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當親出慰諭,言到武昌即無虞矣,眾自從允。
”錢鳳不知是計,乃同周撫出外,被周光伏於側手,趕出一刀斬之。
撫遂拔劍向前,諭眾曰:“朝廷有旨,要取錢鳳賊魁首級,吾故殺之。
有亂動者,盡夷三族。
願隨吾入京者,即便同去。
”從之者三千餘人。
鄧嶽知事壞,亦命其子鄧遐誘杜弘斬首,引本部士卒同二周傳弘、鳳之首入京,至南皇堂見帝。
帝大悅,升授周撫兄弟、鄧嶽父子官職,命五總管住南皇堂,以備王含,與王導返駕迴宮。
滿城中文武官員六軍百姓皆唿萬歲,聲震都邑。
武昌兵士見四將歸正,錢鳳、杜弘又死,奔還荊襄者日數千。
探軍報入京兵營中,諸將佐曰:“敦兵誌解,宜乘勢直進湖陰擊之,可獲王含、王敦矣。
”溫嶠曰:“敦兵雖敗,尚有二十餘萬。
王廙等在上流,兵糧猶廣,王舒、王彬是敦所舉,皆其兄弟,心不可測,倘一合勢,未可平也。
正宜緩攻,待其自散,何為反欲速攻,使其懼而結聚乎?宜出榜至湖陰,構誘其眾,言有能斬得沈充之首來獻者,封侯重賞。
或有人應詔而行,除此奸奴,方可盡平老賊。
”五總管與蘇、劉二刺史然其議,請命於帝,書詔至湖陰各下縣市鎮張掛。
軍中雖知,無人肯行。
有被羈長史謝鯤,見敦死,欲要還朝。
王應知意,故將其行囊書籍衣幣盡皆拘去,鯤以無進京功效,哂而暫住。
至是聞詔,知周訪舊將吳儒驍勇忠烈,沈充愛之,收於部下,以作親腹。
鯤乃密至帳下,說其殺充以作清名之將,莫作逆節之流。
朝中豈無充祿以榮君乎?儒忻然從之,即帶隨身小校,直入中麾,欲殺沈充。
充見儒執械勢狠,乃自帳後而逃。
眾兵看見者,皆往扈從。
吳儒上馬追去,大叫曰:“今奉聖旨,取充首級。
敢同逆者,皆夷三族。
汝等從彼,不畏誅戮也?”沈充亦叫曰:“吳儒忘義害吾,汝等宜當念舊。
迴到武昌,還有好處。
朝廷雖有百萬之兵,亦無奈我等何者。
”儒追至近,又叫曰:“汝等聽奸,苦從以抗朝旨,徒與共死無益。
獨不看主亡將散,彼一人能立事乎?”於是眾皆走去。
有千餘願入朝者,皆助儒追趕。
充走四十裏餘,為吳儒追及斬之。
與眾兵同謝鯤持其首入建康見帝。
帝見鯤至,甚喜,重賞吳儒,封以列侯。
後人有詩嘆沈充曰: 沈充庸悖肆狂心,欲逞奸謀佐賊臣。
豈識上天原不祐,謝鯤一語便分身。
王含聞知吳儒又斬沈充,周、鄧、錢鳳、杜弘等死散殆盡,身邊並無一人謀議,知事不可為,乃與王應、呂猗等收束斂兵,燒營而走。
呂猗至途中,慮有兵馬征剿,一人難敵,乃建言曰:“今吾勢敗,若迴武昌,朝廷必不肯休。
大軍一到,焉能為敵?不如且奔荊州,再作道理。
”王應曰:“叔父舒乃是文士,思難當此艱危之任,且荊州久戰之地,上流首郡,非可避難者。
而武昌叔廙在彼,雖然無大經綸,桓宣實多智勇,宜還與之計議。
況相父儲蓄盛廣,猶可守者。
”正議未決,報子至船中來見,言:“桓宣怪丞相興兵犯闕,自移本部往守譙郡,輸貢於朝,不受命令。
武昌兵士見其所行,散去過半矣。
”王應曰:“若此,則當他奔也。
今人心俱變,叵測難料,必投江州叔彬之處,方可安身。
”含曰:“江州素與大將軍不睦,前欲加害,汝在邊旁,曾無一言相勸。
今反投之,豈不挾恨乎?”應曰:“此正所以宜歸也。
叔彬當昔大將軍強盛之時,能立異同,此非常人之所及者,其有大度存焉。
今居江州,勢方初旺,朝野重之。
睹吾困厄,必有憫惻之心。
舒叔自守柔士,豈能意外行移,以脫我父子也?”含曰:“不然。
彬素忠剛,必難相倚。
”竟使舟人張帆望荊州而去,先使快船報舒,探其容否。
舒見說,即假意將船自出迎之,密與其子王充之議曰:“王應來投,是勢壞矣。
我若留彼,朝廷見我先首後通,必然見罪。
汝可整酒勸之使醉,沉於江中,以杜滅族之患。
”商議已定,就在舟中款待二人。
舒曰:“老兄與賢侄連日以軍務關心,未獲如意。
今到此少暇,可開懷慢飲,稍釋憂慮。
”乃灌含、應至醉,使人縛之,沉於江中。
奉表入朝,言王含、王應附敦為逆,臣以其為兄,不曾斬戮,已捉住沉江而死,裹屍在此待罪。
王彬在江州,知王敦敗死,含、應必定相奔,乃具船待之,久而不見其至,使人往程頭上探之,言已過此往荊州,被太守公沉死江中了。
王彬深恨不能生致含、應梟斬正罪,乃使人持書與王舒,令誅呂猗等傳首至京,又上表請梟敦首號令叛逆。
”錢鳳不知是計,乃同周撫出外,被周光伏於側手,趕出一刀斬之。
撫遂拔劍向前,諭眾曰:“朝廷有旨,要取錢鳳賊魁首級,吾故殺之。
有亂動者,盡夷三族。
願隨吾入京者,即便同去。
”從之者三千餘人。
鄧嶽知事壞,亦命其子鄧遐誘杜弘斬首,引本部士卒同二周傳弘、鳳之首入京,至南皇堂見帝。
帝大悅,升授周撫兄弟、鄧嶽父子官職,命五總管住南皇堂,以備王含,與王導返駕迴宮。
滿城中文武官員六軍百姓皆唿萬歲,聲震都邑。
武昌兵士見四將歸正,錢鳳、杜弘又死,奔還荊襄者日數千。
探軍報入京兵營中,諸將佐曰:“敦兵誌解,宜乘勢直進湖陰擊之,可獲王含、王敦矣。
”溫嶠曰:“敦兵雖敗,尚有二十餘萬。
王廙等在上流,兵糧猶廣,王舒、王彬是敦所舉,皆其兄弟,心不可測,倘一合勢,未可平也。
正宜緩攻,待其自散,何為反欲速攻,使其懼而結聚乎?宜出榜至湖陰,構誘其眾,言有能斬得沈充之首來獻者,封侯重賞。
或有人應詔而行,除此奸奴,方可盡平老賊。
”五總管與蘇、劉二刺史然其議,請命於帝,書詔至湖陰各下縣市鎮張掛。
軍中雖知,無人肯行。
有被羈長史謝鯤,見敦死,欲要還朝。
王應知意,故將其行囊書籍衣幣盡皆拘去,鯤以無進京功效,哂而暫住。
至是聞詔,知周訪舊將吳儒驍勇忠烈,沈充愛之,收於部下,以作親腹。
鯤乃密至帳下,說其殺充以作清名之將,莫作逆節之流。
朝中豈無充祿以榮君乎?儒忻然從之,即帶隨身小校,直入中麾,欲殺沈充。
充見儒執械勢狠,乃自帳後而逃。
眾兵看見者,皆往扈從。
吳儒上馬追去,大叫曰:“今奉聖旨,取充首級。
敢同逆者,皆夷三族。
汝等從彼,不畏誅戮也?”沈充亦叫曰:“吳儒忘義害吾,汝等宜當念舊。
迴到武昌,還有好處。
朝廷雖有百萬之兵,亦無奈我等何者。
”儒追至近,又叫曰:“汝等聽奸,苦從以抗朝旨,徒與共死無益。
獨不看主亡將散,彼一人能立事乎?”於是眾皆走去。
有千餘願入朝者,皆助儒追趕。
充走四十裏餘,為吳儒追及斬之。
與眾兵同謝鯤持其首入建康見帝。
帝見鯤至,甚喜,重賞吳儒,封以列侯。
後人有詩嘆沈充曰: 沈充庸悖肆狂心,欲逞奸謀佐賊臣。
豈識上天原不祐,謝鯤一語便分身。
王含聞知吳儒又斬沈充,周、鄧、錢鳳、杜弘等死散殆盡,身邊並無一人謀議,知事不可為,乃與王應、呂猗等收束斂兵,燒營而走。
呂猗至途中,慮有兵馬征剿,一人難敵,乃建言曰:“今吾勢敗,若迴武昌,朝廷必不肯休。
大軍一到,焉能為敵?不如且奔荊州,再作道理。
”王應曰:“叔父舒乃是文士,思難當此艱危之任,且荊州久戰之地,上流首郡,非可避難者。
而武昌叔廙在彼,雖然無大經綸,桓宣實多智勇,宜還與之計議。
況相父儲蓄盛廣,猶可守者。
”正議未決,報子至船中來見,言:“桓宣怪丞相興兵犯闕,自移本部往守譙郡,輸貢於朝,不受命令。
武昌兵士見其所行,散去過半矣。
”王應曰:“若此,則當他奔也。
今人心俱變,叵測難料,必投江州叔彬之處,方可安身。
”含曰:“江州素與大將軍不睦,前欲加害,汝在邊旁,曾無一言相勸。
今反投之,豈不挾恨乎?”應曰:“此正所以宜歸也。
叔彬當昔大將軍強盛之時,能立異同,此非常人之所及者,其有大度存焉。
今居江州,勢方初旺,朝野重之。
睹吾困厄,必有憫惻之心。
舒叔自守柔士,豈能意外行移,以脫我父子也?”含曰:“不然。
彬素忠剛,必難相倚。
”竟使舟人張帆望荊州而去,先使快船報舒,探其容否。
舒見說,即假意將船自出迎之,密與其子王充之議曰:“王應來投,是勢壞矣。
我若留彼,朝廷見我先首後通,必然見罪。
汝可整酒勸之使醉,沉於江中,以杜滅族之患。
”商議已定,就在舟中款待二人。
舒曰:“老兄與賢侄連日以軍務關心,未獲如意。
今到此少暇,可開懷慢飲,稍釋憂慮。
”乃灌含、應至醉,使人縛之,沉於江中。
奉表入朝,言王含、王應附敦為逆,臣以其為兄,不曾斬戮,已捉住沉江而死,裹屍在此待罪。
王彬在江州,知王敦敗死,含、應必定相奔,乃具船待之,久而不見其至,使人往程頭上探之,言已過此往荊州,被太守公沉死江中了。
王彬深恨不能生致含、應梟斬正罪,乃使人持書與王舒,令誅呂猗等傳首至京,又上表請梟敦首號令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