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再迴豐京
看見血條的我,選擇打爆世界 作者:紅豆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元獲得掌門之位前下山迴京,與獲得掌門之位後下山迴京,所造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
之前他是少年英傑,雖潛力巨大,但也需大魏朝廷提攜庇護。
此時他是清源分院掌門,雖實力不明,卻能增幅大魏國運。
其實在魏軍西征、儋州戰起後,探查隱藏秘境之事便不再重要了。
因為一州之地所存秘境眾多,遠超周元盡心探秘之果。
所以大魏朝堂轉移了關注重點,在防守楚國的同時欲盡快壓服虞國,好奪迴夢寐以求的儋州之地。
在這種局勢下,大魏皇帝與儲君岐王已經有一段時間未收到周元的文書了。
最近的消息還是清源掌教李思傳信,言周元入觀修道,多受三位傳法真人看重,若盡心修道或能承接清源道觀。
那時他們還感覺周元天資橫溢,再過個二三十年或許能統領偃山清源觀。
未曾想,他們還是太保守了,事實卻是五月得知入道事、六月上旬為掌門。
當清源掌教李思傳信最新變化與返京之事時,大魏皇帝很難想象李思這段時間經曆了什麽。
是的,他不是好奇周元的天生道心有何等潛力,而是擔心李思此刻是否還能保持平穩。
畢竟李思已經營偃山清源觀多年,最終不僅真丹未成,還被入道僅一月的少年全麵超越。
天賦無法類比、苦勞不得獎勵、職權未有撫照,這未免也太過悲傷了一些。
為此大魏皇帝收到李思的傳信後,立刻給予了迴複。
“李公法事眾多,孤又政務纏身,未能多加看望以盡後輩敬仰之心。
您若能迴京當是大善之喜,我會安排家宴靜待李公到來。”
“還請李公轉告周元,讓他攜禁衛留心護送,莫在途中生出事端。”
魏皇全程不提周元,又許諾家宴相招,為的就是平衡李思之心。
最後又點了周元之名,並希望途中順利,便是點明已知曉清源觀之事,你們兩人皆要平安返迴。
於魏皇而言潛力無窮的周元代表大魏的未來,實力不凡的李思則是大魏立國底蘊之一。
為此兩者皆不可失,更不能因秘境之人的偏愛而互相爭鬥。
李思自然聽出了他的意思,道了聲陛下安心,偃山至豐京不過三十餘裏今日必達。
聞言魏皇才舒心一笑,天佑大魏、明珠化星。
一旁整理軍報的儲君岐王見此,便知父皇心中有喜,需出言詢問喜訊方可與父同喜。
“父皇因何而喜,可是儋州之戰異常順利。”
“非也,我是為大魏傳承有序而喜,你素來禮賢下士、聰慧勤勉,可承擔國朝之運。
然我時常憂心,多年之後你當以何新貴壓製功勳舊臣,現在終於有了答案。
那些勳貴子嗣還未長成、少羽林郎還在積攢實力,但新元武魁周元已有化星之兆。”
“他有天生道心、赤心純元、福德深厚,現已得清源道脈認可,授分院掌門之位。
假以時日必能助你統領朝堂,使我大魏興盛延續。”
不同於千年前的普通王朝,似大魏這類武威之國,僅靠一張傳位詔書可坐不穩皇位。
為此大魏自建國之初就有君王臨朝的傳統,即皇帝施政、儲君輔政。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儲君盡早有兌現許諾的權力,好獲得部分青年才俊與朝臣的追隨。
即便如此,魏皇還是感覺儲君聲望不足,需要獲得更多派係的認可,方能繼承更多的國力。
如此一來,周元這位代表軍中新貴、百姓寒門、清源道門、懷州派係的新元武魁就很關鍵了。
他的政治背景使他能與各派係溝通,加之天資卓越、未來實力定然不凡,可為後繼之君的公卿重臣。
儲君岐王聞言,忙起身恭行大禮。
“兒臣必不負父皇所托,願燃盡心血盛我國朝。”
特殊的國朝風骨使岐王說不出推脫之言,更說不出唯恐做不好之類的話。
那樣不僅會令魏皇失望,也會令大魏宗室有變。
在大魏這樣的國家中儲君不能出現畏懼推脫之態,否則便是不足以托付大業,當選心堅如石者承擔責任。
“你有此心便好,我欲舉辦家宴招待清源李公與周元,你可接妻兒一同參宴。”
“兒臣領命,這便去文華殿喚孩兒過來。”
周元還不知道李思有參加帝王家宴的待遇。
待他們在魏百將與禁軍的陪同下抵達皇宮德陽殿時,才發現此宴雖小,卻是大魏最貴國宴之一。
概因三位少年嚴肅坐、五個小童偷閑聊,帝王帝後居主位,岐王夫婦側為輔。
周元與李思一入殿門,魏皇便迎向李思、岐王則迎向了他。
那場景猶如新舊交接,長者有餘德,少君有新友。
“周將軍多日未見又威武幾分,我家孩兒亦知你威名,皆吵著見見你這位獨身立業的少年英傑。
且與我一同入席,我為你介紹幾位孩兒認識。”
“愧不敢當,多謝殿下關照使我有緣此等貴宴。”
宴會期間多是皇後與太子妃暢談,魏皇與岐王為輔,不見威嚴盡是閑說家事。
皇後言安仁公主已入楚國,不知楚國風氣如何,可會善待魏室公主,憂慮之意顯慈母牽掛。
李思作為清源掌教曾多次參加三山法會,與楚國金壇乾元宗的交情過節一分不少,自然了解楚國之事。
話題由此展開,魏皇故作不知引他介紹楚國風情。
他知無不言痛斥楚國一番,又說楚國宗室在郢都風評不錯,也算有禮法的人家,必不會輕慢安仁公主。
此言魏皇說出皇後不一定信,畢竟兩國結親多為政事,豈會顧及兒女喜好。
但李思來說便有了幾分可信性,他是得道之士,不會一味訴說好處不言壞處。
相比李思的悠閑,周元就頭痛多了。
太子妃參宴有何事可做,自然是審視賢才,伺機介紹一些宗室之女,多有做媒之意。
周元裝作聽不懂,等家宴結束後才道明緣由。
“陛下,我有赤心道誓成丹之前不可為情欲所困,否則真丹難成、道法難修。”
李思之前便於魏皇說過道誓索心,他也知道周元身上亦有道誓,為此不再言年少成家之事。
“此事就此作罷,日後無需再提。
真情實意方為牽掛,虛情假意卻是負擔,我欲用你之才、怎可阻你道路。”
魏皇言畢,年越五旬的大魏皇後溫和慈祥道。
“少年誌氣盛、不困情思也好,日後若遇到喜愛者可帶來與我看看。
你父母早亡,無人可主持大事,我為國母當為你們賜婚祝福。”
之前他是少年英傑,雖潛力巨大,但也需大魏朝廷提攜庇護。
此時他是清源分院掌門,雖實力不明,卻能增幅大魏國運。
其實在魏軍西征、儋州戰起後,探查隱藏秘境之事便不再重要了。
因為一州之地所存秘境眾多,遠超周元盡心探秘之果。
所以大魏朝堂轉移了關注重點,在防守楚國的同時欲盡快壓服虞國,好奪迴夢寐以求的儋州之地。
在這種局勢下,大魏皇帝與儲君岐王已經有一段時間未收到周元的文書了。
最近的消息還是清源掌教李思傳信,言周元入觀修道,多受三位傳法真人看重,若盡心修道或能承接清源道觀。
那時他們還感覺周元天資橫溢,再過個二三十年或許能統領偃山清源觀。
未曾想,他們還是太保守了,事實卻是五月得知入道事、六月上旬為掌門。
當清源掌教李思傳信最新變化與返京之事時,大魏皇帝很難想象李思這段時間經曆了什麽。
是的,他不是好奇周元的天生道心有何等潛力,而是擔心李思此刻是否還能保持平穩。
畢竟李思已經營偃山清源觀多年,最終不僅真丹未成,還被入道僅一月的少年全麵超越。
天賦無法類比、苦勞不得獎勵、職權未有撫照,這未免也太過悲傷了一些。
為此大魏皇帝收到李思的傳信後,立刻給予了迴複。
“李公法事眾多,孤又政務纏身,未能多加看望以盡後輩敬仰之心。
您若能迴京當是大善之喜,我會安排家宴靜待李公到來。”
“還請李公轉告周元,讓他攜禁衛留心護送,莫在途中生出事端。”
魏皇全程不提周元,又許諾家宴相招,為的就是平衡李思之心。
最後又點了周元之名,並希望途中順利,便是點明已知曉清源觀之事,你們兩人皆要平安返迴。
於魏皇而言潛力無窮的周元代表大魏的未來,實力不凡的李思則是大魏立國底蘊之一。
為此兩者皆不可失,更不能因秘境之人的偏愛而互相爭鬥。
李思自然聽出了他的意思,道了聲陛下安心,偃山至豐京不過三十餘裏今日必達。
聞言魏皇才舒心一笑,天佑大魏、明珠化星。
一旁整理軍報的儲君岐王見此,便知父皇心中有喜,需出言詢問喜訊方可與父同喜。
“父皇因何而喜,可是儋州之戰異常順利。”
“非也,我是為大魏傳承有序而喜,你素來禮賢下士、聰慧勤勉,可承擔國朝之運。
然我時常憂心,多年之後你當以何新貴壓製功勳舊臣,現在終於有了答案。
那些勳貴子嗣還未長成、少羽林郎還在積攢實力,但新元武魁周元已有化星之兆。”
“他有天生道心、赤心純元、福德深厚,現已得清源道脈認可,授分院掌門之位。
假以時日必能助你統領朝堂,使我大魏興盛延續。”
不同於千年前的普通王朝,似大魏這類武威之國,僅靠一張傳位詔書可坐不穩皇位。
為此大魏自建國之初就有君王臨朝的傳統,即皇帝施政、儲君輔政。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儲君盡早有兌現許諾的權力,好獲得部分青年才俊與朝臣的追隨。
即便如此,魏皇還是感覺儲君聲望不足,需要獲得更多派係的認可,方能繼承更多的國力。
如此一來,周元這位代表軍中新貴、百姓寒門、清源道門、懷州派係的新元武魁就很關鍵了。
他的政治背景使他能與各派係溝通,加之天資卓越、未來實力定然不凡,可為後繼之君的公卿重臣。
儲君岐王聞言,忙起身恭行大禮。
“兒臣必不負父皇所托,願燃盡心血盛我國朝。”
特殊的國朝風骨使岐王說不出推脫之言,更說不出唯恐做不好之類的話。
那樣不僅會令魏皇失望,也會令大魏宗室有變。
在大魏這樣的國家中儲君不能出現畏懼推脫之態,否則便是不足以托付大業,當選心堅如石者承擔責任。
“你有此心便好,我欲舉辦家宴招待清源李公與周元,你可接妻兒一同參宴。”
“兒臣領命,這便去文華殿喚孩兒過來。”
周元還不知道李思有參加帝王家宴的待遇。
待他們在魏百將與禁軍的陪同下抵達皇宮德陽殿時,才發現此宴雖小,卻是大魏最貴國宴之一。
概因三位少年嚴肅坐、五個小童偷閑聊,帝王帝後居主位,岐王夫婦側為輔。
周元與李思一入殿門,魏皇便迎向李思、岐王則迎向了他。
那場景猶如新舊交接,長者有餘德,少君有新友。
“周將軍多日未見又威武幾分,我家孩兒亦知你威名,皆吵著見見你這位獨身立業的少年英傑。
且與我一同入席,我為你介紹幾位孩兒認識。”
“愧不敢當,多謝殿下關照使我有緣此等貴宴。”
宴會期間多是皇後與太子妃暢談,魏皇與岐王為輔,不見威嚴盡是閑說家事。
皇後言安仁公主已入楚國,不知楚國風氣如何,可會善待魏室公主,憂慮之意顯慈母牽掛。
李思作為清源掌教曾多次參加三山法會,與楚國金壇乾元宗的交情過節一分不少,自然了解楚國之事。
話題由此展開,魏皇故作不知引他介紹楚國風情。
他知無不言痛斥楚國一番,又說楚國宗室在郢都風評不錯,也算有禮法的人家,必不會輕慢安仁公主。
此言魏皇說出皇後不一定信,畢竟兩國結親多為政事,豈會顧及兒女喜好。
但李思來說便有了幾分可信性,他是得道之士,不會一味訴說好處不言壞處。
相比李思的悠閑,周元就頭痛多了。
太子妃參宴有何事可做,自然是審視賢才,伺機介紹一些宗室之女,多有做媒之意。
周元裝作聽不懂,等家宴結束後才道明緣由。
“陛下,我有赤心道誓成丹之前不可為情欲所困,否則真丹難成、道法難修。”
李思之前便於魏皇說過道誓索心,他也知道周元身上亦有道誓,為此不再言年少成家之事。
“此事就此作罷,日後無需再提。
真情實意方為牽掛,虛情假意卻是負擔,我欲用你之才、怎可阻你道路。”
魏皇言畢,年越五旬的大魏皇後溫和慈祥道。
“少年誌氣盛、不困情思也好,日後若遇到喜愛者可帶來與我看看。
你父母早亡,無人可主持大事,我為國母當為你們賜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