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欲商量大事,親自入看,見其睡著,故推之,不動。
乃出謂錢鳳曰:“吾欲將兵入建康,挾帝誅大臣,去其羽翼,然後再行定奪,卿意以為可乎?”錢鳳曰:“今天下洶洶,人懷異望。
欲思晉鼎者,非止明公一人。
若不首建大事,恐他人先行,那時欲悔遲矣。
”沈充又曰:“今建康諸臣,除司徒外,餘皆樗櫟庸才,誰為公敵?劉隗、戴淵何足為道?但作速行之,毋落人後。
”敦曰:“然則兵事未齊,待各路皆集,方可行移。
”三人議至半夜而散。
王充之已一切竊聽明白,但恐王敦致疑,乃挖喉假吐於席上,流涎滿口,就以頭垂涎而睡。
敦入就臥,以燭照之,見其吐酒汙席,流涎滿口,扞之不醒。
乃曰:“癡兒何醉之甚也!”隻得自為拂拭其席,和衣而寢,竟不疑焉。
次日,充之賄囑一人,假報充之,言母有疾,欲與相見。
充之帶其人同入,偽為掩淚,告王敦曰:“侄兒間別父母日久,今母有疾病,遣人召侄相見,特來稟知,欲求暫迴侍疾,待秋後再來伏侍。
”敦曰:“汝去到時,母病已好多久了。
且在此間,我著人將禮物前去,與他賀喜便了。
”其人曰:“夫人顒望公子甚切,乞老爺放他去見一麵就來。
”敦從之,整船隻遣人送充之迴京。
充之至建康,入見父母,就將王敦所議之事,從頭備細說了一遍。
王舒聽兒所言,大驚流汗曰:“皇上有何負我,而作此滅門之事也!”妻曰:“他在上流,一時尚未及禍。
吾等居此地者,先被所累矣。
可與司空尚書道之。
”舒曰:“汝言是也。
”即便暮夜往王導府中言之。
導曰:“吾素知老歐剛愎而忍,將先害吾一族之人矣。
且主上未嚐虧我王氏,滿門榮貴,何當作此不良,自取覆宗乎?彼已舉意,行與未行,宜先入朝說破,冀免後患。
”舒曰:“事已至此,禍臨頭矣,尚焉持疑?”導曰:“且慢驚眾。
我和你兩人亟入自首,後雖有事,帝亦念吾等之忠,可免夷族之禍矣。
”於是二人入奏晉主,言:“王敦將謀不軌,侄兒王充之親自聽得沈充、錢鳳之謀,如此如此。
隻在早晚,恐有兵馬犯闕,陛下宜早為計。
他日乞勿以臣等為知情,罪及無辜也。
”帝曰:“卿之心朕亦素知,敦之意人亦預料。
忠奸不同,難逃外議,勿用例驚。
但朕待王氏不薄,未嚐獨負於敦。
今乃作此歹事,思奪朕位。
卿二人乃股肱重臣,當念國恩,休助逆敦負朕可也。
”導曰:“臣夙昔已言敦之不仁,設無盡瘁報主之忠,尚肯在朝效用,而今日復自首乎?”元帝曰:“然則二卿可為籌之。
今先整頓六軍往討不道,以正其罪,可乎?”導曰:“彼兵盛糧多,巢穴固定,上流勢逆,未可妄進,以速其亂。
但且傳檄各處,斂集兵馬,以俟其發,看勢而行。
”晉主然之。
即命王導布置與眾共謀防敵之計。
王敦自王充之別後,逆誌無礙,坦然而行。
以大將杜弘、諸葛瑤為前部,自與錢鳳率上將軍魏義、鄧嶽為合後,命王含、桓宣分守各郡以防北兵。
於是帥人馬二十萬,前後起發,旌旗蔽空,舳艫連江,金鼓之聲震聞百裏。
師至江中,先使人持疏見晉主,上言:“劉隗懷奸禍福自由,刁協黨惡將亡晉室,道路側目,廟堂緘口。
臣不忍聞,故特整勵兵軍入清國蠹,掃除君側之患。
若得隗、協之首朝懸軍門,臣即夕迴故鎮,免致震恐京邑。
昔者太甲顛覆厥度,納伊尹之忠,殷道復昌,陛下宜早垂三省,庶幾社稷奠安,皇國永固矣。
”晉主見疏大怒曰:“敦既不道,何得妄指?”乃命王導分兵據守要害,下詔徵召各鎮之兵入京護衛。
王敦至蕪湖,又上表罪狀隗、協。
帝怒甚,乃下詔曰: 王敦憑恃驕橫,罔律悖逆,方朕太甲,欲見囚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朕今親率六師,以討大逆。
有能得敦首者,毋論軍民官將,例封五千戶侯。
統此知悉。
詔下,使人持往各鎮宣諭,復催戴淵、劉隗等各皆提兵入援。
詔至,諸郡應命,少見行移。
有舂陵縣令易雄,乃長沙瀏陽人也,心存忠義,有殉國報主之誌。
見詔至而州郡不動,乃嘆曰:“此正臣子宵旰之時,忘身之日,何無效命之士乎?恨吾縣小兵微,不能入救國難耳!”乃作檄文,厲暴王敦罪款,行至各府州縣市鎮張掛,以募英勇。
有人揭其檄詞,獻與王敦。
敦怒曰:“易雄不過一介郎官,乃敢如此魍魎,詆毀我們!”即使魏義將兵五千,星夜先往舂陵,捉拿易雄。
驛遞聽得,馳馬飛報至舂陵縣中。
縣中左右丞簿等與易知縣議曰:“縣小不能為敵,堂尊且請避之。
乃出謂錢鳳曰:“吾欲將兵入建康,挾帝誅大臣,去其羽翼,然後再行定奪,卿意以為可乎?”錢鳳曰:“今天下洶洶,人懷異望。
欲思晉鼎者,非止明公一人。
若不首建大事,恐他人先行,那時欲悔遲矣。
”沈充又曰:“今建康諸臣,除司徒外,餘皆樗櫟庸才,誰為公敵?劉隗、戴淵何足為道?但作速行之,毋落人後。
”敦曰:“然則兵事未齊,待各路皆集,方可行移。
”三人議至半夜而散。
王充之已一切竊聽明白,但恐王敦致疑,乃挖喉假吐於席上,流涎滿口,就以頭垂涎而睡。
敦入就臥,以燭照之,見其吐酒汙席,流涎滿口,扞之不醒。
乃曰:“癡兒何醉之甚也!”隻得自為拂拭其席,和衣而寢,竟不疑焉。
次日,充之賄囑一人,假報充之,言母有疾,欲與相見。
充之帶其人同入,偽為掩淚,告王敦曰:“侄兒間別父母日久,今母有疾病,遣人召侄相見,特來稟知,欲求暫迴侍疾,待秋後再來伏侍。
”敦曰:“汝去到時,母病已好多久了。
且在此間,我著人將禮物前去,與他賀喜便了。
”其人曰:“夫人顒望公子甚切,乞老爺放他去見一麵就來。
”敦從之,整船隻遣人送充之迴京。
充之至建康,入見父母,就將王敦所議之事,從頭備細說了一遍。
王舒聽兒所言,大驚流汗曰:“皇上有何負我,而作此滅門之事也!”妻曰:“他在上流,一時尚未及禍。
吾等居此地者,先被所累矣。
可與司空尚書道之。
”舒曰:“汝言是也。
”即便暮夜往王導府中言之。
導曰:“吾素知老歐剛愎而忍,將先害吾一族之人矣。
且主上未嚐虧我王氏,滿門榮貴,何當作此不良,自取覆宗乎?彼已舉意,行與未行,宜先入朝說破,冀免後患。
”舒曰:“事已至此,禍臨頭矣,尚焉持疑?”導曰:“且慢驚眾。
我和你兩人亟入自首,後雖有事,帝亦念吾等之忠,可免夷族之禍矣。
”於是二人入奏晉主,言:“王敦將謀不軌,侄兒王充之親自聽得沈充、錢鳳之謀,如此如此。
隻在早晚,恐有兵馬犯闕,陛下宜早為計。
他日乞勿以臣等為知情,罪及無辜也。
”帝曰:“卿之心朕亦素知,敦之意人亦預料。
忠奸不同,難逃外議,勿用例驚。
但朕待王氏不薄,未嚐獨負於敦。
今乃作此歹事,思奪朕位。
卿二人乃股肱重臣,當念國恩,休助逆敦負朕可也。
”導曰:“臣夙昔已言敦之不仁,設無盡瘁報主之忠,尚肯在朝效用,而今日復自首乎?”元帝曰:“然則二卿可為籌之。
今先整頓六軍往討不道,以正其罪,可乎?”導曰:“彼兵盛糧多,巢穴固定,上流勢逆,未可妄進,以速其亂。
但且傳檄各處,斂集兵馬,以俟其發,看勢而行。
”晉主然之。
即命王導布置與眾共謀防敵之計。
王敦自王充之別後,逆誌無礙,坦然而行。
以大將杜弘、諸葛瑤為前部,自與錢鳳率上將軍魏義、鄧嶽為合後,命王含、桓宣分守各郡以防北兵。
於是帥人馬二十萬,前後起發,旌旗蔽空,舳艫連江,金鼓之聲震聞百裏。
師至江中,先使人持疏見晉主,上言:“劉隗懷奸禍福自由,刁協黨惡將亡晉室,道路側目,廟堂緘口。
臣不忍聞,故特整勵兵軍入清國蠹,掃除君側之患。
若得隗、協之首朝懸軍門,臣即夕迴故鎮,免致震恐京邑。
昔者太甲顛覆厥度,納伊尹之忠,殷道復昌,陛下宜早垂三省,庶幾社稷奠安,皇國永固矣。
”晉主見疏大怒曰:“敦既不道,何得妄指?”乃命王導分兵據守要害,下詔徵召各鎮之兵入京護衛。
王敦至蕪湖,又上表罪狀隗、協。
帝怒甚,乃下詔曰: 王敦憑恃驕橫,罔律悖逆,方朕太甲,欲見囚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朕今親率六師,以討大逆。
有能得敦首者,毋論軍民官將,例封五千戶侯。
統此知悉。
詔下,使人持往各鎮宣諭,復催戴淵、劉隗等各皆提兵入援。
詔至,諸郡應命,少見行移。
有舂陵縣令易雄,乃長沙瀏陽人也,心存忠義,有殉國報主之誌。
見詔至而州郡不動,乃嘆曰:“此正臣子宵旰之時,忘身之日,何無效命之士乎?恨吾縣小兵微,不能入救國難耳!”乃作檄文,厲暴王敦罪款,行至各府州縣市鎮張掛,以募英勇。
有人揭其檄詞,獻與王敦。
敦怒曰:“易雄不過一介郎官,乃敢如此魍魎,詆毀我們!”即使魏義將兵五千,星夜先往舂陵,捉拿易雄。
驛遞聽得,馳馬飛報至舂陵縣中。
縣中左右丞簿等與易知縣議曰:“縣小不能為敵,堂尊且請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