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趙汝愚先後遭到罷黜,朝中不少官員上奏為二人辯護,這些官員大都是理學人士,全都因此獲罪,或被下獄,或遭貶黜。韓侂胄倚仗趙擴的信任,從此獨攬朝政,凡有意見不合者皆被稱為「道學之人」,言官為迎合韓侂胄,紛紛大肆攻擊理學,彈劾朱熹「十大罪」,趙擴遂免去朱熹的一切官職,並下詔嚴禁理學。韓侂胄於是斥理學為偽學,禁毀理學書籍,規定科舉考試凡是稍涉義理之人,一律不予錄用,《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書都被列為禁書,還訂立了偽學逆黨籍,名列黨籍者皆遭處罰,與之稍有關係者,全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這場被稱為「慶元黨禁」的偽學逆黨之禁,前後歷時達六年之久,可謂激起了全天下文人學士的反對,尤其是那些近在咫尺的臨安太學中的學官和學子,反對得尤為激烈,這其中便有歐陽嚴語,以及剛入太學不久的何太驥。
與歐陽嚴語一樣,何太驥此前也在藍田書院求過學,也深受理學影響,成為理學門人,待他考入太學時,正值理學封禁期間。何太驥雖然對外少言寡語,內裏卻是個心誌堅定之人。當時太學有不少理學門人,因為有以楊宏中為首的「六君子」事件在前——趙汝愚被罷相外放時,以楊宏中為首的六位太學生上疏保救,被韓侂胄指為妄議朝政,全都遭到削籍編管,時人稱之為「六君子」——這些理學門人不敢公開反對韓侂胄,但時常三五相聚,私下議論朝政,人人都對韓侂胄不滿。何太驥也參與其中,常與人密議如何捍衛理學,對韓侂胄尤為仇視。在何太驥看來,要捍衛理學,就必須推翻當權的韓侂胄,然而韓侂胄一手遮天,皇帝又對韓侂胄言聽計從,單靠上疏諫言,隻會步「六君子」的後塵,可對太學學子而言,除了上疏之外,似乎沒有其他能對抗韓侂胄的手段。
彼時歐陽嚴語已升任太學博士,身為理學門人的他,同樣參與了多次這樣的密會,因為何太驥反對韓侂胄的態度尤為堅決,他對何太驥印象深刻,二人的秘密來往逐漸增多,何太驥欽慕歐陽嚴語的理學修養,私下更是拜了歐陽嚴語為師。那時的歐陽嚴語還不知道,何太驥之所以那麽仇恨韓侂胄,捍衛理學隻是原因之一,另有一大原因,在於其叔父何上騏的遭遇。
何太驥早年亡母喪父,族中親人一直不待見他,隻有叔父何上騏對他照顧有加。何上騏雖然輩分比何太驥高上一輩,年齡卻比何太驥大不了幾歲,兩人從小相伴成長,彼此之間可謂親密無間。失去父母的那種痛苦,其實何上騏比何太驥經歷得更早,他是靠著兄長,也就是何太驥父親的撫養照顧才得以長大。何太驥失去父母之時,何上騏才剛到束髮之年。這本該是讀書求學的年紀,但何上騏感念兄長多年養育之恩,不願看到何太驥吃苦受累,於是選擇放棄學業,外出做工掙錢,撫養何太驥長大成人。倘若沒有何上騏的這番付出,何太驥後來根本不可能有讀書念學的機會,也不可能進入藍田書院,更不可能到臨安太學求學。
對於叔父的種種付出,何太驥比誰都清楚——十幾歲便外出做工掙錢,後來為了掙更多的錢供他求學,不惜投身軍旅,出生入死地掙軍餉,甚至為此一直沒有成家,始終是孤身一人。何太驥不希望叔父過得這麽苦,一度想中止求學,但當下這世道,求學問考科舉,那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機會,最終是何上騏以死相逼,何太驥才答應繼續學業。對於這位恩如再生的叔父,何太驥感激萬分,哪怕結草銜環也要報答,他立誌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一定要好好地迴報叔父。
然而就在何太驥考入太學之際,他叔父所在的池州禦前諸軍卻突生變故,副都統製蟲達叛投金國,時任蟲達親兵的何上騏也跟著不知所終。傳聞說蟲達渡江北逃時,為了避免行蹤泄露,將隨行親兵盡皆斬殺,其中幾個親兵的屍體漂至下遊,才被江中船夫撈起。何太驥一度以為叔父已經遇害,為此整日整夜地悲傷難過,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的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請他於某日夜晚,到淨慈報恩寺的西廂房投宿。此信雖未署名,但字跡很像他叔父何上騏的。他懷著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如約去到淨慈報恩寺,投宿於西廂房中,深夜裏忽有人輕叩房門,他打開廂房的門,見到了已經剃度出家、化名為彌音的何上騏。
何上騏長時間音信全無,何太驥很擔心他發生了意外,直到親眼看見叔父還活著,不禁大喜過望。那夜在廂房之中,何太驥問起叔父這段時間的遭遇。何上騏不願多談,隻說他是為當朝宰執韓侂胄所迫,才不得不隱姓埋名,避身於寺廟之中,隻因怕何太驥太過擔憂,這才現身相見,希望何太驥對外仍稱他已死,不要對任何人透露他的下落。
何太驥雖不清楚叔父是如何為韓侂胄所迫,但他知道叔父不願過多透露,定然有其苦衷。他本就因為理學之禁對韓侂胄心存不滿,此時得知叔父的遭遇,對韓侂胄更增仇怨。正因為如此,他反對韓侂胄的態度才會比太學裏其他人更為堅決。
雖然極度仇視韓侂胄,但何太驥知道自己隻是一個太學生,根本沒有任何力量能與韓侂胄抗衡。他隻能在學業上更加刻苦,短短三年時間,便從外舍升入內舍,又從內舍升入上舍,再從上捨出任學官,得以踏上仕途。在他出任學官之前,長達六年的理學之禁終於弛解,但韓侂胄對待理學的態度並無多大變化,朝堂上沒有哪個理學人士能受到重用。何太驥認為隻要韓侂胄在位一天,便如烏雲蔽空,理學將永無出頭之日,而他的叔父何上騏也隻能一直隱姓埋名,委身於寺廟之中。
與歐陽嚴語一樣,何太驥此前也在藍田書院求過學,也深受理學影響,成為理學門人,待他考入太學時,正值理學封禁期間。何太驥雖然對外少言寡語,內裏卻是個心誌堅定之人。當時太學有不少理學門人,因為有以楊宏中為首的「六君子」事件在前——趙汝愚被罷相外放時,以楊宏中為首的六位太學生上疏保救,被韓侂胄指為妄議朝政,全都遭到削籍編管,時人稱之為「六君子」——這些理學門人不敢公開反對韓侂胄,但時常三五相聚,私下議論朝政,人人都對韓侂胄不滿。何太驥也參與其中,常與人密議如何捍衛理學,對韓侂胄尤為仇視。在何太驥看來,要捍衛理學,就必須推翻當權的韓侂胄,然而韓侂胄一手遮天,皇帝又對韓侂胄言聽計從,單靠上疏諫言,隻會步「六君子」的後塵,可對太學學子而言,除了上疏之外,似乎沒有其他能對抗韓侂胄的手段。
彼時歐陽嚴語已升任太學博士,身為理學門人的他,同樣參與了多次這樣的密會,因為何太驥反對韓侂胄的態度尤為堅決,他對何太驥印象深刻,二人的秘密來往逐漸增多,何太驥欽慕歐陽嚴語的理學修養,私下更是拜了歐陽嚴語為師。那時的歐陽嚴語還不知道,何太驥之所以那麽仇恨韓侂胄,捍衛理學隻是原因之一,另有一大原因,在於其叔父何上騏的遭遇。
何太驥早年亡母喪父,族中親人一直不待見他,隻有叔父何上騏對他照顧有加。何上騏雖然輩分比何太驥高上一輩,年齡卻比何太驥大不了幾歲,兩人從小相伴成長,彼此之間可謂親密無間。失去父母的那種痛苦,其實何上騏比何太驥經歷得更早,他是靠著兄長,也就是何太驥父親的撫養照顧才得以長大。何太驥失去父母之時,何上騏才剛到束髮之年。這本該是讀書求學的年紀,但何上騏感念兄長多年養育之恩,不願看到何太驥吃苦受累,於是選擇放棄學業,外出做工掙錢,撫養何太驥長大成人。倘若沒有何上騏的這番付出,何太驥後來根本不可能有讀書念學的機會,也不可能進入藍田書院,更不可能到臨安太學求學。
對於叔父的種種付出,何太驥比誰都清楚——十幾歲便外出做工掙錢,後來為了掙更多的錢供他求學,不惜投身軍旅,出生入死地掙軍餉,甚至為此一直沒有成家,始終是孤身一人。何太驥不希望叔父過得這麽苦,一度想中止求學,但當下這世道,求學問考科舉,那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機會,最終是何上騏以死相逼,何太驥才答應繼續學業。對於這位恩如再生的叔父,何太驥感激萬分,哪怕結草銜環也要報答,他立誌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一定要好好地迴報叔父。
然而就在何太驥考入太學之際,他叔父所在的池州禦前諸軍卻突生變故,副都統製蟲達叛投金國,時任蟲達親兵的何上騏也跟著不知所終。傳聞說蟲達渡江北逃時,為了避免行蹤泄露,將隨行親兵盡皆斬殺,其中幾個親兵的屍體漂至下遊,才被江中船夫撈起。何太驥一度以為叔父已經遇害,為此整日整夜地悲傷難過,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的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請他於某日夜晚,到淨慈報恩寺的西廂房投宿。此信雖未署名,但字跡很像他叔父何上騏的。他懷著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如約去到淨慈報恩寺,投宿於西廂房中,深夜裏忽有人輕叩房門,他打開廂房的門,見到了已經剃度出家、化名為彌音的何上騏。
何上騏長時間音信全無,何太驥很擔心他發生了意外,直到親眼看見叔父還活著,不禁大喜過望。那夜在廂房之中,何太驥問起叔父這段時間的遭遇。何上騏不願多談,隻說他是為當朝宰執韓侂胄所迫,才不得不隱姓埋名,避身於寺廟之中,隻因怕何太驥太過擔憂,這才現身相見,希望何太驥對外仍稱他已死,不要對任何人透露他的下落。
何太驥雖不清楚叔父是如何為韓侂胄所迫,但他知道叔父不願過多透露,定然有其苦衷。他本就因為理學之禁對韓侂胄心存不滿,此時得知叔父的遭遇,對韓侂胄更增仇怨。正因為如此,他反對韓侂胄的態度才會比太學裏其他人更為堅決。
雖然極度仇視韓侂胄,但何太驥知道自己隻是一個太學生,根本沒有任何力量能與韓侂胄抗衡。他隻能在學業上更加刻苦,短短三年時間,便從外舍升入內舍,又從內舍升入上舍,再從上捨出任學官,得以踏上仕途。在他出任學官之前,長達六年的理學之禁終於弛解,但韓侂胄對待理學的態度並無多大變化,朝堂上沒有哪個理學人士能受到重用。何太驥認為隻要韓侂胄在位一天,便如烏雲蔽空,理學將永無出頭之日,而他的叔父何上騏也隻能一直隱姓埋名,委身於寺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