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並存英氣,立節慷慨,見中原多故,每每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崛起,當與足下相避於中原耳!”因北地亂,同遊洛陽,琨西鎮並土,逖在朝,以京師大亂,乃率兄弟子侄並親族百餘人,徙避江南,至是瑯琊王辟任重鎮。
王導有事常與逖議言,多中的。
一日,瑯琊與導嘆論曰:“晉室不幸,金甌被損,西川失守,山右遭估,河西阻隔,遼薊絕貢,幽冀代地皆懷不仁之心。
關中關外,屢罹漢寇之擾,中原如此鼎沸,洛陽何以自安?”祖逖聞言,乃進言曰:“晉室之亂,非下叛上致生釁隙,以絕貢賦,實由上失捍禦之道,自相征伐,俾令兵疲於內;蜀漢竊據,勿能征剿,諸鎮效尤於外,備歉邊防,毒流中土。
今遺民酷遭殘害,孰不思得家室自安?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臣赤心者數輩,共復中原州郡,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詎知中興不在此時者乎?”睿曰:“孤因家國多難,不能克復,徒有拳拳之心,恨力不及,頓為抑鬱耳。
今聞卿言,茅塞盡開,令人注意中原切心宗社矣。
”即拜祖逖為奮威大將軍、三道刺史,出鎮豫州,付糧千石,布三千匹,令逖自募英勇,渡北鎮守,以備進復諸州。
逖拜命而出,不數日募得精卒三千人,乃渡江北上,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廓清中原而復州郡,即如此江之波,不復還轉。
”其辭色壯烈,人皆慷慨踴躍。
至淮陰,治陶冶,造器具,製甲仗,復招得二千餘人,遂進屯豫州,視農閱武,恤苦安民,人甚樂從,寇盜不征而化者數處,盡皆願充兵役效力。
於是北至衛鄴,南盡黃河,州郡將吏皆服使令,輸納貢賦。
瑯琊王聞知,大喜曰:“吾不知祖士雅有能如是,真中原英物也。
”又加鎮北大將軍敕一道,自此威名廣播,胡馬遠避,不敢入其境。
並州刺史劉琨聞知祖逖一旦驟然為鎮北大將軍,刺豫州,兼管六郡,乃以書遺其親故曰:“吾常枕戈待旦,誌梟逆虜,惟恐祖生先我著鞭也。
” 時安東將軍周浚之子名顗字伯仁,譙國桓彝字茂倫,皆性質明敏,通覽博涉,早獲盛名,因見胡塵犯闕,避徙江東,雖承紀瞻之薦,未即出應。
及見瑯琊王重任祖逖,知其有為,乃同至建康應召。
瑯琊王聞之大喜,親自延入曰:“久仰令譽,未及訪謁。
今日得會,實三生之有幸也。
值茲中州大亂,民不堪命,二公將何以教仆者?”周顗曰:“臣等所以不敢受祿而甘謝事者,因齊成、河間、東海、南陽諸王皆無遠略,惟妒忌是懷,己私是嗜,視賊若閑,可以兄弟為仇敵,殊不知木蠹枝枯,根本亦壞,鮮無崩拆,彼皆不以漢寇為慮,自尋幹戈,廢其糧儲,損其兵士,虛其國家,而欲不亡也幾希矣。
”瑯琊王曰:“孤已久知此病,奈值力微質弱,位下年輕,有吾之害,無吾之言,是以徒切望洋之嘆,向隅之悲,不能拯此覆溺耳!”顗又曰:“大王誠能尊賢禮士,收攬英雄,日計國猷,養兵恤民,使親信為荊襄重守,廣積倉廩,省支府庫,招伏群寇,以俟中原消息,大興恢復之師,戩平胡虜,此千載一時之機在我耳!”睿曰:“江東僻小,焉能如公所言,振此偉績?”桓彝曰:“江東雖小,孫楚興基,吳越成霸,但在賢德之重輕,不在兵將之微寡。
若能斷大江之險,守長淮之隘,嚴兵足糧,進可以收復中原,退可以保守東土。
鼎峙之勢,在於掌中,何愁偉績之不振也。
”瑯琊王聽二人所言,乃下席謝曰:“孤心久為茅塞,今聞二公金石之論,使人頓有澄清瀚海之心矣。
願早晚相資,以匡不逮。
”桓彝又曰:“今聞荊寇為亂於上流,亦不可不討,且建業以荊襄為門戶,門戶失守,家怎得安?”瑯琊王曰:“未奉朝命,焉得擅興兵馬?”彝曰:“殿下乃是親王,為國剿寇,何須朝命?”睿曰:“東海王有恩於我,彼今獨掌大權,眾皆遵奉,我若不請而行,恐懷妒害之心耳!”彝、顗齊曰:“東海雖專,誌識不廣,猶如木偶,早晚要將被焚,豈暇及江東乎!可移檄會合廣州陶侃、臨淄王敦,令其發兵討之,若得寇平,即我功矣,豈慮妒害哉!”瑯琊王聽二士之言,拱手嘉納,乃拜周顗為安東將軍,桓彝為歷陽內史。
剿寇之議,又不見發。
彝乃私謂顗曰:“我等以中州多故,來此求合,冀成功業。
不意主上憚怯如此,將何以濟?”正論間,忽王導至寓相訪,二人延入敘話,及論時事,導悉當理,各皆忘倦,至晚而別。
桓彝復謂周顗曰:“晌見管夷,吾無復憂矣。
”越數日,瑯琊王大宴俊士於新亭,群賢畢集,周顗舉杯,意欲聳眾,乃欷歔而言曰:“風景不殊,滿目有山河之異,奈何安乎?”因而潸然下淚,諸名人舊臣盡皆相視流涕。
王導愀然變色曰:“諸公當共同戮力,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也!”於是各皆收淚謝之。
席散,陳頵謂所親曰:“向者中州諸公弊因好酒弛政,以致國家顛覆,今復屢宴新亭,不思建功立業,甚非所宜,當先明之。
王導有事常與逖議言,多中的。
一日,瑯琊與導嘆論曰:“晉室不幸,金甌被損,西川失守,山右遭估,河西阻隔,遼薊絕貢,幽冀代地皆懷不仁之心。
關中關外,屢罹漢寇之擾,中原如此鼎沸,洛陽何以自安?”祖逖聞言,乃進言曰:“晉室之亂,非下叛上致生釁隙,以絕貢賦,實由上失捍禦之道,自相征伐,俾令兵疲於內;蜀漢竊據,勿能征剿,諸鎮效尤於外,備歉邊防,毒流中土。
今遺民酷遭殘害,孰不思得家室自安?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臣赤心者數輩,共復中原州郡,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詎知中興不在此時者乎?”睿曰:“孤因家國多難,不能克復,徒有拳拳之心,恨力不及,頓為抑鬱耳。
今聞卿言,茅塞盡開,令人注意中原切心宗社矣。
”即拜祖逖為奮威大將軍、三道刺史,出鎮豫州,付糧千石,布三千匹,令逖自募英勇,渡北鎮守,以備進復諸州。
逖拜命而出,不數日募得精卒三千人,乃渡江北上,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廓清中原而復州郡,即如此江之波,不復還轉。
”其辭色壯烈,人皆慷慨踴躍。
至淮陰,治陶冶,造器具,製甲仗,復招得二千餘人,遂進屯豫州,視農閱武,恤苦安民,人甚樂從,寇盜不征而化者數處,盡皆願充兵役效力。
於是北至衛鄴,南盡黃河,州郡將吏皆服使令,輸納貢賦。
瑯琊王聞知,大喜曰:“吾不知祖士雅有能如是,真中原英物也。
”又加鎮北大將軍敕一道,自此威名廣播,胡馬遠避,不敢入其境。
並州刺史劉琨聞知祖逖一旦驟然為鎮北大將軍,刺豫州,兼管六郡,乃以書遺其親故曰:“吾常枕戈待旦,誌梟逆虜,惟恐祖生先我著鞭也。
” 時安東將軍周浚之子名顗字伯仁,譙國桓彝字茂倫,皆性質明敏,通覽博涉,早獲盛名,因見胡塵犯闕,避徙江東,雖承紀瞻之薦,未即出應。
及見瑯琊王重任祖逖,知其有為,乃同至建康應召。
瑯琊王聞之大喜,親自延入曰:“久仰令譽,未及訪謁。
今日得會,實三生之有幸也。
值茲中州大亂,民不堪命,二公將何以教仆者?”周顗曰:“臣等所以不敢受祿而甘謝事者,因齊成、河間、東海、南陽諸王皆無遠略,惟妒忌是懷,己私是嗜,視賊若閑,可以兄弟為仇敵,殊不知木蠹枝枯,根本亦壞,鮮無崩拆,彼皆不以漢寇為慮,自尋幹戈,廢其糧儲,損其兵士,虛其國家,而欲不亡也幾希矣。
”瑯琊王曰:“孤已久知此病,奈值力微質弱,位下年輕,有吾之害,無吾之言,是以徒切望洋之嘆,向隅之悲,不能拯此覆溺耳!”顗又曰:“大王誠能尊賢禮士,收攬英雄,日計國猷,養兵恤民,使親信為荊襄重守,廣積倉廩,省支府庫,招伏群寇,以俟中原消息,大興恢復之師,戩平胡虜,此千載一時之機在我耳!”睿曰:“江東僻小,焉能如公所言,振此偉績?”桓彝曰:“江東雖小,孫楚興基,吳越成霸,但在賢德之重輕,不在兵將之微寡。
若能斷大江之險,守長淮之隘,嚴兵足糧,進可以收復中原,退可以保守東土。
鼎峙之勢,在於掌中,何愁偉績之不振也。
”瑯琊王聽二人所言,乃下席謝曰:“孤心久為茅塞,今聞二公金石之論,使人頓有澄清瀚海之心矣。
願早晚相資,以匡不逮。
”桓彝又曰:“今聞荊寇為亂於上流,亦不可不討,且建業以荊襄為門戶,門戶失守,家怎得安?”瑯琊王曰:“未奉朝命,焉得擅興兵馬?”彝曰:“殿下乃是親王,為國剿寇,何須朝命?”睿曰:“東海王有恩於我,彼今獨掌大權,眾皆遵奉,我若不請而行,恐懷妒害之心耳!”彝、顗齊曰:“東海雖專,誌識不廣,猶如木偶,早晚要將被焚,豈暇及江東乎!可移檄會合廣州陶侃、臨淄王敦,令其發兵討之,若得寇平,即我功矣,豈慮妒害哉!”瑯琊王聽二士之言,拱手嘉納,乃拜周顗為安東將軍,桓彝為歷陽內史。
剿寇之議,又不見發。
彝乃私謂顗曰:“我等以中州多故,來此求合,冀成功業。
不意主上憚怯如此,將何以濟?”正論間,忽王導至寓相訪,二人延入敘話,及論時事,導悉當理,各皆忘倦,至晚而別。
桓彝復謂周顗曰:“晌見管夷,吾無復憂矣。
”越數日,瑯琊王大宴俊士於新亭,群賢畢集,周顗舉杯,意欲聳眾,乃欷歔而言曰:“風景不殊,滿目有山河之異,奈何安乎?”因而潸然下淚,諸名人舊臣盡皆相視流涕。
王導愀然變色曰:“諸公當共同戮力,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也!”於是各皆收淚謝之。
席散,陳頵謂所親曰:“向者中州諸公弊因好酒弛政,以致國家顛覆,今復屢宴新亭,不思建功立業,甚非所宜,當先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