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兵在江上獨往獨來,並無一人與之相抗,惟盛庸又尋許多海艘至浦子口迎戰,連戰至於高資港。朝廷聞之,忙遣都督僉事陳瑄,率舟師助之。陳瑄既至,知勢不可為,遂叛而降燕。陳瑄既降,而盛庸敗績矣。燕師至龍潭,朝廷又遣李景隆並尚書茹瑄往龍潭,仍以割地講和為請。燕王終是不肯,竟遣李景隆等迴朝。
建文帝見割地講和不聽,因急召齊泰、黃子澄入朝議事,近侍奏道:“齊泰已奔往廣德,黃子澄已奔往蘇州,口說徵兵,實不知所為何事。”建文帝道:“起事皆出汝輩,而今事敗,皆棄朕去了!”因長嘆不已。忽報燕兵已進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守左順門,竟對眾同列,謀開門迎降。禦史魏冕聽了大怒,因手擊之,又奏聞於帝。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壽至延,責以不忠,親自下殿手誅之。
即誅徐增壽,早有茹瑺等眾臣勸帝幸湖湘以避之;又有王韋等眾臣勸帝幸浙海以避之。方孝孺獨奏道:“國君與社稷同死生,避之非是,臣請效死勿去。”建文帝道:“方卿之言是也,朕意已決,卿等且退。”眾臣退出。
忽又一臣跪下奏道:“事已定矣,時已至矣,陛下宜早為之,不容緩矣。”建文帝視之,乃是向日奏北平兵起的程濟,知他是個異人,因問道:“大位已不可保,汝雲,‘事已定,時已至’,莫非欲朕死社稷乎?”程濟道:“陛下大位雖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卻未曾失,何必死殉。”建文帝道:“社稷既不必死,臣下有勸朕幸湖湘的,也有勸朕幸浙海的,莫非此中尚有義可起乎?”程濟道:“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此位,豈湖湘浙海之死灰塵得能復燃耶!”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燃,則燕王北平一方,為何而猖獗至此乎?”程濟道:“此中蓋乃天命也。天命所在,不當以大小論也。”建文帝道:“既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毋乃不知天命乎?”程濟道:“太祖,聖主也。又有賢臣劉青田輔佐之,豈有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知陛下亦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氣運有先後,不可強,故委曲而為之也。”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不必,圖興復又不能,然則朕一身,將何所寄?”程濟道:“惟有出亡而已。”建文帝道:“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於列國則可,行之於當今則不可。列國時,諸侯割據,晉亡則於秦,楚亡則於吳,故出境則免。今天下一家,何地不入於版圖?一稽查而即得,況燕王既不念君臣大義,又何有於叔侄之親?方一後日求而得之以被害,莫若今日死社稷之為得體也。”程濟道:“興亡既有天命,死生獨無天命乎?陛下之大位固止於此,而陛下之生,卻正未艾,陛下又何慮乎?”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前當先謀。朕,帝王也,一旦出亡,不知稅駕何所?為士為農?為工為商?亦當先定其名,方不露相。”程濟道:“士農工商,皆非帝王之事,惟有祝髮,庶可遊方之外。”
正說未完,忽一老太監哭奏道:“萬歲爺,今日遇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隻因這一奏,有方教:龍體披緇,帝頭削髮。欲知後事,請看下文。
第109迴 欲滅跡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髮遁去
詞曰:
弱者敗來強者勝,盡思虎鬥龍爭,誰知勝敗是天生。得昌方得位,無福自無成。暗測潛窺雖莫定,其中原有高明。似聾似啞似惺惺,已將善後計,指點作前程。
右調《臨江仙》
卻說建文帝正與程濟商量出亡之事,忽一個老太監叫做王鉞,跪下哭奏道:“萬歲爺,今日事急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說來。”王鉞道:“昔年太祖爺未升遐之先,知奴婢小心謹慎,親同誠意伯劉基封了一個大篋子,付與奴婢,叫奴婢謹慎收藏在奉先殿內,不許泄漏。隻候壬午年,萬歲爺有大難臨身之日,方許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見燕兵圍城,萬歲爺進退無計,想是大難臨身了。故不敢不奏知。”奏罷,涕淚如雨。
建文帝聽了忙命取來,王鉞因往奉先殿叫兩個小近侍抬到禦前。建文帝一看,卻是一個朱紅篋子,四麵牢固封好,篋口用兩柄大鐵鎖鎖好,鎖門俱灌了鐵汁,使人輕易偷開不得。
建文帝見了大慟道:“前人怎為後人如此用心!”因命程濟打去了鐵鎖,將篋子開了一看,卻無別物,隻得為僧的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並祝髮的剃刀亦在心。度牒一張是應文名字,一張是應賢名字,一張是應能名字。又朱書於篋旁:“應文從鬼門出,其餘從禦溝水關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西房。”
建文帝細看明白,再三嘆息,向程濟道:“你方才議及祝髮,朕猶詫以為奇異。不知太祖數年前早已安排及此。雖智者所見相同,然亦數也!”因封篋子再拜受命,就要叫人祝髮。程濟忙止道:“且少緩,此密舉也,不可令人知。且應酬外事,掩飾耳目。”建文帝會意,乃傳旨著眾親王並勛衛大臣,分守城門。
到了次早,乃六月十三日,燕王正圍城攻打,穀王橞與李景隆分守金川門,知大勢已去,就開城門迎降燕王。燕王大喜,遂率兵將一湧入城。先使人在前宣言道:“逆命者死,投誠者榮。早迎降者紛紛,逃走者不絕。惟刑科給事中葉福,並工部郎中韓節,也不降,也不逃,尚立於城門死守,早被燕兵殺了。又有一個門卒叫做龔翊,年十七歲,眾門卒見城破了,叫他同報名去降,他不聽,竟大哭一場,逃遁而去,隱於崑山,終身不出。
建文帝見割地講和不聽,因急召齊泰、黃子澄入朝議事,近侍奏道:“齊泰已奔往廣德,黃子澄已奔往蘇州,口說徵兵,實不知所為何事。”建文帝道:“起事皆出汝輩,而今事敗,皆棄朕去了!”因長嘆不已。忽報燕兵已進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守左順門,竟對眾同列,謀開門迎降。禦史魏冕聽了大怒,因手擊之,又奏聞於帝。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壽至延,責以不忠,親自下殿手誅之。
即誅徐增壽,早有茹瑺等眾臣勸帝幸湖湘以避之;又有王韋等眾臣勸帝幸浙海以避之。方孝孺獨奏道:“國君與社稷同死生,避之非是,臣請效死勿去。”建文帝道:“方卿之言是也,朕意已決,卿等且退。”眾臣退出。
忽又一臣跪下奏道:“事已定矣,時已至矣,陛下宜早為之,不容緩矣。”建文帝視之,乃是向日奏北平兵起的程濟,知他是個異人,因問道:“大位已不可保,汝雲,‘事已定,時已至’,莫非欲朕死社稷乎?”程濟道:“陛下大位雖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卻未曾失,何必死殉。”建文帝道:“社稷既不必死,臣下有勸朕幸湖湘的,也有勸朕幸浙海的,莫非此中尚有義可起乎?”程濟道:“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此位,豈湖湘浙海之死灰塵得能復燃耶!”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燃,則燕王北平一方,為何而猖獗至此乎?”程濟道:“此中蓋乃天命也。天命所在,不當以大小論也。”建文帝道:“既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毋乃不知天命乎?”程濟道:“太祖,聖主也。又有賢臣劉青田輔佐之,豈有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知陛下亦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氣運有先後,不可強,故委曲而為之也。”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不必,圖興復又不能,然則朕一身,將何所寄?”程濟道:“惟有出亡而已。”建文帝道:“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於列國則可,行之於當今則不可。列國時,諸侯割據,晉亡則於秦,楚亡則於吳,故出境則免。今天下一家,何地不入於版圖?一稽查而即得,況燕王既不念君臣大義,又何有於叔侄之親?方一後日求而得之以被害,莫若今日死社稷之為得體也。”程濟道:“興亡既有天命,死生獨無天命乎?陛下之大位固止於此,而陛下之生,卻正未艾,陛下又何慮乎?”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前當先謀。朕,帝王也,一旦出亡,不知稅駕何所?為士為農?為工為商?亦當先定其名,方不露相。”程濟道:“士農工商,皆非帝王之事,惟有祝髮,庶可遊方之外。”
正說未完,忽一老太監哭奏道:“萬歲爺,今日遇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隻因這一奏,有方教:龍體披緇,帝頭削髮。欲知後事,請看下文。
第109迴 欲滅跡縱火焚宮 遵遺命祝髮遁去
詞曰:
弱者敗來強者勝,盡思虎鬥龍爭,誰知勝敗是天生。得昌方得位,無福自無成。暗測潛窺雖莫定,其中原有高明。似聾似啞似惺惺,已將善後計,指點作前程。
右調《臨江仙》
卻說建文帝正與程濟商量出亡之事,忽一個老太監叫做王鉞,跪下哭奏道:“萬歲爺,今日事急矣,奴婢有事,不敢不奏。”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說來。”王鉞道:“昔年太祖爺未升遐之先,知奴婢小心謹慎,親同誠意伯劉基封了一個大篋子,付與奴婢,叫奴婢謹慎收藏在奉先殿內,不許泄漏。隻候壬午年,萬歲爺有大難臨身之日,方許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見燕兵圍城,萬歲爺進退無計,想是大難臨身了。故不敢不奏知。”奏罷,涕淚如雨。
建文帝聽了忙命取來,王鉞因往奉先殿叫兩個小近侍抬到禦前。建文帝一看,卻是一個朱紅篋子,四麵牢固封好,篋口用兩柄大鐵鎖鎖好,鎖門俱灌了鐵汁,使人輕易偷開不得。
建文帝見了大慟道:“前人怎為後人如此用心!”因命程濟打去了鐵鎖,將篋子開了一看,卻無別物,隻得為僧的度牒三張,袈裟三套,僧帽三頂,僧鞋三雙,並祝髮的剃刀亦在心。度牒一張是應文名字,一張是應賢名字,一張是應能名字。又朱書於篋旁:“應文從鬼門出,其餘從禦溝水關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西房。”
建文帝細看明白,再三嘆息,向程濟道:“你方才議及祝髮,朕猶詫以為奇異。不知太祖數年前早已安排及此。雖智者所見相同,然亦數也!”因封篋子再拜受命,就要叫人祝髮。程濟忙止道:“且少緩,此密舉也,不可令人知。且應酬外事,掩飾耳目。”建文帝會意,乃傳旨著眾親王並勛衛大臣,分守城門。
到了次早,乃六月十三日,燕王正圍城攻打,穀王橞與李景隆分守金川門,知大勢已去,就開城門迎降燕王。燕王大喜,遂率兵將一湧入城。先使人在前宣言道:“逆命者死,投誠者榮。早迎降者紛紛,逃走者不絕。惟刑科給事中葉福,並工部郎中韓節,也不降,也不逃,尚立於城門死守,早被燕兵殺了。又有一個門卒叫做龔翊,年十七歲,眾門卒見城破了,叫他同報名去降,他不聽,竟大哭一場,逃遁而去,隱於崑山,終身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