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元帝被他問得急,伏在案上咳嗽起來。可他任由林懷治大哭,也沒有迴答這個問題。
或許十八年的養護下,他真的以為林懷治的生母真的是嚴靜雲,而不是一位名喚白嫄的女子。
長貞元年十月,貴妃嚴氏冊立為太上皇後。
冬陽高升,旌旗招展,鼓角聲驚天地。象徵著權力巔峰的含元殿前,百官肅立,六軍持長戟迎天子。
內侍、宮婢有條不紊地走於前方,鹵簿立於兩側。號角與各樂器奏出上達天際的震耳之聲。林懷治著袞冕,冠帶十二旒纓授,黑金帝王袍,走於百官中。
鄭鬱手捧天子詔,絳紅朝服加身隨其後。
林懷治走過文臣武將,走上那天子王座的最高位,那是天下權力匯集處。百年檀香木案後,林懷治穩穩坐下,鄭鬱站在他身邊,緩聲念袁紘寫出的詔書。
待最後一字音落後,眾臣叩首齊聲以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唿聲瞬間蓋過禮樂,煦陽從丹鳳門一路照過龍尾大道,進至含元殿內。林懷治眼前似有萬川山海展過,千裏江山都在折抹陽光裏躍於眼前。
林懷治朝鄭鬱笑,鄭鬱也迴以他微笑。
林懷治聲音沉穩:「眾卿平身。」
長貞元年十月廿十日,德宗六子成王與駙馬都尉嚴子善等以羽林兵討亂,正天下社稷。同月,長貞帝崩,德宗以太上皇敕詔去帝號,稱湣懷太子。其子汝南王封岐王就藩,後曲氏尊封為岐國太妃隨藩。
長貞元年十月廿四日,德宗六子成王治即位含元殿,改元太徽,後史官上廟號「高宗。」
帝即位追諡生母白氏為莊恪皇後,葬德元帝之順陵。
惠文太子追諡宣敬皇帝,廟號「和宗」,神位附太廟享祭祀,另追諡悼賢太子妃曲氏為昭睿皇後。
太徽元年,章順皇後,祠享長絕,葬妃陵。
袁紘入棺那日稱為大斂,京中多數文人朝臣都去了,鄭厚禮帶著鄭鬱在魏國公府上盡哀。哭聲減弱,袁家子孫多哭幹淚,裝棺蓋釘時,鄭鬱見到了風塵僕僕趕迴來的程行禮。
二人本是袁紘門下最出色的學生,隻是一個任外地多年未迴京一次,另一個顛沛流離輾轉西京與州縣,從未在聚。袁老夫人和袁家大郎看程行禮迴來,又是一番哭訴,程行禮年少時曾與他們住過幾年,其中情誼可想而知。
程行禮對著靈柩叩首三拜,後起身黯然道:「我來晚了,沒有見到師傅最後一麵。本想今年考課上者,望能遷轉迴京,卻沒想到時不待我。」
「維之在時常說天命不可違,五郎不必傷情。」袁老夫人勸他,又說,「他留有墨寶書冊托我轉贈於你,望你來日輔君成功業。」
程行禮聽得這話潸然淚下,鄭鬱怕他會因傷心過度加趕路數日,身體有恙,開解道:「師傅來此人世一遭,他說他多為圓滿。」
袁紘留了書信給鄭鬱,在人生迷離時刻,他還在擔憂去後子孫學生和江山社稷。
程行禮悽然一笑沒有說話,袁家大郎想讓袁亭宜出來與程行禮聊幾句,環視四周卻發現沒有看到弟弟,問侍從:「三郎去哪兒了?」
侍從在他耳邊小聲迴答,劉從祁來了。
薄雪堆積的水池邊,這是袁紘行笞刑後除卻長安城外那一見,兩人的初次見麵。袁亭宜神情漠然,劉從祁一身胡素袍,背著一個長筒,腰佩長刀。
兩人相對無言已有數刻,終於劉從祁說:「我要走了,則直。」
袁亭宜怔了一下,差點脫口而出你要去哪裏?可低頭見身上喪服,沒有問出那句話,隻說:「願君此去一帆風順。」
這是訣別言。
袁亭宜不知道怎麽去麵對劉從祁,袁紘的死是壓垮他神智的最後一根稻草,全長安都知曉,向林懷湘進言對袁紘行笞刑的是劉千甫。
就算袁紘在生命最後見了劉從祁,對他父的過往不咎。可袁亭宜做不到,他無法忘記父親臨死前的慘狀,忘不了那血腥瀰漫的屍身,他逃避害怕,那是他的親生父親,自小把他抱在懷裏養大的父親,不該死於佞臣杖下。
加之家中哥姐對劉家是恨不得滿門抄斬。如此情況下,他更不願見劉從祁。
「不問問我去哪裏嗎?」劉從祁啞聲道。
袁亭宜沉吟許久,躬身一禮:「劉郎此去蓬山萬裏,非人能得知。伏願郎君千秋萬歲與妻弄影庭前,琴瑟相樂。」
這是要與他斷絕所有關係,還望他娶妻生子。劉從祁垂眸點頭接連說了三個好字,他從懷裏拿出一簿冊遞給袁亭宜,說:「今後世間再無劉從祁了,這是我父親早年寫傳記的,我看過沒有恨言,還有袁相與他早年在河西為官時的事跡。」
袁亭宜收禮站好,他驀然一震,他對父親的過往心動,但沒接。
曷日勒把冊子放在池邊的木欄上,看他須臾後,說了句告辭,不等袁亭宜迴應轉身乘著北風離開了。
金陽裏,曷日勒遠去不見蹤影,袁亭宜在池邊吹了許久的風都未挪步。嚴子善正巧在廊下看到了兩人訣別的最後一幕,走過來蹙眉道:「他真走了?」
袁亭宜嗯了一聲,嚴子善擔心袁亭宜悶在心裏不痛快,斟酌道:「那你問他去哪了嗎?」
袁亭宜拿走那本簿冊,走迴靈堂,平穩的音色消在冬日:「不問就不會掛念。」
或許十八年的養護下,他真的以為林懷治的生母真的是嚴靜雲,而不是一位名喚白嫄的女子。
長貞元年十月,貴妃嚴氏冊立為太上皇後。
冬陽高升,旌旗招展,鼓角聲驚天地。象徵著權力巔峰的含元殿前,百官肅立,六軍持長戟迎天子。
內侍、宮婢有條不紊地走於前方,鹵簿立於兩側。號角與各樂器奏出上達天際的震耳之聲。林懷治著袞冕,冠帶十二旒纓授,黑金帝王袍,走於百官中。
鄭鬱手捧天子詔,絳紅朝服加身隨其後。
林懷治走過文臣武將,走上那天子王座的最高位,那是天下權力匯集處。百年檀香木案後,林懷治穩穩坐下,鄭鬱站在他身邊,緩聲念袁紘寫出的詔書。
待最後一字音落後,眾臣叩首齊聲以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唿聲瞬間蓋過禮樂,煦陽從丹鳳門一路照過龍尾大道,進至含元殿內。林懷治眼前似有萬川山海展過,千裏江山都在折抹陽光裏躍於眼前。
林懷治朝鄭鬱笑,鄭鬱也迴以他微笑。
林懷治聲音沉穩:「眾卿平身。」
長貞元年十月廿十日,德宗六子成王與駙馬都尉嚴子善等以羽林兵討亂,正天下社稷。同月,長貞帝崩,德宗以太上皇敕詔去帝號,稱湣懷太子。其子汝南王封岐王就藩,後曲氏尊封為岐國太妃隨藩。
長貞元年十月廿四日,德宗六子成王治即位含元殿,改元太徽,後史官上廟號「高宗。」
帝即位追諡生母白氏為莊恪皇後,葬德元帝之順陵。
惠文太子追諡宣敬皇帝,廟號「和宗」,神位附太廟享祭祀,另追諡悼賢太子妃曲氏為昭睿皇後。
太徽元年,章順皇後,祠享長絕,葬妃陵。
袁紘入棺那日稱為大斂,京中多數文人朝臣都去了,鄭厚禮帶著鄭鬱在魏國公府上盡哀。哭聲減弱,袁家子孫多哭幹淚,裝棺蓋釘時,鄭鬱見到了風塵僕僕趕迴來的程行禮。
二人本是袁紘門下最出色的學生,隻是一個任外地多年未迴京一次,另一個顛沛流離輾轉西京與州縣,從未在聚。袁老夫人和袁家大郎看程行禮迴來,又是一番哭訴,程行禮年少時曾與他們住過幾年,其中情誼可想而知。
程行禮對著靈柩叩首三拜,後起身黯然道:「我來晚了,沒有見到師傅最後一麵。本想今年考課上者,望能遷轉迴京,卻沒想到時不待我。」
「維之在時常說天命不可違,五郎不必傷情。」袁老夫人勸他,又說,「他留有墨寶書冊托我轉贈於你,望你來日輔君成功業。」
程行禮聽得這話潸然淚下,鄭鬱怕他會因傷心過度加趕路數日,身體有恙,開解道:「師傅來此人世一遭,他說他多為圓滿。」
袁紘留了書信給鄭鬱,在人生迷離時刻,他還在擔憂去後子孫學生和江山社稷。
程行禮悽然一笑沒有說話,袁家大郎想讓袁亭宜出來與程行禮聊幾句,環視四周卻發現沒有看到弟弟,問侍從:「三郎去哪兒了?」
侍從在他耳邊小聲迴答,劉從祁來了。
薄雪堆積的水池邊,這是袁紘行笞刑後除卻長安城外那一見,兩人的初次見麵。袁亭宜神情漠然,劉從祁一身胡素袍,背著一個長筒,腰佩長刀。
兩人相對無言已有數刻,終於劉從祁說:「我要走了,則直。」
袁亭宜怔了一下,差點脫口而出你要去哪裏?可低頭見身上喪服,沒有問出那句話,隻說:「願君此去一帆風順。」
這是訣別言。
袁亭宜不知道怎麽去麵對劉從祁,袁紘的死是壓垮他神智的最後一根稻草,全長安都知曉,向林懷湘進言對袁紘行笞刑的是劉千甫。
就算袁紘在生命最後見了劉從祁,對他父的過往不咎。可袁亭宜做不到,他無法忘記父親臨死前的慘狀,忘不了那血腥瀰漫的屍身,他逃避害怕,那是他的親生父親,自小把他抱在懷裏養大的父親,不該死於佞臣杖下。
加之家中哥姐對劉家是恨不得滿門抄斬。如此情況下,他更不願見劉從祁。
「不問問我去哪裏嗎?」劉從祁啞聲道。
袁亭宜沉吟許久,躬身一禮:「劉郎此去蓬山萬裏,非人能得知。伏願郎君千秋萬歲與妻弄影庭前,琴瑟相樂。」
這是要與他斷絕所有關係,還望他娶妻生子。劉從祁垂眸點頭接連說了三個好字,他從懷裏拿出一簿冊遞給袁亭宜,說:「今後世間再無劉從祁了,這是我父親早年寫傳記的,我看過沒有恨言,還有袁相與他早年在河西為官時的事跡。」
袁亭宜收禮站好,他驀然一震,他對父親的過往心動,但沒接。
曷日勒把冊子放在池邊的木欄上,看他須臾後,說了句告辭,不等袁亭宜迴應轉身乘著北風離開了。
金陽裏,曷日勒遠去不見蹤影,袁亭宜在池邊吹了許久的風都未挪步。嚴子善正巧在廊下看到了兩人訣別的最後一幕,走過來蹙眉道:「他真走了?」
袁亭宜嗯了一聲,嚴子善擔心袁亭宜悶在心裏不痛快,斟酌道:「那你問他去哪了嗎?」
袁亭宜拿走那本簿冊,走迴靈堂,平穩的音色消在冬日:「不問就不會掛念。」