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果如其料,所謂哲人知也,何公近之矣。
有詩讚曰: 封親古有之,專兵理匪宜。
大政難輕委,庸才曷總樞。
晉帝忘思慮,何公預見機。
擬難綏遭戮,□□斷無移。
第七迴 陶璜郭欽諫撤兵
晉武帝自散大兵於各鎮,京中寧逸,內無吳蜀東西之憂,外無南北邊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凡一切進獻之錢,皆令輦輸入內,賞賜宮人,恣其使令。
一日,宴諸近臣,歡飲樂甚,顧謂劉毅曰:“卿素有直名,汝以朕之為君,可比漢之何帝?”毅對曰:“似桓、靈二帝。
”武帝曰:“朕何乃至於此耶?”毅曰:“桓、靈之時,賣官錢入官庫,今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武帝意雖不悅,然能容人,乃強作大笑曰:“桓、靈之時未嚐得聞此言,今朕有此直臣,固勝之矣。
”迴宮轉思劉毅之言為忠,復賜毅金二十斤,以旌直臣。
毅糾彈豪貴,無所避忌,人皆憚之。
武帝末年,荒於酒色,庸才執政,變亂交作,終其身四海安寧者,以帝能容諫,臣子得以盡其言故也。
後人有詩讚武帝之寬、劉毅之直,曰: 劉毅忠貞不顧嫌,直言指實犯君顏。
寬宏武帝能容納,故使終身國體安。
晉帝既旌劉毅,朝臣效職,悉皆忠諫,朝廷無事,足稱晏安,意欲偃武修文,斂戢幹戈,以樂清平。
思惟各鎮親王、刺史皆擁強兵,倘一日恃橫淩弱,噬奪鄰郡,謀為悖逆,使眾效尤,為國大害。
又且多兵累民,設使錢糧交給不敷,轄下百姓必遭重斂之苦。
時乃改號太康,五年三月,早朝,文武俱到,乃於便殿大議,罷減各處藩鎮守兵之數,以蘇民瘼。
大郡隻許留兵百人,小郡隻許五十人,餘者悉皆發放各迴原籍務農供役,不許妨擾官司,侵虐百姓。
比時眾官員倉卒不能迴答,惟侍中張華上言曰:“孔聖有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是以三者皆國家不可偏廢者也。
今一旦驟去守兵,則州郡無備,民單勢弱,設有一夫倡亂,卒難支矣。
如秦世廣、勝之徒,覬覦無兵,一時崛起,將何以為禦敵?比際臨期召募,乃烏合市井之流,焉能征討?乞以國本為重,毋致後慮。
”武帝曰:“我官兵既雲新募者乃烏合之人,彼為盜者,豈皆訓練習戰之士乎?”遂不聽其言,竟遣使命將文詔頒行各處征鎮,著令撤去守兵,不許蠹費錢糧。
詔曰: 昔者漢末宦寺專政,朝臣權弱,各州刺史皆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以後恃此侵淩貪奪,爭戰不休,致使四海分崩,萬民困苦。
今天下大定,江山鞏固,何復用兵?宜當韜戢幹戈。
刺史分職,皆遵昔時前漢故事,少留防衛,其餘之兵,悉罷歸農,省其煩役,俾蘇民瘼。
大郡隻許置兵吏百人,小郡止許五十人,限即發迴故籍,毋得結聚,以蹈罪愆。
詔行之日,欽此欽聞。
詔下,僕射山濤諫曰:“州郡置兵,以防寇盜生發之患,使民無虞,得以安業。
所謂兵民一體,給禦相需,自古不易之設。
今無故豈宜悉去?倘一旦巨奸竊發,將何以製遏之?伏望陛下存古成規,以思久安之治。
”武帝又不聽。
詔書去日,前到交州。
有交州刺守陶璜接旨,開讀以訖,即謂部下僚佐曰:“事雖出於旨意,其實不可奉行。
若欲去其守兵,惟於中都附郭郡縣則可或止。
今此交趾邊遠所在,如何去得?”眾僚佐曰:“此乃聖上與朝臣之意。
旨既到此,不可違背,大人有何處置?”陶璜曰:“事有經權,當從便宜而行。
身為方麵大臣,苟有不利於國家者,當言之為忠。
今居此蠻夷之域,若一去兵眾,則群蠻乘虛作釁,將何以為備禦?須當奏言利害方可。
”乃即具表於朝,疏曰: 臣交州守備陶璜,誠惶誠恐,冒昧上言:臣在邊方,聞詔書到日,不勝驚駭。
切思此事,行於中州內地或可稱便,念茲交趾之地,俱係蠻夷雜處,全仗兵威以製伏其獷猛之性,若一旦撤去備兵,倘若群蠻乘弱竊發,府郡無兵可製,得肆強橫,黨類效尤而起,不服役屬,禍必難測。
且州之地,東西相去數千裏,尚有不賓服者六萬餘戶,服官役者才五千餘家。
中州肘腋之病,隆替惟在兵威。
所以能役使夷僚,靖寧邊鄙。
大寧一帶,諸夷接境,竊據上流,水陸盡通廣南州郡。
若一聞罷去守兵,反亂立待,尤宜防之。
伏乞聖裁,激切待罪。
晉武帝雖見陶璜之表,不省其為國通弊,獨曰:“交州既居邊界,量去老弱,以存精銳,餘皆依詔奉行。
”詔又到遼東,特有侍禦郭欽在鎮按撫,接詔讀畢,謂眾官屬曰:“此事斷然難行,朝廷何不思之甚也?若我遼地,一罷去郡守之兵,倘羌戎乘而作耗,何以當之?不惟百姓被害,即疆域恐非國家之有也。
”眾官曰:“此皆出於聖意,與多官廷陛酌議,方才頒詔。
有詩讚曰: 封親古有之,專兵理匪宜。
大政難輕委,庸才曷總樞。
晉帝忘思慮,何公預見機。
擬難綏遭戮,□□斷無移。
第七迴 陶璜郭欽諫撤兵
晉武帝自散大兵於各鎮,京中寧逸,內無吳蜀東西之憂,外無南北邊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凡一切進獻之錢,皆令輦輸入內,賞賜宮人,恣其使令。
一日,宴諸近臣,歡飲樂甚,顧謂劉毅曰:“卿素有直名,汝以朕之為君,可比漢之何帝?”毅對曰:“似桓、靈二帝。
”武帝曰:“朕何乃至於此耶?”毅曰:“桓、靈之時,賣官錢入官庫,今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武帝意雖不悅,然能容人,乃強作大笑曰:“桓、靈之時未嚐得聞此言,今朕有此直臣,固勝之矣。
”迴宮轉思劉毅之言為忠,復賜毅金二十斤,以旌直臣。
毅糾彈豪貴,無所避忌,人皆憚之。
武帝末年,荒於酒色,庸才執政,變亂交作,終其身四海安寧者,以帝能容諫,臣子得以盡其言故也。
後人有詩讚武帝之寬、劉毅之直,曰: 劉毅忠貞不顧嫌,直言指實犯君顏。
寬宏武帝能容納,故使終身國體安。
晉帝既旌劉毅,朝臣效職,悉皆忠諫,朝廷無事,足稱晏安,意欲偃武修文,斂戢幹戈,以樂清平。
思惟各鎮親王、刺史皆擁強兵,倘一日恃橫淩弱,噬奪鄰郡,謀為悖逆,使眾效尤,為國大害。
又且多兵累民,設使錢糧交給不敷,轄下百姓必遭重斂之苦。
時乃改號太康,五年三月,早朝,文武俱到,乃於便殿大議,罷減各處藩鎮守兵之數,以蘇民瘼。
大郡隻許留兵百人,小郡隻許五十人,餘者悉皆發放各迴原籍務農供役,不許妨擾官司,侵虐百姓。
比時眾官員倉卒不能迴答,惟侍中張華上言曰:“孔聖有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是以三者皆國家不可偏廢者也。
今一旦驟去守兵,則州郡無備,民單勢弱,設有一夫倡亂,卒難支矣。
如秦世廣、勝之徒,覬覦無兵,一時崛起,將何以為禦敵?比際臨期召募,乃烏合市井之流,焉能征討?乞以國本為重,毋致後慮。
”武帝曰:“我官兵既雲新募者乃烏合之人,彼為盜者,豈皆訓練習戰之士乎?”遂不聽其言,竟遣使命將文詔頒行各處征鎮,著令撤去守兵,不許蠹費錢糧。
詔曰: 昔者漢末宦寺專政,朝臣權弱,各州刺史皆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以後恃此侵淩貪奪,爭戰不休,致使四海分崩,萬民困苦。
今天下大定,江山鞏固,何復用兵?宜當韜戢幹戈。
刺史分職,皆遵昔時前漢故事,少留防衛,其餘之兵,悉罷歸農,省其煩役,俾蘇民瘼。
大郡隻許置兵吏百人,小郡止許五十人,限即發迴故籍,毋得結聚,以蹈罪愆。
詔行之日,欽此欽聞。
詔下,僕射山濤諫曰:“州郡置兵,以防寇盜生發之患,使民無虞,得以安業。
所謂兵民一體,給禦相需,自古不易之設。
今無故豈宜悉去?倘一旦巨奸竊發,將何以製遏之?伏望陛下存古成規,以思久安之治。
”武帝又不聽。
詔書去日,前到交州。
有交州刺守陶璜接旨,開讀以訖,即謂部下僚佐曰:“事雖出於旨意,其實不可奉行。
若欲去其守兵,惟於中都附郭郡縣則可或止。
今此交趾邊遠所在,如何去得?”眾僚佐曰:“此乃聖上與朝臣之意。
旨既到此,不可違背,大人有何處置?”陶璜曰:“事有經權,當從便宜而行。
身為方麵大臣,苟有不利於國家者,當言之為忠。
今居此蠻夷之域,若一去兵眾,則群蠻乘虛作釁,將何以為備禦?須當奏言利害方可。
”乃即具表於朝,疏曰: 臣交州守備陶璜,誠惶誠恐,冒昧上言:臣在邊方,聞詔書到日,不勝驚駭。
切思此事,行於中州內地或可稱便,念茲交趾之地,俱係蠻夷雜處,全仗兵威以製伏其獷猛之性,若一旦撤去備兵,倘若群蠻乘弱竊發,府郡無兵可製,得肆強橫,黨類效尤而起,不服役屬,禍必難測。
且州之地,東西相去數千裏,尚有不賓服者六萬餘戶,服官役者才五千餘家。
中州肘腋之病,隆替惟在兵威。
所以能役使夷僚,靖寧邊鄙。
大寧一帶,諸夷接境,竊據上流,水陸盡通廣南州郡。
若一聞罷去守兵,反亂立待,尤宜防之。
伏乞聖裁,激切待罪。
晉武帝雖見陶璜之表,不省其為國通弊,獨曰:“交州既居邊界,量去老弱,以存精銳,餘皆依詔奉行。
”詔又到遼東,特有侍禦郭欽在鎮按撫,接詔讀畢,謂眾官屬曰:“此事斷然難行,朝廷何不思之甚也?若我遼地,一罷去郡守之兵,倘羌戎乘而作耗,何以當之?不惟百姓被害,即疆域恐非國家之有也。
”眾官曰:“此皆出於聖意,與多官廷陛酌議,方才頒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