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張方提兵前去責問劉琨、劉演棄地之罪,住紮於路,暗合劉喬連夜直搗許昌,襲而攻之,連範陽王亦可破而擄矣。
東海雖欲進兵,被吾各處守住,下詔不得與戰,延挨日久,眾心必懈,自然解散矣。
何懼之有哉?”河間王聽言大喜,即便依含所議而行。
詔至荊州,荊州刺史劉弘乃先上表至長安,勸帝下詔與諸王釋怨罷兵,並一以拒偽漢。
剿除群盜,靖清境內,然後各保封疆,此萬世無疆之福也。
帝見表,召河間王議之。
河間王不準其表,催弘進兵。
弘見河間不從其勸,張方殘暴,終必敗事,亦不奉詔命,以書報知東海王。
東海王見四方景從,遂引兵前進至靈璧,被劉祜以兵阻住,謹守不戰,不能前進。
劉喬分兵一半,從張方暗襲許昌,兵於二百裏外屯住。
範陽王劉琨正與劉輿共議進兵之事,不提被劉喬所劾。
張方合兵一日馳至,二更到於城下,豎起雲梯,一齊扒上。
守兵急忙奔報,已被砍開城門,軍士湧入,高聲大叫曰:“吾乃天下二十四路總先鋒、關西大將軍張方!劉琨好向前受縛,尚論前功議赦,否則盡行誅戮!”劉琨等倉猝而出,與姬澹、李猷合拒張方,被劉喬夾攻而至,殺得大敗。
範陽王猛將王曠衝來接應,被張方、林成合至,一刀砍死。
姬澹、李猷料不能支,保護劉琨出西門而去,走迴並州。
範陽王被張方追緊,單馬繞城而逃,見西門大開,遂出城而去。
劉輿尋不見眾人,亦混於軍中走出,於城外轉西處撞遇範陽王。
輿曰:“今被所算,垂敗已極。
吾兄必往並州,我與殿下且自逃命,再作道理。
”張方見眾皆走,軍兵降殺將盡,夜深黑暗,乃亦不追,與劉喬整取庫藏錢糧,迴兵轉守靈璧,不在話下。
範陽王與劉輿二人走至日午,趕著劉琨。
範陽王見姬澹、李猷、盧諶尚在,而己將一個也無,乃慟謂琨、輿曰:“不謂晉室如此不幸,骨肉參商,自相戕賊。
今被張方所算,兵馬全無,根基盡失,自思進退無門,立足無地,何以存身!喜有二公垂愛,乞念舊日相從之義,為我收取骸骨歸土,免使暴露,九原銜公之德。
吾當自刎於此矣!”劉琨曰:“勝敗兵家之常,興廢非人可必,何乃短見如是?臣請往說段匹殫之兵,西取並州,以迎大王。
大王可權往冀州安身,又作計較。
”範陽王曰:“今天下大亂,各州刺史皆自為計,怎肯納吾!”劉輿曰:“吾兄既然北去借兵復地,殿下實無所歸,當從兄言的是。
冀州刺史溫羨,心忠似日,義重如山,與臣有一麵之交。
待某先去說彼,以迎殿下。
殿下到郡,告以艱苦,並張方橫暴之情,命其會合王浚同來,則可以破取劉喬矣。
劉喬一破,東海王得過靈璧,張方之仇亦可報也。
”範陽王再拜謝曰:“若得如此,則是死生共義,骨肉君臣矣。
敢忘德乎!”於是就途中分別。
琨西行並州相度事機,輿同範陽王北行冀州。
輿先入城進見溫羨,具言:“張方劫駕,橫暴不仁,窘辱妃嬪,淩虐大臣。
南陽王與東海王、範陽、平昌、東平等欲合兵共獎王室,今被張方暗襲許昌,致遭挫衄,兵敗將亡,置身無地,逃遁至此,欲投遼段借兵復仇。
盤纏又缺,思故人在此,意欲拜謁一次,故著小弟先來通誠耳。
望勿阻拒,容與一會何如?”溫羨聽言,惕然傷感,拊髀嘆曰:“範陽王未嚐有過,今遭所算,實可哀也!”劉輿乘意說之曰:“故人既有惻隱之念,何不借一屬縣,待小弟輔翊範陽王權為棲身之所。
待吾兄得復並州,再作計議。
”羨曰:“是何言也!夷齊讓國,萬古稱賢。
吾安忍範陽王奔走無依,獨不能以冀州相讓乎!”即命吏典與大將支安引兵三百,迎接範陽王入城,推之為主,自任長史之職。
以劉輿為司馬,共圖代為報仇之事。
差參軍李騰飛往幽州哀告王浚,求其出兵,共獎王室。
浚見騰飛說溫羨以冀州相讓,即召裴憲、遊暢、祁弘等共議從請之意。
遊暢曰:“前者吾奉東海王之命,已大破成都王之兵,結恨已深。
今河間王被張方所哄,廢成都王太弟之號,彼見四處兵起,必復成都王出掌兵馬,以拒眾王。
若一得勝,必來征我,以報前恨。
正當從請,以結範陽王為援。
”浚乃決意,召騰飛問曰:“溫大人來合我兵,將欲何為?”騰飛曰:“目今劉喬助逆,襲破範陽王,又阻拒東海王之兵於靈璧,不能得進。
意欲起兵先並劉喬,以通靈璧之路,然後與南陽、東平、東海王等合攻長安,以討張方。
望大人思念開國舊勛,再振中興之績。
”浚曰:“溫刺史以大義合吾,吾何不從!參軍先去迴話,吾使祁弘將鐵騎萬人,先往靈璧,以破劉喬。
自引大兵五萬,徑出長安,以伺眾兵。
東海雖欲進兵,被吾各處守住,下詔不得與戰,延挨日久,眾心必懈,自然解散矣。
何懼之有哉?”河間王聽言大喜,即便依含所議而行。
詔至荊州,荊州刺史劉弘乃先上表至長安,勸帝下詔與諸王釋怨罷兵,並一以拒偽漢。
剿除群盜,靖清境內,然後各保封疆,此萬世無疆之福也。
帝見表,召河間王議之。
河間王不準其表,催弘進兵。
弘見河間不從其勸,張方殘暴,終必敗事,亦不奉詔命,以書報知東海王。
東海王見四方景從,遂引兵前進至靈璧,被劉祜以兵阻住,謹守不戰,不能前進。
劉喬分兵一半,從張方暗襲許昌,兵於二百裏外屯住。
範陽王劉琨正與劉輿共議進兵之事,不提被劉喬所劾。
張方合兵一日馳至,二更到於城下,豎起雲梯,一齊扒上。
守兵急忙奔報,已被砍開城門,軍士湧入,高聲大叫曰:“吾乃天下二十四路總先鋒、關西大將軍張方!劉琨好向前受縛,尚論前功議赦,否則盡行誅戮!”劉琨等倉猝而出,與姬澹、李猷合拒張方,被劉喬夾攻而至,殺得大敗。
範陽王猛將王曠衝來接應,被張方、林成合至,一刀砍死。
姬澹、李猷料不能支,保護劉琨出西門而去,走迴並州。
範陽王被張方追緊,單馬繞城而逃,見西門大開,遂出城而去。
劉輿尋不見眾人,亦混於軍中走出,於城外轉西處撞遇範陽王。
輿曰:“今被所算,垂敗已極。
吾兄必往並州,我與殿下且自逃命,再作道理。
”張方見眾皆走,軍兵降殺將盡,夜深黑暗,乃亦不追,與劉喬整取庫藏錢糧,迴兵轉守靈璧,不在話下。
範陽王與劉輿二人走至日午,趕著劉琨。
範陽王見姬澹、李猷、盧諶尚在,而己將一個也無,乃慟謂琨、輿曰:“不謂晉室如此不幸,骨肉參商,自相戕賊。
今被張方所算,兵馬全無,根基盡失,自思進退無門,立足無地,何以存身!喜有二公垂愛,乞念舊日相從之義,為我收取骸骨歸土,免使暴露,九原銜公之德。
吾當自刎於此矣!”劉琨曰:“勝敗兵家之常,興廢非人可必,何乃短見如是?臣請往說段匹殫之兵,西取並州,以迎大王。
大王可權往冀州安身,又作計較。
”範陽王曰:“今天下大亂,各州刺史皆自為計,怎肯納吾!”劉輿曰:“吾兄既然北去借兵復地,殿下實無所歸,當從兄言的是。
冀州刺史溫羨,心忠似日,義重如山,與臣有一麵之交。
待某先去說彼,以迎殿下。
殿下到郡,告以艱苦,並張方橫暴之情,命其會合王浚同來,則可以破取劉喬矣。
劉喬一破,東海王得過靈璧,張方之仇亦可報也。
”範陽王再拜謝曰:“若得如此,則是死生共義,骨肉君臣矣。
敢忘德乎!”於是就途中分別。
琨西行並州相度事機,輿同範陽王北行冀州。
輿先入城進見溫羨,具言:“張方劫駕,橫暴不仁,窘辱妃嬪,淩虐大臣。
南陽王與東海王、範陽、平昌、東平等欲合兵共獎王室,今被張方暗襲許昌,致遭挫衄,兵敗將亡,置身無地,逃遁至此,欲投遼段借兵復仇。
盤纏又缺,思故人在此,意欲拜謁一次,故著小弟先來通誠耳。
望勿阻拒,容與一會何如?”溫羨聽言,惕然傷感,拊髀嘆曰:“範陽王未嚐有過,今遭所算,實可哀也!”劉輿乘意說之曰:“故人既有惻隱之念,何不借一屬縣,待小弟輔翊範陽王權為棲身之所。
待吾兄得復並州,再作計議。
”羨曰:“是何言也!夷齊讓國,萬古稱賢。
吾安忍範陽王奔走無依,獨不能以冀州相讓乎!”即命吏典與大將支安引兵三百,迎接範陽王入城,推之為主,自任長史之職。
以劉輿為司馬,共圖代為報仇之事。
差參軍李騰飛往幽州哀告王浚,求其出兵,共獎王室。
浚見騰飛說溫羨以冀州相讓,即召裴憲、遊暢、祁弘等共議從請之意。
遊暢曰:“前者吾奉東海王之命,已大破成都王之兵,結恨已深。
今河間王被張方所哄,廢成都王太弟之號,彼見四處兵起,必復成都王出掌兵馬,以拒眾王。
若一得勝,必來征我,以報前恨。
正當從請,以結範陽王為援。
”浚乃決意,召騰飛問曰:“溫大人來合我兵,將欲何為?”騰飛曰:“目今劉喬助逆,襲破範陽王,又阻拒東海王之兵於靈璧,不能得進。
意欲起兵先並劉喬,以通靈璧之路,然後與南陽、東平、東海王等合攻長安,以討張方。
望大人思念開國舊勛,再振中興之績。
”浚曰:“溫刺史以大義合吾,吾何不從!參軍先去迴話,吾使祁弘將鐵騎萬人,先往靈璧,以破劉喬。
自引大兵五萬,徑出長安,以伺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