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將大筆茶葉吃下本應極大程度消耗了冒頓的金銀儲備至危險線,劉盈預想之中冒頓應該用羅馬金幣來迴籠自己的流動資金,這才能咬上一大口,誰知道冒頓卻極有勇氣地完成了貿易品的替換,打算兩頭吃差價,劉盈本以為可以依靠使團提前把握東西方貿易品的價格和種類信息,沒想到匈奴的信息獲取能力也一點不差。
不同於劉盈的豐富庫存,冒頓使用黃金的渠道很多,但迴籠手段並不算多,與漢朝的貿易整體上是入超,內部賞賜或是貿易迴收的多是牛羊製品,積累黃金的手段偏少,尤其是在內蒙古東中部的礦源地區已經被漢軍奪取之後,迴籠的渠道更是幾乎隻剩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一條渠道,而寶石、動物骨架、藥材這些在匈奴內部的認可度比漢朝也好不到哪去,雖然匈奴有佩戴寶石製品的傳統,可是作為中原文明外溢影響下的文明,對黃金的熱愛也流淌到了匈奴人之中。這種情況下,冒頓還能冒著幾乎榨幹黃金儲備的風險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完成西方貿易並反過來向漢國推銷,水平確實是高啊。
同時淪陷的還有劉盈的情報收集能力,冒頓調動的大筆物產並不是從虛空中落入府庫之中的,中間經手的人不知幾幾。但是冒頓的再種姓化實在是太成功了,原本冒頓還停留在蒙古地區一帶的時候,匈奴的權利結構是亂糟糟的。
純粹的匈奴體製內,不討論各部落之間的相互關係,相對廣泛地進行階級分析,從最上層的單於,各部大王,下到牧主為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的最上層是一些富商之類,之後是平民,也是匈奴兵力的主要來源,平民是持有一定的弓箭等常備武器,部分著甲,有備征召的有自有財產的牧民。
征召牧民當然不隻是為了南下掠奪,很多時候他們還需要負責鎮壓最下等的牧奴,牧奴沒有或隻有很少的自有財產,他們所放牧的牛羊所有權屬於大王,就連他們自己的所有權也屬於大王。殘酷的剝削壓製了牧奴的身體強度,隻能作為炮灰兵來使用,即便健壯,那也隻能靠劣質的武器與敵人搏殺拚一個變成勇士向上的前程。
這套等級製奴隸製度體係也是冒頓在伊犁建製的根本,最上層是各部王公,中層是漢匈平民,但底層變成了當地土著。
而在原先的北境,因為中原暴政和戰爭流出的大量漢人平民或是逃奴其實是有幹擾到等級體製的正常運轉的。匈奴奴隸的來源一般是戰爭中掠奪敗方的婦孺青壯,打散監視安置之後形成。
但是過於強勢的漢國藩鎮勢力如韓王信等人其實是帶著自己的一派本部等於說是單獨建立了一個部落的,而中原華夏的身份認同過於強勢導致了一係列問題。
對於草原民族而言,雖然有跟隨首領構建出單個部族的能力,但是如果部族中的一部分被掠奪走,那那部分也就成了其他部族的了,即便是作為奴隸的存在,可能會有親人希望救迴,但是作為整個部族的意誌一般是不會跟著這種共同認識而走的,至於首領的家人被掠奪則又另當別論。
但是漢人講的是漢語,雖然邊境上的居民或多或少都能學一點匈奴的胡語,但是一代移民的共同認識是很難改變的。本來胡化倒也不是什麽大問題,可冒頓為了發展生產力集中構建了農耕體係之後那又是另一迴事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部落體製在遊牧民族數千年的曆史中保留著頑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當然也有不少內部或外部的通過工業文明改造本民族的生產關係走入現代化的例子。但是部落製度還是相當匹配遊牧生產方式的。
如果韓王信等人的部族完全胡化,遊牧之後逐漸就會喪失其獨立性。偏偏冒頓又抽調了各部漢人,甚至為了摻沙子還混了一些參與學習的牧民,又從韓王信所部調配了一些適應農耕文明管理的中上層開始構建農業村落。
這直接導致了農業村落向漢朝的向心力急劇增加。而且劉盈的民政政策一直相對溫和,邊境上吃了老趙苦老秦苦的不少,要吃大漢苦那還沒到時候。何況劉盈又一力收編移民不在漢勳貴準許範圍內的奴隸充實邊防。
以至於邊境上長期都出現了逃亡入境的漢人移民,乃至漢二代漢三代,或是被裹挾的其他匈奴牧奴一類。
偏偏由於邊防壓力,邊境官員沒有能力和內地招募野人屯墾一樣直接將人編戶齊民授田授農具安置下來,這樣玩純粹是給間諜留口子。隻能進行長途移民送迴長安等地再監視居住隔斷信息傳遞的口子。
其實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篩選,對於不易辨識的移民直接遷徙到距離馳道百餘裏的小村莊裏,沒有合適的借口,村裏的普通農民一年都去不了幾次縣城,更不用說構建起長途的傳信網絡了。
結果就是看上去漢朝這邊像一張大口那樣將逃亡者盡數吞入口中,無法形成穩定的逃亡體係,因為沒有成功的逃亡者帶迴經驗和成功的希望。
當然也有些前漢軍將士這樣可以快速通過政審的,但這些人迴去之後的說服力,自然也不如其他平民。
劉盈也沒辦法,沒有徹底鏟除匈奴統治之前組織邊境大規模逃亡,那意味著極大分散漢軍的精力去提供保護。熱兵器部隊有時候也很脆弱,如果放任漢軍去協助逃亡的話,很可能會被夾雜在逃亡者中,或是驅使著逃亡者衝擊漢軍陣型和火力的匈奴敵軍抓住空子。
最後的代價必然極其慘痛,隻有小股無組織自行進行的逃亡,在損失較大的情況下反而給了漢軍不去協助的借口和餘力,而首鼠兩端的漢人高層,也可以借此傳遞信息。
不同於劉盈的豐富庫存,冒頓使用黃金的渠道很多,但迴籠手段並不算多,與漢朝的貿易整體上是入超,內部賞賜或是貿易迴收的多是牛羊製品,積累黃金的手段偏少,尤其是在內蒙古東中部的礦源地區已經被漢軍奪取之後,迴籠的渠道更是幾乎隻剩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一條渠道,而寶石、動物骨架、藥材這些在匈奴內部的認可度比漢朝也好不到哪去,雖然匈奴有佩戴寶石製品的傳統,可是作為中原文明外溢影響下的文明,對黃金的熱愛也流淌到了匈奴人之中。這種情況下,冒頓還能冒著幾乎榨幹黃金儲備的風險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完成西方貿易並反過來向漢國推銷,水平確實是高啊。
同時淪陷的還有劉盈的情報收集能力,冒頓調動的大筆物產並不是從虛空中落入府庫之中的,中間經手的人不知幾幾。但是冒頓的再種姓化實在是太成功了,原本冒頓還停留在蒙古地區一帶的時候,匈奴的權利結構是亂糟糟的。
純粹的匈奴體製內,不討論各部落之間的相互關係,相對廣泛地進行階級分析,從最上層的單於,各部大王,下到牧主為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的最上層是一些富商之類,之後是平民,也是匈奴兵力的主要來源,平民是持有一定的弓箭等常備武器,部分著甲,有備征召的有自有財產的牧民。
征召牧民當然不隻是為了南下掠奪,很多時候他們還需要負責鎮壓最下等的牧奴,牧奴沒有或隻有很少的自有財產,他們所放牧的牛羊所有權屬於大王,就連他們自己的所有權也屬於大王。殘酷的剝削壓製了牧奴的身體強度,隻能作為炮灰兵來使用,即便健壯,那也隻能靠劣質的武器與敵人搏殺拚一個變成勇士向上的前程。
這套等級製奴隸製度體係也是冒頓在伊犁建製的根本,最上層是各部王公,中層是漢匈平民,但底層變成了當地土著。
而在原先的北境,因為中原暴政和戰爭流出的大量漢人平民或是逃奴其實是有幹擾到等級體製的正常運轉的。匈奴奴隸的來源一般是戰爭中掠奪敗方的婦孺青壯,打散監視安置之後形成。
但是過於強勢的漢國藩鎮勢力如韓王信等人其實是帶著自己的一派本部等於說是單獨建立了一個部落的,而中原華夏的身份認同過於強勢導致了一係列問題。
對於草原民族而言,雖然有跟隨首領構建出單個部族的能力,但是如果部族中的一部分被掠奪走,那那部分也就成了其他部族的了,即便是作為奴隸的存在,可能會有親人希望救迴,但是作為整個部族的意誌一般是不會跟著這種共同認識而走的,至於首領的家人被掠奪則又另當別論。
但是漢人講的是漢語,雖然邊境上的居民或多或少都能學一點匈奴的胡語,但是一代移民的共同認識是很難改變的。本來胡化倒也不是什麽大問題,可冒頓為了發展生產力集中構建了農耕體係之後那又是另一迴事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部落體製在遊牧民族數千年的曆史中保留著頑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當然也有不少內部或外部的通過工業文明改造本民族的生產關係走入現代化的例子。但是部落製度還是相當匹配遊牧生產方式的。
如果韓王信等人的部族完全胡化,遊牧之後逐漸就會喪失其獨立性。偏偏冒頓又抽調了各部漢人,甚至為了摻沙子還混了一些參與學習的牧民,又從韓王信所部調配了一些適應農耕文明管理的中上層開始構建農業村落。
這直接導致了農業村落向漢朝的向心力急劇增加。而且劉盈的民政政策一直相對溫和,邊境上吃了老趙苦老秦苦的不少,要吃大漢苦那還沒到時候。何況劉盈又一力收編移民不在漢勳貴準許範圍內的奴隸充實邊防。
以至於邊境上長期都出現了逃亡入境的漢人移民,乃至漢二代漢三代,或是被裹挾的其他匈奴牧奴一類。
偏偏由於邊防壓力,邊境官員沒有能力和內地招募野人屯墾一樣直接將人編戶齊民授田授農具安置下來,這樣玩純粹是給間諜留口子。隻能進行長途移民送迴長安等地再監視居住隔斷信息傳遞的口子。
其實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篩選,對於不易辨識的移民直接遷徙到距離馳道百餘裏的小村莊裏,沒有合適的借口,村裏的普通農民一年都去不了幾次縣城,更不用說構建起長途的傳信網絡了。
結果就是看上去漢朝這邊像一張大口那樣將逃亡者盡數吞入口中,無法形成穩定的逃亡體係,因為沒有成功的逃亡者帶迴經驗和成功的希望。
當然也有些前漢軍將士這樣可以快速通過政審的,但這些人迴去之後的說服力,自然也不如其他平民。
劉盈也沒辦法,沒有徹底鏟除匈奴統治之前組織邊境大規模逃亡,那意味著極大分散漢軍的精力去提供保護。熱兵器部隊有時候也很脆弱,如果放任漢軍去協助逃亡的話,很可能會被夾雜在逃亡者中,或是驅使著逃亡者衝擊漢軍陣型和火力的匈奴敵軍抓住空子。
最後的代價必然極其慘痛,隻有小股無組織自行進行的逃亡,在損失較大的情況下反而給了漢軍不去協助的借口和餘力,而首鼠兩端的漢人高層,也可以借此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