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後來勝負若何,有分教:二十萬南兵頃刻間俱送入長江波內,六十年吳國次第裏盡並進洛邑都中。
後賢有詩嘆曰: 吳氣將終晉氣驕,艨艟飛渡大江濤。
眼前亡國多遺恨,迄此潮聲怨未消。
第四迴 王渾王浚大爭功
話說晉兵大勝吳兵於小當陽,敗卒走迴建業報知,吳王皓大駭,慌聚文武計議迎敵之策。
丞相張悌曰:“事機至此,亦已急矣。
非臣自往,則人不用命,晉兵難退。
”吳王曰:“卿乃國之大臣,今若親往破敵,須盡起傾國之兵以壯威。
丞相宜謹慎方略,早報捷音,以副朕望。
”於是大發京邑並各衛精兵二十萬,以驃騎將軍沈瑩為前部先鋒,張象、朱琬為大將,孫震、諸葛靚為護軍,率舟星夜而進。
兩軍遇於朱雀桁,晉將周浚當前鋒,與沈瑩戰於建業之西,吳兵大敗,張象望旗而降。
朱琬、孫震恚怒,向前拚命力戰,皆被射死。
諸葛靚見兵敗將亡,撐持不住,乃謂張悌曰:“事已敗矣,大廈將覆,非一繩之可挽,丞相宜權避之,以作他日之圖。
”悌不從,奮身揮兵死鬥。
諸葛靚慮其有傷,親往牽之曰:“存亡自有歷數,非公一人所能支,奈何必欲自取其死也?”悌曰:“仲思尚不知吾心乎?今日正吾效命之日也。
昔我兒童時,為丞相諸葛恪公之所識拔,心常負愧,至茲位極人臣,願已足矣。
每思不得盡忠之所,有辜明賢知遇之心,吾今以身徇國,復何道耶?”靚見其堅執,不得已放手流涕而去,張悌乃力戰死於陣中,吳兵盡皆痛哭而散。
王浚既獲全勝,遂大張旗幟,順流徑趨建業。
兵甲滿江,金鼓震天,威勢甚盛,吳人大懼。
吳主孫皓見丞相已死,內無守兵,外無救援,隻得分遣使命,奉書符往王渾、王浚及司馬伷軍前請降。
十五壬寅,王浚舟過三山,王渾恐其搶奪頭功,遺書邀浚過舟,共論平吳之事。
浚揚帆直進,迴報渾軍曰:“風迅水急,不能少泊也。
”是日,浚兵鼓譟入於石頭。
吳主皓見事去,乃麵縛輿櫬,詣其軍門以降。
惟薛瑩、沈瑩一文一武同侍吳主,其有姚信、郭連、滕攸、劉學等,皆乘亂避出,奔往建平、交廣而去。
王浚既受吳主之降,乃即入城,出榜安民,禁止侵掠,收其版籍。
計得大郡四,小郡四十三,戶五十一萬三千,兵甲二十三萬。
正欲遣人齎送往洛陽報捷,未及起行。
次日,王渾以兵濟江,約會王浚,迴報王龍驤已受吳主之降,入城安民去了,不在營中。
渾乃大怒,罵曰:“老賊何如是之魍魎也?汝為副將,吾為主帥,況詔敕受吾節製,今乃不待命令,輒敢擅專先受其降!且得吾屢破吳兵,斬戮守將,江中無阻,老賊始能揚帆直下。
今乃竊奪頭功,全無遜讓謙卑之意,於禮何如?”其部下諸將見王浚首成此大功勳,恐賞賚居後,皆以言激渾曰:“吾等出死力首克瀨鄉,又敗橫江守兵,誅斬張遵、張鹹,吳人勢阻,故彼得以順流長驅耳。
今先受吳降,以抑元帥,是我任耕耘之勞,彼享見成之粟,正所謂徒得走狗逐兔之名也。
”渾聽言轉怒曰:“昨者舟過三山,吾以主帥邀渠計議,渠故揚帆而去,詭言風急難泊,逆吾節度,即忤旨意也。
此乃欲先入皇城以私其帑藏為利耳!須當疏之於朝,擬贓定罪,貶此老賊,方泄吾恨。
”部下諸將又曰:“明公為大帥,奉敕節製諸軍,柄在吾手。
今王益州不欽帥命,當攻而梟之,以正違令之罪,焉用疏為,使彼得辯也?”渾依眾議,乃整旗厲兵,欲攻王浚。
早有旁人憫浚功高無罪,恐枉遭其害,急以其情報與王浚知道。
浚亦怒曰:“吾身冒矢石,首克全吳,有功於朝廷,無罪於上下。
王渾必欲懷妒來攻,吾當以直兵應之,肯束手待擒乎?”參軍何攀聞知王浚欲拒王渾,急入諫曰:“今將軍欲與王侍中構兵,的乎,否乎?”浚曰:“誠有是事。
吾以無罪而見攻,何肯伏哉?”攀曰:“不然。
今將軍必欲與王侍中角力,則是逆旨,盡汝功高,徒為鍾會之伍矣。
且王公以天子命節製諸軍,則將軍亦渠所轄,部屬同耳。
不待其至而先受吳主之降,是己之意先曲矣。
今將軍既前事之錯,復可逆旨以遏其眾怒之兵乎?”浚曰:“吾為國盡忠,出師之日,亦奉詔命,順流直造建業。
眾皆以為吳國未易即拔,吾乃奮不顧身,親冒鋒刃,須為火燎,體中數箭,獲抵石頭,縛擒偽主,剪百年之劇寇,使六合之澄清,功不細矣!茲不意反為人之所嫉,欲以兵刃加吾,其將奈何?”攀曰:“易也。
今王侍中到此,所望者不過欲得孫皓以要其功耳!況斯時遠近老幼皆知將軍先破秣陵,首擒虛主,功入掌握之中灼矣。
何以不將孫皓轉送於王侍中之營,解釋此事,庶勿致結怨乎?”王浚沉吟半晌,曰:“公言甚善,但恐彼不從耳!先煩公親往一試,何如?”攀曰:“可也。
後賢有詩嘆曰: 吳氣將終晉氣驕,艨艟飛渡大江濤。
眼前亡國多遺恨,迄此潮聲怨未消。
第四迴 王渾王浚大爭功
話說晉兵大勝吳兵於小當陽,敗卒走迴建業報知,吳王皓大駭,慌聚文武計議迎敵之策。
丞相張悌曰:“事機至此,亦已急矣。
非臣自往,則人不用命,晉兵難退。
”吳王曰:“卿乃國之大臣,今若親往破敵,須盡起傾國之兵以壯威。
丞相宜謹慎方略,早報捷音,以副朕望。
”於是大發京邑並各衛精兵二十萬,以驃騎將軍沈瑩為前部先鋒,張象、朱琬為大將,孫震、諸葛靚為護軍,率舟星夜而進。
兩軍遇於朱雀桁,晉將周浚當前鋒,與沈瑩戰於建業之西,吳兵大敗,張象望旗而降。
朱琬、孫震恚怒,向前拚命力戰,皆被射死。
諸葛靚見兵敗將亡,撐持不住,乃謂張悌曰:“事已敗矣,大廈將覆,非一繩之可挽,丞相宜權避之,以作他日之圖。
”悌不從,奮身揮兵死鬥。
諸葛靚慮其有傷,親往牽之曰:“存亡自有歷數,非公一人所能支,奈何必欲自取其死也?”悌曰:“仲思尚不知吾心乎?今日正吾效命之日也。
昔我兒童時,為丞相諸葛恪公之所識拔,心常負愧,至茲位極人臣,願已足矣。
每思不得盡忠之所,有辜明賢知遇之心,吾今以身徇國,復何道耶?”靚見其堅執,不得已放手流涕而去,張悌乃力戰死於陣中,吳兵盡皆痛哭而散。
王浚既獲全勝,遂大張旗幟,順流徑趨建業。
兵甲滿江,金鼓震天,威勢甚盛,吳人大懼。
吳主孫皓見丞相已死,內無守兵,外無救援,隻得分遣使命,奉書符往王渾、王浚及司馬伷軍前請降。
十五壬寅,王浚舟過三山,王渾恐其搶奪頭功,遺書邀浚過舟,共論平吳之事。
浚揚帆直進,迴報渾軍曰:“風迅水急,不能少泊也。
”是日,浚兵鼓譟入於石頭。
吳主皓見事去,乃麵縛輿櫬,詣其軍門以降。
惟薛瑩、沈瑩一文一武同侍吳主,其有姚信、郭連、滕攸、劉學等,皆乘亂避出,奔往建平、交廣而去。
王浚既受吳主之降,乃即入城,出榜安民,禁止侵掠,收其版籍。
計得大郡四,小郡四十三,戶五十一萬三千,兵甲二十三萬。
正欲遣人齎送往洛陽報捷,未及起行。
次日,王渾以兵濟江,約會王浚,迴報王龍驤已受吳主之降,入城安民去了,不在營中。
渾乃大怒,罵曰:“老賊何如是之魍魎也?汝為副將,吾為主帥,況詔敕受吾節製,今乃不待命令,輒敢擅專先受其降!且得吾屢破吳兵,斬戮守將,江中無阻,老賊始能揚帆直下。
今乃竊奪頭功,全無遜讓謙卑之意,於禮何如?”其部下諸將見王浚首成此大功勳,恐賞賚居後,皆以言激渾曰:“吾等出死力首克瀨鄉,又敗橫江守兵,誅斬張遵、張鹹,吳人勢阻,故彼得以順流長驅耳。
今先受吳降,以抑元帥,是我任耕耘之勞,彼享見成之粟,正所謂徒得走狗逐兔之名也。
”渾聽言轉怒曰:“昨者舟過三山,吾以主帥邀渠計議,渠故揚帆而去,詭言風急難泊,逆吾節度,即忤旨意也。
此乃欲先入皇城以私其帑藏為利耳!須當疏之於朝,擬贓定罪,貶此老賊,方泄吾恨。
”部下諸將又曰:“明公為大帥,奉敕節製諸軍,柄在吾手。
今王益州不欽帥命,當攻而梟之,以正違令之罪,焉用疏為,使彼得辯也?”渾依眾議,乃整旗厲兵,欲攻王浚。
早有旁人憫浚功高無罪,恐枉遭其害,急以其情報與王浚知道。
浚亦怒曰:“吾身冒矢石,首克全吳,有功於朝廷,無罪於上下。
王渾必欲懷妒來攻,吾當以直兵應之,肯束手待擒乎?”參軍何攀聞知王浚欲拒王渾,急入諫曰:“今將軍欲與王侍中構兵,的乎,否乎?”浚曰:“誠有是事。
吾以無罪而見攻,何肯伏哉?”攀曰:“不然。
今將軍必欲與王侍中角力,則是逆旨,盡汝功高,徒為鍾會之伍矣。
且王公以天子命節製諸軍,則將軍亦渠所轄,部屬同耳。
不待其至而先受吳主之降,是己之意先曲矣。
今將軍既前事之錯,復可逆旨以遏其眾怒之兵乎?”浚曰:“吾為國盡忠,出師之日,亦奉詔命,順流直造建業。
眾皆以為吳國未易即拔,吾乃奮不顧身,親冒鋒刃,須為火燎,體中數箭,獲抵石頭,縛擒偽主,剪百年之劇寇,使六合之澄清,功不細矣!茲不意反為人之所嫉,欲以兵刃加吾,其將奈何?”攀曰:“易也。
今王侍中到此,所望者不過欲得孫皓以要其功耳!況斯時遠近老幼皆知將軍先破秣陵,首擒虛主,功入掌握之中灼矣。
何以不將孫皓轉送於王侍中之營,解釋此事,庶勿致結怨乎?”王浚沉吟半晌,曰:“公言甚善,但恐彼不從耳!先煩公親往一試,何如?”攀曰:“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