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死首丘,是傳言狐狸將死之時,會把頭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意即思念故鄉。彌音的這句話,似乎是在說自己決意赴死,隻可惜他和何太驥一樣,不能歸葬故鄉。彌音的屍體最終會葬在何處,宋慈不得而知,彌音自己更不可能知道,但何太驥葬在何地,彌音和宋慈卻都是知道的。何太驥正是因為拿蟲達留下的證據去威脅韓侂胄,最終丟掉了性命,那彌音會不會將這個證據與何太驥埋在了一起呢?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宋慈當即決定,去何太驥的墓地尋個究竟。
這個證據極為重要,宋慈也擔心韓侂胄派了盯梢之人,生怕自己直接去淨慈報恩寺後山尋找證據,會被人跟蹤發現,他可不想剛找出這個證據,便被韓侂胄得到。所以他迴了一趟梅氏榻房,說他想明白了要出城,讓桑榆幫他喬裝打扮,並混在桑氏父女和幾個貨郎之中,成功避過了韓侂胄派來的眼線,離開了榻房,從錢塘門出了城。出城之後,宋慈讓桑榆和桑老丈迴去,但桑榆不放心,要多送他一程,竟一路送過了整個西湖,來到了淨慈報恩寺腳下。宋慈請桑榆和桑老丈止步,隨即提著一盞燈籠,捨棄大道,往淨慈報恩寺旁邊的山路走去。桑榆本以為宋慈是要離開臨安,可那條山路通往淨慈報恩寺後山,根本不是離開臨安的道路。桑榆急忙追上,比畫手勢,問宋慈要去哪裏。宋慈這才道出實情,說他為了查案,要連夜去一趟淨慈報恩寺後山。
桑榆本來因為離別在即,心頭失落,這一下又是驚訝,又是擔心。她望了一眼後山,黑漆漆的,宋慈獨自一人前去,萬一遇到什麽危險,如何是好?夜裏山路不好走,她讓年事已高的桑老丈留在淨慈報恩寺外等待,她則跟著宋慈走上了那條山路。宋慈知道桑榆的心意,沒有加以阻止。
來到後山之上,在距離原來巫易的墳墓不遠之處,宋慈找到了何太驥的墓地。宋慈從懷中取出了一柄很小的鏟子,那是他之前在太學迴梅氏榻房的路上買來的,比他上次墓土驗毒時所用的鏟子還要小上一截。他圍著墓地走了一圈,何太驥是一個月前下葬的,墳墓周圍留有不少挖掘取土的痕跡,不可能把每一處痕跡都挖開尋找。宋慈的目光最後落在了何太驥的墓碑上,碑前插著不少燃盡的香燭頭。他不知道彌音有沒有來埋過證據,就算有,他也不知埋在何處,但料想彌音與何太驥的關係那麽親近,不大可能直接挖開這位侄子的墳堆,也不可能隨便找個地方埋下,最有可能埋在刻有何太驥名字的墓碑之下,而且彌音來過這裏,想必不會忘了祭拜這位侄子,墓碑前的那些香燭頭,說不定其中就有彌音留下的。於是他俯下身子,在何太驥的墓碑前挖了起來。
桑榆站在一旁,提著燈籠照明,見宋慈一來便挖掘墓地,難免為之驚訝。這墓地位於密林之中,透著陰森,時有陣陣冷風吹過,冰寒刺骨。但桑榆並不害怕,隻要宋慈平安無事地在她身邊,哪怕身處黑暗陰森的墓地,她也覺得心中甚安,隻是不知宋慈在挖什麽,驚訝之餘,又有些好奇。
宋慈挖了好一陣,挖了大約一尺見方的一個坑,鏟子忽然發出了沉悶的聲響,像是碰到了什麽東西。他急忙將泥土刨開,一個書本大小的木盒子露了出來。他將木盒子挖出,見上麵掛著一把鎖,於是先用鏟子敲打,後又撿來石頭砸擊,最終將鎖砸掉了。將盒蓋掀起來,裏麵是一團裹得方方正正的油紙,他將油紙拆開,最終看見了包裹在裏麵的東西——一方摺疊起來的絹帛。
宋慈拿起這方絹帛,展開來,見左下角有所缺失,帶有些許焦痕,似乎是被燒掉了一角。絹帛上有不少墨跡,宋慈挨近燈籠,見上麵寫著:「庚戌三月廿九日,會於八字橋韓宅,共扶嘉王,同保富貴,違誓背盟,不得其死。劉扁,古晟,韋……」
宋慈依著字跡看下來,絹帛上所寫的是共扶嘉王趙擴的盟誓,其中庚戌年是十五年前的紹熙元年,三月廿九日則是禹秋蘭遇害的日子,也就是劉扁和古公公去韓家密會韓侂胄的那天。他看至絹帛的左下方,見到了兩處字跡不同、按壓了指印的署名,分別是劉扁和古晟。在這兩處署名的旁邊,還有一個「韋」字,上麵也有些許指印,看起來應是第三處署名,隻是正好位於缺失的左下角,署名也殘缺了大半。雖隻剩一個「韋」字,但宋慈一下子便想到了韓侂胄,那是「韓」字的右半邊。雖然絹帛上沒有寫明,但劉扁與古公公身份特殊,一個身在翰林醫官局,一個身在禦藥院,韓侂胄私底下與這二人密會盟誓,還寫明是為了共扶嘉王,不難想像這背後存在多大的問題。宋慈知道,這便是蟲達用來威脅韓侂胄的證據。然而這方絹帛被燒掉了一角,且燒掉的正好是韓侂胄的署名,單憑一個「韋」字,根本無法指認韓侂胄。
宋慈想到了淨慈報恩寺的那場大火,以為這方絹帛是在那場大火中被燒去了一角。他當然不會知道,這方絹帛的左下角,其實是被韓侂胄自己燒掉的。當年韓侂胄收買了劉扁和古公公,因為擔心二人背叛,於是用這一方絹帛,徹底斷絕了二人的退路。但在藉助紹熙內禪扶嘉王趙擴登基之後,這一方用來約束劉扁和古公公的絹帛,便已經用不上了,留著反而成為後患,於是韓侂胄打算將之燒掉,但因為劉弼的突然登門造訪,這一方原本已經扔進炭盆的絹帛,最終被留守書房的蟲達得到了。當時蟲達看見炭盆中冒起一絲火光,隻走近瞧了一眼,便趕緊拿起來拍滅火焰,這方絹帛的左下角,連同韓侂胄的大半署名,便是在那時被燒掉的。後來韓侂胄發現炭盆裏沒有絹帛的灰燼,猜到這方絹帛落入了蟲達手中,去讓蟲達交出來時,反而受到了蟲達的威脅。蟲達因為韓侂胄得勢之後隻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虞候,早就心懷不滿,有了這方絹帛,當然要利用起來。彼時韓侂胄還在與趙汝愚爭權,不得不選擇隱忍,蟲達後來能手握兵權,不斷獲得提拔,短短三四年間,成為外鎮一方的統兵大將,便是由此而始。但蟲達從始至終沒有將這方絹帛拿出來過,因為韓侂胄署名的缺失使得這方絹帛一旦拿出,便會失去對韓侂胄的牽製作用,反倒是不拿出來,韓侂胄並不知署名已毀,這才會處處受製。隻不過蟲達成為外鎮一方的統兵大將時,韓侂胄也早已扳倒了趙汝愚,並利用理學之禁打壓異己,牢固了自己的權位,不願長久受此脅迫,決定召蟲達入京,除掉蟲達這個禍患,這才有了後來的事。
這個證據極為重要,宋慈也擔心韓侂胄派了盯梢之人,生怕自己直接去淨慈報恩寺後山尋找證據,會被人跟蹤發現,他可不想剛找出這個證據,便被韓侂胄得到。所以他迴了一趟梅氏榻房,說他想明白了要出城,讓桑榆幫他喬裝打扮,並混在桑氏父女和幾個貨郎之中,成功避過了韓侂胄派來的眼線,離開了榻房,從錢塘門出了城。出城之後,宋慈讓桑榆和桑老丈迴去,但桑榆不放心,要多送他一程,竟一路送過了整個西湖,來到了淨慈報恩寺腳下。宋慈請桑榆和桑老丈止步,隨即提著一盞燈籠,捨棄大道,往淨慈報恩寺旁邊的山路走去。桑榆本以為宋慈是要離開臨安,可那條山路通往淨慈報恩寺後山,根本不是離開臨安的道路。桑榆急忙追上,比畫手勢,問宋慈要去哪裏。宋慈這才道出實情,說他為了查案,要連夜去一趟淨慈報恩寺後山。
桑榆本來因為離別在即,心頭失落,這一下又是驚訝,又是擔心。她望了一眼後山,黑漆漆的,宋慈獨自一人前去,萬一遇到什麽危險,如何是好?夜裏山路不好走,她讓年事已高的桑老丈留在淨慈報恩寺外等待,她則跟著宋慈走上了那條山路。宋慈知道桑榆的心意,沒有加以阻止。
來到後山之上,在距離原來巫易的墳墓不遠之處,宋慈找到了何太驥的墓地。宋慈從懷中取出了一柄很小的鏟子,那是他之前在太學迴梅氏榻房的路上買來的,比他上次墓土驗毒時所用的鏟子還要小上一截。他圍著墓地走了一圈,何太驥是一個月前下葬的,墳墓周圍留有不少挖掘取土的痕跡,不可能把每一處痕跡都挖開尋找。宋慈的目光最後落在了何太驥的墓碑上,碑前插著不少燃盡的香燭頭。他不知道彌音有沒有來埋過證據,就算有,他也不知埋在何處,但料想彌音與何太驥的關係那麽親近,不大可能直接挖開這位侄子的墳堆,也不可能隨便找個地方埋下,最有可能埋在刻有何太驥名字的墓碑之下,而且彌音來過這裏,想必不會忘了祭拜這位侄子,墓碑前的那些香燭頭,說不定其中就有彌音留下的。於是他俯下身子,在何太驥的墓碑前挖了起來。
桑榆站在一旁,提著燈籠照明,見宋慈一來便挖掘墓地,難免為之驚訝。這墓地位於密林之中,透著陰森,時有陣陣冷風吹過,冰寒刺骨。但桑榆並不害怕,隻要宋慈平安無事地在她身邊,哪怕身處黑暗陰森的墓地,她也覺得心中甚安,隻是不知宋慈在挖什麽,驚訝之餘,又有些好奇。
宋慈挖了好一陣,挖了大約一尺見方的一個坑,鏟子忽然發出了沉悶的聲響,像是碰到了什麽東西。他急忙將泥土刨開,一個書本大小的木盒子露了出來。他將木盒子挖出,見上麵掛著一把鎖,於是先用鏟子敲打,後又撿來石頭砸擊,最終將鎖砸掉了。將盒蓋掀起來,裏麵是一團裹得方方正正的油紙,他將油紙拆開,最終看見了包裹在裏麵的東西——一方摺疊起來的絹帛。
宋慈拿起這方絹帛,展開來,見左下角有所缺失,帶有些許焦痕,似乎是被燒掉了一角。絹帛上有不少墨跡,宋慈挨近燈籠,見上麵寫著:「庚戌三月廿九日,會於八字橋韓宅,共扶嘉王,同保富貴,違誓背盟,不得其死。劉扁,古晟,韋……」
宋慈依著字跡看下來,絹帛上所寫的是共扶嘉王趙擴的盟誓,其中庚戌年是十五年前的紹熙元年,三月廿九日則是禹秋蘭遇害的日子,也就是劉扁和古公公去韓家密會韓侂胄的那天。他看至絹帛的左下方,見到了兩處字跡不同、按壓了指印的署名,分別是劉扁和古晟。在這兩處署名的旁邊,還有一個「韋」字,上麵也有些許指印,看起來應是第三處署名,隻是正好位於缺失的左下角,署名也殘缺了大半。雖隻剩一個「韋」字,但宋慈一下子便想到了韓侂胄,那是「韓」字的右半邊。雖然絹帛上沒有寫明,但劉扁與古公公身份特殊,一個身在翰林醫官局,一個身在禦藥院,韓侂胄私底下與這二人密會盟誓,還寫明是為了共扶嘉王,不難想像這背後存在多大的問題。宋慈知道,這便是蟲達用來威脅韓侂胄的證據。然而這方絹帛被燒掉了一角,且燒掉的正好是韓侂胄的署名,單憑一個「韋」字,根本無法指認韓侂胄。
宋慈想到了淨慈報恩寺的那場大火,以為這方絹帛是在那場大火中被燒去了一角。他當然不會知道,這方絹帛的左下角,其實是被韓侂胄自己燒掉的。當年韓侂胄收買了劉扁和古公公,因為擔心二人背叛,於是用這一方絹帛,徹底斷絕了二人的退路。但在藉助紹熙內禪扶嘉王趙擴登基之後,這一方用來約束劉扁和古公公的絹帛,便已經用不上了,留著反而成為後患,於是韓侂胄打算將之燒掉,但因為劉弼的突然登門造訪,這一方原本已經扔進炭盆的絹帛,最終被留守書房的蟲達得到了。當時蟲達看見炭盆中冒起一絲火光,隻走近瞧了一眼,便趕緊拿起來拍滅火焰,這方絹帛的左下角,連同韓侂胄的大半署名,便是在那時被燒掉的。後來韓侂胄發現炭盆裏沒有絹帛的灰燼,猜到這方絹帛落入了蟲達手中,去讓蟲達交出來時,反而受到了蟲達的威脅。蟲達因為韓侂胄得勢之後隻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虞候,早就心懷不滿,有了這方絹帛,當然要利用起來。彼時韓侂胄還在與趙汝愚爭權,不得不選擇隱忍,蟲達後來能手握兵權,不斷獲得提拔,短短三四年間,成為外鎮一方的統兵大將,便是由此而始。但蟲達從始至終沒有將這方絹帛拿出來過,因為韓侂胄署名的缺失使得這方絹帛一旦拿出,便會失去對韓侂胄的牽製作用,反倒是不拿出來,韓侂胄並不知署名已毀,這才會處處受製。隻不過蟲達成為外鎮一方的統兵大將時,韓侂胄也早已扳倒了趙汝愚,並利用理學之禁打壓異己,牢固了自己的權位,不願長久受此脅迫,決定召蟲達入京,除掉蟲達這個禍患,這才有了後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