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迴迴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
——迴族諺語
1799年,執政了60年、88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帶著滿腹的憂鬱去世了。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沒有能夠解決大清的各種弊端。嘉慶的兒子道光皇帝也失了大清早期君主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執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大清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官場中,官員們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yu)爵,賄賂成風。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到了極其尖銳的地步。全國各地事變四起,烽煙不絕。
當時,迴迴人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陝西、甘肅、寧夏、青海、雲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比較集中。特別是同治元年的1862年之前,陝西、甘肅和寧夏到處都是迴迴人的村莊。河州、狹道(今天甘肅省臨洮)、清水、張家川、河西、西寧、大通、民和、化隆、門源等地尤其密集。
迴迴人的祖先遷居中原漢地已經1000多年了。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盡力與漢人和睦相處,虔誠地遵守寬容、大度和忍讓的教義。正是這樣,迴迴人和漢人長期以來總體上和諧共處,共同為建設家園和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迴迴人主要以商業、手工業、農業和牧業為生。商業是他們的傳統經濟。迴迴商人的足跡遍及城市和鄉村、內地和邊疆,開辟了許多新的市場和交通線,產生了一些著名的商業集團。他們經商的範圍十分廣泛。由於迴迴商人擅長遊走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因此,迴迴商人的皮毛貿易規模最大,也最具民族特色。全國出現了許多皮毛集散地。
經商賺取的金錢來得快,也來得多。因此,經商的迴迴人家一般要比種地務農的漢人農民富裕一些,再加上商人唯利是圖的特性,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眼紅和嫉妒。
迴迴人雖然與漢人同處一地,但是,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再加上與漢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迥然不同,雙方之間的誤解和隔閡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陝西和甘肅的迴迴人和漢人雜居,難免發生一些民事糾紛。有些地方甚至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事件。
大清王朝一直推行民族壓迫的政策。朝廷最初把矛盾指向反抗自己的漢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洲人逐漸在漢人的汪洋大海中被融合同化了,繼而確定了滿洲人同漢人地主階級聯合共治的基本國策,對其他少數民族從政治、經濟、思想和法律等方麵加以排斥、歧視和限製,尤其對人數較多的迴迴人更是嚴密防範、嚴苛管治。
迴迴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降落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
大清是迴迴人被朝廷和官府壓製、歧視最嚴重的時期。作為統治者的大清不但不公正地處理民族之間的糾紛,反而利用迴漢之間的矛盾,采取“以漢製迴”的措施,凡是爭論鬥毆無論對錯都偏袒漢人,壓製迴迴人。一些漢人從此仗勢欺淩迴迴人,卻不知道迴迴人的內心桀驁,凝聚力很強。天長日久,兩個民族之間便埋下了仇恨。
朝廷明確規定:禁止迴迴人抱養漢人的嬰兒,禁止增加修建禮拜寺。滿漢之間、蒙漢之間、迴漢之間不得通婚。一般犯的人被判處流徙罪可以申請留養,迴迴人則不許申請,而且流徙的地點不得在迴迴人的聚居區。對迴迴人的定罪和用刑也比其他民族重,還要給迴迴犯人的臉上刺上“迴賊”二字。
朝廷的很多大臣在奏折上提到迴迴人的時候,一再把迴字加上“犭”旁,表示對迴迴等少數民族的鄙薄和輕視,誣蔑迴迴人不屬於人類。
19世紀中葉的大清帝國已經是疾病纏身。山雨欲來風滿樓,遍地狼煙夕陽後。
1840年,大英帝國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1848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清英戰爭,特別是英法聯軍占領了帝國的首都北京,送給大清王朝無盡的羞恥和屈辱。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的金田村率先發動了農民起義,反對大清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這是當時最大的一場反清運動,震動了整個國家,牽扯了大清王朝的絕大部分精力和兵力。
1856年,雲南各地的迴迴人響應洪秀全的號召,起來反抗大清的統治。其中,杜文秀在大理領導的雲南西部迴迴人起義最為壯大。隨後,貴州的迴迴人張淩翔和馬河圖、四川會理的迴迴人馬榮先也起來造反。
1861年,鹹豐皇帝在承德的行宮避暑山莊中憂憤地駕崩了。一時間,大清國中無主,民心浮動不安。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派人到陝甘地區,聯絡當地的迴迴人開展反清鬥爭。撒魯爾人首領馬尕三率領民眾起義。碾伯、西寧、大通、貴德和湟源等地的人民紛紛響應。
朝廷也陷入到激烈的權力鬥爭的漩渦中。西太後和恭親王聯合發動了辛酉事變,推翻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新皇帝同治登基的時候隻有七歲,兩宮皇太後得以垂簾聽政。國家治理處於失衡的危險狀態……
1862年以前,陝西的迴迴人估計約占全省1000萬人口的30%。當時有“漢七迴三”的說法。迴迴人大多集中在關中渭河兩岸的各府縣。少部分人耕種土地,多數人從事小商小販的行業,在這塊黃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太平天國起義以後,關中各地都興起了俗稱勇的團練。大清的勇與兵有嚴格的區分。勇是團練即民兵。兵是正規的軍人。
馬啟示是陝西同州(今天大荔縣)的迴迴人。
鹹豐末年,河南巡撫嚴樹森為了對付太平軍,在陝西招募了馬啟示等600名迴迴民兵,前往開封一帶協防。等到迴迴民兵完成了任務,嚴樹森將他們一並遣返迴陝西,交給陝西的團練大臣張芾(fu)使用。
正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聯合撚軍,從河南的武關殺進了陝西。
陝西的形勢頓時大亂。馬啟示和這批迴迴民兵乘著亂勁逃散了。
1862年春天,馬啟示和幾個同鄉民兵走到華州(今天渭南市華州區)聖山小張村的時候,看上了小張村邊一片茂密的竹子林,打算買上一些竹子迴家使用,就上前與竹子的主人王園主洽談生意,最後以每斤20枚銅錢的價格商定了這筆買賣。
正當馬啟示和同鄉砍伐竹子的時候,王園主的父親迴來了。王老漢向兒子詢問了竹子交易的情況,覺得兒子出的價錢太低了,開始翻悔這筆交易。
馬啟示等人很不高興,便與王老漢發生了爭執。
王老漢沒有責怪兒子不會做買賣,反而誣陷馬啟示偷伐竹子。按照當地官府的規定和民間的習慣,村裏一旦發生盜搶案件可以鳴鍾告警。於是,惱羞成怒的王老漢敲響了吊掛在老榆樹上的大鍾。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件司空見慣的民事糾紛,後來竟然導致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社會大動亂。
當地的團練聽到報警的鍾聲以後飛奔而來,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死了兩個迴迴民兵。
這一下,麻煩接踵而來。
馬啟示看到兩個同鄉為了自己被團練無辜打死了,心中的怒火一竄萬丈。他和其他迴迴民兵跑到華州的官府告狀,希望官府能夠主持公道。
華州的知州濮堯看見是迴迴人來告狀,不但不為死難者伸張正義,反而偏袒當地的團練,甚至威脅馬啟示說道:“迴迴人打漢人一棍子,要棒打迴迴人十棍子;漢人打迴迴人一棍子,隻棒打漢人一棍子。你們知不知道?”
隨後,濮堯下令將馬啟示和迴迴民兵轟出了衙門。
衙門捕快的班頭秦英是個迴迴人。他對知州大人的偏袒極為不滿,有心幫助這些蒙受冤屈的外地迴迴人,便把馬啟示他們帶到了城外的迴迴村莊秦家莊,與村裏的迴迴人互相串連,打算成群結隊地到衙門請願。
“秦家莊的迴迴人要請願。”這個消息傳開以後變成了“迴迴要造反”的謠言。
“迴迴要造反”的風聲迅速傳到了官府。大清統治者本來就對迴迴人抱有偏見。陝西巡撫劉蓉多次稱唿迴教為陋教。渭南官紳張映蘭、華州團練白祥生公開宣稱必須清洗造反的迴迴人,以抓捕太平軍的奸細為由殺害了17個迴迴人。他們在兩天之後的夜間放火燒毀了秦家莊。
馬啟示在大火和混亂中逃出了秦家莊。
漢人中間傳說迴迴造反了。迴迴人中間傳說漢人殺迴迴人了。一時間,互相矛盾的流言到處傳播,攪得關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據《秦難見聞記》記載:同州所屬的地方見到迴迴人就殺,還截殺南來北往的迴迴人。有誌之士好心地勸告殺手:“你們不願意享受平安,濫殺無辜會自取災禍。一旦迴迴人起來複仇,你們就沒命了。”
恰好在這時,雲南迴迴起義領袖杜文秀的兩個部下任武和郝明堂來到了華縣,暗地裏發動渭河沿岸的迴迴人起來反抗官府。
馬啟示立即投奔到任武的麾下。
迴迴人在東府大荔縣的八女井、羌白鎮、王閣村和渭南的倉頭鎮起義。從前,這裏的迴漢相處還算融洽,然而沒有幾天的時間,迴漢的村莊全部被焚毀了。
渭北的漢人團練率先向本村的迴迴老百姓開刀。馬啟示潛藏的渭南一帶迴迴人率先向漢人的團練發起了攻擊。隨後,兩個民族的老百姓都卷入到民族自救的血戰中。
陝西迴迴起義由此爆發
戰火隨即蔓延到華州、華陰等州縣和西安府的臨潼、三原、高陵、涇陽和鹹陽等縣。迴迴起義的隊伍迅速擴充到了5萬多人。
麵對聲勢浩大的迴迴起義,陝西巡撫瑛棨等文武官員驚恐萬狀,謀劃圍剿卻一時無兵,隻得暫行安撫。為了安撫迴迴起義人員,他竟然派遣退休迴到陝西老家的前任朝廷大員張芾去勸說。
張芾接受慈禧太後的命令前往臨潼。
有人提醒他道:“迴迴人的飯可以吃,迴迴人的話千萬不可信。你老人家可要多帶些人啊。”
張芾自以為威望很高,而且又是去勸和,應該沒有什麽危險,於是隻帶了臨潼知縣等幾個隨從。
6月4日,馬啟示在臨潼和張芾展開了談判。
張芾一坐到談判桌邊便要求起義軍交出任武和赫明堂。
馬啟示本來對朝廷派個退休的老頭敷衍了事很不滿意,如今他居然一張口就索要起義軍的領袖。
馬啟示一怒之下將張芾和隨從全部砍頭了。
朝廷安撫起義軍的計謀由此破產了。
17日至25日,馬啟示率領憤怒的起義軍圍攻同州城,但是,連續9個晝夜都沒有成功,隻好向關中的西部撤退。
29日,起義軍兵臨西安城下。雙方在西安城郊進行了激烈的械鬥。起義軍攻占了城西的金勝寺,殲滅大批民兵武裝,將西安城團團圍住。
困守西安的陝西提督孔廣順和3000餘名清軍更加孤立了。
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了800裏關中秦川。起義隊伍發展到了20萬餘人,嚴重威脅到大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朝廷急忙命令直隸提督成明率領精銳部隊馳援陝西。
成明率領的5000多士兵和河南的民兵在洛水南岸被起義軍打敗了。
朝廷又命令欽差大臣勝保率軍入陝。
勝保集合4萬餘士兵和民兵,在蘇家溝與起義軍展開了大戰。清軍兵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與此同時,馬啟示乘勝保的軍隊在西安集中、東部兵力空虛之機,率領起義軍在同州一帶發動攻勢,生擒了署潼關協副將哈連升,奪取了清軍的營地和軍械,進逼澄城、合陽、朝邑(今天大荔縣東部)等地。
西府的鳳翔、岐山、寶雞三縣過去有“迴迴36坊”之稱。這裏的迴迴人積極響應東府的迴迴起義,圍困鳳翔城長達16個月之久。
迴迴起義軍自東向西席卷了整個關中平原,聲勢浩大,人數很快發展到了30多萬人。
朝廷以連戰皆敗的罪名將勝保革職,改授常勝將軍、達斡爾人多隆阿為欽差大臣,督辦陝西的軍務。
多隆阿到達以後,陝西的清軍才開始轉敗為勝。
1863年2月,多隆阿會同勝保等部共2萬餘人,對起義軍的重要據點發動了進攻。
起義軍以遊擊戰法不斷襲擊敵人,派出騎兵截擊清軍的糧餉運輸線。
多隆阿一邊籌措糧餉,一邊派人到王閣村招撫,成功地實行了離間計,造成了起義軍內部的矛盾激化,投降派和抵抗派開始相互攻殺。
多隆阿乘機突襲起義軍,一舉攻占了重要據點王閣村和羌白鎮,下令把兩個村的迴迴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
5月19日,多隆阿攻占了另一個主要據點倉頭鎮。
同州地區的迴迴起義軍被迫向西部轉移,集中在涇陽、高陵和鹹陽一帶,與西安地區的起義軍並肩戰鬥。
這時,太平軍扶王陳得才從湖北再度入陝。雲南迴迴人藍朝柱率領的起義軍餘部也在洋縣一帶活動。
清軍顧此失彼。
馬啟示率領起義軍乘機加緊圍攻西安。
甘肅提督馬德昭和陝西提督孔廣順率領7000多官兵困守在西安,不敢出城迎戰。
多隆阿到達西安,再次實施招撫的伎倆,誘使部分起義軍投降,打破了起義軍對西安的封鎖。
10月初,多隆阿向起義軍發起了總攻,很快攻占了高陵縣城。隨後,他分別派遣陝西提督雷正綰和總兵曹克忠一起共守鹹陽,截斷起義軍的西退之路。他親自率領主力清軍,分兩路進攻起義軍在西安地區的主要基地蘇家溝(今天鹹陽市禮泉縣)。
多隆阿利用清軍的馬隊把起義軍分割開來,各自擊敗,占領了蘇家溝和渭城灣(今天的鹹陽市渭城區)兩地,然後屠殺了將近兩萬人的起義軍。
起義軍領導人馬啟示、白彥虎和馬生彥等率領餘部退到邠州(今天的彬縣)、鳳翔一帶。
不久,清軍又攻占了鳳翔、邠州。
起義軍被迫再次撤退,來到了甘肅東部的董誌塬。
董誌塬包括今天甘肅省的慶陽縣、寧縣和合水縣的一部分,南北長87千米,東西寬36千米,麵積2260平方千米,是甘肅東部麵積最大而且比較平坦完整的黃土塬,海拔1200米——1450米,有13條較大的河溝呈輻輳狀向塬心伸入,將塬麵切割成了很多溝壑深達150米——200米的碎塊。
從此,陝甘迴迴起義的中心從陝西轉到了甘肅。
陝西的迴迴起義陷入了低潮。
</p>
迴迴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
——迴族諺語
1799年,執政了60年、88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帶著滿腹的憂鬱去世了。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沒有能夠解決大清的各種弊端。嘉慶的兒子道光皇帝也失了大清早期君主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執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大清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官場中,官員們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yu)爵,賄賂成風。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到了極其尖銳的地步。全國各地事變四起,烽煙不絕。
當時,迴迴人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陝西、甘肅、寧夏、青海、雲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比較集中。特別是同治元年的1862年之前,陝西、甘肅和寧夏到處都是迴迴人的村莊。河州、狹道(今天甘肅省臨洮)、清水、張家川、河西、西寧、大通、民和、化隆、門源等地尤其密集。
迴迴人的祖先遷居中原漢地已經1000多年了。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盡力與漢人和睦相處,虔誠地遵守寬容、大度和忍讓的教義。正是這樣,迴迴人和漢人長期以來總體上和諧共處,共同為建設家園和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迴迴人主要以商業、手工業、農業和牧業為生。商業是他們的傳統經濟。迴迴商人的足跡遍及城市和鄉村、內地和邊疆,開辟了許多新的市場和交通線,產生了一些著名的商業集團。他們經商的範圍十分廣泛。由於迴迴商人擅長遊走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因此,迴迴商人的皮毛貿易規模最大,也最具民族特色。全國出現了許多皮毛集散地。
經商賺取的金錢來得快,也來得多。因此,經商的迴迴人家一般要比種地務農的漢人農民富裕一些,再加上商人唯利是圖的特性,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眼紅和嫉妒。
迴迴人雖然與漢人同處一地,但是,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再加上與漢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迥然不同,雙方之間的誤解和隔閡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陝西和甘肅的迴迴人和漢人雜居,難免發生一些民事糾紛。有些地方甚至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事件。
大清王朝一直推行民族壓迫的政策。朝廷最初把矛盾指向反抗自己的漢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洲人逐漸在漢人的汪洋大海中被融合同化了,繼而確定了滿洲人同漢人地主階級聯合共治的基本國策,對其他少數民族從政治、經濟、思想和法律等方麵加以排斥、歧視和限製,尤其對人數較多的迴迴人更是嚴密防範、嚴苛管治。
迴迴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降落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
大清是迴迴人被朝廷和官府壓製、歧視最嚴重的時期。作為統治者的大清不但不公正地處理民族之間的糾紛,反而利用迴漢之間的矛盾,采取“以漢製迴”的措施,凡是爭論鬥毆無論對錯都偏袒漢人,壓製迴迴人。一些漢人從此仗勢欺淩迴迴人,卻不知道迴迴人的內心桀驁,凝聚力很強。天長日久,兩個民族之間便埋下了仇恨。
朝廷明確規定:禁止迴迴人抱養漢人的嬰兒,禁止增加修建禮拜寺。滿漢之間、蒙漢之間、迴漢之間不得通婚。一般犯的人被判處流徙罪可以申請留養,迴迴人則不許申請,而且流徙的地點不得在迴迴人的聚居區。對迴迴人的定罪和用刑也比其他民族重,還要給迴迴犯人的臉上刺上“迴賊”二字。
朝廷的很多大臣在奏折上提到迴迴人的時候,一再把迴字加上“犭”旁,表示對迴迴等少數民族的鄙薄和輕視,誣蔑迴迴人不屬於人類。
19世紀中葉的大清帝國已經是疾病纏身。山雨欲來風滿樓,遍地狼煙夕陽後。
1840年,大英帝國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1848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清英戰爭,特別是英法聯軍占領了帝國的首都北京,送給大清王朝無盡的羞恥和屈辱。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的金田村率先發動了農民起義,反對大清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這是當時最大的一場反清運動,震動了整個國家,牽扯了大清王朝的絕大部分精力和兵力。
1856年,雲南各地的迴迴人響應洪秀全的號召,起來反抗大清的統治。其中,杜文秀在大理領導的雲南西部迴迴人起義最為壯大。隨後,貴州的迴迴人張淩翔和馬河圖、四川會理的迴迴人馬榮先也起來造反。
1861年,鹹豐皇帝在承德的行宮避暑山莊中憂憤地駕崩了。一時間,大清國中無主,民心浮動不安。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派人到陝甘地區,聯絡當地的迴迴人開展反清鬥爭。撒魯爾人首領馬尕三率領民眾起義。碾伯、西寧、大通、貴德和湟源等地的人民紛紛響應。
朝廷也陷入到激烈的權力鬥爭的漩渦中。西太後和恭親王聯合發動了辛酉事變,推翻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新皇帝同治登基的時候隻有七歲,兩宮皇太後得以垂簾聽政。國家治理處於失衡的危險狀態……
1862年以前,陝西的迴迴人估計約占全省1000萬人口的30%。當時有“漢七迴三”的說法。迴迴人大多集中在關中渭河兩岸的各府縣。少部分人耕種土地,多數人從事小商小販的行業,在這塊黃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太平天國起義以後,關中各地都興起了俗稱勇的團練。大清的勇與兵有嚴格的區分。勇是團練即民兵。兵是正規的軍人。
馬啟示是陝西同州(今天大荔縣)的迴迴人。
鹹豐末年,河南巡撫嚴樹森為了對付太平軍,在陝西招募了馬啟示等600名迴迴民兵,前往開封一帶協防。等到迴迴民兵完成了任務,嚴樹森將他們一並遣返迴陝西,交給陝西的團練大臣張芾(fu)使用。
正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聯合撚軍,從河南的武關殺進了陝西。
陝西的形勢頓時大亂。馬啟示和這批迴迴民兵乘著亂勁逃散了。
1862年春天,馬啟示和幾個同鄉民兵走到華州(今天渭南市華州區)聖山小張村的時候,看上了小張村邊一片茂密的竹子林,打算買上一些竹子迴家使用,就上前與竹子的主人王園主洽談生意,最後以每斤20枚銅錢的價格商定了這筆買賣。
正當馬啟示和同鄉砍伐竹子的時候,王園主的父親迴來了。王老漢向兒子詢問了竹子交易的情況,覺得兒子出的價錢太低了,開始翻悔這筆交易。
馬啟示等人很不高興,便與王老漢發生了爭執。
王老漢沒有責怪兒子不會做買賣,反而誣陷馬啟示偷伐竹子。按照當地官府的規定和民間的習慣,村裏一旦發生盜搶案件可以鳴鍾告警。於是,惱羞成怒的王老漢敲響了吊掛在老榆樹上的大鍾。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件司空見慣的民事糾紛,後來竟然導致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社會大動亂。
當地的團練聽到報警的鍾聲以後飛奔而來,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死了兩個迴迴民兵。
這一下,麻煩接踵而來。
馬啟示看到兩個同鄉為了自己被團練無辜打死了,心中的怒火一竄萬丈。他和其他迴迴民兵跑到華州的官府告狀,希望官府能夠主持公道。
華州的知州濮堯看見是迴迴人來告狀,不但不為死難者伸張正義,反而偏袒當地的團練,甚至威脅馬啟示說道:“迴迴人打漢人一棍子,要棒打迴迴人十棍子;漢人打迴迴人一棍子,隻棒打漢人一棍子。你們知不知道?”
隨後,濮堯下令將馬啟示和迴迴民兵轟出了衙門。
衙門捕快的班頭秦英是個迴迴人。他對知州大人的偏袒極為不滿,有心幫助這些蒙受冤屈的外地迴迴人,便把馬啟示他們帶到了城外的迴迴村莊秦家莊,與村裏的迴迴人互相串連,打算成群結隊地到衙門請願。
“秦家莊的迴迴人要請願。”這個消息傳開以後變成了“迴迴要造反”的謠言。
“迴迴要造反”的風聲迅速傳到了官府。大清統治者本來就對迴迴人抱有偏見。陝西巡撫劉蓉多次稱唿迴教為陋教。渭南官紳張映蘭、華州團練白祥生公開宣稱必須清洗造反的迴迴人,以抓捕太平軍的奸細為由殺害了17個迴迴人。他們在兩天之後的夜間放火燒毀了秦家莊。
馬啟示在大火和混亂中逃出了秦家莊。
漢人中間傳說迴迴造反了。迴迴人中間傳說漢人殺迴迴人了。一時間,互相矛盾的流言到處傳播,攪得關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據《秦難見聞記》記載:同州所屬的地方見到迴迴人就殺,還截殺南來北往的迴迴人。有誌之士好心地勸告殺手:“你們不願意享受平安,濫殺無辜會自取災禍。一旦迴迴人起來複仇,你們就沒命了。”
恰好在這時,雲南迴迴起義領袖杜文秀的兩個部下任武和郝明堂來到了華縣,暗地裏發動渭河沿岸的迴迴人起來反抗官府。
馬啟示立即投奔到任武的麾下。
迴迴人在東府大荔縣的八女井、羌白鎮、王閣村和渭南的倉頭鎮起義。從前,這裏的迴漢相處還算融洽,然而沒有幾天的時間,迴漢的村莊全部被焚毀了。
渭北的漢人團練率先向本村的迴迴老百姓開刀。馬啟示潛藏的渭南一帶迴迴人率先向漢人的團練發起了攻擊。隨後,兩個民族的老百姓都卷入到民族自救的血戰中。
陝西迴迴起義由此爆發
戰火隨即蔓延到華州、華陰等州縣和西安府的臨潼、三原、高陵、涇陽和鹹陽等縣。迴迴起義的隊伍迅速擴充到了5萬多人。
麵對聲勢浩大的迴迴起義,陝西巡撫瑛棨等文武官員驚恐萬狀,謀劃圍剿卻一時無兵,隻得暫行安撫。為了安撫迴迴起義人員,他竟然派遣退休迴到陝西老家的前任朝廷大員張芾去勸說。
張芾接受慈禧太後的命令前往臨潼。
有人提醒他道:“迴迴人的飯可以吃,迴迴人的話千萬不可信。你老人家可要多帶些人啊。”
張芾自以為威望很高,而且又是去勸和,應該沒有什麽危險,於是隻帶了臨潼知縣等幾個隨從。
6月4日,馬啟示在臨潼和張芾展開了談判。
張芾一坐到談判桌邊便要求起義軍交出任武和赫明堂。
馬啟示本來對朝廷派個退休的老頭敷衍了事很不滿意,如今他居然一張口就索要起義軍的領袖。
馬啟示一怒之下將張芾和隨從全部砍頭了。
朝廷安撫起義軍的計謀由此破產了。
17日至25日,馬啟示率領憤怒的起義軍圍攻同州城,但是,連續9個晝夜都沒有成功,隻好向關中的西部撤退。
29日,起義軍兵臨西安城下。雙方在西安城郊進行了激烈的械鬥。起義軍攻占了城西的金勝寺,殲滅大批民兵武裝,將西安城團團圍住。
困守西安的陝西提督孔廣順和3000餘名清軍更加孤立了。
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了800裏關中秦川。起義隊伍發展到了20萬餘人,嚴重威脅到大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朝廷急忙命令直隸提督成明率領精銳部隊馳援陝西。
成明率領的5000多士兵和河南的民兵在洛水南岸被起義軍打敗了。
朝廷又命令欽差大臣勝保率軍入陝。
勝保集合4萬餘士兵和民兵,在蘇家溝與起義軍展開了大戰。清軍兵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與此同時,馬啟示乘勝保的軍隊在西安集中、東部兵力空虛之機,率領起義軍在同州一帶發動攻勢,生擒了署潼關協副將哈連升,奪取了清軍的營地和軍械,進逼澄城、合陽、朝邑(今天大荔縣東部)等地。
西府的鳳翔、岐山、寶雞三縣過去有“迴迴36坊”之稱。這裏的迴迴人積極響應東府的迴迴起義,圍困鳳翔城長達16個月之久。
迴迴起義軍自東向西席卷了整個關中平原,聲勢浩大,人數很快發展到了30多萬人。
朝廷以連戰皆敗的罪名將勝保革職,改授常勝將軍、達斡爾人多隆阿為欽差大臣,督辦陝西的軍務。
多隆阿到達以後,陝西的清軍才開始轉敗為勝。
1863年2月,多隆阿會同勝保等部共2萬餘人,對起義軍的重要據點發動了進攻。
起義軍以遊擊戰法不斷襲擊敵人,派出騎兵截擊清軍的糧餉運輸線。
多隆阿一邊籌措糧餉,一邊派人到王閣村招撫,成功地實行了離間計,造成了起義軍內部的矛盾激化,投降派和抵抗派開始相互攻殺。
多隆阿乘機突襲起義軍,一舉攻占了重要據點王閣村和羌白鎮,下令把兩個村的迴迴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
5月19日,多隆阿攻占了另一個主要據點倉頭鎮。
同州地區的迴迴起義軍被迫向西部轉移,集中在涇陽、高陵和鹹陽一帶,與西安地區的起義軍並肩戰鬥。
這時,太平軍扶王陳得才從湖北再度入陝。雲南迴迴人藍朝柱率領的起義軍餘部也在洋縣一帶活動。
清軍顧此失彼。
馬啟示率領起義軍乘機加緊圍攻西安。
甘肅提督馬德昭和陝西提督孔廣順率領7000多官兵困守在西安,不敢出城迎戰。
多隆阿到達西安,再次實施招撫的伎倆,誘使部分起義軍投降,打破了起義軍對西安的封鎖。
10月初,多隆阿向起義軍發起了總攻,很快攻占了高陵縣城。隨後,他分別派遣陝西提督雷正綰和總兵曹克忠一起共守鹹陽,截斷起義軍的西退之路。他親自率領主力清軍,分兩路進攻起義軍在西安地區的主要基地蘇家溝(今天鹹陽市禮泉縣)。
多隆阿利用清軍的馬隊把起義軍分割開來,各自擊敗,占領了蘇家溝和渭城灣(今天的鹹陽市渭城區)兩地,然後屠殺了將近兩萬人的起義軍。
起義軍領導人馬啟示、白彥虎和馬生彥等率領餘部退到邠州(今天的彬縣)、鳳翔一帶。
不久,清軍又攻占了鳳翔、邠州。
起義軍被迫再次撤退,來到了甘肅東部的董誌塬。
董誌塬包括今天甘肅省的慶陽縣、寧縣和合水縣的一部分,南北長87千米,東西寬36千米,麵積2260平方千米,是甘肅東部麵積最大而且比較平坦完整的黃土塬,海拔1200米——1450米,有13條較大的河溝呈輻輳狀向塬心伸入,將塬麵切割成了很多溝壑深達150米——200米的碎塊。
從此,陝甘迴迴起義的中心從陝西轉到了甘肅。
陝西的迴迴起義陷入了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