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嶠聽言大駭失誌,慌下小船,親至龔登船,力留極勸其住,復使王愆期親自齎書再請陶侃。
愆期不分晝夜,冒波濤馳至荊州,呈上書劄。
陶公拆開,看其書曰: 夫軍者,有進而不可退,有增而不可減。
近者各郡悉皆應詔,以為明公執主討逆之盟,眾皆樂然景從,俱待麾蓋之至,即便進軍。
所以軍之進止,國之成敗,皆決於斯。
假令計謀中阻,俾京師淪陷,此州失守,賊必肆逞。
知龔前鋒已發,則荊楚將來之危殆,恐當甚於此州之今日矣。
明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以參桓文之功業,下可全慈父之情誼,雪愛子之仇冤。
且峻、約不道,人皆切齒,公肯揮旌,如石投卵。
伏聞台旨欲召義兵還轅,不惟使仆如失,是誠棄大功於垂成之際,而或者將謂明公緩於討賊,忽於救君,虞八州之令望,頓挫損於一朝耳。
楚漢在公舉足,伏希垂察,甚幸。
侃看其書,反覆呻吟,愆期恐其無意憤悱,即先上言曰:“峻豺狼也。
如得肆誌,大人寧有安足之地乎?依仆之愚見,明公火速自起,則諸鎮同赴,大功可成,逆賊可滅,以成萬世之忠名,播千年之令譽。
豈容趑趄作轅下之駒,不逞超遠之誌乎?且二賊造逆欺君者,鹹以為天下無有能出其右,故敢驅役百官,鞭笞朝士,擄掠宮闈庫帑。
令嗣廬江公見難而死,誰不羨榮,以為明公八郡之大反不如也?”侃乃感發曰:“焉有子亡於賊,而為父者忍看不報;君迫於逆,為臣者坐視不拯乎?”遂即戎服登舟,起兵前進。
是日,家人載其子陶瞻樞柩至,在側室安厝。
侃見而不顧,誓眾催船疾發。
郤鑒得溫嶠之檄,亦遣大將軍劉矩引兵一萬赴盟。
卻好遇陶公舟至,問其備細,雲郤鑒尚在徐州未發,侃復遺書促其自至,乃可共謀破賊。
鑒見書涕泣即起,另遣大將夏侯長趨潯陽約會溫嶠,自將兵七千隨後而進。
按《傳》:郤鑒字道微,山西高平人。
少孤貧,博覽經史,躬耕畎畝,吟詠不輟,以儒雅著名。
值永嘉之亂,又遇荒歉,貧窘特甚,數飢餒。
鄉人黃長者見鑒廉潔有才,乃延至家,與食以供給之。
鑒家有兄子邁、外甥周翼,並幼小無給,常攜之就食於黃家。
長者曰:“今地亂年荒,各自飢困。
吾以君賢,勉一相濟耳。
二小兒非敢相卻也,但吾家口繁累,自亦不能,乞勿罪而顧焉。
”於是自後再不攜二子同去,惟單身往依,每留餐,懷藏其餘,還家分飼二兒,強度秋冬。
次歲麥熟,乃謝長者自給。
及邁、翼讀書稍長,能歷道途,遂與渡江,南投元帝,邁職進護軍,翼任剡縣令而卒。
鑒以才任廣陵太守。
時廣陵兵弱糧乏,逼近胡寇,人無固誌,俱各思逃,兵士多欲散走。
鑒百計撫恤安慰,且戰且守,有精卒八千。
會王敦亂,與蘇峻、劉遐等共赴建康勤王,事定,封高平侯,領車騎將軍,出鎮徐州。
鑒見溫嶠檄文,雖遣劉矩引兵進助,自惟坐鎮,欲俟聲息而起。
及見陶侃書至,遂與諸兵俱發。
先遣將軍夏侯長馳見溫、庾,謂曰:“或言賊徒欲挾天子,東入會稽。
事或有之,恐難進取。
足下當要預立營壘,據守要害,防其越逸。
下檄王舒公,令塞越道,然後清野堅壁,斷其糧道,靜以待之。
伺仆等俱集,方議征討。
如此,賊徒進不能攻,退無所掠,必自潰矣。
”嶠見鑒書,深服其高,即使夏侯長迴話期約。
鑒見長至,亦兼程來會。
將次欲到,諸軍士知峻兵雄,皆有難色,不敢疾前。
鑒乃泣諭眾曰:“今主上幼小,遭峻、約叛逆,濁亂朝廷,淩辱大臣,擄掠庫帑,強奪士女,華風成夷,人所難忍。
吾今起兵誓死報國,汝等可以盡心效力,同剪逆賊,共為萬世忠良。
毋得懼怯,凡事有吾當先,榮辱係在主將身上。
”言訖淚灑,衣襟為濕。
軍士見之,遂各感激憤悱,昂然攘臂而進。
五月,陶侃自將大兵至江州,聞嶠、亮船在江中等候,隨便移舟相近,使人報知溫嶠、庾亮,邀請相見。
二人易服下船,將往就迎,諸將中或有進言曰:“聞說陶將軍此來,欲先誅庾中令以謝天下,然後討除蘇峻,以安社稷耳。
庾公且宜避之。
”亮聞其言,心中大懼,思欲遁去,嶠亟止之曰:“此非理也。
吾聞廉頗負荊釋怨,致成刎頸之交,能固趙國。
公今亦宜親自負杖輸誠,謝禱罪過,則陶公必然不致傷情以損大義矣。
若厥忽遽避匿,又不知果有此意否也,豈不反成構怨,以結後仇乎?當聽愚言挺身去會,何用懼疑?”庾亮從之,乃自荷荊條一握,隨嶠同去迎侃,亮乃遙拜俯伏於地。
侃見之,急令扶起,謂曰:“元規亦拜陶士行耶?君侯增修石頭城以疑老子,今日猶又善子見乎?”亮假引咎自責曰:“吾因愚戇,肉眼不明,致有今日,上誤國家,下累黎庶,雖碎斬不足以贖前罪矣。
愆期不分晝夜,冒波濤馳至荊州,呈上書劄。
陶公拆開,看其書曰: 夫軍者,有進而不可退,有增而不可減。
近者各郡悉皆應詔,以為明公執主討逆之盟,眾皆樂然景從,俱待麾蓋之至,即便進軍。
所以軍之進止,國之成敗,皆決於斯。
假令計謀中阻,俾京師淪陷,此州失守,賊必肆逞。
知龔前鋒已發,則荊楚將來之危殆,恐當甚於此州之今日矣。
明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以參桓文之功業,下可全慈父之情誼,雪愛子之仇冤。
且峻、約不道,人皆切齒,公肯揮旌,如石投卵。
伏聞台旨欲召義兵還轅,不惟使仆如失,是誠棄大功於垂成之際,而或者將謂明公緩於討賊,忽於救君,虞八州之令望,頓挫損於一朝耳。
楚漢在公舉足,伏希垂察,甚幸。
侃看其書,反覆呻吟,愆期恐其無意憤悱,即先上言曰:“峻豺狼也。
如得肆誌,大人寧有安足之地乎?依仆之愚見,明公火速自起,則諸鎮同赴,大功可成,逆賊可滅,以成萬世之忠名,播千年之令譽。
豈容趑趄作轅下之駒,不逞超遠之誌乎?且二賊造逆欺君者,鹹以為天下無有能出其右,故敢驅役百官,鞭笞朝士,擄掠宮闈庫帑。
令嗣廬江公見難而死,誰不羨榮,以為明公八郡之大反不如也?”侃乃感發曰:“焉有子亡於賊,而為父者忍看不報;君迫於逆,為臣者坐視不拯乎?”遂即戎服登舟,起兵前進。
是日,家人載其子陶瞻樞柩至,在側室安厝。
侃見而不顧,誓眾催船疾發。
郤鑒得溫嶠之檄,亦遣大將軍劉矩引兵一萬赴盟。
卻好遇陶公舟至,問其備細,雲郤鑒尚在徐州未發,侃復遺書促其自至,乃可共謀破賊。
鑒見書涕泣即起,另遣大將夏侯長趨潯陽約會溫嶠,自將兵七千隨後而進。
按《傳》:郤鑒字道微,山西高平人。
少孤貧,博覽經史,躬耕畎畝,吟詠不輟,以儒雅著名。
值永嘉之亂,又遇荒歉,貧窘特甚,數飢餒。
鄉人黃長者見鑒廉潔有才,乃延至家,與食以供給之。
鑒家有兄子邁、外甥周翼,並幼小無給,常攜之就食於黃家。
長者曰:“今地亂年荒,各自飢困。
吾以君賢,勉一相濟耳。
二小兒非敢相卻也,但吾家口繁累,自亦不能,乞勿罪而顧焉。
”於是自後再不攜二子同去,惟單身往依,每留餐,懷藏其餘,還家分飼二兒,強度秋冬。
次歲麥熟,乃謝長者自給。
及邁、翼讀書稍長,能歷道途,遂與渡江,南投元帝,邁職進護軍,翼任剡縣令而卒。
鑒以才任廣陵太守。
時廣陵兵弱糧乏,逼近胡寇,人無固誌,俱各思逃,兵士多欲散走。
鑒百計撫恤安慰,且戰且守,有精卒八千。
會王敦亂,與蘇峻、劉遐等共赴建康勤王,事定,封高平侯,領車騎將軍,出鎮徐州。
鑒見溫嶠檄文,雖遣劉矩引兵進助,自惟坐鎮,欲俟聲息而起。
及見陶侃書至,遂與諸兵俱發。
先遣將軍夏侯長馳見溫、庾,謂曰:“或言賊徒欲挾天子,東入會稽。
事或有之,恐難進取。
足下當要預立營壘,據守要害,防其越逸。
下檄王舒公,令塞越道,然後清野堅壁,斷其糧道,靜以待之。
伺仆等俱集,方議征討。
如此,賊徒進不能攻,退無所掠,必自潰矣。
”嶠見鑒書,深服其高,即使夏侯長迴話期約。
鑒見長至,亦兼程來會。
將次欲到,諸軍士知峻兵雄,皆有難色,不敢疾前。
鑒乃泣諭眾曰:“今主上幼小,遭峻、約叛逆,濁亂朝廷,淩辱大臣,擄掠庫帑,強奪士女,華風成夷,人所難忍。
吾今起兵誓死報國,汝等可以盡心效力,同剪逆賊,共為萬世忠良。
毋得懼怯,凡事有吾當先,榮辱係在主將身上。
”言訖淚灑,衣襟為濕。
軍士見之,遂各感激憤悱,昂然攘臂而進。
五月,陶侃自將大兵至江州,聞嶠、亮船在江中等候,隨便移舟相近,使人報知溫嶠、庾亮,邀請相見。
二人易服下船,將往就迎,諸將中或有進言曰:“聞說陶將軍此來,欲先誅庾中令以謝天下,然後討除蘇峻,以安社稷耳。
庾公且宜避之。
”亮聞其言,心中大懼,思欲遁去,嶠亟止之曰:“此非理也。
吾聞廉頗負荊釋怨,致成刎頸之交,能固趙國。
公今亦宜親自負杖輸誠,謝禱罪過,則陶公必然不致傷情以損大義矣。
若厥忽遽避匿,又不知果有此意否也,豈不反成構怨,以結後仇乎?當聽愚言挺身去會,何用懼疑?”庾亮從之,乃自荷荊條一握,隨嶠同去迎侃,亮乃遙拜俯伏於地。
侃見之,急令扶起,謂曰:“元規亦拜陶士行耶?君侯增修石頭城以疑老子,今日猶又善子見乎?”亮假引咎自責曰:“吾因愚戇,肉眼不明,致有今日,上誤國家,下累黎庶,雖碎斬不足以贖前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