拜就要迴娘家嘍。還長時間沒有見到她了,還怪想念的。唉,也不知道婆家對她好不好?”
與韓索菲一起生活的馬阿菲起身到廚房做飯去了。
阿西婭、馬希姆和麥裏哈終於得到了解脫,迅速地放下手中的活,趕緊迴自己家做飯去了。
曆史上,迴、藏、蒙古等少數民族基本身份和正當的生存權沒有得到承認和保障。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央政權兌現革命時期的諾言,執行民族平等的偉大政策。為了改變舊中國民族成份和民族稱唿混亂的狀況,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從1950年開始,中央和地方的民族事務機關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各地提出的400多個民族的名稱進行了識別。
他們按照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書中指出的“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共同體”,在民族識別的具體工作中結合我國各個民族的實際情況進行民族識別。
從1950年開始,他們經過識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除了已經確認的蒙古、迴、藏、維吾爾、苗、彝、朝鮮、滿、瑤、黎、高山等民族以外,新確認的少數民族有東鄉、撒拉、保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侗、納西、拉古、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羌、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27個民族。
過去被籠統地稱為迴民的群體根據民族的意願、使用的語言不通等因素分成了四個民族:說漢語的迴民定名為迴族。從前被叫作東鄉迴、蒙古迴、東鄉土人的說撒爾塔語的撒爾塔人,因為生活在臨夏的東部而定名為東鄉族。從前被叫做撒拉番迴、撒拉迴的說撒魯爾語的撒魯爾人定名為撒拉族。從前被叫做番迴、保安迴的說保安語的保安人定名為保安族。
曾經被任意並入其他民族的族群,或者是故意在名稱中加上反犬旁被歧視的族群,如今都獲得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權力,擁有一樣的平等和尊嚴,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
這是這些民族開天辟地的大事,是普天同慶的喜事,是這些民族獲得官方承認和新生的標誌,是這些民族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礎和根本。
民族成分識別初步完成以後,國家又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的製度。
早在1941年5月1日,陝甘寧邊區頒布的《陝甘寧邊區綱領》中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迴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迴民族的自治區。
1947年5月1日,中國在綿延東北、華北的環蒙古邊境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為以後在其他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指明了方向。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這些內容後來還寫進了憲法,對人民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的比例、民族幹部的培養、民族語言的使用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從法律上確立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建立了民族自治行政單位。其中,1953年,青海省的循化縣改設為撒拉族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甘肅省東鄉自治區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區改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1956年11月19日,國家撤銷了臨夏專區,正式設立了臨夏迴族自治州。
全國先後共設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迴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5個省級的民族自治區,還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
在遙遠的中亞地區,在蒙古汗國衰落以後的600餘年當中,突厥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伊朗人建立的薩法維王朝和卡紮爾王朝,俄羅斯人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先後全部或者部分掌控了花剌子模帝國的故土。
盡管那裏的統治者經常發生著變化,但是,那裏的主體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始終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變化。
</p>
黃牛水牛犛牛都是牛,漢族彝族藏族共一祖。
——彝族諺語
第二天,牛石山兄弟和阿西婭告別了馬玉良,坐著馬車出了臨夏城的西門,穿過胡家莊、銅匠莊到了拜家村。因為前麵是陡峭的山路,馬車上不去。牛玉山打發走了馬車,又雇了4頭騾子,一頭馱著行李,然後3個人每個人騎上一頭,沿著崎嶇的山路爬上了淡紅色的黃土塬,進入了井溝的地界。
阿西婭望著越來越高的山坡和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寬的山溝,忍不住地問道:“你不是說尕陰屲就在河州城的西半邊嗎?怎麽走進大山裏了?”
牛玉山笑著說道:“前麵就是了。”
他們達到尕陰屲的時候,太陽即將落下山去,西天一片燦爛的紅霞,在層巒疊嶂的山頭鋪上了一層金色的餘暉。
牛玉山和阿西婭帶著禮物拜見了後母韓索菲,又與弟弟萬山、見山、銀山相認新姐(嫂子)和小叔子。
韓索菲的皮膚本來就黑,在豆油燈火下顯得更黑了。她瞪著一雙黃灰色的眼珠,用冷漠而挑剔的眼光上上下下地打量著阿西婭,然後說道:“路上走乏了吧?去休息吧。”
牛玉山和阿西婭從韓索菲的房間出來,沿著下坡繞了一個彎道,走到了韓索菲住房後麵的坡跟下,看到了幾間在山坡上開鑿的窯洞。
牛玉山告訴阿西婭:“以前的大院子隻剩下阿媽住的那一點地方了。我們暫時住在窯洞裏。別看窯洞不好看,住上可是冬暖夏涼。”
阿西婭問道:“以前的房子呢?”
牛玉山迴答道:“都敗落了。你以後慢慢地就知道了。”
阿西婭又說道:“看你阿媽的樣子,好像嫌棄我呢。”
牛玉山說道:“阿媽一輩子就這麽個樣子,你不要放在心裏。反正我們是自己單獨過日子。”
牛玉山打開了窯洞的門,帶著阿西婭走了進去。
第二天天還沒有大亮,阿西婭聽到窯洞門口有個小孩叫著:“阿母(嬸嬸),快起床,阿奶叫你呢。”
阿西婭透過窗戶上的小洞看到天山3歲的孩子哈麥基站在窯洞外麵。她本來想告訴正在酣睡的牛玉山,又怕影響他的休息,便穿上衣服,洗了幾把臉,出門右轉彎上坡來到了韓索菲的住房。
韓索菲穿戴整齊,盤腿坐在土炕上。天山的媳婦馬希姆、萬山的媳婦麥裏哈、見山的媳婦馬阿菲畢恭畢敬地垂立在炕邊。
韓索菲用老鷹一樣的眼睛瞪著阿西婭,嚴厲地說道:“哪有頭一迴進門的新媳婦睡到太陽上山的?都給我記著,以後早上要比太陽起得早,晚上要幹完活等到星星出來才能睡覺。現在你們背水去。吃過早飯以後再到我這裏來。我有話給你們說。”
馬希姆的眼睛瞅了一眼挺著大肚子的阿西婭,好心地提醒道:“阿媽,阿西婭還是大肚子……”
韓索菲用手拍打著熱炕上的小方桌,厲聲喝道:“多嘴!你當我是瞎子嗎?新媳婦必須學規矩。你和阿菲都是春天生的尕娃,一樣的對待。”
阿西婭跟著馬希姆、麥裏哈和馬阿菲背著木桶走出了韓索菲的房子,向山溝裏走了下去。
馬希姆叮囑阿西婭道:“慢點走,把腳底踩實了。我看你再有兩個月就生了吧?”
阿西婭迴答道:“陽曆11月。村裏沒有井嗎?為什麽要下到溝裏背水?”
嘴快的麥裏哈搶著迴答道:“你在哪個山尖上能挖出水來?這裏為啥叫井溝,就是溝裏頭有個水井!”
阿西婭又問道:“你們都有幾個尕娃?”
馬希姆迴到道:“剛才叫你的哈麥基是天山離婚的媳婦生的。我今年才生了第一個女尕娃,叫阿依舍。我們順嘴就叫著尕舍。”
馬阿菲接著說道:“我和見山生的第一個尕娃不帶一歲就沒了。今年生的尕娃是老二,叫拜凱。”
麥裏哈最後笑著說道:“我和萬山還木有尕娃呢。”
4個妯娌說這話,不覺已經到了溝底。她們在一個流淌著清水的泉眼接滿了水桶,然後互相幫忙放在後背上。
馬希姆在幫阿西婭背水桶的時候,悄悄地倒掉了一少半,然後才給她放在背上。
她們一步一步地往山坡上挪動著腳步,走了大約半個小時,才喘著粗氣迴到了村裏。她們把水桶裏的水倒入一個大缸裏,然後坐下來休息。
韓索菲從敞開的窗戶裏伸出腦袋,大聲叫道:“再去背一趟,把缸裏填滿了。”
4個妯娌互相看著做了個鬼臉,便背起木桶又下山了。
等到阿西婭迴到自己的窯洞,牛玉山已經醒來了。他看著阿西婭一臉委屈的樣子,問了半天才問清楚了原因,便說道:“我一會給阿媽說話去,你以後就不要背水了。”
阿西婭趕緊生火做飯。
吃罷飯,阿西婭收拾了碗筷鍋灶,就去婆婆住的房子聽她說話。
韓索菲一看見阿西婭便問道:“玉山幹什麽去了?”
阿西婭迴答道:“玉山在劈柴呢。”
韓索菲不悅地教訓道:“媳婦不能叫自己男人的名字。這是規矩!”
阿西婭的心裏不服氣,名字就是讓叫的,不叫名字叫什麽?不料,她無意之中竟把這句話說了出來。
韓索菲氣惱地說道:“名字是讓阿爸阿媽叫的。媳婦隻能叫自己男人是掌櫃的。男人頭上為啥戴著帽子?就是要住管家裏。你們都坐上炕來,一個人拿上一束毛線,另一個人纏成一咕嚕。”
馬希姆和阿西婭坐在韓索菲的右邊,麥裏哈和馬阿菲坐在韓索菲的左邊,開始幹活。
韓索菲看著兒媳婦們幹活,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你們知道‘迴迴裏的撒拉,番子裏的康巴’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嗎?告訴你們吧,就是說迴民裏頭最勇猛的是瑙們撒拉人,藏民裏頭最勇猛的是康巴人。瑙們撒拉人是最尊教門、為教門不惜生命的英雄。
當年,尕勒莽和阿合莽帶著瑙們的祖先來到循化的街子,在那裏駐紮了下來。街子在循化縣城以西10裏的地方。它的南麵是神聖的奧土斯山,北麵是寬敞的黃河,四周都是肥沃的田園和莊廓,炊煙嫋嫋,杏紅柳綠,花香果甜。街子是漢民和迴民的叫法,瑙們撒拉話叫作阿勒提歐裏,意思就是祖墳,因為尕勒莽和阿合莽的拱北在那裏。附近還有一個常年流淌著甜水的駱駝泉。
大清朝廷為了加強管理,1730年在12工的中心——草灘壩修築了一座土城,取名叫循化,設立了循化營,後來又改叫循化廳。循化一會兒歸蘭州府,一會兒又歸西寧府,像走馬燈一樣不停地變換。
瑙們撒拉人的地名不像你們叫什麽村啊、莊啊、溝的,一律叫作工。工是從幹轉變過來的。幹是瑙們撒拉話,意思是城鎮。最早的時候以循化縣城為中心,分成12個工。城的西麵是上6工:街子、草灘壩、查加、別列、查漢大寺、蘇隻;城的東麵是下6工:清水、達速古、孟達、張尕、夕昌、乃曼,合起來就是撒拉的12工。
蘇四十三領導新教群眾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後,大量的撒拉新教徒被官府殺害了,造成人口減少了很多。官府就把12個工合並成了8個工。當時,上4工有46個村莊,下4工有36個村莊,一共有82個村莊。
還有一些撒拉人逃難到附近的化隆縣居住,逐漸形成了甘都工、卡爾崗工、上水地工也叫群科工、黑城子工也叫紮巴工、十五會工的外5工。卡日崗工的撒拉人和藏民在一起生活,受到他們的習慣影響,衣服都改穿藏民的了。
化隆的外5工和循化本地的8個工相加共計13個工。
瑙們撒拉人最擅長擀氈、織褐、打鐵、鑿石、製鞋,工藝比你們的考究多了,各式各樣的樣子都有。”
麥裏哈插嘴問道:“這麽說阿媽的手工一定是頂尖的,哪一天做一雙鞋子給瑙們做個樣子?”
韓索菲不滿地斜視了一下麥裏哈,說道:
“悄悄地幹活。哪裏來的這麽多廢話?”
麥裏哈憨厚地笑了一下,不再吭氣了。
韓索菲繼續說道:
“刺繡、剪紙、窗花都是瑙們撒拉女人最擅長的手藝。
瑙們撒拉人十分敬重舅舅親,說是‘鐵出爐家,人出舅家’。可惜你們的舅舅都住得很遠,沒有功夫過來。將來有機會了,瑙帶你們到循化、街子和孟達去看看。”
馬希姆問道:“阿媽,聽說撒拉人的歌曲好聽得很,是不是呀?”
韓索菲的臉上立刻浮現出驕傲的神情來。她自豪地說道:
“那是當然了。撒拉的歌曲分成好幾種呢。撒拉曲是民間老百姓用撒拉話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很多精簡的小詩組成。流行比較廣的曲子有《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
撒拉人用漢話演唱花兒,歌詞一般為4句,曲調上和藏民唱歌一樣帶有顫音,十分婉轉動聽。
宴席曲是瑙們撒拉人娶親的時候演唱的傳統唱曲。
瑙們還有叫做口弦的樂器,用銅或者銀子製成,樣子像馬的蹄子。我年輕的時候吹得可好了。
瑙們最流行的舞蹈是駱駝舞。4個表演的人反穿上羊皮衣服,模仿駱駝行走和扭動脖子的動作,節奏平緩,優雅大方。不光是跳舞,中間還有有趣的對話呢。
瑙們那時候住的房子是木頭和泥土搭成的二層木樓。住房的四周用土牆圍成一個莊廓。在院牆的四角頂上放上一塊白石頭,和當地的藏民習俗一樣。”
麥裏哈聽到這裏忍不住又插話問道:“阿媽,你們撒拉人咋好多地方都和藏民一樣啊?”
韓索菲瞥了麥裏哈一眼,沒有迴答她的問題,繼續說道:
“地方寬展的地方修建庭院的時候,先用夯土築起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圍牆,圍成口字形的莊廊,然後在莊廊的小半部分橫著蓋上一排房屋,形成了‘前麵房屋後果園’的布局。前麵的房屋一般建成平房,凹字形格局,由堂屋,廚房、小房、大門、牲畜圈和草房組成。牆壁上張貼著阿拉伯文的書法,整個房子顯得素雅、莊重和潔淨。
後頭的果園用來種植蔬菜和瓜果。一到春夏,滿園子紅燦燦、綠油油的,比花園還好看呢。
瑙最美好的生活是在西寧度過的。那時候,瑙們的風光和架勢啊,在這個尕陰屲裏是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的。以後再給你們說吧。
快到中午了,你們各自迴家給掌櫃的和尕娃們做飯去。
對了,過兩天,瑙的寶貝女兒宰乃拜就要迴娘家嘍。還長時間沒有見到她了,還怪想念的。唉,也不知道婆家對她好不好?”
與韓索菲一起生活的馬阿菲起身到廚房做飯去了。
阿西婭、馬希姆和麥裏哈終於得到了解脫,迅速地放下手中的活,趕緊迴自己家做飯去了。
曆史上,迴、藏、蒙古等少數民族基本身份和正當的生存權沒有得到承認和保障。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央政權兌現革命時期的諾言,執行民族平等的偉大政策。為了改變舊中國民族成份和民族稱唿混亂的狀況,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從1950年開始,中央和地方的民族事務機關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各地提出的400多個民族的名稱進行了識別。
他們按照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書中指出的“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共同體”,在民族識別的具體工作中結合我國各個民族的實際情況進行民族識別。
從1950年開始,他們經過識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除了已經確認的蒙古、迴、藏、維吾爾、苗、彝、朝鮮、滿、瑤、黎、高山等民族以外,新確認的少數民族有東鄉、撒拉、保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侗、納西、拉古、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羌、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27個民族。
過去被籠統地稱為迴民的群體根據民族的意願、使用的語言不通等因素分成了四個民族:說漢語的迴民定名為迴族。從前被叫作東鄉迴、蒙古迴、東鄉土人的說撒爾塔語的撒爾塔人,因為生活在臨夏的東部而定名為東鄉族。從前被叫做撒拉番迴、撒拉迴的說撒魯爾語的撒魯爾人定名為撒拉族。從前被叫做番迴、保安迴的說保安語的保安人定名為保安族。
曾經被任意並入其他民族的族群,或者是故意在名稱中加上反犬旁被歧視的族群,如今都獲得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權力,擁有一樣的平等和尊嚴,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
這是這些民族開天辟地的大事,是普天同慶的喜事,是這些民族獲得官方承認和新生的標誌,是這些民族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礎和根本。
民族成分識別初步完成以後,國家又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的製度。
早在1941年5月1日,陝甘寧邊區頒布的《陝甘寧邊區綱領》中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迴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迴民族的自治區。
1947年5月1日,中國在綿延東北、華北的環蒙古邊境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為以後在其他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指明了方向。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這些內容後來還寫進了憲法,對人民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的比例、民族幹部的培養、民族語言的使用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從法律上確立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建立了民族自治行政單位。其中,1953年,青海省的循化縣改設為撒拉族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甘肅省東鄉自治區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區改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1956年11月19日,國家撤銷了臨夏專區,正式設立了臨夏迴族自治州。
全國先後共設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迴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5個省級的民族自治區,還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
在遙遠的中亞地區,在蒙古汗國衰落以後的600餘年當中,突厥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伊朗人建立的薩法維王朝和卡紮爾王朝,俄羅斯人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先後全部或者部分掌控了花剌子模帝國的故土。
盡管那裏的統治者經常發生著變化,但是,那裏的主體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始終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