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無不亡之國,禹湯之世,抑且紛更,周秦之君,例皆變易,今漢運中衰,桓靈萎政,曹魏之時已受漢禪矣,豈在今日哉!”宣於曰:“魏雖有篡漢之心,吾之先主都蜀正統,東吳占據江南,未聞魏有奪吞侵伐也。
值司馬父子,以猾詐輔魏篡位,西蜀、東吳不行問罪,幸亦甚矣,何乃妄興詭道之兵,越陰平之僻,殄我國家?鍾、鄧之讒,已皆死吾伯約之手。
而汝司馬氏倡禍之仇,未得洗雪,故吾輩負小儲君至此避之。
幸天不絕漢祚,氐羌北部割地推尊,故此興舉大義,恢擴故基,欲使二十四帝復得承饗我先後二主之血食耳!”仁曰:“向者安樂公在晉,父子享爵奉祀,何有於不得血食之說?”楊龍曰:“我後主因是性質昏庸,寵用黃皓之奸,聽信譙周之佞,以致失國,屑受晉祿,不過一臣秩,實吾臣子之所恥也。
今吾小主仁明英武,誓復故業,以奉高廟,非反叛等也,何為奪汝秦州、涇陽?”仁曰:“所謂小主者,果何人也?”龍曰:“後主幼子,名劉淵,字元海。
”仁曰:“今居何處,可得見乎?”張賓曰:“見寓秦州。
”仁思半晌,無以為言,乃曰:“若然,諸公必欲何如?”黃臣曰:“無過盡心漢氏,其他非吾等所知也。
”傅仁見一座之人皆堂堂相貌,言辭忠烈,盡有慷慨之風,知非等閑人物,惟可和而不可與戰者,復謂眾曰:“然則據依公等所言,是欲匡復漢業,東向以爭天下,而倡田單、汝艾之事矣!”趙染曰:“此素心也。
”仁曰:“公等之誌尚矣。
愚恐區區欲以二州之兵、一丸之地,與晉國之大、中原之廣,兩相逐鹿爭衡,成敗未可諒也,竊為諸君寒心焉。
”賓曰:“古有一旅一成而能致天下之大事者,有恃百萬之眾而夷滅於諸侯者,有匹夫而奮至於萬乘者,在時之順逆、德之大小耳!”仁曰:“若以德而論,晉武帝之待安樂公與歸命侯,封五部,爵羌氐,非秦比遠矣。
某今之來,蓋欲勸公等息兵靖民,各享安逸,毋使曉夜不得寧也。
若此所言,吾其告迴矣。
”賓曰:“既辱大夫枉顧,豈可安行?”乃命宴款傅仁於客館,入與劉淵議曰:“今觀傅仁口氣,以息兵靖民為言,則是講和之意思矣。
吾思彼軍屢戰失利,將欲大發各鎮之兵,來破我等矣。
若一旦至此,眾寡難敵,不若權與之和允,議定各守封疆,待晉兵退去之後,積草屯糧,操兵繕甲,俟隙而起,不亦可乎?”淵曰:“事貴乘時,兵貴得勢。
今賴諸故舊之威,已摧梁、趙二王心膽,但得一除孟觀,便可橫行矣,恐一講和,諸君安逸誌懈,再難振耳!”宣於曰:“吾嚐深夜竊瞻星象,漢尚未旺,晉亦未衰,諸將星亦皆未顯,彼晉國不出三年,內亂必作。
聞知楊、賈以外戚幹政,擅權用事,甚相嫉貳,且諸親王大臣悉皆不服,必有自相戕賊,屠戮無休之咎矣。
然後吾等乘釁再起,彼惡能當我哉!”劉淵曰:“是雖如此,恐中有詐,未可信也。
”趙染又曰:“吾料彼實是真心欲和,故先遣人來探耳!且趙王司馬倫敗績而迴,周處覆沒,梁王司馬肜到此,許久無功,恐人議彼,故立此意,正宜趁其來而應承之。
且吾齊萬年新亡,眾心遑遑,兼之晉竊一統,兵將廣多,糧儲饒裕,日有增益,我兵地窄糧少,難與持久,倘彼以精兵遏吾西邊運糧之道,軍需不繼,坐受其困,食力兩疲,甚非便也。
幸彼謀不及此,使吾等獲以少逞耳。
不若依孟孫、修之之議,權許之和,再作良圖,未為晚也。
”獨劉靈抗言曰:“今我自起義以來,兵未嚐不利,戰未嚐不勝,何為遽言與和?胡其懦也!”劉淵曰:“汝知其一,不知其二,和者是也。
古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俱足,方可成事。
今宣於、修之所言氣數未旺,此天時不順也;今僅得二郡,晉人苦爭,未獲安守,此地利不固也;吾輩遠入西羌,漢人未知,元度已歿,氐羌鮮附,惟茲一境所從,餘皆不知有吾,是人和不洽也。
三者未得其一,徒欲恃力爭強,是逆天地而拂人心矣。
諸君所論,乃利濟權宜之說,專之可也。
子通血氣之言,還當省之,待後日協力共濟大事,自可以顯立功名耶。
”於是出陪傅仁,盡歡而散。
次早,傅仁入謝賓等,謂之曰:“下官輕造麾下,非為別事,實欲來與諸公議和耳!據列位所言,意欲得地顯奉漢祀。
吾迴見梁王,當盡撥郝、馬、盧三部舊城,表劉元海為漢公,世守漢家宗祀,退迴本土,各守封界,永不相侵。
公等以為何如?”張賓曰:“舉廢繼絕,古之盛典。
大夫若肯主此,謹當奉命。
”劉靈曰:“適君所許之地,乃吾等舊日所管,非晉之有,何不即以此二郡益我,方見成漢之恩。
否則,是我以和而棄所得之地,利在大夫矣,乞善言之。
”傅仁點首拜別,宣於執袂謂之曰:“昔者齊桓存邢立衛,千載稱揚,楚平復陳立蔡,萬年頌德。
值司馬父子,以猾詐輔魏篡位,西蜀、東吳不行問罪,幸亦甚矣,何乃妄興詭道之兵,越陰平之僻,殄我國家?鍾、鄧之讒,已皆死吾伯約之手。
而汝司馬氏倡禍之仇,未得洗雪,故吾輩負小儲君至此避之。
幸天不絕漢祚,氐羌北部割地推尊,故此興舉大義,恢擴故基,欲使二十四帝復得承饗我先後二主之血食耳!”仁曰:“向者安樂公在晉,父子享爵奉祀,何有於不得血食之說?”楊龍曰:“我後主因是性質昏庸,寵用黃皓之奸,聽信譙周之佞,以致失國,屑受晉祿,不過一臣秩,實吾臣子之所恥也。
今吾小主仁明英武,誓復故業,以奉高廟,非反叛等也,何為奪汝秦州、涇陽?”仁曰:“所謂小主者,果何人也?”龍曰:“後主幼子,名劉淵,字元海。
”仁曰:“今居何處,可得見乎?”張賓曰:“見寓秦州。
”仁思半晌,無以為言,乃曰:“若然,諸公必欲何如?”黃臣曰:“無過盡心漢氏,其他非吾等所知也。
”傅仁見一座之人皆堂堂相貌,言辭忠烈,盡有慷慨之風,知非等閑人物,惟可和而不可與戰者,復謂眾曰:“然則據依公等所言,是欲匡復漢業,東向以爭天下,而倡田單、汝艾之事矣!”趙染曰:“此素心也。
”仁曰:“公等之誌尚矣。
愚恐區區欲以二州之兵、一丸之地,與晉國之大、中原之廣,兩相逐鹿爭衡,成敗未可諒也,竊為諸君寒心焉。
”賓曰:“古有一旅一成而能致天下之大事者,有恃百萬之眾而夷滅於諸侯者,有匹夫而奮至於萬乘者,在時之順逆、德之大小耳!”仁曰:“若以德而論,晉武帝之待安樂公與歸命侯,封五部,爵羌氐,非秦比遠矣。
某今之來,蓋欲勸公等息兵靖民,各享安逸,毋使曉夜不得寧也。
若此所言,吾其告迴矣。
”賓曰:“既辱大夫枉顧,豈可安行?”乃命宴款傅仁於客館,入與劉淵議曰:“今觀傅仁口氣,以息兵靖民為言,則是講和之意思矣。
吾思彼軍屢戰失利,將欲大發各鎮之兵,來破我等矣。
若一旦至此,眾寡難敵,不若權與之和允,議定各守封疆,待晉兵退去之後,積草屯糧,操兵繕甲,俟隙而起,不亦可乎?”淵曰:“事貴乘時,兵貴得勢。
今賴諸故舊之威,已摧梁、趙二王心膽,但得一除孟觀,便可橫行矣,恐一講和,諸君安逸誌懈,再難振耳!”宣於曰:“吾嚐深夜竊瞻星象,漢尚未旺,晉亦未衰,諸將星亦皆未顯,彼晉國不出三年,內亂必作。
聞知楊、賈以外戚幹政,擅權用事,甚相嫉貳,且諸親王大臣悉皆不服,必有自相戕賊,屠戮無休之咎矣。
然後吾等乘釁再起,彼惡能當我哉!”劉淵曰:“是雖如此,恐中有詐,未可信也。
”趙染又曰:“吾料彼實是真心欲和,故先遣人來探耳!且趙王司馬倫敗績而迴,周處覆沒,梁王司馬肜到此,許久無功,恐人議彼,故立此意,正宜趁其來而應承之。
且吾齊萬年新亡,眾心遑遑,兼之晉竊一統,兵將廣多,糧儲饒裕,日有增益,我兵地窄糧少,難與持久,倘彼以精兵遏吾西邊運糧之道,軍需不繼,坐受其困,食力兩疲,甚非便也。
幸彼謀不及此,使吾等獲以少逞耳。
不若依孟孫、修之之議,權許之和,再作良圖,未為晚也。
”獨劉靈抗言曰:“今我自起義以來,兵未嚐不利,戰未嚐不勝,何為遽言與和?胡其懦也!”劉淵曰:“汝知其一,不知其二,和者是也。
古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俱足,方可成事。
今宣於、修之所言氣數未旺,此天時不順也;今僅得二郡,晉人苦爭,未獲安守,此地利不固也;吾輩遠入西羌,漢人未知,元度已歿,氐羌鮮附,惟茲一境所從,餘皆不知有吾,是人和不洽也。
三者未得其一,徒欲恃力爭強,是逆天地而拂人心矣。
諸君所論,乃利濟權宜之說,專之可也。
子通血氣之言,還當省之,待後日協力共濟大事,自可以顯立功名耶。
”於是出陪傅仁,盡歡而散。
次早,傅仁入謝賓等,謂之曰:“下官輕造麾下,非為別事,實欲來與諸公議和耳!據列位所言,意欲得地顯奉漢祀。
吾迴見梁王,當盡撥郝、馬、盧三部舊城,表劉元海為漢公,世守漢家宗祀,退迴本土,各守封界,永不相侵。
公等以為何如?”張賓曰:“舉廢繼絕,古之盛典。
大夫若肯主此,謹當奉命。
”劉靈曰:“適君所許之地,乃吾等舊日所管,非晉之有,何不即以此二郡益我,方見成漢之恩。
否則,是我以和而棄所得之地,利在大夫矣,乞善言之。
”傅仁點首拜別,宣於執袂謂之曰:“昔者齊桓存邢立衛,千載稱揚,楚平復陳立蔡,萬年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