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開解
手握空間,和離後開啟流放高端局 作者:西風斜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下來的和談,進行得很順利。
皇上提出的十八項條件,除了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之外,其他條件北齊都痛快答應下來。
一國向另一國納貢,代表的是俯首稱臣。
三十萬兩銀子對一個國家來說並不多,侮辱性卻極強。
北齊朝廷沒想到,當初拿來羞辱南梁的手段,最後卻砸在了自己的腳麵上。
經過幾輪談判,周宸咬死不鬆口。
北齊使臣無奈,隻好再次書信請示北齊皇帝。
結果北齊皇帝在朝會上一說,朝堂立馬亂成了一團。北齊皇帝的幾個皇子,也是暗自心喜、蠢蠢欲動。
墨雲霄原本是皇帝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他戰敗被俘,北齊又因他簽署戰敗條約,如果沒有意外,北齊皇位已經與他無緣。
隻不過一國皇子,斷不能留在他國為質。
在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和討價還價之後,北齊答應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時限為十年。
並要求大梁釋放此次兩國之戰中,被俘的北齊兵。
周宸急於南征,見好就收。
兩國“愉快”地簽訂了和談條約。
消息一傳開,整個大梁一片沸騰。
隻除了京城。
京城被齊兵圍困大半年,城中物資緊缺,生活困難。城外百姓被齊兵不斷侵擾,更是苦不堪言。
像噩夢一樣沉甸甸壓在百官和百姓心頭的北齊營帳,在近些時日,陸陸續續被收起,搬到驢車上運走。
就像纏繞大半生的痼疾,一夜之間突然痊愈。
所有人的心情仿佛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京郊百姓百感交集,向北跪下,痛哭失聲。
哭聲像是傳染病,一傳十、十傳百,漸漸連成一片,震天撼地!
五月初十,周宸親率大軍,正式南征。
從進入北關,周宸大軍先是奪迴丟失的關城,繼而收迴被敵軍侵占的城池。
再與北齊簽訂條約、令北齊退兵止戰,周宸已經積攢了足夠的民心和聲望。
故而大軍南征伊始,便一路所向披靡。
凡大軍過處,城中百姓和府官莫不出城相迎。周宸未曾動用一刀一箭、一兵一卒,迅速向京城推進。
而彼時的整個北關,正大麵積進行甘薯、土豆和玉米的種植。
有了燕州府的成功案例在前,北關四省各州府縣村,都紛紛從廖氏店鋪購買甘薯芽苗和土豆玉米種。
燕州府有經驗的老農也被其他州府請了去,指點種植。
曾經荒蕪貧瘠的山嶺地,如今種滿了隨風搖曳的小芽苗。
山坡上還有南瓜、辣椒等等。
在曆時將近一年的戰事之後,北關再次恢複了安寧和生機。
莊氏母女死後,廖贇向皇上遞交了幾次辭呈,都被皇上壓中不發。
最後廖贇幹脆不去上朝,在府裏過起了閑雲野鶴的生活。
皇上南征時帶上了廖魁,將朝政交給了廖贇等幾位大臣。
廖贇無奈,隻好重新迴歸朝堂。
六月中旬,廖贇的妾室雲姨娘生下了一個女兒。
孩子滿月時,廖華裳陪著母親去了太師府,見到了三月未見的大伯父廖贇。
廖贇老了許多,剛剛年過五十的人,已是滿頭銀發。
整個人都清瘦了許多。
他坐在孩子的搖籃旁,看著孩子的眼睛裏滿目慈愛。可是看著看著,眼圈卻突然紅了。
原本正圍著孩子說笑的眾人瞬時噤了聲。
廖贇察覺,無聲長歎一聲,對廖華裳道:“裳兒,跟大伯去書房,大伯有話跟你說。”
廖華裳屈膝應是。
莊氏母女的死,固然是她們自食惡果,可其中,到底也有廖華裳的原因在裏麵。
在廖贇生病那段時間,父親廖魁幾次要進府探病,廖贇都選擇了閉門不見。
溫氏有些擔憂地看著女兒,廖華裳輕輕捏了捏她的手,示意她安心。
與廖贇一前一後出了偏院,向前院書房走去。
路上廖贇背負雙手,慢悠悠走在前,突然側了側身子問道:“裳兒之前,可曾怨過大伯?”
廖華裳想了想道:“那時裳兒年輕不經事,的確是怨過的。”
廖贇既然如此問,就證明他想開誠布公地談。
一筆寫不出兩個廖字,廖華裳也希望能讓大伯解開心結。
廖贇聞言,微微點了點頭。
他冷峻的眼眸微微迴暖,許久之後才又問道:“此事,若依裳兒,會如何處理?”
廖華裳道:“裳兒見識淺薄,想不到更好的辦法。那時轉道臥虎溝,也不過是撞撞運氣,看能不能遇到太子,給太子提個醒。不至於讓廖家在這場風波中,毀得太過徹底。”
所以她那時的舉動,與廖贇的目的,其實有些不謀而合。
隻不過,廖贇當初想得最多的,是太子的重整旗鼓、卷土重來。
為了太子,甚至不惜犧牲整個廖氏族群。
而廖華裳考慮最多的,卻是家人和族人的性命。
廖贇也聽出了廖華裳的意思:自己與她的區別,一個是將權勢和前程放在了首位,一個是將家人放到了前麵。
廖贇聲音有些哽咽了,“你大伯母和三妹妹,想來也是恨我,所以才會做出那些……”
“大伯。”廖華裳打斷廖贇的話,“恨並不是損人利己、為所欲為的借口。”
她微微笑著問道:“大伯知道廖溫嗎?”
廖贇輕輕搖了搖頭:在父親去世之後,他每年都會讓府中管事給族中送銀子迴去,自己卻很少迴鶴州。
大多數族人,他並不認識。
“廖溫家的六嬸,人人都道她心眼小、自私又狹隘、愛貪小便宜。當初,她因為恨廖家給她帶來的災禍,幾次找侄女的麻煩。”
廖華裳笑了笑,“還因此挨了押解官兵的一頓鞭子。”
這算得上是雪上加霜了。
此事若放在莊氏母女身上,隻怕不弄死對方,必定不肯罷休。
廖贇麵色凝重,若有所思。
廖華裳繼續說道:“可是到了陶縣安頓下來之後,六嬸第一個擺起了燒餅攤,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那時侄女身中奇毒,也是六嬸四處打聽,為侄女尋到了至關重要的一味藥。”
“往事已矣,今時如斯。若六嬸一味沉浸在怨恨裏,又怎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六嬸她,不認識幾個字,卻是有大智慧的人。是她教會了裳兒,放下,不是忘記,更不是懦弱,而是放過自己。”
皇上提出的十八項條件,除了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之外,其他條件北齊都痛快答應下來。
一國向另一國納貢,代表的是俯首稱臣。
三十萬兩銀子對一個國家來說並不多,侮辱性卻極強。
北齊朝廷沒想到,當初拿來羞辱南梁的手段,最後卻砸在了自己的腳麵上。
經過幾輪談判,周宸咬死不鬆口。
北齊使臣無奈,隻好再次書信請示北齊皇帝。
結果北齊皇帝在朝會上一說,朝堂立馬亂成了一團。北齊皇帝的幾個皇子,也是暗自心喜、蠢蠢欲動。
墨雲霄原本是皇帝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他戰敗被俘,北齊又因他簽署戰敗條約,如果沒有意外,北齊皇位已經與他無緣。
隻不過一國皇子,斷不能留在他國為質。
在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和討價還價之後,北齊答應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時限為十年。
並要求大梁釋放此次兩國之戰中,被俘的北齊兵。
周宸急於南征,見好就收。
兩國“愉快”地簽訂了和談條約。
消息一傳開,整個大梁一片沸騰。
隻除了京城。
京城被齊兵圍困大半年,城中物資緊缺,生活困難。城外百姓被齊兵不斷侵擾,更是苦不堪言。
像噩夢一樣沉甸甸壓在百官和百姓心頭的北齊營帳,在近些時日,陸陸續續被收起,搬到驢車上運走。
就像纏繞大半生的痼疾,一夜之間突然痊愈。
所有人的心情仿佛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京郊百姓百感交集,向北跪下,痛哭失聲。
哭聲像是傳染病,一傳十、十傳百,漸漸連成一片,震天撼地!
五月初十,周宸親率大軍,正式南征。
從進入北關,周宸大軍先是奪迴丟失的關城,繼而收迴被敵軍侵占的城池。
再與北齊簽訂條約、令北齊退兵止戰,周宸已經積攢了足夠的民心和聲望。
故而大軍南征伊始,便一路所向披靡。
凡大軍過處,城中百姓和府官莫不出城相迎。周宸未曾動用一刀一箭、一兵一卒,迅速向京城推進。
而彼時的整個北關,正大麵積進行甘薯、土豆和玉米的種植。
有了燕州府的成功案例在前,北關四省各州府縣村,都紛紛從廖氏店鋪購買甘薯芽苗和土豆玉米種。
燕州府有經驗的老農也被其他州府請了去,指點種植。
曾經荒蕪貧瘠的山嶺地,如今種滿了隨風搖曳的小芽苗。
山坡上還有南瓜、辣椒等等。
在曆時將近一年的戰事之後,北關再次恢複了安寧和生機。
莊氏母女死後,廖贇向皇上遞交了幾次辭呈,都被皇上壓中不發。
最後廖贇幹脆不去上朝,在府裏過起了閑雲野鶴的生活。
皇上南征時帶上了廖魁,將朝政交給了廖贇等幾位大臣。
廖贇無奈,隻好重新迴歸朝堂。
六月中旬,廖贇的妾室雲姨娘生下了一個女兒。
孩子滿月時,廖華裳陪著母親去了太師府,見到了三月未見的大伯父廖贇。
廖贇老了許多,剛剛年過五十的人,已是滿頭銀發。
整個人都清瘦了許多。
他坐在孩子的搖籃旁,看著孩子的眼睛裏滿目慈愛。可是看著看著,眼圈卻突然紅了。
原本正圍著孩子說笑的眾人瞬時噤了聲。
廖贇察覺,無聲長歎一聲,對廖華裳道:“裳兒,跟大伯去書房,大伯有話跟你說。”
廖華裳屈膝應是。
莊氏母女的死,固然是她們自食惡果,可其中,到底也有廖華裳的原因在裏麵。
在廖贇生病那段時間,父親廖魁幾次要進府探病,廖贇都選擇了閉門不見。
溫氏有些擔憂地看著女兒,廖華裳輕輕捏了捏她的手,示意她安心。
與廖贇一前一後出了偏院,向前院書房走去。
路上廖贇背負雙手,慢悠悠走在前,突然側了側身子問道:“裳兒之前,可曾怨過大伯?”
廖華裳想了想道:“那時裳兒年輕不經事,的確是怨過的。”
廖贇既然如此問,就證明他想開誠布公地談。
一筆寫不出兩個廖字,廖華裳也希望能讓大伯解開心結。
廖贇聞言,微微點了點頭。
他冷峻的眼眸微微迴暖,許久之後才又問道:“此事,若依裳兒,會如何處理?”
廖華裳道:“裳兒見識淺薄,想不到更好的辦法。那時轉道臥虎溝,也不過是撞撞運氣,看能不能遇到太子,給太子提個醒。不至於讓廖家在這場風波中,毀得太過徹底。”
所以她那時的舉動,與廖贇的目的,其實有些不謀而合。
隻不過,廖贇當初想得最多的,是太子的重整旗鼓、卷土重來。
為了太子,甚至不惜犧牲整個廖氏族群。
而廖華裳考慮最多的,卻是家人和族人的性命。
廖贇也聽出了廖華裳的意思:自己與她的區別,一個是將權勢和前程放在了首位,一個是將家人放到了前麵。
廖贇聲音有些哽咽了,“你大伯母和三妹妹,想來也是恨我,所以才會做出那些……”
“大伯。”廖華裳打斷廖贇的話,“恨並不是損人利己、為所欲為的借口。”
她微微笑著問道:“大伯知道廖溫嗎?”
廖贇輕輕搖了搖頭:在父親去世之後,他每年都會讓府中管事給族中送銀子迴去,自己卻很少迴鶴州。
大多數族人,他並不認識。
“廖溫家的六嬸,人人都道她心眼小、自私又狹隘、愛貪小便宜。當初,她因為恨廖家給她帶來的災禍,幾次找侄女的麻煩。”
廖華裳笑了笑,“還因此挨了押解官兵的一頓鞭子。”
這算得上是雪上加霜了。
此事若放在莊氏母女身上,隻怕不弄死對方,必定不肯罷休。
廖贇麵色凝重,若有所思。
廖華裳繼續說道:“可是到了陶縣安頓下來之後,六嬸第一個擺起了燒餅攤,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那時侄女身中奇毒,也是六嬸四處打聽,為侄女尋到了至關重要的一味藥。”
“往事已矣,今時如斯。若六嬸一味沉浸在怨恨裏,又怎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六嬸她,不認識幾個字,卻是有大智慧的人。是她教會了裳兒,放下,不是忘記,更不是懦弱,而是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