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事已危急,臣雖不才,願拚微軀,上報陛下,下慰父心。
”帝即付以禁兵二萬。
瞻至綿竹,與鄧艾兵遇。
安營已畢,召子諸葛尚議曰:“吾兵屢敗,銳氣已喪,須以奇計取勝。
若韓信背水,庶可為力於眾也。
”尚曰:“大人之見甚善。
彼兵屢勝,誌必驕惰。
若能三軍致死,勝之極易耳。
”次日,兩軍方合,瞻即揮退,艾即逼追至港次。
諸葛尚大唿曰:“前臨溪港,後有追鋒,若諸軍不拚死鬥,則盡無生矣。
”以是三軍迴身死鬥,艾兵大敗。
瞻亦不敢深追。
鄧艾收兵,責眾不盡力。
忠曰:“一人舍死,百夫莫敵,況勝敗兵家之常,安足為責?以子之見,諸葛終非父比,趁今夜彼方得勝,必不提防,一去劫營,必收大功。
”艾曰:“謀人之所不謀,正此之謂也。
”即命忠在前,自為策應,三軍盡起,望瞻寨殺來。
是夜,瞻父子果不提備,為忠斫營而入,諸軍俱在睡中,人不及甲,馬不及鞍,諸葛瞻乃嘆曰:“天不佑漢人,其如何?”隨與子尚俱戰死於陣。
可憐忠義兒,罹此殺身慘。
所謂綿竹之戰,見孔明之有子也。
敗兵逃迴者入城奏知後主,計無所出。
或曰急召薑都督迴救,或曰棄城奔白帝城,入吳求救。
眾議紛紛不定。
太史令譙周曰:“大將軍拒鍾會,其兵不可抽,抽則兩失。
東吳非好相識,且艾兵已近郊,若知陛下出,縱輕騎追之,亦恐不能脫,皆非善策耳。
臣觀幹象,見國數已衰,賊氣方盛,客星犯闕,主星韜光,戰則無益,不如出降。
上可救全城百姓之命,下可以保全九族,乃應天順時之舉,非臣不忠,敢陷陛下為屈膝事也。
”後主惑其言,乃議出降。
鄧艾因頓兵城下。
當有帝之第三子北地王劉諶知之,急入阻曰:“誰獻此計,誤陛下為萬世何如主?況城中尚有十萬之眾,當率之或戰或守,敵兵何能即入?彼兵遠來,野無所虜,糧草不接濟,但能堅守一月,全軍皆沒城下矣。
且薑維諸將在外,安得無計?獻此計者,不但誤陛下,誠可斬也!設使勢窮力竭,猶當父子背城一戰,何至含垢忍恥以圖苟活,何以見先帝於地下耶?”帝曰:“爾小兒何知國計?可速去。
”北地王知帝存婦人之仁,執性不迴,乃將幼子托劉璩撫育,隨哭入昭烈之廟,先殺其妻,乃自刎。
劉璩者,梁王劉理之子也。
在諸王之內,號稱智囊,且機警有權略,比時亦欲進議,因見劉諶之死,知帝執迷,不可以舌諍也。
方哭念劉諶間,有劉封次子劉靈入省,璩曰:“今國勢如此,奈何?”靈曰:“惟應與吾兄劉宣等商議,全身遠害,豈宜束手待斃,行奴顏婢膝事乎?”劉璩曰:“某亦為此而思度,非宣兄莫可與計者。
”靈即馳請宣至。
璩曰:“大廈將崩,一木難扶,城若一破,玉石俱焚。
兄輩計將安出?”宣曰:“吾弟才略勝我百倍,必有定見。
以愚諒之,帝意不可轉,國事不可支,明矣。
為今之計,惟有逃避遐方,審機諒勢,或圖興復,此為上也。
若還居此遲迴,必遭大辱。
”璩曰:“兄計深與我合。
”言未畢,又有一人自外而入,唿曰:“劉子通在否?”劉靈忙出迎候,乃楊儀之子楊龍也。
龍曰:“適到尊府訪議,雲兄到此,是以隨亦來會。
正欲見殿下呈鄙見耳。
”於是同入見璩等,乃曰:“龍本不識時務之人,因思先父曾言諸葛丞相臨終,惟先父在側,囑以後事。
言劉氏此復中衰,越三十年後,當有英主再出,復興漢業,重定中原。
臣父對臣言之,謹記不忘,將謂國家尚有一統之日,不意事勢若此。
主上惑於譙周之說,必不可移矣。
臣觀七殿下相貌不凡,神異種種,將來主大器者,必殿下也。
夫智者見於未萌,豈待已著乎?申生止而待死,重耳逃而復伯。
此已往之明鑑也。
吾輩願從殿下週遊,萬死而不辭。
”言未畢,有一勇士自外披襟而入,大叫曰:“汝眾尚不逃走,是欲自送死耶?”眾視之,乃梁府護衛親兵總領秦州狄道人齊萬年也。
劉璩乃拉萬年手曰:“吾知欲脫此虎阱,非將軍不能周旋,奈何尚有一大關係,須累將軍保扶之。
昨北地王死於社稷,天地為之悲慘。
又將幼子劉曜托我撫育,以為我必不負托者。
我輩仗威力,或可幸全,是兒方在繈褓,為之奈何?若此兒不得出,我亦無棄行之理。
”言訖,淚下如雨。
萬年言曰:“殿下親子在外監軍,尚不言及,而拳拳以托侄,立相與存亡之誓,真仁人之設心也。
他日必為萬民之主,不卜可知矣。
”蓋璩之長子聰,生而有神力,善於弓馬,因此後主命之監助薑維之軍。
”帝即付以禁兵二萬。
瞻至綿竹,與鄧艾兵遇。
安營已畢,召子諸葛尚議曰:“吾兵屢敗,銳氣已喪,須以奇計取勝。
若韓信背水,庶可為力於眾也。
”尚曰:“大人之見甚善。
彼兵屢勝,誌必驕惰。
若能三軍致死,勝之極易耳。
”次日,兩軍方合,瞻即揮退,艾即逼追至港次。
諸葛尚大唿曰:“前臨溪港,後有追鋒,若諸軍不拚死鬥,則盡無生矣。
”以是三軍迴身死鬥,艾兵大敗。
瞻亦不敢深追。
鄧艾收兵,責眾不盡力。
忠曰:“一人舍死,百夫莫敵,況勝敗兵家之常,安足為責?以子之見,諸葛終非父比,趁今夜彼方得勝,必不提防,一去劫營,必收大功。
”艾曰:“謀人之所不謀,正此之謂也。
”即命忠在前,自為策應,三軍盡起,望瞻寨殺來。
是夜,瞻父子果不提備,為忠斫營而入,諸軍俱在睡中,人不及甲,馬不及鞍,諸葛瞻乃嘆曰:“天不佑漢人,其如何?”隨與子尚俱戰死於陣。
可憐忠義兒,罹此殺身慘。
所謂綿竹之戰,見孔明之有子也。
敗兵逃迴者入城奏知後主,計無所出。
或曰急召薑都督迴救,或曰棄城奔白帝城,入吳求救。
眾議紛紛不定。
太史令譙周曰:“大將軍拒鍾會,其兵不可抽,抽則兩失。
東吳非好相識,且艾兵已近郊,若知陛下出,縱輕騎追之,亦恐不能脫,皆非善策耳。
臣觀幹象,見國數已衰,賊氣方盛,客星犯闕,主星韜光,戰則無益,不如出降。
上可救全城百姓之命,下可以保全九族,乃應天順時之舉,非臣不忠,敢陷陛下為屈膝事也。
”後主惑其言,乃議出降。
鄧艾因頓兵城下。
當有帝之第三子北地王劉諶知之,急入阻曰:“誰獻此計,誤陛下為萬世何如主?況城中尚有十萬之眾,當率之或戰或守,敵兵何能即入?彼兵遠來,野無所虜,糧草不接濟,但能堅守一月,全軍皆沒城下矣。
且薑維諸將在外,安得無計?獻此計者,不但誤陛下,誠可斬也!設使勢窮力竭,猶當父子背城一戰,何至含垢忍恥以圖苟活,何以見先帝於地下耶?”帝曰:“爾小兒何知國計?可速去。
”北地王知帝存婦人之仁,執性不迴,乃將幼子托劉璩撫育,隨哭入昭烈之廟,先殺其妻,乃自刎。
劉璩者,梁王劉理之子也。
在諸王之內,號稱智囊,且機警有權略,比時亦欲進議,因見劉諶之死,知帝執迷,不可以舌諍也。
方哭念劉諶間,有劉封次子劉靈入省,璩曰:“今國勢如此,奈何?”靈曰:“惟應與吾兄劉宣等商議,全身遠害,豈宜束手待斃,行奴顏婢膝事乎?”劉璩曰:“某亦為此而思度,非宣兄莫可與計者。
”靈即馳請宣至。
璩曰:“大廈將崩,一木難扶,城若一破,玉石俱焚。
兄輩計將安出?”宣曰:“吾弟才略勝我百倍,必有定見。
以愚諒之,帝意不可轉,國事不可支,明矣。
為今之計,惟有逃避遐方,審機諒勢,或圖興復,此為上也。
若還居此遲迴,必遭大辱。
”璩曰:“兄計深與我合。
”言未畢,又有一人自外而入,唿曰:“劉子通在否?”劉靈忙出迎候,乃楊儀之子楊龍也。
龍曰:“適到尊府訪議,雲兄到此,是以隨亦來會。
正欲見殿下呈鄙見耳。
”於是同入見璩等,乃曰:“龍本不識時務之人,因思先父曾言諸葛丞相臨終,惟先父在側,囑以後事。
言劉氏此復中衰,越三十年後,當有英主再出,復興漢業,重定中原。
臣父對臣言之,謹記不忘,將謂國家尚有一統之日,不意事勢若此。
主上惑於譙周之說,必不可移矣。
臣觀七殿下相貌不凡,神異種種,將來主大器者,必殿下也。
夫智者見於未萌,豈待已著乎?申生止而待死,重耳逃而復伯。
此已往之明鑑也。
吾輩願從殿下週遊,萬死而不辭。
”言未畢,有一勇士自外披襟而入,大叫曰:“汝眾尚不逃走,是欲自送死耶?”眾視之,乃梁府護衛親兵總領秦州狄道人齊萬年也。
劉璩乃拉萬年手曰:“吾知欲脫此虎阱,非將軍不能周旋,奈何尚有一大關係,須累將軍保扶之。
昨北地王死於社稷,天地為之悲慘。
又將幼子劉曜托我撫育,以為我必不負托者。
我輩仗威力,或可幸全,是兒方在繈褓,為之奈何?若此兒不得出,我亦無棄行之理。
”言訖,淚下如雨。
萬年言曰:“殿下親子在外監軍,尚不言及,而拳拳以托侄,立相與存亡之誓,真仁人之設心也。
他日必為萬民之主,不卜可知矣。
”蓋璩之長子聰,生而有神力,善於弓馬,因此後主命之監助薑維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