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斌感恩幫忙的話音才落,學生們便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
“戴主任對咱不錯,咱們得懂得感恩。”
“說的也是,咱們在劉集村也賺了不少錢,這都沒多少時間就要返校了,能幫還是幫吧。”
“可沒聽說村裏有什麽事情啊,再說真有事咱們這些窮學生能幫上什麽忙?”
“我估計不是錢的事兒,窮不窮沒什麽關係,村裏現在日產變壓器近十萬隻,一隻變壓器就算隻賣八塊,一天也有八十萬的流水。”
聽同學們議論了一陣,董澤斌壓了壓手:“同學們,靜一靜,聽我說。”
學生們仍在小聲議論,楊文波側頭大聲到:“都安靜點,聽董澤斌講話。”
學生們終於安靜下來,董澤斌清了清嗓子:“同學們,先前我準備組織大家到江濱去耍水,但在後段工作的幾個同學去不了,我們現在請一個後段的同學上來說說具體的情況,為什麽去不了。”
一個皮膚黝黑的男生站了起來,雖然都是同學,但麵對這麽多人說話,男生略顯緊張,開口就是大喝:“你們這群牲口,在前麵投得太快了,我們後麵根本做不過來。”
這不算正式的介紹,而是同學間平常的抱怨,引得同學們大笑起來。
男生見同學隻是笑,並沒有多說什麽,他繼續抱怨到:“本來就是嘛,自從前麵多了那些投靠人之後,我們後麵沒日沒夜在趕,可產能不足,越趕貨卻越堆越多,你們看看我的手。”
男生舉起手掌,一雙手滿是老繭,好幾個地方的老繭破開之後又長了新繭。
身旁另一個同學也舉起自己的雙手:“就是,產品太多了,我們真的做不過來,我沒天都要加班兩個小時,沒一天休假,沒時間好好洗手,都不知道能不能洗出來了。”
同學的雙手因為長期浸油,除了手背紋路能看出一絲肉色,整雙手都成了棕黑色。
先前的男生繼續說到:“我們後段的所有同學,包括村民都一樣,算上先前趕活兒到現在,一個多月沒有休假,天天晚上都必須加班。除了上次去鎮上吃飯,至今為止我們都不知道村裏長啥樣兒。”
聽到同學的訴苦,李思雨看了看董澤斌:“你不會想讓我們去後麵幫忙吧,如果要把我的手弄成這樣,我寧願把工資還給戴主任,我明天就迴去。”
“對對,”張嫣跟著附和:“這哪是女生幹的活兒?”
董澤斌微微皺眉:“剛才直誇戴主任好的可是你們。”
幾個女生低頭不說話,楊文波起身到:“我講個笑話給你們聽聽。”
先前的男同學很不滿:“都什麽時候了,你還講笑話?”
楊文波眨眨眼睛:“說某個地方受災嚴重,慘狀傳到其他地方,為了號召大家捐助,有記者下鄉采訪,路遇一個老農,采訪就這麽開始了。”
“老鄉,受災的地方慘不慘?”
“慘。”
“咱們要不要幫幫他們。”
“幫。”
“如果你手上有一百萬,你會毫不猶豫捐給他們嗎?”
“捐。”
“如果你有輛車,願意捐出來拖救災物資嗎?”
“捐。”
“如果你有一頭牛,願意捐給他們恢複生產嗎?”
“不捐。”
突遇轉折,記者有點懵:“為什麽捐錢捐車都可以,價值更低的牛卻不願意捐?”
“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同學們全都哄堂大笑起來,楊文波繼續說到:“這就比如李思雨,戴主任是好的,劉集村也是好的,但讓我做事是萬萬不能的。”
李思雨兩頰緋紅,不知是因為熱還是不好意思,瞪著楊文波說到:“你不能搞道德綁架,給戴主任幫忙到後麵做事是我的情分,不幫是我的本分。”
“對啊,”楊文波點點頭:“那你有沒有想過戴主任主張村裏給你支付所有的生活費都是情分呢?”
李思雨雙眼通紅:“又不是我逼他支付的。”
楊文波還欲爭辯,董澤斌壓了壓手:“李思雨說得有道理,不能搞道德綁架,但是戴主任這份情咱們也得還,感恩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再說了,”董澤斌接著到:“咱們可有八九個同學在後麵做事呢,咱不能幹那種有始無終的事兒,如果他們的任務沒完成,咱也不能安心離開不是?畢竟咱們是一個整體,來的時候一塊兒來,迴的時候一塊兒迴。”
說到這裏董澤斌提高了音量:“趁著臨近返校的這二十天,咱們去後麵做事,還戴主任這份情,也算給咱同學幫忙,有誰不願意的,盡早提出來。”
同學們又嘰嘰喳喳的議論了一會兒,雖然有部分人臉上寫著不情願,但並沒有人明確表示不願意。
董澤斌再次壓了壓手,輕聲對李思雨說到:“我建議你們還是一塊兒去吧,雖然不搞道德綁架,但咱們出外就代表了學校的形象,如果不能集體行動,有的在前,有的在後,讓村民看到會怎麽想?”
李思雨眼角掛著淚珠:“可那個也實在太髒了。”
男同學撇嘴到:“你放心,這活兒不會讓女生去幹,後麵都是分工明確的,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才能創造更高的效率。”
李思雨破涕為笑埋怨到:“你怎麽不早說?”
董澤斌問到:“你的意思是願意到後麵幫忙?”
“隻要不把手弄成那樣,其他的我都願意幹。”
一旁的張嫣伸出雙手搭腔到:“其實咱們的手比他們也強不了多少,除了幹淨一些,還不是一樣生了幾層老繭。”
“行,”董澤斌大唿到:“那就讓咱們奮戰二十天,感恩戴主任。”
“嗯,奮戰二十天,感恩戴主任。”
學生們心思比較單純,又是身手最敏捷的年紀,幹起活兒來比村民要快得多。
而董澤斌提出的口號是感恩,又因為安排合理,所以做事的時候不會有誰挑挑揀揀,隻要有活兒到手上,都想著盡快把它趕出來。
戴嶽作為“後勤部長”,時時刻刻保障著大家的後勤供應,就連學生們返校的車都給提前找好。
這麽著趕了半個月,wip終於恢複正常,前一段時間堆積的產品都出貨之後,這個月劉集村的出貨量竟然比上月高出百分之六十。
按說wip恢複正常,學生們可以收手,但董澤斌又提議把手上的產品做空為止。反正還有幾天才開學,而後麵的村民已經有近兩個月沒放假了,產品做空也好給幾天時間讓他們休整一下。
又趕了三天,後麵的產品全部清空,不用戴嶽開口,為了表示對學生們的謝意,付立春提議在村裏為他們辦一席富有本地特色的送行酒。
雖然天氣炎熱,但這裏的氣氛更火熱,學生和村民載歌載舞,前麵很多被投靠的村民也前來湊熱鬧,和投靠自己的學生依依惜別。
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刻,這一刻天公也作美起來,不再是烈日炎炎,反倒是送出一絲絲涼風。
接學生的車停在村口,那些被投靠的村民扛著同學的行李箱,像送自家孩子去讀書一樣,一路上叮嚀不斷。
其他的村民也停下手頭的工作,在路邊鼓掌歡送學生。
戴嶽和董澤斌走在隊伍的最後麵,相處這兩個月來,戴嶽經常能從董澤斌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當年戴嶽也是學生會的積極分子,也曾組織過同學們一起出去打工。
那時候他也是同學裏威望很高的人,做什麽一唿百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兒,根本沒什麽困難能夠打倒他。
出了社會之後,按說說話做事更成熟,卻感覺再也放不開手腳。
這些天戴嶽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也許是某個環節沒有做好,或者幹脆遺漏了什麽,所以讓他迷失在村民的各種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眼下因為有董澤斌的幫忙,所以幾件矛盾的事情能夠得以解決,但董澤斌走後,類似的矛盾定然會重演,到時候哪裏去找董澤斌幫忙呢?
一路送到村口,村民一句句叮囑同學們明年再來,同學們站在車門旁久久不願上車。
董澤斌好言安慰同學之後,過來和戴嶽告別:“戴主任,我走了,咱們隨時聯係,明年再來你可一定要歡迎我們哦。”
戴嶽笑了笑:“當然歡迎了。”接著他誠心向董澤斌問出盤桓在心裏很久的問題:“小董,在村裏工作兩個月,你覺得村裏和學校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區別?”董澤斌有些茫然:“村裏和學校有可比性嗎?”
戴嶽鄭重到:“不說可比性吧,你就說說按你個人的感覺而言,村裏人和學生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董澤斌想了想:“就我的感覺,嗯,學生肯定比村裏人要單純得多。另外,學生們大多數還有理想,村民就不好說了。”
戴嶽若有所思的點頭,董澤斌叫了兩聲,見他沒答話,便揮揮手迴頭上了大巴車。
村民們跟著大巴車追出好遠,一路上學生不停揮手,村民們不停叮囑,直到上了大路,才終於和學生們作別。
“戴主任對咱不錯,咱們得懂得感恩。”
“說的也是,咱們在劉集村也賺了不少錢,這都沒多少時間就要返校了,能幫還是幫吧。”
“可沒聽說村裏有什麽事情啊,再說真有事咱們這些窮學生能幫上什麽忙?”
“我估計不是錢的事兒,窮不窮沒什麽關係,村裏現在日產變壓器近十萬隻,一隻變壓器就算隻賣八塊,一天也有八十萬的流水。”
聽同學們議論了一陣,董澤斌壓了壓手:“同學們,靜一靜,聽我說。”
學生們仍在小聲議論,楊文波側頭大聲到:“都安靜點,聽董澤斌講話。”
學生們終於安靜下來,董澤斌清了清嗓子:“同學們,先前我準備組織大家到江濱去耍水,但在後段工作的幾個同學去不了,我們現在請一個後段的同學上來說說具體的情況,為什麽去不了。”
一個皮膚黝黑的男生站了起來,雖然都是同學,但麵對這麽多人說話,男生略顯緊張,開口就是大喝:“你們這群牲口,在前麵投得太快了,我們後麵根本做不過來。”
這不算正式的介紹,而是同學間平常的抱怨,引得同學們大笑起來。
男生見同學隻是笑,並沒有多說什麽,他繼續抱怨到:“本來就是嘛,自從前麵多了那些投靠人之後,我們後麵沒日沒夜在趕,可產能不足,越趕貨卻越堆越多,你們看看我的手。”
男生舉起手掌,一雙手滿是老繭,好幾個地方的老繭破開之後又長了新繭。
身旁另一個同學也舉起自己的雙手:“就是,產品太多了,我們真的做不過來,我沒天都要加班兩個小時,沒一天休假,沒時間好好洗手,都不知道能不能洗出來了。”
同學的雙手因為長期浸油,除了手背紋路能看出一絲肉色,整雙手都成了棕黑色。
先前的男生繼續說到:“我們後段的所有同學,包括村民都一樣,算上先前趕活兒到現在,一個多月沒有休假,天天晚上都必須加班。除了上次去鎮上吃飯,至今為止我們都不知道村裏長啥樣兒。”
聽到同學的訴苦,李思雨看了看董澤斌:“你不會想讓我們去後麵幫忙吧,如果要把我的手弄成這樣,我寧願把工資還給戴主任,我明天就迴去。”
“對對,”張嫣跟著附和:“這哪是女生幹的活兒?”
董澤斌微微皺眉:“剛才直誇戴主任好的可是你們。”
幾個女生低頭不說話,楊文波起身到:“我講個笑話給你們聽聽。”
先前的男同學很不滿:“都什麽時候了,你還講笑話?”
楊文波眨眨眼睛:“說某個地方受災嚴重,慘狀傳到其他地方,為了號召大家捐助,有記者下鄉采訪,路遇一個老農,采訪就這麽開始了。”
“老鄉,受災的地方慘不慘?”
“慘。”
“咱們要不要幫幫他們。”
“幫。”
“如果你手上有一百萬,你會毫不猶豫捐給他們嗎?”
“捐。”
“如果你有輛車,願意捐出來拖救災物資嗎?”
“捐。”
“如果你有一頭牛,願意捐給他們恢複生產嗎?”
“不捐。”
突遇轉折,記者有點懵:“為什麽捐錢捐車都可以,價值更低的牛卻不願意捐?”
“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同學們全都哄堂大笑起來,楊文波繼續說到:“這就比如李思雨,戴主任是好的,劉集村也是好的,但讓我做事是萬萬不能的。”
李思雨兩頰緋紅,不知是因為熱還是不好意思,瞪著楊文波說到:“你不能搞道德綁架,給戴主任幫忙到後麵做事是我的情分,不幫是我的本分。”
“對啊,”楊文波點點頭:“那你有沒有想過戴主任主張村裏給你支付所有的生活費都是情分呢?”
李思雨雙眼通紅:“又不是我逼他支付的。”
楊文波還欲爭辯,董澤斌壓了壓手:“李思雨說得有道理,不能搞道德綁架,但是戴主任這份情咱們也得還,感恩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再說了,”董澤斌接著到:“咱們可有八九個同學在後麵做事呢,咱不能幹那種有始無終的事兒,如果他們的任務沒完成,咱也不能安心離開不是?畢竟咱們是一個整體,來的時候一塊兒來,迴的時候一塊兒迴。”
說到這裏董澤斌提高了音量:“趁著臨近返校的這二十天,咱們去後麵做事,還戴主任這份情,也算給咱同學幫忙,有誰不願意的,盡早提出來。”
同學們又嘰嘰喳喳的議論了一會兒,雖然有部分人臉上寫著不情願,但並沒有人明確表示不願意。
董澤斌再次壓了壓手,輕聲對李思雨說到:“我建議你們還是一塊兒去吧,雖然不搞道德綁架,但咱們出外就代表了學校的形象,如果不能集體行動,有的在前,有的在後,讓村民看到會怎麽想?”
李思雨眼角掛著淚珠:“可那個也實在太髒了。”
男同學撇嘴到:“你放心,這活兒不會讓女生去幹,後麵都是分工明確的,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才能創造更高的效率。”
李思雨破涕為笑埋怨到:“你怎麽不早說?”
董澤斌問到:“你的意思是願意到後麵幫忙?”
“隻要不把手弄成那樣,其他的我都願意幹。”
一旁的張嫣伸出雙手搭腔到:“其實咱們的手比他們也強不了多少,除了幹淨一些,還不是一樣生了幾層老繭。”
“行,”董澤斌大唿到:“那就讓咱們奮戰二十天,感恩戴主任。”
“嗯,奮戰二十天,感恩戴主任。”
學生們心思比較單純,又是身手最敏捷的年紀,幹起活兒來比村民要快得多。
而董澤斌提出的口號是感恩,又因為安排合理,所以做事的時候不會有誰挑挑揀揀,隻要有活兒到手上,都想著盡快把它趕出來。
戴嶽作為“後勤部長”,時時刻刻保障著大家的後勤供應,就連學生們返校的車都給提前找好。
這麽著趕了半個月,wip終於恢複正常,前一段時間堆積的產品都出貨之後,這個月劉集村的出貨量竟然比上月高出百分之六十。
按說wip恢複正常,學生們可以收手,但董澤斌又提議把手上的產品做空為止。反正還有幾天才開學,而後麵的村民已經有近兩個月沒放假了,產品做空也好給幾天時間讓他們休整一下。
又趕了三天,後麵的產品全部清空,不用戴嶽開口,為了表示對學生們的謝意,付立春提議在村裏為他們辦一席富有本地特色的送行酒。
雖然天氣炎熱,但這裏的氣氛更火熱,學生和村民載歌載舞,前麵很多被投靠的村民也前來湊熱鬧,和投靠自己的學生依依惜別。
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刻,這一刻天公也作美起來,不再是烈日炎炎,反倒是送出一絲絲涼風。
接學生的車停在村口,那些被投靠的村民扛著同學的行李箱,像送自家孩子去讀書一樣,一路上叮嚀不斷。
其他的村民也停下手頭的工作,在路邊鼓掌歡送學生。
戴嶽和董澤斌走在隊伍的最後麵,相處這兩個月來,戴嶽經常能從董澤斌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當年戴嶽也是學生會的積極分子,也曾組織過同學們一起出去打工。
那時候他也是同學裏威望很高的人,做什麽一唿百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兒,根本沒什麽困難能夠打倒他。
出了社會之後,按說說話做事更成熟,卻感覺再也放不開手腳。
這些天戴嶽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也許是某個環節沒有做好,或者幹脆遺漏了什麽,所以讓他迷失在村民的各種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眼下因為有董澤斌的幫忙,所以幾件矛盾的事情能夠得以解決,但董澤斌走後,類似的矛盾定然會重演,到時候哪裏去找董澤斌幫忙呢?
一路送到村口,村民一句句叮囑同學們明年再來,同學們站在車門旁久久不願上車。
董澤斌好言安慰同學之後,過來和戴嶽告別:“戴主任,我走了,咱們隨時聯係,明年再來你可一定要歡迎我們哦。”
戴嶽笑了笑:“當然歡迎了。”接著他誠心向董澤斌問出盤桓在心裏很久的問題:“小董,在村裏工作兩個月,你覺得村裏和學校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區別?”董澤斌有些茫然:“村裏和學校有可比性嗎?”
戴嶽鄭重到:“不說可比性吧,你就說說按你個人的感覺而言,村裏人和學生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董澤斌想了想:“就我的感覺,嗯,學生肯定比村裏人要單純得多。另外,學生們大多數還有理想,村民就不好說了。”
戴嶽若有所思的點頭,董澤斌叫了兩聲,見他沒答話,便揮揮手迴頭上了大巴車。
村民們跟著大巴車追出好遠,一路上學生不停揮手,村民們不停叮囑,直到上了大路,才終於和學生們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