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後接詔開讀,悲不自勝,含淚嘆曰:“吾被眾人所誤!事已至此,有何麵目再見君王與諸大臣也?”遂盡飲其酒而死。
王全命許昌太守以王後成禮葬之,免人議己。
後人有詩嘆曰: 賈氏南風毒似狼,弒姑害子冀長昌。
禍根才斷身遭殺,空嘆無顏見聖王。
第三十三迴 孫秀設計害石崇
趙王司馬倫又殺賈後,朝士側目,無敢異議,乃與孫秀商議,欲廢惠帝而立司馬臧。
孫秀曰:“此事尚未可行。
淮南王足智多謀,人皆懼其勇猛,他乃惠帝同父之弟,若行此事,彼必以為大王有篡逆之心,如王莽之立孺子嬰也,何肯從服?且前日除賈後多出其功,亦難輕覷他們。
車騎將軍齊王雖與大王深厚,別事彼則相助,若舉此事,他必亦是心中不悅,恐與驃騎將軍合謀,則我恐難製彼,焉可便行?須當去此二人,方可成事。
”趙王曰:“二王與吾共事之人,怎麽去得他?”孫秀曰:“臣有一計,大王明日上朝,可奏言淮南王功大職輕,當升他為太尉之職。
太尉乃是文官,此係外示優崇,內實奪其兵柄。
淮南王縱有勇略,兵權一去,無所為用矣。
”趙王聞言大喜,以為得計。
次日即奏帝升淮南王為太尉,令侍禦史殷渾齎詔至淮南王府中,宣使受職。
淮南王見詔,即召長史陳徽、大將孟平等詳議,曰:“今朝廷何為一旦升吾為太尉?豈以親王而與朝臣同列乎?”陳徽曰:“聖上素庸,升黜皆由執政。
今此之行,必是奸人所謀,不欲大王執掌兵柄故耶!”孟平曰:“吾知此必孫秀之謀,切不可從,必須辨奏。
如若聖果有廷命,當求還鎮,休得在朝。
大王苟無主意,一去兵權,入為太尉,朝政又是趙王持掌,大王不過備員而已。
此時進退無權,散職同矣。
”淮南王聽言大怒,即將詔書與殷渾當麵辨曰:“此命非出聖意所行!若是帝詔,必由待詔官潘嶽所署,豈是孫秀之筆?”殷渾懼淮南王勇烈,不敢答應。
淮南王怒監殷渾,即點帳下親隨精卒七千,令孟平督率,殺向趙王府中而去。
趙王見變,慌令次子司馬虔統張泓等,將各衛軍兵拒住廝戰。
淮南王司馬允大唿曰:“趙王與孫秀謀殺司空張華,枉害裴侍中,私置黨與,將危社稷!汝等皆朝中禁衛之兵,何得助逆為亂也?有仗義好漢,同來共誅不道!”衛士聞言,散去大半,亦有無數奔入淮南王陣中相助。
淮南王親自臨陣,諸兵士又皆江淮勁勇,以一當十,趙兵不能當抵,盡走入府,箭及趙王之體。
連戰三日,趙兵十分窘迫。
淮兵屯於承華門,結三陣,殺死之人滿地。
中書監陳淮見弟徽在淮南王處,思欲請兵和解,陰助淮王以討孫秀,乃奏於帝曰:“今趙、淮二王爭戰,互相殺傷兵民,是非不明,事恐難了,乞陛下賜臣統領禁兵,執雛虞白虎幡前去和解,不然百姓遭其混害,京邑為之搔擾,陛下坐而不救,皇綱不復振矣。
”惠帝允奏,乃曰:“卿是文官,焉可將兵?今梁王部將伏胤征羌有功,封為殿前將軍,朕著他領兵三百,持雛虞幡前去,令各散兵,然後詔卿等諸大臣與他講和便是。
”淮恐眾言議,疑他有私,不敢再奏而退。
惠帝遂召伏胤上殿,命取雛虞幡付與,前去阻止二王兵戰鬥。
早有趙王心腹黨人聽知,奔報孫秀、趙王。
趙王喜曰:“若是阻得兵住,又好商量矣。
”孫秀曰:“不然,可著人急去見伏胤,許以大職,令其於中取事,除了淮南王,方得禍斷。
”趙王即便割袍一幅為信,令長子汝陰王司馬誇先往迎候伏胤,求其行事。
卻好伏胤領兵來到,司馬誇急奔至轉彎處告曰:“我奉父王之命在此等候將軍,與將軍重立誓約:若能為我殺得淮南王,事成之後,當以趙王藩府將軍世掌,富貴共之。
”伏胤曰:“我今奉詔和解,若此所為,是懷私逆上也。
”誇曰:“淮南王英勇兵強,我眾疲弱,垂敗已極,將軍所知者。
若肯一援拯困溺,則我一門死中得活,故父子甘為庶民,願以地土酬報大恩也。
”胤曰:“欲為此事,陰騭滔天。
汝大王見一時危迫,特以厚秩啖我,倘過後反變,不但冤重屈深,恐有賈充誅成濟之例也。
”誇曰:“事有不同,今朝綱皆吾父王所掌,富貴官職惟憑所欲耳。
將軍若肯仗義,父子焉敢忘情?且周急救極,鋤強扶弱,又大丈夫惻隱之仁。
我父割有袍襟在此,將軍執以為信,萬望憐之。
”伏胤見袍,即便昧心應允,謂司馬誇曰:“承殿下金言,吾即依命一力代行,希切莫相負。
”誇遂重誓叮嚀而別。
伏胤持幡逕到承華門,訛言高叫曰:“臣乃殿前將軍伏胤,奉帝詔命,前來與二大王解鬥,可開陣聽詔。
”語之至再。
淮南王尚不準信,孟平曰:“既有詔旨,必有緣故,不宜逆君之命。
王全命許昌太守以王後成禮葬之,免人議己。
後人有詩嘆曰: 賈氏南風毒似狼,弒姑害子冀長昌。
禍根才斷身遭殺,空嘆無顏見聖王。
第三十三迴 孫秀設計害石崇
趙王司馬倫又殺賈後,朝士側目,無敢異議,乃與孫秀商議,欲廢惠帝而立司馬臧。
孫秀曰:“此事尚未可行。
淮南王足智多謀,人皆懼其勇猛,他乃惠帝同父之弟,若行此事,彼必以為大王有篡逆之心,如王莽之立孺子嬰也,何肯從服?且前日除賈後多出其功,亦難輕覷他們。
車騎將軍齊王雖與大王深厚,別事彼則相助,若舉此事,他必亦是心中不悅,恐與驃騎將軍合謀,則我恐難製彼,焉可便行?須當去此二人,方可成事。
”趙王曰:“二王與吾共事之人,怎麽去得他?”孫秀曰:“臣有一計,大王明日上朝,可奏言淮南王功大職輕,當升他為太尉之職。
太尉乃是文官,此係外示優崇,內實奪其兵柄。
淮南王縱有勇略,兵權一去,無所為用矣。
”趙王聞言大喜,以為得計。
次日即奏帝升淮南王為太尉,令侍禦史殷渾齎詔至淮南王府中,宣使受職。
淮南王見詔,即召長史陳徽、大將孟平等詳議,曰:“今朝廷何為一旦升吾為太尉?豈以親王而與朝臣同列乎?”陳徽曰:“聖上素庸,升黜皆由執政。
今此之行,必是奸人所謀,不欲大王執掌兵柄故耶!”孟平曰:“吾知此必孫秀之謀,切不可從,必須辨奏。
如若聖果有廷命,當求還鎮,休得在朝。
大王苟無主意,一去兵權,入為太尉,朝政又是趙王持掌,大王不過備員而已。
此時進退無權,散職同矣。
”淮南王聽言大怒,即將詔書與殷渾當麵辨曰:“此命非出聖意所行!若是帝詔,必由待詔官潘嶽所署,豈是孫秀之筆?”殷渾懼淮南王勇烈,不敢答應。
淮南王怒監殷渾,即點帳下親隨精卒七千,令孟平督率,殺向趙王府中而去。
趙王見變,慌令次子司馬虔統張泓等,將各衛軍兵拒住廝戰。
淮南王司馬允大唿曰:“趙王與孫秀謀殺司空張華,枉害裴侍中,私置黨與,將危社稷!汝等皆朝中禁衛之兵,何得助逆為亂也?有仗義好漢,同來共誅不道!”衛士聞言,散去大半,亦有無數奔入淮南王陣中相助。
淮南王親自臨陣,諸兵士又皆江淮勁勇,以一當十,趙兵不能當抵,盡走入府,箭及趙王之體。
連戰三日,趙兵十分窘迫。
淮兵屯於承華門,結三陣,殺死之人滿地。
中書監陳淮見弟徽在淮南王處,思欲請兵和解,陰助淮王以討孫秀,乃奏於帝曰:“今趙、淮二王爭戰,互相殺傷兵民,是非不明,事恐難了,乞陛下賜臣統領禁兵,執雛虞白虎幡前去和解,不然百姓遭其混害,京邑為之搔擾,陛下坐而不救,皇綱不復振矣。
”惠帝允奏,乃曰:“卿是文官,焉可將兵?今梁王部將伏胤征羌有功,封為殿前將軍,朕著他領兵三百,持雛虞幡前去,令各散兵,然後詔卿等諸大臣與他講和便是。
”淮恐眾言議,疑他有私,不敢再奏而退。
惠帝遂召伏胤上殿,命取雛虞幡付與,前去阻止二王兵戰鬥。
早有趙王心腹黨人聽知,奔報孫秀、趙王。
趙王喜曰:“若是阻得兵住,又好商量矣。
”孫秀曰:“不然,可著人急去見伏胤,許以大職,令其於中取事,除了淮南王,方得禍斷。
”趙王即便割袍一幅為信,令長子汝陰王司馬誇先往迎候伏胤,求其行事。
卻好伏胤領兵來到,司馬誇急奔至轉彎處告曰:“我奉父王之命在此等候將軍,與將軍重立誓約:若能為我殺得淮南王,事成之後,當以趙王藩府將軍世掌,富貴共之。
”伏胤曰:“我今奉詔和解,若此所為,是懷私逆上也。
”誇曰:“淮南王英勇兵強,我眾疲弱,垂敗已極,將軍所知者。
若肯一援拯困溺,則我一門死中得活,故父子甘為庶民,願以地土酬報大恩也。
”胤曰:“欲為此事,陰騭滔天。
汝大王見一時危迫,特以厚秩啖我,倘過後反變,不但冤重屈深,恐有賈充誅成濟之例也。
”誇曰:“事有不同,今朝綱皆吾父王所掌,富貴官職惟憑所欲耳。
將軍若肯仗義,父子焉敢忘情?且周急救極,鋤強扶弱,又大丈夫惻隱之仁。
我父割有袍襟在此,將軍執以為信,萬望憐之。
”伏胤見袍,即便昧心應允,謂司馬誇曰:“承殿下金言,吾即依命一力代行,希切莫相負。
”誇遂重誓叮嚀而別。
伏胤持幡逕到承華門,訛言高叫曰:“臣乃殿前將軍伏胤,奉帝詔命,前來與二大王解鬥,可開陣聽詔。
”語之至再。
淮南王尚不準信,孟平曰:“既有詔旨,必有緣故,不宜逆君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